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意义

学 生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09年10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中共中央着眼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构建 意义 正文: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明确。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要建

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四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五是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遭受的严重挫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社会成员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没有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 “四位一体”, 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充分体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准确定位,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政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能力和执政方略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今,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党正是基于解决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并由此逐步实现管理优化、环境舒

适、秩序良好、利益兼顾、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它既反映了党的先进执政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千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试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意义

学 生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09年10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中共中央着眼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构建 意义 正文: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明确。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要建

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四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五是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遭受的严重挫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社会成员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没有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 “四位一体”, 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充分体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准确定位,丰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政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能力和执政方略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今,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党正是基于解决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并由此逐步实现管理优化、环境舒

适、秩序良好、利益兼顾、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它既反映了党的先进执政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千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内容

  • 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 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编者按为了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青岛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 全民阅读与图书馆资料
  • [1]朱丹; 侯建立; 李泽玉; 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的效用分析与研究[J].晋图学刊,2011,(02):4-6+39. 摘要:文章对阅读的含义.方法.目的.意义及趋势进行了相关概述, 结合" 全民阅读" 的主题思想.重要性和作用, 着重分析了图书馆在引导" 全民阅读& ...

  • 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心得体会
  •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镇党委印发了<xx镇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实施意见和动员布署阶段工作方案>以及镇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摘录的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同志有关作风整顿建设活动的重要讲话论断.本人近 ...

  •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演讲稿[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古城]
  •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森林古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运河街道党委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天能在这里参加本次演讲比赛,以实际行动为我区创建森林城市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我心情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古城. 众所周知,生命需要绿色,人类需要蓝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 ...

  • "诗意的栖居"
  • 诗与在--"诗意的栖居"何以是最好的存在 --杨全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并将其与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世俗人生的层次上"诗意的栖居",即"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q ...

  • 学习胡锦涛同志和青林书记讲话心得体会
  • 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 ...

  • 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
  • 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 导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

  • 商务局干部学习胡总书记和省委书记讲话心得体会
  •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认真落实作风整顿 确保商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zg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 ...

  • 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要论)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奋力开拓.阔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