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

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根据[摘要]

这个定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

标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指标和测算方法来比较分析辽宁省十四地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其次,从自然条件、政策、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关键词]

1引言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沿海省份,2005年全

省人口4189.2万人,人均GDP为18951.929元,位列全国第9位。在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2]2005年,大连和沈阳分别占全省GDP总值的26.9%和26%,两市的GDP总量已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鞍山占12.7%,盘锦占5.5%,其余城市都低于5%。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研究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各城市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以及对制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幅度,数值越大,表明差距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R=Ymax-Ymix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说明一组数据的

离中趋势的。计算公式如下:

S=

相对差异:变异系数(CVuw)为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变异系数除了不同标志数列平均水平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是反映标志变动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

i=1

! (Y-Y

2研究方法

测算区域差异的方法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显示区域间差异的表象,其测算方法一般有:平均差,标准差(S)和极差(R);相对差异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的影响,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其测算方法一般有:极值差率(RHL)、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变异系数(CVuw)、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

绝对差异:极差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绝对

[3]

V=S

RHL: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比,它

反映了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计算公式如下:

RHL=Ymax/Ymix

3辽宁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以辽宁各地级市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分析1996-2005年人均GDP差距。从表1上看1996年至2002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盘锦,2003年之后,大连的排名升至第一位,而十年间人均GDP最低的一直是朝阳。

表格1辽宁人均GDP差异(单位:元)

绝对差异

年份

最大值(盘锦)17659(盘锦)19322(盘锦)19572(盘锦)20939(盘锦)24630(盘锦)24558(盘锦)24468

最小值

绝对极差

标准差

相对差异

RHL值5.536.877.128.0710.018.857.988.187.716.08

变异系数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3191(朝阳)2814(朝阳)2749(朝阳)2594(朝阳)2461(朝阳)2776(朝阳)3066(朝阳)3561(朝阳)4538(朝阳)6280(朝阳)

14468165081682318344221692178221402255823043731916

4195477148535572645767217144800293009991

0.54330.57070.54660.61940.62160.59810.57970.56590.54610.5272

29143(大连)34975(大连)38196(大连)

数据来源: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1997,2006)计算得出

3.1绝对差异的变化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十年间辽宁省人均GDP的极差不断扩大:1996年,人均GDP最高的盘锦市比最低的朝阳市高出14468元,2005年,最高的大连市比最低的朝阳高出31916。自1996年至2000年,辽宁省人均GDP的极差缓慢增长,到了

但到了2003,极差突然快2001和2002年,极差数值甚至缩小。

速增长,这个势头一直延续至2005年。——

直观上看,人均GDP标准差的变化呈持续上升趋势,表明十年间辽宁省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1999年和2000年是标准差增幅较大的两年,之后的三年增幅放缓,但到了2004年,再次出现增长的高峰。

3.2相对差异的变化

相对差异能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影响,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床、化工等)为主。资源性产品本身的利润较低,市场不稳定,投资和生产风险较大,其生产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加工工业品的市场是扩张的,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小,其生产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各种商品的价格放开速度是不一致的,拉大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第二产业上发达地区产业比重则普遍大于欠发达地区。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盘锦,为72.2%,其石油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比重最低的是阜新,比重为34.3%,该市主导地位的煤电产业逐步萎缩,地方工业基础差、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4.4生产要素投入差异4.4.1劳动力要素的差异[3]

区域劳动力的供给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被称作劳动力人口。对我国各区域来说,劳动力是比较充足的资源,因此,与数量相比,劳动力的质量更为重要。劳动力的质量反映了其可以推动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发达城市的文化水平要高于欠发达城市,区域的文化水平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4.4.2资本要素的差异[15]

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

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资本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肩负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因此,资本投资在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是引致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辽宁省各地市在资本投入方面差异巨大。在相对发达地区如沈阳、大连的固定资产总额最高,大大高于其他地区的投资额。2004年,沈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971.36亿元,是最低的阜新的16.6倍,差距悬殊。

