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陈红玉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9期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小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渐次推进,如何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却偏偏较多集中在“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个“死结”,最终招致课程目标达成常常不尽如人意。究竟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 现结合本人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1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潜在资源

1.1 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昭示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进而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我特意安排学生画示意图来说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开凿方法。第一个学生上台画时忽略了八达岭比居庸关隧道长三倍,而居庸关山势比八达岭险峻的这一特点,在两座山的比例上有所失误。对此,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而是从画错的示意图切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读懂文本。由此一来学生有目的去朗读,在朗读文本中寻求答案的积极性更高了。

学生出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教师能抓住这一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回归文本认真研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要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1.2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科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因此,要根据教

学的需要,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将音乐、美术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初步朗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之后,我导入一段音乐——《比尾巴》,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仿佛自己是在上音乐课,正聆听美妙的音乐,感受美好的形象,在脑海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的特点的认识。正当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回归文本,读读描写6种动物尾巴特点的句子,藉此进一步深化认识。最后,再与美术整合,让学生自由地画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动物尾巴。至此,学生的认知无形之中得到升华,多重对话的效果立竿见影。

这种整合,体现了语文学习“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思想。这是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也是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与个性的独特发展辩证结合的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充分发挥和利用师生人本资源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既有文本资源、物本资源,也有人本资源。人本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与家长资源,而师生本身资源是主体。师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等应该成为语文课程中可以广泛利用、深入开发的人本资源。因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关注师生共长的人本资源。

2.1 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把握在职进修的机会,不断“充电”,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类别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同时,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都是重要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展示自己的口才、文采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叙述自己的见闻经历、心路历程,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

2.2 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当一个孩子表现的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的看成是缺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陈红玉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9期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小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渐次推进,如何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却偏偏较多集中在“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个“死结”,最终招致课程目标达成常常不尽如人意。究竟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 现结合本人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1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潜在资源

1.1 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昭示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进而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我特意安排学生画示意图来说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开凿方法。第一个学生上台画时忽略了八达岭比居庸关隧道长三倍,而居庸关山势比八达岭险峻的这一特点,在两座山的比例上有所失误。对此,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而是从画错的示意图切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读懂文本。由此一来学生有目的去朗读,在朗读文本中寻求答案的积极性更高了。

学生出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教师能抓住这一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回归文本认真研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要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1.2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科课程综合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因此,要根据教

学的需要,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将音乐、美术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初步朗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之后,我导入一段音乐——《比尾巴》,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仿佛自己是在上音乐课,正聆听美妙的音乐,感受美好的形象,在脑海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的特点的认识。正当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回归文本,读读描写6种动物尾巴特点的句子,藉此进一步深化认识。最后,再与美术整合,让学生自由地画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动物尾巴。至此,学生的认知无形之中得到升华,多重对话的效果立竿见影。

这种整合,体现了语文学习“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思想。这是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也是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与个性的独特发展辩证结合的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充分发挥和利用师生人本资源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既有文本资源、物本资源,也有人本资源。人本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与家长资源,而师生本身资源是主体。师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等应该成为语文课程中可以广泛利用、深入开发的人本资源。因此,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关注师生共长的人本资源。

2.1 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把握在职进修的机会,不断“充电”,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类别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同时,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都是重要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展示自己的口才、文采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叙述自己的见闻经历、心路历程,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

2.2 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当一个孩子表现的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的看成是缺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词复习
  • [古诗词部分] <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论语十则>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 ...

  • 观书有感清如许的含义
  • 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是人们的精神之源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清如许的含义指的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认识中保持较清醒的头脑,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是 ...

  • 课外古诗词背诵[1]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 ...

  • 观书有感--朱熹
  •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 ...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蔡婷.doc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 ...

  • 课后古诗词后五首理解性默写
  •  <泊秦淮>(杜牧)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抒发感慨,表达担忧唐王朝命运/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内容汇总(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内容汇总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 ...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时评带动写作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广州一中 语文科 涂丹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 ...

  • 朱熹在观书有感
  •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