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赏析技巧

文章赏析技巧

鉴赏角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艺术形式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

关于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②描写种类: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③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绘形绘色绘声;远近高低,粗笔勾勒,白描等。

④抒情方面: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叙述式抒情,描写式抒情,议论式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2)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抑扬、虚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行文构思

①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前后照应,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② 线索、过渡、铺垫、伏笔、暗示、照应、呼应、悬念、起伏、波澜等。

③ 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有创新,一波三折,错落参差,曲折有致。

(4)选材剪裁:材料与中心一致,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文章赏析写作的基本要求

(1)要读懂文本,弄清步骤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是要读懂文本。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分-再总体”的步骤。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写作成文。

(2)要点准确,角度宜小、稳 评分标准中首要的考查内容是把握“赏析要点和角度”。在正副标题都存在的情况下,正标题往往是文章赏析内容的暗示和指向,副标题则是文章赏析要点和切入角度。要点准确还包括准确理解。把握题目中的专有名词。应尽量选择那些切入点小,最能结合作品的、最能深入地阐发的、自己最熟悉

最有把握的角度。

(3)定位准确,述析评有机结合 文章赏析要有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从所选题目中的要点和切入点出发,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赏析要点范围内的中心观点,然后围绕中心,结合文本进行赏析。“述”是引用原文中那些关键性的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典型事件、情节描写及语句来作例证。“评”即对作品作出的正确、客观、公允的评价,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析”就是根据确立的中心论点,用“述”的材料来证明、揭示中心的过程。

(4)安排好结构 结构混乱、层次不清会导致表达不清,表达不清会导致中心水明,中心不明会导致得分不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或“总——分——总”。总:提出观点(看法),分:从文章中找出支撑观点的材料(选准内容、条分缕析、突出效果),总:归纳总结(或拓展或照应或评价)。

(5)要运用术语,讲究文采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不仅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写作赏析短文要讲究文学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赏析文章要有文采。

四、如何写“表达技巧”类的文章赏析

(一)一般结构:

1、第一自然段 准确点出该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或者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表达技巧上的总体评价。

2、第二自然段 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句进行概述分析与评价。(或分几个自然段)

3、小结,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不写)

(二)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一定要联系文章主题。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一类卷(13分-14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与评价,紧扣要点,意思完整,语句通畅,书写规范。

二类卷(9分-12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叙述与分析或评价,扣住要点,意思明确,语句通顺,书写清楚。

三类卷(5分-8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叙述与分析,基本扣住要点,意思大体明确,语句基本通顺,书写能够辨认。

四类卷(1分-4分) 属于下列情形中的任意一种的:

1、赏析角度不明确的; 2、脱离文章内容的;

3、摘抄原文而无评析的; 4、不知所云的;

5、篇幅不足100字的; 6、书写不能辨认的;

7、角度在命题要求之外的; 8、 空话套话连篇的.

坐对一山青 朱星

只要一回到家,我总爱朝窗前的藤椅一坐,不论早晚,不论晴雨。

我的窗是一幅画,窗外的绿树青峦,白云蓝天,便是画中的风景,掀开窗帘,就像是撕开蒙着画布的纸,窗外的美景一跃入眼,也把愉悦注满一心。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至,我会忧愁,也很不快乐,而当烦闷苦恼、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相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于是,心境恢复了澄明,我仍拥有一片宁静和平和。雨天的山,像个啜泣的少妇,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把那份凄楚挂满一山千树。我喜欢看雨中的山,看它的凄迷,看它的落寞,看烟笼雨罩中那蒙蒙的姿态,有时密密的雨如丝如缕把山岭裹进一片灰暗中,任你搜集寻觅,也只能望见一抹若隐若现、劳而无功、若远若近的陵线,的确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晴天是另一种神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一副冰清