RHL描述了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从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最大相对幅度差距最大的一年。当时全省最高的盘锦人均GDP是朝阳市的10.01倍。

96-05人均GDP变异系数

0.640.620.60.580.560.540.520.50.48

变异系数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图11996-2005人均GDP变异系数变化图

根据图1和表1,可以看到用变异系数测算的辽宁各地市人均GDP的相对差异变异曲线成上、下交替,基本势态为先升后降。1996年变异系数较1997年稍有上升,到1998年又下降到1996年水平。2000年上升到最高点0.6216,至此之后一直下降。从整个变化期间上看,变异系数下降了0.0161。显然,用RHL值、变异系数分析的辽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所得的结果大体一致。

4成因分析

4.1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

自然条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区位上。辽宁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根据地形可分为三部分:中部平原区、东部丘陵地区和西部丘陵地区。中部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辽宁省内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等都位于中部平原区;辽东南地区渤海,气候湿润,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大连,营口等城市借助这种自然资源优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抚顺、本溪、锦州位于辽宁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如媒、铁等十分丰富,同时又毗邻沈阳等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较西部地区高;西部丘陵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瘠,交通不发达,受此影响,朝阳、阜新、铁岭发展相对迟缓。

4.2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4]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区位条件好。建国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鞍山、抚顺、盘锦、本溪等城市建设成为重工业城市,辽宁中部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的重工业

兼顾公平的不平衡区域发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

展政策的指导下,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辽宁省也制定了“外向牵引”的发展战略。具有沿海区位优势的大连、营口等地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得到了省和国家的重点支持。而鞍山、抚顺、盘锦等地失去了优势。

4.3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5]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目前对产业结构多做狭义解释,即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产业结构作为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器,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学者们得出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第一产业占比优势向第二、三产业占比优势递进;劳动密集占比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占比优势递进;初级产品占比优势向中间和最终产品占比优势递进。因此,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解释力。

4.3.1第一产业比重的差异

凡是依赖于农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因为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农产品价格一直很低“,谷贱伤农”,造成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在辽宁省也不例外。

4.3.2第二产业内部的差异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及历史原因,辽西北地区以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而发达地区以加工性产品(机

[3]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城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3.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经济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2006

[3]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1

[4]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221-234

[5]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8-90

[6]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01-102,148-150

[7]胡兆量,王恩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72-179

[8]魏后凯.论东西差距与加快西部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1994(5)

[9]于淑艳.辽宁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5)年

[10]张志国,于丹凤.对辽宁产业结构状况的深度思考[J].决策借鉴2002(6)

[11]于志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瞭望2006(2)

[12]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48(3)

[13]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14]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90-112

[15]胡乃武,闰衍.中国经济增长区际差异的制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

—43—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

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根据[摘要]

这个定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

标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指标和测算方法来比较分析辽宁省十四地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其次,从自然条件、政策、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关键词]

1引言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沿海省份,2005年全

省人口4189.2万人,人均GDP为18951.929元,位列全国第9位。在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2]2005年,大连和沈阳分别占全省GDP总值的26.9%和26%,两市的GDP总量已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鞍山占12.7%,盘锦占5.5%,其余城市都低于5%。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研究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各城市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以及对制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幅度,数值越大,表明差距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R=Ymax-Ymix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说明一组数据的

离中趋势的。计算公式如下:

S=

相对差异:变异系数(CVuw)为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变异系数除了不同标志数列平均水平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是反映标志变动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

i=1

! (Y-Y

2研究方法

测算区域差异的方法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显示区域间差异的表象,其测算方法一般有:平均差,标准差(S)和极差(R);相对差异指某变量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的影响,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其测算方法一般有:极值差率(RHL)、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变异系数(CVuw)、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

绝对差异:极差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绝对

[3]

V=S

RHL: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区域之比,它

反映了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计算公式如下:

