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篇一: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篇二: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体会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发现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就可以浮或沉、了解浮力的应用。  《浮力》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2、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3、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初步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制定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后受到浮力规律的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正是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我给学生准备了六种物体:泡沫块、木块、塑料球、螺丝母、橡皮泥、塑料圆柱体,先让学生猜想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再分四步做塑料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  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六)了解浮力的应用  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和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使学生把浮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一、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建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完善结论。通过初步尝试按照“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  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篇三: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四: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才受浮力,我随机将木块、硬币等投入水中,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强调方法的同时忽略探索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因为重视学生对数据处理也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先让学生用手把空的矿泉水瓶按入水中,体会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和 “鸡蛋能在水中浮起来吗?”等实验,排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我加以引导,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相同课题组首先交流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展示,与别的课题组进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是学习后面物体沉浮条件的基础。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这一步一定要有,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本节课中虽有大量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细节如“烧杯中的水面应到达什么位置?为什么?”“实验时圆柱体能否碰到烧杯壁或烧杯底?”“实验发现F浮与G排数值不完全相等,可能原因是什么?”我都没有及时积极的评价。  另外我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应增强自身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学生声音轻了,没有及时消除胆怯,而充当“扩音器”。情景化问题题目覆盖面不广。应增加浮力的实际应用问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总体来讲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努力想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才智,而且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有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估可放在同一课题出现分歧的讨论过程中,小组实验结论错误的最大可能会出现在控制变量上。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本节的教学只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尝试。要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还需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同学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篇五: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篇一: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篇二: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体会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发现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就可以浮或沉、了解浮力的应用。  《浮力》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2、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3、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初步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制定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后受到浮力规律的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正是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我给学生准备了六种物体:泡沫块、木块、塑料球、螺丝母、橡皮泥、塑料圆柱体,先让学生猜想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再分四步做塑料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  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六)了解浮力的应用  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和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使学生把浮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一、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建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完善结论。通过初步尝试按照“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  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篇三: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四: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才受浮力,我随机将木块、硬币等投入水中,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强调方法的同时忽略探索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因为重视学生对数据处理也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先让学生用手把空的矿泉水瓶按入水中,体会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和 “鸡蛋能在水中浮起来吗?”等实验,排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我加以引导,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相同课题组首先交流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展示,与别的课题组进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是学习后面物体沉浮条件的基础。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这一步一定要有,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本节课中虽有大量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细节如“烧杯中的水面应到达什么位置?为什么?”“实验时圆柱体能否碰到烧杯壁或烧杯底?”“实验发现F浮与G排数值不完全相等,可能原因是什么?”我都没有及时积极的评价。  另外我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应增强自身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学生声音轻了,没有及时消除胆怯,而充当“扩音器”。情景化问题题目覆盖面不广。应增加浮力的实际应用问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总体来讲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努力想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才智,而且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有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估可放在同一课题出现分歧的讨论过程中,小组实验结论错误的最大可能会出现在控制变量上。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本节的教学只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尝试。要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还需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同学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篇五: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相关内容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实验步骤 小石块. ...

  •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一: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可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起来时,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是我上完课后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 ...

  • 五年级科学
  • 8.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 ...

  • 神奇的升力教学反思
  • 反思一:神奇的升力教学反思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做为了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停地诱发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如通过飞机起飞视频的播放,深深的吸引住学生,惊叹于升力的神奇.再 ...

  • 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 说课稿 陇西县云田初级中学 何智勇 本节课的内容是联系物理和生活生产的良好素材,是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已有的力学知识研究浮力知识,承上启下,为学习浮力的应用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浮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学习物 ...

  • 九年级物理浮力复习反思
  • 九年级物理<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科学组校内观摩课 郭培杰 2014.5.22 物理复习课教学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 ...

  • 人教版[浮力]教学设计
  • <浮力>教学设计(人教版) 作者:黄强 地址:广西桂平市江口一中(电话:[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 ...

  • [捞铁牛]教学反思
  • <捞铁牛>教学反思 <捞铁牛>是本册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要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以及感悟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就研究性阅读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有一点体会. 一 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内容. 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捞铁牛&g ...

  • 物理组教研活动记录
  • 物理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记录 组长:杨会丽 组员:杨国生封国伟杨海生陈志林崔素梅杨红梅 活动主题:同课异构研讨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7日 活动地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所有物理教师 活动内容:听二节同课异构的课:<浮力>执教教师:杨会丽封国伟 活动形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