玉洁。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山伸出千树手指,戏弄着云,也逗引着,云是不胜娇羞的少女,怎禁得住山的挑逗?她躲躲闪闪,一不小心跌进山的怀抱,把山谷跌成一片氤氲,山笑了,把笑脸迎向朗朗睛空,迎向坐在窗前的我。一抬头,我便承接住山的明朗与活泼,我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山、迎向云、迎向蓝天、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里。

惟其宽容,它才能忍受风雨的凌虐;惟其沉默,它才能启示无穷的智慧。千百年来,山便以哲人之姿静静地踞坐在那里,看尽山上人世的变幻,而它恒常以沉默向世人宣示:真理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要追寻,必得永恒!这里的夏天好像特别长,蝉声已经在窗外聒噪了一季,而山也绿了一个长长的夏,就是不闻秋声;即使秋来,山上的树也不见落叶,落叶也不见枯黄。

冬来,满山仍是一片绿青,只是它绿得不像夏天那么浓,青得不如春季那么嫩。说起冬天,我就不免埋怨这座山了,为何它那么不甘心情愿脱下一身葱茏,把山的原始作一次全然的裸露?我是好想去探一探山的,但却怕破坏了它埋在我心中的神秘,美感是由距离产生,一旦距离消失,美感也消失,即使我不去探山,我也想象得出它的峥嵘巍峨。

春风尚未吹起,山便抢先披一身青绿,还把这身绿自山脚向原野铺陈。于是,整个大地都被妆扮起来了,这里那里全喧腾着春的热闹;只有山依然静静地坐着,散发着春的芬芳,传送着春的讯息,而且,它也招引着成群成群的人走向山里,去亲一亲山的芳泽。

清晨,曙光微露,山的脊背驮着初升的朝阳,把光明投向宇宙。当一轮红日从山的那一边冉冉爬升出来时,山便挺立如守护太阳神的武士,披挂起一身庄严,威武昂扬地向人们提出忠告:“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月夜,山的侧影画在星空里,远远望去,“横看成岭侧成峰”,格外地显得诗意与朦胧。山也有倦的时候,当大地睡向沉沉的午夜,山横卧在夜的荒原,这时我如醒着,总爱凭窗小立,看夜空下山的睡态,看它的静谧柔和,我甚至听得见山沉沉的鼾声和沉沉的叹息。

老这样坐着看山,对山的认识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去访一访山的欲望了。

选一个没有人的时刻,我浴一肩斜阳叩响山的小径,森林摇动手臂迎接我,款款的枝丫摇曳出一山风情,阵阵野香自四面八方沁来,浸得我通体舒畅,鸟声、虫声、蛙声……和,

着山风奏起一曲交响乐,那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迎宾曲,最美的音乐。

我没读过这山的历史,但我了解它自亘古以来与风雨雷电搏斗挣扎的经过,没有那份锤打和考验,山不会如此坚强和硬朗。无须听它述说当年的英勇,只须环山巡视一遍,就可以看到满山伤痕,那些断崖残石,便是当年战斗的痕迹,山谷下或许仍躺着它们的伙伴——当年的战友。这山是如此的挺拔,是如此的峥嵘,正展示出它的光辉史实,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

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晦暝中,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想到有那么多人和我共同拥有一座山,共同拥有豪放和雄伟,险峻和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的喜悦。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我原无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

听说,有人看中了这最近处的一座山,不久,这山里便将盖起房子,修起马路,点起电灯,所有都市文明都搬进这座山里来,甚至冷气机。我听了好难过!然而,山无言,山不语,如果命运安排必须那样,山也不会抗议,它仍会坦荡荡的接纳,一如接纳自亘古以来人们的赞颂或是诅咒。

传闻变成了事实,现在,推土机的轧轧声辗碎了一山的岑寂,山路被拓宽了,山头被推平了,而那一山青和一山绿随着砍伐的树林消失,林中的鸟想必早已飞向别处,蝉声已杳,蛙鼓不鸣,而现在正是夏天,正是我们急需以山的灵秀喂饱眼睛和心灵的时候。