RHL=Ymax/Ymix

3辽宁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以辽宁各地级市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分析1996-2005年人均GDP差距。从表1上看1996年至2002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盘锦,2003年之后,大连的排名升至第一位,而十年间人均GDP最低的一直是朝阳。

表格1辽宁人均GDP差异(单位:元)

绝对差异

年份

最大值(盘锦)17659(盘锦)19322(盘锦)19572(盘锦)20939(盘锦)24630(盘锦)24558(盘锦)24468

最小值

绝对极差

标准差

相对差异

RHL值5.536.877.128.0710.018.857.988.187.716.08

变异系数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3191(朝阳)2814(朝阳)2749(朝阳)2594(朝阳)2461(朝阳)2776(朝阳)3066(朝阳)3561(朝阳)4538(朝阳)6280(朝阳)

14468165081682318344221692178221402255823043731916

4195477148535572645767217144800293009991

0.54330.57070.54660.61940.62160.59810.57970.56590.54610.5272

29143(大连)34975(大连)38196(大连)

数据来源: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1997,2006)计算得出

3.1绝对差异的变化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十年间辽宁省人均GDP的极差不断扩大:1996年,人均GDP最高的盘锦市比最低的朝阳市高出14468元,2005年,最高的大连市比最低的朝阳高出31916。自1996年至2000年,辽宁省人均GDP的极差缓慢增长,到了

但到了2003,极差突然快2001和2002年,极差数值甚至缩小。

速增长,这个势头一直延续至2005年。——

直观上看,人均GDP标准差的变化呈持续上升趋势,表明十年间辽宁省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1999年和2000年是标准差增幅较大的两年,之后的三年增幅放缓,但到了2004年,再次出现增长的高峰。

3.2相对差异的变化

相对差异能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影响,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床、化工等)为主。资源性产品本身的利润较低,市场不稳定,投资和生产风险较大,其生产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加工工业品的市场是扩张的,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小,其生产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各种商品的价格放开速度是不一致的,拉大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第二产业上发达地区产业比重则普遍大于欠发达地区。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盘锦,为72.2%,其石油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比重最低的是阜新,比重为34.3%,该市主导地位的煤电产业逐步萎缩,地方工业基础差、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4.4生产要素投入差异4.4.1劳动力要素的差异[3]

区域劳动力的供给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被称作劳动力人口。对我国各区域来说,劳动力是比较充足的资源,因此,与数量相比,劳动力的质量更为重要。劳动力的质量反映了其可以推动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发达城市的文化水平要高于欠发达城市,区域的文化水平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4.4.2资本要素的差异[15]

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

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资本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肩负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因此,资本投资在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是引致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辽宁省各地市在资本投入方面差异巨大。在相对发达地区如沈阳、大连的固定资产总额最高,大大高于其他地区的投资额。2004年,沈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971.36亿元,是最低的阜新的16.6倍,差距悬殊。

RHL描述了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从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最大相对幅度差距最大的一年。当时全省最高的盘锦人均GDP是朝阳市的10.01倍。

96-05人均GDP变异系数

0.640.620.60.580.560.540.520.50.48

变异系数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图11996-2005人均GDP变异系数变化图

根据图1和表1,可以看到用变异系数测算的辽宁各地市人均GDP的相对差异变异曲线成上、下交替,基本势态为先升后降。1996年变异系数较1997年稍有上升,到1998年又下降到1996年水平。2000年上升到最高点0.6216,至此之后一直下降。从整个变化期间上看,变异系数下降了0.0161。显然,用RHL值、变异系数分析的辽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所得的结果大体一致。

4成因分析

4.1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

自然条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资源和区位上。辽宁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根据地形可分为三部分:中部平原区、东部丘陵地区和西部丘陵地区。中部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辽宁省内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等都位于中部平原区;辽东南地区渤海,气候湿润,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大连,营口等城市借助这种自然资源优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抚顺、本溪、锦州位于辽宁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如媒、铁等十分丰富,同时又毗邻沈阳等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较西部地区高;西部丘陵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瘠,交通不发达,受此影响,朝阳、阜新、铁岭发展相对迟缓。

