恐惧无根的生活与追求无垠的生命反映了中国人的"存在性焦虑"

客观地说,从行为上观察,现代中国人的生育伦理并非毫无变化。其一,生育与“孝”的伦理联系不再牢不可破,小家庭单位是如今社会的基本模式,无后为大的孝道受到计划生育的阻滞,上辈父母膝下承欢的晚景,已经变得没有多大指望,甚至“常回家看看”都成了一种奢望。其二,中国人口众多加剧了生存竞争,养育子女的边际成本日益升高,为人父母者发觉,不仅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与社会保障,做好老有所养的准备,而且还必须经受住儿女将来可能“啃老”的回馈。所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越来越像是口舌之欢,而不再具有任何实际的功效。

传统生育伦理在现实生活的剥离下,日渐裸露出它在伦理理念上的内核。尽管现代中国人对上孝道式微,对下越俎代庖,但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仍然是顽固不化的。如同久困笼中的鸟儿,既丧失飞翔的能力,也失去了展翅的渴望。几千年专制社会与奴役的生活,早已经使中国人丧失了自我生命的认知能力。在生育的牢笼中,只有必须克尽的“义务”,必须履行的“责任”,却没有绽放自我生命的“自由”;在这个制造生命却又束缚生命的生育轮回中,不仅制造生命的人把自己当成了传宗接代的机器,而且新的生命也只是为将来的传宗接代准备工具而已。正如鲁迅所说,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毋庸置疑,生育造就了人类的繁衍。然而,生育的道德哲学,既不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动机之上,也不是圆满于种族繁衍的结果之中。生育本是生命个体自由伸展的一部分。如果说,生儿育女乃天性使然,但这“天性”便不包含任何世俗的考量。它增添了天伦之乐,却不是取悦长辈的孝顺之道;它充实了生育者的人生,却不是为着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它延续了我们的生命,因为爱的缘故,却不是因为流淌的血脉和相同的姓氏。

事实上,我们也能从现实的生活中分辨出,那些追求实现自我、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人,他们的生育或领养行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出自干净的动机,享受纯然的快乐,克尽抚育的职责。而那些只知道传宗接代的人,往往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无方,不仅自己活得毫无尊严,还滥用生殖,糟蹋新的生命!

中国人最害怕断子绝孙,对无根的生活充满恐惧,却意识不到,自我认知与自我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的根本。中国人缺乏自信人生的力量,却盲目追求无垠的生命,拒绝有限生命历程的理性,像历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一样,只不过把生儿育女当成了无限生命的仙丹。恐惧无根的生活与追求无垠的生命,反映了中国人的“存在性焦虑”,就是说,中国人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找不到“自我”的存在,这使得中国人只有在不停的生育中,才能舒缓他那无意识的“存在性焦虑”。

我曾经对我们中国人如此强烈的生育渴望百思不解。在生育的牢笼中,我终于看见,那个丧失了自我生命的中国人,那个折断了自由翅膀的中国人。可是,“懂得有时才是最深的无奈,因为懂得才会明白,她是不可分,不可解,不可改的。”(柏邦妮《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客观地说,从行为上观察,现代中国人的生育伦理并非毫无变化。其一,生育与“孝”的伦理联系不再牢不可破,小家庭单位是如今社会的基本模式,无后为大的孝道受到计划生育的阻滞,上辈父母膝下承欢的晚景,已经变得没有多大指望,甚至“常回家看看”都成了一种奢望。其二,中国人口众多加剧了生存竞争,养育子女的边际成本日益升高,为人父母者发觉,不仅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与社会保障,做好老有所养的准备,而且还必须经受住儿女将来可能“啃老”的回馈。所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越来越像是口舌之欢,而不再具有任何实际的功效。