推窗外望,我看到的是一丘黄土,工地的水泥和红砖也堆得比另一座山高,我忽然若有所失,默立良久,心意凄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早已失掉了悠闲与从容,而我们还须随时准备失落。但愿心中长留青山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青山如黛,使绿意映满眼前,也植满一心。

文情并茂,寄意深切

___从艺术特色的角度赏析《坐对一山青》

《坐对一山青》这篇散文,寄意深切,文情并茂。尤其是文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给人清新优美的感受。(总体评价)

一是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评)如文章写无语的青山以它哲人的雄姿给人以最好的安慰,使“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叙)山的神奇的

力量,在比喻的基础上得到了合理的夸张。 (析)山是有感情的,有欢乐,也有愁苦,作者借助精巧的比喻,使山幻化成啜泣的白云少妇,在雨中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文中运用拟人手法,使雨后晶莹翠绿的青山,变成挑逗白云少女的情郎,拥抱着自天外飞来、不胜娇羞的云姑娘,把笑脸迎向朗朗晴空。 (叙)在作者笔下,山变成有灵性的朋友,生机茁壮、生意盎然的巍峨青山给人以力量,以愉悦,以安慰。 (析)

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写景。 (评)作品中,雨天、晴天,白天、晚上,冬天、春天,山的姿态各异。 (叙)作者凭借想象的羽翼在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用饱蘸诗意、灵活多变的笔墨,极有层次地绘出了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析)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 (叙)都经过作者精心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赏心悦目,而且具有一种诱人的神韵气质。 (析)

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现手法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和类比的表现手法,突现了作者的深刻体悟: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① 欲扬先抑。作者先谈自己对化妆的误解,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再引出化妆师大谈化妆之道,从而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再以自己的顽固感叹“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引出化妆师的智慧之谈:为自己的生命化妆,就是要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来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最终作者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从而写出自己的感悟,突出文章的主旨。

② 类比手法。作者借化妆师之口,将写文章和化妆类比说理,把写文章的人比作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形象而贴切,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化妆就是要从内在的气质上改变”这一主题。

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提示]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道理:为自己的生命化妆,就是要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一流的化妆师。文章的主旨句: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绘声、绘态、绘情

——赏析《边城》的写景特色

古老的边城荡漾着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心醉。其绘声绘色的描写又与抒情巧妙融在一起,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其一表现在绘声方面)。如“一群鸭子向前奔跑呜哇——呜哇”,简单的象声词却可以表现出野鸭活泼可爱的特点,让行文生动形象。文中也穿插着情人之间的对歌,那悠远缠绵的情歌,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与喜悦。

(其二)表现在绘态方面。对吊脚楼的描绘,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其安谧纯朴的特点。又如对阿哥望情人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茶峒人纯洁心灵与浪漫的爱情。绘声绘态的景色描写中,无不透出作者对茶峒的欣赏与喜爱,让全文显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

绘声、绘态、绘情中,文字像沱江的清水溯流而上,意蕴无穷。

文章赏析技巧

鉴赏角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艺术形式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

关于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②描写种类: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③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绘形绘色绘声;远近高低,粗笔勾勒,白描等。

④抒情方面: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叙述式抒情,描写式抒情,议论式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2)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抑扬、虚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行文构思

①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前后照应,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② 线索、过渡、铺垫、伏笔、暗示、照应、呼应、悬念、起伏、波澜等。

③ 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有创新,一波三折,错落参差,曲折有致。

(4)选材剪裁:材料与中心一致,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文章赏析写作的基本要求

(1)要读懂文本,弄清步骤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是要读懂文本。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分-再总体”的步骤。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写作成文。

(2)要点准确,角度宜小、稳 评分标准中首要的考查内容是把握“赏析要点和角度”。在正副标题都存在的情况下,正标题往往是文章赏析内容的暗示和指向,副标题则是文章赏析要点和切入角度。要点准确还包括准确理解。把握题目中的专有名词。应尽量选择那些切入点小,最能结合作品的、最能深入地阐发的、自己最熟悉

