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

时间:2011.2.15

地点:常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了解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工作落实情况,以及他们对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期望,不仅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会对国家的劳动、人事和整个教育制度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今年6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认真调查。9月份又在之前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进一步的网上跟踪调查。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对大学生工作落实的状况以及可能的成因的分析结果,一起探讨相关责任的政策性含义和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要深入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须将其放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因此在介绍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之前,我想先简要陈述一下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项实践研究结果。

我们从就业弹性、就业效益、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劳动力价格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分析出发,对1990年以来中国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劳动力价格角度解释了造成受高等教育程度者就业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分析了各行业、各地区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希望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实战分析,我们得到的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密切相关,就业状况与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各行业发展规模、行业技术密集特点、各行业的劳动工资密切相关。

第二,对就业程序的分析表明,在1990年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为0.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99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远未带来产业规模的同步增长。

第三,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密切相关,通过对各个行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与一般就业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的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就业的形势、趋势与一般就业的形势与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除了与整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有关外,也有一些自身的特性,通过我们的分析表明,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服务行业虽然可以吸纳较多的一般人员就业,但是对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大,而尽管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对一般人员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大,但是却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再比如,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的增量已经相对变少,我这里指的是增量,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有显著性差异,这是高校毕业生本身就业的特性。另外对国家的整个人口状况的分析表明,至少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我们不能指望人口变化的趋势会自动缓解,也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从2000~2010年18~22岁人口的变化趋势以看到,大约在2009年之前我们的人口总体上是一种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在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就业不能被孤立地脱离开整个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而单独解决,这是被国内外经验所反复证明的。

即便高等教育外部的环境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仍然坚信,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决不仅仅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就业系统及需求的函数。高等教育本身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以及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及支持系统在改善毕业生就业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背景的简要分析,下面我转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在今年6月初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七省的47所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问题涉及毕业生的个人背景资料、学校情况与工作找寻和工作落实等相关的问题,总共有54个之多,信息量是非常广,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达到18 700多份。

下面讲一下对调查的一些基本的描述统计性的东西。

首先是就业落实的情况。我们将毕业生就业分成9种不同的状况,对样本的统计表明,已经签约的占到有效样本的31.9%,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的占8.8%,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的占4%,准备升学或出国的占15.1%,申请不就业的占1.7%。如果我们把这5类就业的状况统一成已经落实的情况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占到了总样本量的61.6%,这个调查是在6月初进行的,也就是说截至6月初的时候总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未落实的情况包括等待接受单位的最后答复,尚未找到接收单位,虽有愿意接受的单位但自己不想去,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一类尚未落实的总体上占到总样本量的38.4%。

从学历层次与落实情况的比较来看,随着毕业生学历层次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是明显上升的。专科生的落实情况只有34.7%,本科生是77.9%,研究生是88.6%。

而且各个地区的就业落实情况是不同的。可能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总体的水平是相关的。但是2003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各个地区受非典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对毕业生工作找寻和落实会带来一定影响。关于毕业生工作的性质,从简单的描述统计上可以看到──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在落实的工作中占到了14%,各类企业管理工作是6%,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是51.9%,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占到17.5%,各类服务工作6.5%,一线生产工人和农民占的比例分别是

2.2%和0.2%,其他没有包括在前几类里面的是1.3%。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主体的前三类,大概占到了72.2%。这是对落实工作的工作性质的统计。

从毕业生落实的单位性质来看,不同性质的机关在毕业生总的工作中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依次是国有企业,各级各类的学校,包括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的教师,还有一些非教师类的工作,像三资企业也是,占到8.4%。

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分布可以看出,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城市的比例显著上升。专科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是68.7%,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在大中城市就业。

关于毕业生流动状况的走向,如果把毕业生家庭所在地及就业单位所在地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话,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学生就业的流动方向显著地不对等,比如说像来自中部的学生有56%留在了东部就业,家庭在西部的学生大约有23.7%的学生留在了东部,而东部的生源基本上有94%依然在东部就业。为了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去找寻影响毕业生落实情况的显著性因素。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加了很多从直觉和理论上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几十个因素,我们加进去以后发现,这些因素中在统计上十分显著的变量包括:学生的性别,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工作落实的可能性更大;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研究生和本科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学校的特性,比如说这个学校是不是“211工程”的学校;学生所学的专业,我们从统计里可以看到,与其他的专业相比,农、林、牧以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些专业,它们在工作落实情况的现状上与其他专业相比,表现的影响基本上是负向的。另外从学生个人在学校的技能培养方面来看,个人的英语能力、在校期间是不是有工作和实习的经历、是否获得了奖学金等信息对于工作落实情况都有非常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如果毕业生是党员的话,对工作落实也是有正效应的。还有一点,学生们对就业信息是否充足的评价与工作落实情况也存在着显著的正比关系。