4.2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4]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区位条件好。建国初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鞍山、抚顺、盘锦、本溪等城市建设成为重工业城市,辽宁中部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的重工业

兼顾公平的不平衡区域发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

展政策的指导下,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辽宁省也制定了“外向牵引”的发展战略。具有沿海区位优势的大连、营口等地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得到了省和国家的重点支持。而鞍山、抚顺、盘锦等地失去了优势。

4.3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5]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目前对产业结构多做狭义解释,即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产业结构作为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器,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学者们得出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第一产业占比优势向第二、三产业占比优势递进;劳动密集占比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占比优势递进;初级产品占比优势向中间和最终产品占比优势递进。因此,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解释力。

4.3.1第一产业比重的差异

凡是依赖于农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因为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农产品价格一直很低“,谷贱伤农”,造成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在辽宁省也不例外。

4.3.2第二产业内部的差异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及历史原因,辽西北地区以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而发达地区以加工性产品(机

[3]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城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3.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经济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2006

[3]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1

[4]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221-234

[5]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8-90

[6]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01-102,148-150

[7]胡兆量,王恩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72-179

[8]魏后凯.论东西差距与加快西部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1994(5)

[9]于淑艳.辽宁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5)年

[10]张志国,于丹凤.对辽宁产业结构状况的深度思考[J].决策借鉴2002(6)

[11]于志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瞭望2006(2)

[12]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48(3)

[13]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14]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90-112

[15]胡乃武,闰衍.中国经济增长区际差异的制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

—43—


相关内容

  • 蛋壳薄斑的成因
  • 鱼塑丛竺竺竺生●参 刘继承1,高慧君1,王利2 (I.大连韩伟养鸡公司,辽宁大连 2.辽宁新风牧业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6043:ChinaPoultryV01.29,No.10.2007蛋壳薄斑的成因111200) 1蛋壳薄斑 蛋壳薄斑(Thinspots)是由于蛋壳厚度不均而 显现出的一种暗斑. ...

  • 中国人文地理专题练习(有答案)
  • 中国地理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的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T),全长约506千米,计划4年竣工.据图,回答1-2题. 1.T铁路开通后,由敦煌至格尔木的路程大为缩短,不再绕行的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分别是 A.银川.西安 B.银川.兰州 C.兰州.西宁 D.兰州.成都 2.总 ...

  • 中国地理讲课稿
  • 1. 概念理解(概念1:区域:概念2:区域综合分析),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区域概念分析 1. 区域概念定义现状: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统一的和多样的.区域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不同学科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相同的.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 ...

  • 渤海风暴潮的成因.特征及其防治
  • "海洋科学初探"课程论文 渤海风暴潮的成因.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大气科学2012级 胡柔 [1**********] 渤海风暴潮的成因.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近年来,渤海地区风暴潮频发,其对经 ...

  • 地理环境差异性设计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是较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但这种地域分异是有规律 ...

  •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 ...

  •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第六章
  • 第五章 语 义 第一节 词义 一.词义及其内容: 词义就是词所表示的意义内容.具体可以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的内容. (一)语法意义:是指词的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词的语法意义是语言中的词的语法作用通过类聚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所以是一种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上一章讲的) (二)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 ...

  • 金伯利岩的读书报告
  • 关于金伯利岩的读书报告 摘要:金伯利岩是金刚石的主要含矿母岩,研究价值很高.本文主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金伯利岩的基本概念,结构构造.形成及分布.岩石特征.化学成分特征以及相关矿产等做了概述,根据对金伯利岩的的研究为开采金刚石做了铺垫工作. 关键词:金刚石.金伯利岩.云母 正文: 一.金伯利岩的基本 ...

  •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 作者:李慕寒沈守兵 人文地理 1996年08期 提要 本文提出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至今可以分为十六个地域文化区,文章概括了各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乡土,开展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形成与演变 分区地理特征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