最有把握的角度。

(3)定位准确,述析评有机结合 文章赏析要有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从所选题目中的要点和切入点出发,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赏析要点范围内的中心观点,然后围绕中心,结合文本进行赏析。“述”是引用原文中那些关键性的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典型事件、情节描写及语句来作例证。“评”即对作品作出的正确、客观、公允的评价,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析”就是根据确立的中心论点,用“述”的材料来证明、揭示中心的过程。

(4)安排好结构 结构混乱、层次不清会导致表达不清,表达不清会导致中心水明,中心不明会导致得分不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或“总——分——总”。总:提出观点(看法),分:从文章中找出支撑观点的材料(选准内容、条分缕析、突出效果),总:归纳总结(或拓展或照应或评价)。

(5)要运用术语,讲究文采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不仅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写作赏析短文要讲究文学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赏析文章要有文采。

四、如何写“表达技巧”类的文章赏析

(一)一般结构:

1、第一自然段 准确点出该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或者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表达技巧上的总体评价。

2、第二自然段 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句进行概述分析与评价。(或分几个自然段)

3、小结,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不写)

(二)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一定要联系文章主题。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一类卷(13分-14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与评价,紧扣要点,意思完整,语句通畅,书写规范。

二类卷(9分-12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叙述与分析或评价,扣住要点,意思明确,语句通顺,书写清楚。

三类卷(5分-8分) 能根据所选定的赏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叙述与分析,基本扣住要点,意思大体明确,语句基本通顺,书写能够辨认。

四类卷(1分-4分) 属于下列情形中的任意一种的:

1、赏析角度不明确的; 2、脱离文章内容的;

3、摘抄原文而无评析的; 4、不知所云的;

5、篇幅不足100字的; 6、书写不能辨认的;

7、角度在命题要求之外的; 8、 空话套话连篇的.

坐对一山青 朱星

只要一回到家,我总爱朝窗前的藤椅一坐,不论早晚,不论晴雨。

我的窗是一幅画,窗外的绿树青峦,白云蓝天,便是画中的风景,掀开窗帘,就像是撕开蒙着画布的纸,窗外的美景一跃入眼,也把愉悦注满一心。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至,我会忧愁,也很不快乐,而当烦闷苦恼、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相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于是,心境恢复了澄明,我仍拥有一片宁静和平和。雨天的山,像个啜泣的少妇,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把那份凄楚挂满一山千树。我喜欢看雨中的山,看它的凄迷,看它的落寞,看烟笼雨罩中那蒙蒙的姿态,有时密密的雨如丝如缕把山岭裹进一片灰暗中,任你搜集寻觅,也只能望见一抹若隐若现、劳而无功、若远若近的陵线,的确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晴天是另一种神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一副冰清

玉洁。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山伸出千树手指,戏弄着云,也逗引着,云是不胜娇羞的少女,怎禁得住山的挑逗?她躲躲闪闪,一不小心跌进山的怀抱,把山谷跌成一片氤氲,山笑了,把笑脸迎向朗朗睛空,迎向坐在窗前的我。一抬头,我便承接住山的明朗与活泼,我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山、迎向云、迎向蓝天、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里。

惟其宽容,它才能忍受风雨的凌虐;惟其沉默,它才能启示无穷的智慧。千百年来,山便以哲人之姿静静地踞坐在那里,看尽山上人世的变幻,而它恒常以沉默向世人宣示:真理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要追寻,必得永恒!这里的夏天好像特别长,蝉声已经在窗外聒噪了一季,而山也绿了一个长长的夏,就是不闻秋声;即使秋来,山上的树也不见落叶,落叶也不见枯黄。

冬来,满山仍是一片绿青,只是它绿得不像夏天那么浓,青得不如春季那么嫩。说起冬天,我就不免埋怨这座山了,为何它那么不甘心情愿脱下一身葱茏,把山的原始作一次全然的裸露?我是好想去探一探山的,但却怕破坏了它埋在我心中的神秘,美感是由距离产生,一旦距离消失,美感也消失,即使我不去探山,我也想象得出它的峥嵘巍峨。