这次调查的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是我们获得了那些已经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对起薪的估计。多数的学生所估计的月薪是在1 000元左右,那些估计自己将获得月薪在1 000元以下的,占到了总样本量的40.9%,在1 000元到2 000元的占到

了45.5%,2 000到3 000之间是9.5%,3 000元以上是4.1%。对月薪估计的平均值,是在1 500元左右。这个统计结果好像远远低于许多人对高校毕业生收入的预期。

从学历和性别的起薪可以看到,起薪确实是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而上升的,性别在对起薪的作用方面似乎差异并不是很显著,这一点很有意思。就业落实情况里边,性别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一旦落实了以后,男女获得的起薪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

从单位类型来看,与大家的直觉很相近,三资企业的起薪还是最高的。 从工作地点来看,大中城市的起薪还是明显高于小城镇特别是乡镇农村的起薪。

对工作满意程度的分析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专科层次。

对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程度的估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对口率明显高于专科生的层次。另外对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学校获得信息的百分比是47.7%,从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上获得的比例是11.4%,从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中获得的是10.5%,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信息的是9.7%,在人才洽谈会上得到信息的是8.8%,从新闻媒介广告上获得的是4.2%,从企业的招聘广告中获得的是3.8%。

关于学生认为的最重要的求职途径,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来自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的学生占到41%,认为是自我推荐的占16.3%,认为是社会上的人才招聘的占12.8%,认为是主管部门举办的人才招聘会的占8.4%,认为是学校推荐的占

6.2%,认为是亲友介绍的占6.8%。

从求职次数可以看到,学生的平均求职单位是3个多(这个是一个平均值,所以是小数的)──3.4个。两个以下的占41.2%,3~5个的占47.3%,6~10个的占9.9%,10个以上的占1.7%。已经签约者他们平均的求职次数是四点儿多,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他们的求职次数显著地少──2.6次。

在未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的期望也进行了一个分析。有70%的人表示愿意接受不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临时性工作,对这类工作的平均期望收入是1 290多元,而对于可以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期望收入只有1 077,也就是说毕业生会随着他们在工作找寻中所碰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预期。

对就业地点的期望,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依然是大中城市,希望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占44.7%,希望到县城的是20.2%,希望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学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对工作单位类型的期望方面,想选择国家机关、学校作为第一选择的分别占28%和33.9%,将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第一选择的只有1.2%和4.9%,把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第二选择的分别是4%和15%。

对工作类型的期望方面,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和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的毕业生分别占到46%和29.5%,将技术辅助性工作和服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的分别只有8.7%和2.6%,将生产一线工人和农民作为第一选择的只有0.5%和0.2%。

在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方面,表示对学校教育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差不多占43%,如果我们按照他有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再进一步看,发现表示对学校教育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要略高于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评价,就是说学生在毕业落实方面,他会把这种落实情况和学校教育建立一种联系。

对目前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来看,如果我们把毕业生分成“已经确定去向,去向不清楚,没有找到单位”这三类,对于信息充足性的满意程度,随着这几项的不同而明显不同。那些已经找到单位落实了工作的学生,明显地对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要高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认为目前的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需要的占到了将近一半,有48.9%的人认为还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我将问卷的初步结果向大家进行了一个简要的陈述,在这样一个数据集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对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使用,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和深入地理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现实,深化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认识,制定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使得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对高校毕业生而言,与就业培训等措施相比,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从问卷调查里面进行一种排序和分析可以看到,对于高等教育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有充分的信息比给他们提供就业培训、职业辅导更为重要,他们希望获得更充分的就业信息。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经常的调查,包括对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是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类调查的实施往往是高难度、高成本的,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财政上的支持。只有建立科学深入、全面的、经常性的、高质量的抽样调查,才能抵御低质量的就业信息的误导和炒作。这是政府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

大学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

时间:2011.2.15

地点:常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了解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工作落实情况,以及他们对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期望,不仅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会对国家的劳动、人事和整个教育制度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今年6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认真调查。9月份又在之前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进一步的网上跟踪调查。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对大学生工作落实的状况以及可能的成因的分析结果,一起探讨相关责任的政策性含义和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要深入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须将其放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因此在介绍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之前,我想先简要陈述一下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项实践研究结果。

我们从就业弹性、就业效益、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劳动力价格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分析出发,对1990年以来中国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劳动力价格角度解释了造成受高等教育程度者就业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分析了各行业、各地区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希望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实战分析,我们得到的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密切相关,就业状况与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各行业发展规模、行业技术密集特点、各行业的劳动工资密切相关。

第二,对就业程序的分析表明,在1990年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为0.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99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远未带来产业规模的同步增长。

