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c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3)代词 a译为“这,此” “之子于归”

B他,他们,它 “观之,兴正浓”

(4)动词 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

(5)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于”等 a、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见人于大行 b、 到;指通于南

(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

(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 闻于四方

(4)动词词头。“黄鸟于飞”

3、以 介词 (1)介词,用、凭借 “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

(2)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

(3)介词,“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是以,因此】

(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或者“于何”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代词 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5、为 介词wèi(1)“替”“给”

尚思为国戍轮台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为了”“因为”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 “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感慨 “夫子何命焉为”

6、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a、问女何所思 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为….所】: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4)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

7、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或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语气词 表示猜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 其如土石何? 其孰能讥之乎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4)形容词词头 北风其凉

8、乃 (1)连词

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只,仅仅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9、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10、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5)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

(6)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7)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假设 “如果,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c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3)代词 a译为“这,此” “之子于归”

B他,他们,它 “观之,兴正浓”

(4)动词 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

(5)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于”等 a、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见人于大行 b、 到;指通于南

(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

(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 闻于四方

(4)动词词头。“黄鸟于飞”

3、以 介词 (1)介词,用、凭借 “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

(2)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

(3)介词,“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是以,因此】

(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或者“于何”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代词 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5、为 介词wèi(1)“替”“给”

尚思为国戍轮台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为了”“因为”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 “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感慨 “夫子何命焉为”

6、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a、问女何所思 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为….所】: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4)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

7、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或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语气词 表示猜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 其如土石何? 其孰能讥之乎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4)形容词词头 北风其凉

8、乃 (1)连词

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只,仅仅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9、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10、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5)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

(6)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7)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假设 “如果,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相关内容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 文句中表示实际意义.有事理可解的字词,如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亦称为"实字". 文言虚词:(两个意思)一.夸张不实的文辞.二.语法学上指无具体意义,只能做句法文法结构的工具词,且不能单独成句的词.主要是副词.介词.连接词.助词.叹词 ...

  • 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 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下我这几年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获得 ...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qu ...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兴趣:阅读:归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50―0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文言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常用的初步的文言阅读常识. 要求能运用这些常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要求掌握" 通假字"," 文言文诵读的停顿与节奏"," 文 ...

  •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 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 ...

  • 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再也不用担心文言文啦~_初一初二讨论区_济南家长帮
  • 自从迈进了初中,就发现文言文是我们永远的痛(┬_┬)概念永远是模糊的--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通假字又是什么?什么是古今异义?什么又是词类活用?句子翻译为什么永远都要扣1分?? 感觉知识点永远都总结不全有没有!作为中考必考题,文言文已由课内必学逐渐转向课外拓展,形成知识体系.学以致用越来越重要!! ...

  • 提升语文素养
  • 如何提升语文素养 很多高中生都很头疼语文,有的是感觉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有的是觉得下了很大功夫但也没看出很明显的效果,还有更多的同学认为语文就是咬文嚼字,没有学习的价值.总之,学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内心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阻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 我们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稳定的 ...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2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