春风尚未吹起,山便抢先披一身青绿,还把这身绿自山脚向原野铺陈。于是,整个大地都被妆扮起来了,这里那里全喧腾着春的热闹;只有山依然静静地坐着,散发着春的芬芳,传送着春的讯息,而且,它也招引着成群成群的人走向山里,去亲一亲山的芳泽。

清晨,曙光微露,山的脊背驮着初升的朝阳,把光明投向宇宙。当一轮红日从山的那一边冉冉爬升出来时,山便挺立如守护太阳神的武士,披挂起一身庄严,威武昂扬地向人们提出忠告:“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月夜,山的侧影画在星空里,远远望去,“横看成岭侧成峰”,格外地显得诗意与朦胧。山也有倦的时候,当大地睡向沉沉的午夜,山横卧在夜的荒原,这时我如醒着,总爱凭窗小立,看夜空下山的睡态,看它的静谧柔和,我甚至听得见山沉沉的鼾声和沉沉的叹息。

老这样坐着看山,对山的认识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去访一访山的欲望了。

选一个没有人的时刻,我浴一肩斜阳叩响山的小径,森林摇动手臂迎接我,款款的枝丫摇曳出一山风情,阵阵野香自四面八方沁来,浸得我通体舒畅,鸟声、虫声、蛙声……和,

着山风奏起一曲交响乐,那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迎宾曲,最美的音乐。

我没读过这山的历史,但我了解它自亘古以来与风雨雷电搏斗挣扎的经过,没有那份锤打和考验,山不会如此坚强和硬朗。无须听它述说当年的英勇,只须环山巡视一遍,就可以看到满山伤痕,那些断崖残石,便是当年战斗的痕迹,山谷下或许仍躺着它们的伙伴——当年的战友。这山是如此的挺拔,是如此的峥嵘,正展示出它的光辉史实,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

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晦暝中,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想到有那么多人和我共同拥有一座山,共同拥有豪放和雄伟,险峻和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的喜悦。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我原无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

听说,有人看中了这最近处的一座山,不久,这山里便将盖起房子,修起马路,点起电灯,所有都市文明都搬进这座山里来,甚至冷气机。我听了好难过!然而,山无言,山不语,如果命运安排必须那样,山也不会抗议,它仍会坦荡荡的接纳,一如接纳自亘古以来人们的赞颂或是诅咒。

传闻变成了事实,现在,推土机的轧轧声辗碎了一山的岑寂,山路被拓宽了,山头被推平了,而那一山青和一山绿随着砍伐的树林消失,林中的鸟想必早已飞向别处,蝉声已杳,蛙鼓不鸣,而现在正是夏天,正是我们急需以山的灵秀喂饱眼睛和心灵的时候。

推窗外望,我看到的是一丘黄土,工地的水泥和红砖也堆得比另一座山高,我忽然若有所失,默立良久,心意凄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早已失掉了悠闲与从容,而我们还须随时准备失落。但愿心中长留青山在,那么即使在没有山的日子,也能于生活中砌起一座座青山如黛,使绿意映满眼前,也植满一心。

文情并茂,寄意深切

___从艺术特色的角度赏析《坐对一山青》

《坐对一山青》这篇散文,寄意深切,文情并茂。尤其是文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给人清新优美的感受。(总体评价)

一是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评)如文章写无语的青山以它哲人的雄姿给人以最好的安慰,使“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叙)山的神奇的

力量,在比喻的基础上得到了合理的夸张。 (析)山是有感情的,有欢乐,也有愁苦,作者借助精巧的比喻,使山幻化成啜泣的白云少妇,在雨中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文中运用拟人手法,使雨后晶莹翠绿的青山,变成挑逗白云少女的情郎,拥抱着自天外飞来、不胜娇羞的云姑娘,把笑脸迎向朗朗晴空。 (叙)在作者笔下,山变成有灵性的朋友,生机茁壮、生意盎然的巍峨青山给人以力量,以愉悦,以安慰。 (析)