第三,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密切相关,通过对各个行业中高等教育就业与一般就业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的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就业的形势、趋势与一般就业的形势与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除了与整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有关外,也有一些自身的特性,通过我们的分析表明,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服务行业虽然可以吸纳较多的一般人员就业,但是对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大,而尽管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对一般人员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大,但是却对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再比如,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的增量已经相对变少,我这里指的是增量,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有显著性差异,这是高校毕业生本身就业的特性。另外对国家的整个人口状况的分析表明,至少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我们不能指望人口变化的趋势会自动缓解,也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从2000~2010年18~22岁人口的变化趋势以看到,大约在2009年之前我们的人口总体上是一种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在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就业不能被孤立地脱离开整个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而单独解决,这是被国内外经验所反复证明的。

即便高等教育外部的环境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仍然坚信,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决不仅仅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就业系统及需求的函数。高等教育本身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以及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及支持系统在改善毕业生就业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背景的简要分析,下面我转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在今年6月初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七省的47所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问题涉及毕业生的个人背景资料、学校情况与工作找寻和工作落实等相关的问题,总共有54个之多,信息量是非常广,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达到18 700多份。

下面讲一下对调查的一些基本的描述统计性的东西。

首先是就业落实的情况。我们将毕业生就业分成9种不同的状况,对样本的统计表明,已经签约的占到有效样本的31.9%,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的占8.8%,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的占4%,准备升学或出国的占15.1%,申请不就业的占1.7%。如果我们把这5类就业的状况统一成已经落实的情况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占到了总样本量的61.6%,这个调查是在6月初进行的,也就是说截至6月初的时候总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未落实的情况包括等待接受单位的最后答复,尚未找到接收单位,虽有愿意接受的单位但自己不想去,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一类尚未落实的总体上占到总样本量的38.4%。

从学历层次与落实情况的比较来看,随着毕业生学历层次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是明显上升的。专科生的落实情况只有34.7%,本科生是77.9%,研究生是88.6%。

而且各个地区的就业落实情况是不同的。可能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总体的水平是相关的。但是2003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各个地区受非典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对毕业生工作找寻和落实会带来一定影响。关于毕业生工作的性质,从简单的描述统计上可以看到──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在落实的工作中占到了14%,各类企业管理工作是6%,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是51.9%,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占到17.5%,各类服务工作6.5%,一线生产工人和农民占的比例分别是

2.2%和0.2%,其他没有包括在前几类里面的是1.3%。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主体的前三类,大概占到了72.2%。这是对落实工作的工作性质的统计。

从毕业生落实的单位性质来看,不同性质的机关在毕业生总的工作中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依次是国有企业,各级各类的学校,包括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的教师,还有一些非教师类的工作,像三资企业也是,占到8.4%。

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分布可以看出,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城市的比例显著上升。专科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是68.7%,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在大中城市就业。

关于毕业生流动状况的走向,如果把毕业生家庭所在地及就业单位所在地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话,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学生就业的流动方向显著地不对等,比如说像来自中部的学生有56%留在了东部就业,家庭在西部的学生大约有23.7%的学生留在了东部,而东部的生源基本上有94%依然在东部就业。为了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去找寻影响毕业生落实情况的显著性因素。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加了很多从直觉和理论上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几十个因素,我们加进去以后发现,这些因素中在统计上十分显著的变量包括:学生的性别,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工作落实的可能性更大;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研究生和本科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学校的特性,比如说这个学校是不是“211工程”的学校;学生所学的专业,我们从统计里可以看到,与其他的专业相比,农、林、牧以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些专业,它们在工作落实情况的现状上与其他专业相比,表现的影响基本上是负向的。另外从学生个人在学校的技能培养方面来看,个人的英语能力、在校期间是不是有工作和实习的经历、是否获得了奖学金等信息对于工作落实情况都有非常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如果毕业生是党员的话,对工作落实也是有正效应的。还有一点,学生们对就业信息是否充足的评价与工作落实情况也存在着显著的正比关系。

这次调查的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是我们获得了那些已经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对起薪的估计。多数的学生所估计的月薪是在1 000元左右,那些估计自己将获得月薪在1 000元以下的,占到了总样本量的40.9%,在1 000元到2 000元的占到

了45.5%,2 000到3 000之间是9.5%,3 000元以上是4.1%。对月薪估计的平均值,是在1 500元左右。这个统计结果好像远远低于许多人对高校毕业生收入的预期。

从学历和性别的起薪可以看到,起薪确实是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而上升的,性别在对起薪的作用方面似乎差异并不是很显著,这一点很有意思。就业落实情况里边,性别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一旦落实了以后,男女获得的起薪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