传统生育伦理在现实生活的剥离下,日渐裸露出它在伦理理念上的内核。尽管现代中国人对上孝道式微,对下越俎代庖,但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仍然是顽固不化的。如同久困笼中的鸟儿,既丧失飞翔的能力,也失去了展翅的渴望。几千年专制社会与奴役的生活,早已经使中国人丧失了自我生命的认知能力。在生育的牢笼中,只有必须克尽的“义务”,必须履行的“责任”,却没有绽放自我生命的“自由”;在这个制造生命却又束缚生命的生育轮回中,不仅制造生命的人把自己当成了传宗接代的机器,而且新的生命也只是为将来的传宗接代准备工具而已。正如鲁迅所说,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毋庸置疑,生育造就了人类的繁衍。然而,生育的道德哲学,既不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动机之上,也不是圆满于种族繁衍的结果之中。生育本是生命个体自由伸展的一部分。如果说,生儿育女乃天性使然,但这“天性”便不包含任何世俗的考量。它增添了天伦之乐,却不是取悦长辈的孝顺之道;它充实了生育者的人生,却不是为着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它延续了我们的生命,因为爱的缘故,却不是因为流淌的血脉和相同的姓氏。

事实上,我们也能从现实的生活中分辨出,那些追求实现自我、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人,他们的生育或领养行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出自干净的动机,享受纯然的快乐,克尽抚育的职责。而那些只知道传宗接代的人,往往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无方,不仅自己活得毫无尊严,还滥用生殖,糟蹋新的生命!

中国人最害怕断子绝孙,对无根的生活充满恐惧,却意识不到,自我认知与自我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的根本。中国人缺乏自信人生的力量,却盲目追求无垠的生命,拒绝有限生命历程的理性,像历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一样,只不过把生儿育女当成了无限生命的仙丹。恐惧无根的生活与追求无垠的生命,反映了中国人的“存在性焦虑”,就是说,中国人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找不到“自我”的存在,这使得中国人只有在不停的生育中,才能舒缓他那无意识的“存在性焦虑”。

我曾经对我们中国人如此强烈的生育渴望百思不解。在生育的牢笼中,我终于看见,那个丧失了自我生命的中国人,那个折断了自由翅膀的中国人。可是,“懂得有时才是最深的无奈,因为懂得才会明白,她是不可分,不可解,不可改的。”(柏邦妮《不远离,不原谅,不遗忘》)


相关内容

  • 强迫症的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孟刚)
  • 强迫症的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 主讲:孟刚 概述:治疗强迫症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咨询师也有很多,但强迫症并非是由某种理论和方法,或由某个咨询师治疗好的,真正的痊愈是由患者自己完成的.所谓治疗,其实就是帮助患者认识强迫.理解强迫,然后以正确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对待强迫和处理强迫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 ...

  • 神话与生命意识
  • [摘要]神话是人类从蒙昧时间久开始筑造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她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前提,并且神话世界的纷繁形象.变幻之情节都受到深层生命意识的指引和制约. [关键词]神话;生命意识 <山海经・海外南经>卷首,"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 ...

  • [感悟生命]庄子的人生观
  •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 ...

  • 存在主义疗法的观点
  • 存在主义疗法观点 ? 观点一自我知觉的能力 作为人,由于我们能够进行自我表现知觉,我们可以思考并进行决策.知觉得越多,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扩展我们的知觉就是增加充分生活的能力.我们可以认识到: 我们是有限的,我们没有无限的时间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是 ...

  • 困境中的生命追寻
  • 作者:周可 华文文学 1995年12期 在台湾当代舞台剧创作中,马森的独幕剧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在他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戏剧作品中,马森以一个现代中国人极富思想穿透力的艺术眼光和对现代生活的真切体验,透过人性纷繁杂驳的种种表象,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一次全面 ...

  • 2014年国考申论题目及答案解析(副省级)
  • 2014年国考申论(副省级)题目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 ...

  • 世界华文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论析
  • 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析 王艳芳 摘要:, 对影响和构成, 并. ; ; 心理; 文化中国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2) 2-0061-05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近二十年里取得了多 方位的进展和收获,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充满活力 ...

  • 时代的浓缩时空的超越
  • 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堪称是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新批评派的一代宗师,其代表作<荒原>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诗人用忧国忧民的情怀体悟人世与人生,用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去观察整个人类与人性,展示了<荒原>主题永恒的意蕴.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 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 作者: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社版 1998年02期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在西方国家,更是如此.柏拉图认为:哲学不在死亡之外,而在死亡之中,"哲学是死亡的练习"[1]. 叔本华则有两句名言:"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