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写景。 (评)作品中,雨天、晴天,白天、晚上,冬天、春天,山的姿态各异。 (叙)作者凭借想象的羽翼在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用饱蘸诗意、灵活多变的笔墨,极有层次地绘出了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析)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 (叙)都经过作者精心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赏心悦目,而且具有一种诱人的神韵气质。 (析)

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现手法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和类比的表现手法,突现了作者的深刻体悟: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① 欲扬先抑。作者先谈自己对化妆的误解,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再引出化妆师大谈化妆之道,从而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再以自己的顽固感叹“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引出化妆师的智慧之谈:为自己的生命化妆,就是要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来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最终作者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从而写出自己的感悟,突出文章的主旨。

② 类比手法。作者借化妆师之口,将写文章和化妆类比说理,把写文章的人比作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形象而贴切,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化妆就是要从内在的气质上改变”这一主题。

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提示]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道理:为自己的生命化妆,就是要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一流的化妆师。文章的主旨句: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绘声、绘态、绘情

——赏析《边城》的写景特色

古老的边城荡漾着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心醉。其绘声绘色的描写又与抒情巧妙融在一起,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其一表现在绘声方面)。如“一群鸭子向前奔跑呜哇——呜哇”,简单的象声词却可以表现出野鸭活泼可爱的特点,让行文生动形象。文中也穿插着情人之间的对歌,那悠远缠绵的情歌,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与喜悦。

(其二)表现在绘态方面。对吊脚楼的描绘,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其安谧纯朴的特点。又如对阿哥望情人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茶峒人纯洁心灵与浪漫的爱情。绘声绘态的景色描写中,无不透出作者对茶峒的欣赏与喜爱,让全文显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

绘声、绘态、绘情中,文字像沱江的清水溯流而上,意蕴无穷。


相关内容

  • 中考现代文文答题格式和诗歌赏析答题格式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古诗鉴赏攻关秘籍 考查现代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二.结构分析题型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四.词句理解题型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六.语言品析题型 七.材料链接题型 八.开放拓展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某一 ...

  • 浅谈写景散文的赏析技巧
  • 浅谈写景散文的赏析技巧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感官.对象.对象的特点,表现手法.写景的目的而谈论散文赏析技巧. 关键词:对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感官 情感 一.明确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侓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 ...

  • 现代散文阅读
  • [命题一]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例 1 <一日的春光>:"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题干要求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此句 ...

  • 现代文阅读技巧1
  • 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 一.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内容 阅读材料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是怎么写的和 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 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技 巧是: 1.答案来源: ...

  •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5曾)
  •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答题技巧:作用-(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二. ...

  • 现代文解题技巧
  • 现代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基本都要求从内容.结构和手法上答题 1. 题目的作用: 2. 景物描写的作用. 3. 文中某一情节的作用. 4. 人称的作用. 5. 语言特点 6. 文章的构思特点(行文特点.情节安排的特点,梳理脉络). 7. 含义题.(必答手法) 8. 人物的心理变化. 9. ...

  •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07-3-13 授课班次:250班 授课教师:资兴市一中 朱亚平 教学目的:了解考试动态,走出写赏析文章的误区,掌握鉴赏方法,提高赏析文章的得分率. 重点.难点:理解赏析文章的方法和要领,掌握写赏析文章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评论学生的作品的方式,让学 ...

  • 散文阅读1
  • 散文阅读 考什么 散文阅读时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大多在15分左右. 考查内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我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 3.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从修辞的角度欣赏句子 5.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6.理解文章抒发的感情和抒情方式 常考题型与解 ...

  • 赏析文本表达特色
  • 高考高频命题点:现代文阅读之赏析文本表达特色 第一课时 一.<考试说明>解读 1. 考试内容及要求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 考场风向 (1)近几年鉴赏作品表达特色题备受江苏高考命题者青睐,成为考查重点之一,未来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