从单位类型来看,与大家的直觉很相近,三资企业的起薪还是最高的。 从工作地点来看,大中城市的起薪还是明显高于小城镇特别是乡镇农村的起薪。

对工作满意程度的分析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专科层次。

对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程度的估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对口率明显高于专科生的层次。另外对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学校获得信息的百分比是47.7%,从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上获得的比例是11.4%,从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中获得的是10.5%,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信息的是9.7%,在人才洽谈会上得到信息的是8.8%,从新闻媒介广告上获得的是4.2%,从企业的招聘广告中获得的是3.8%。

关于学生认为的最重要的求职途径,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来自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的学生占到41%,认为是自我推荐的占16.3%,认为是社会上的人才招聘的占12.8%,认为是主管部门举办的人才招聘会的占8.4%,认为是学校推荐的占

6.2%,认为是亲友介绍的占6.8%。

从求职次数可以看到,学生的平均求职单位是3个多(这个是一个平均值,所以是小数的)──3.4个。两个以下的占41.2%,3~5个的占47.3%,6~10个的占9.9%,10个以上的占1.7%。已经签约者他们平均的求职次数是四点儿多,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他们的求职次数显著地少──2.6次。

在未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的期望也进行了一个分析。有70%的人表示愿意接受不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临时性工作,对这类工作的平均期望收入是1 290多元,而对于可以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期望收入只有1 077,也就是说毕业生会随着他们在工作找寻中所碰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预期。

对就业地点的期望,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依然是大中城市,希望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占44.7%,希望到县城的是20.2%,希望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学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对工作单位类型的期望方面,想选择国家机关、学校作为第一选择的分别占28%和33.9%,将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第一选择的只有1.2%和4.9%,把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第二选择的分别是4%和15%。

对工作类型的期望方面,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和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的毕业生分别占到46%和29.5%,将技术辅助性工作和服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的分别只有8.7%和2.6%,将生产一线工人和农民作为第一选择的只有0.5%和0.2%。

在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方面,表示对学校教育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差不多占43%,如果我们按照他有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再进一步看,发现表示对学校教育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要略高于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评价,就是说学生在毕业落实方面,他会把这种落实情况和学校教育建立一种联系。

对目前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来看,如果我们把毕业生分成“已经确定去向,去向不清楚,没有找到单位”这三类,对于信息充足性的满意程度,随着这几项的不同而明显不同。那些已经找到单位落实了工作的学生,明显地对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要高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认为目前的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需要的占到了将近一半,有48.9%的人认为还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我将问卷的初步结果向大家进行了一个简要的陈述,在这样一个数据集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对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使用,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和深入地理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现实,深化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认识,制定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使得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对高校毕业生而言,与就业培训等措施相比,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从问卷调查里面进行一种排序和分析可以看到,对于高等教育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有充分的信息比给他们提供就业培训、职业辅导更为重要,他们希望获得更充分的就业信息。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经常的调查,包括对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是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类调查的实施往往是高难度、高成本的,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财政上的支持。只有建立科学深入、全面的、经常性的、高质量的抽样调查,才能抵御低质量的就业信息的误导和炒作。这是政府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关内容

  • 就业状况反馈经验交流材料
  • 制度化 规范化 精细化 建立毕业生就业调研与反馈长效机制 西南大学 人才培养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西南大学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

  • 优秀毕业生追踪调查实施方案
  • 信息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实施方案 暨"感动信息学院十大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长效的工作,紧密关注毕业生工作现状,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是推动信息学院教学改革与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信息学院要通过回访2003级及以后的毕业生,切实摸清毕业生就业去向,了解毕业生就 ...

  • 201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报告
  •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2014年度毕业生就业 质量调查报告 商贸经济系办公室 2014年6月 为更好地了解我系2014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使用的要求,及 ...

  •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和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是造成" ...

  •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为全面了解我院毕业生的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工作适应程度,以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表现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加强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衔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学院教学改革,培养高端技能型实用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建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 ...

  • [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
  • 第一部分 咨询与指导 编制求职与用工接待程序的步骤: 熟知求职与用工接待环节→提炼总结关键环节→编制程 序图标(不要太复杂,要清晰,一目了然).要区别服务对象:一般性求职群体.弱势求职 群体(下岗失业.4050.残疾.低保.失地农民.退转军人).中高层求职群体.应届大中 专毕业生求职群体. 编制职业 ...

  • 劳动保障协理员三级考试资料
  • <劳动保障协理员三级考试> 基础知识: 1 2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限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它只适用于专门从事本职业的人. 4.就业: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依法从事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 56 7 ...

  • 就业跟踪调查报告
  • 篇一: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报告 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管理学院07届毕业生在07年10月底,共有716名,已经找到工作的有673位毕业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93.99%,其中自主创业的有18人.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 ...

  • 共青团重点工作绩效管理实施意见
  • 共青团重点工作绩效管理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共青团工作,现就共青团重点工作实行绩效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全市共青团重点工作绩效管理,力争**共青团特色工作全团知名,整体工作全省争先,目标考核全市先进,在履行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四项基本职能和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