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他的至理名言,给我们深刻地启发:能启发学生质疑,并能使学生解疑的课堂,才是能让学生有大进步的好课堂。此处,笔者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探讨学生的质疑。一般而言,新授课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绝佳时机。因为学生在接触一篇新课文,及相关的题目时,心灵的感触最为敏锐,思维的火花燃烧得最为炽烈,头脑中的质疑的欲望也就最强烈。“心求通而未通”,这样的一种状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急于传授新知识,怕自己的教学思路被“打断”,怕时间被无端“浪费”,常常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导致整个教学都沿着备课预案按部就班,牢牢地牵制着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方式必将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如果这些教师能在教学中做出适当地改变,比如在每次出示课题时,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问。那么,长年累月下来,学生的质疑习惯就被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质疑能力也就有了稳步地提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据题质疑为例,简要谈谈个人的浅薄见解:   一、借鉴模仿,有章可循   小学语文的教材始终遵循着循序渐进、集中分类的原则。为了扎实巩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一类型的文章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同一册中会多次出现。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教学契机,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直接具体的模仿借鉴的机会,从而做到轻松自如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通过“月亮湾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月亮湾?月亮湾是什么样子的?”这三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在学完后,我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再次地梳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为今后遇到类似课题进行有效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不久以后,学生学到了同样是写景类的文章――《鸟岛》。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月亮湾》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在板书完课题后,我不急于让学生据题质疑,而是先让他们回顾学习《月亮湾》时的提问方式,然后请他们也来模仿着对《鸟岛》这个课题进行提问。因为有章可循,学生的提问马上就初见成效,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他们纷纷举手:“鸟岛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岛?”“鸟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学生尝到了提问的乐趣,增强了提问的自信心,也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引导鼓励,披沙拣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需要及时地予以肯定,以激发他深入质疑的信心,点燃继续质疑的热情。但是学生们敢于质疑,并不代表所有的提问都问得有价值有实效。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引导,做到先适当地鼓励,再进行正确地指正,做到既不打压学生的质疑兴趣,又避免课堂被无效问题干扰牵制的尴尬。同样是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一课时,当学生问道:“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等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老师表扬你,因为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在积极动脑。但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大家来分享,好吗?”当学生问道:“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这类有效问题时,教师更要予以热情地鼓励:“你很会提问,紧扣课文内容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及时地评价反馈,学生们对质疑的有效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日积月累中,他们更能渐渐地从中习得规律,摸索出门道,判断出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质疑。   三、梳理提炼,卓有成效   如果说上述的第二点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区分质疑的有效性的话,那么此处第三点则是对有效质疑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所以前者是坚实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延伸。只有对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更进一步地梳理归纳,学生才能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从整体上对课文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更明晰地把握。   由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长期地重视和培养,当我在进行《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的学习,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时,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发问起来:“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台湾的蝴蝶谷漂亮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蝴蝶谷在台湾的什么地方?”……面对学生迫切地提问,我适时地加以鼓励,并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点拨,“从你的提问中,老师了解到你想知道‘蝴蝶谷’的地理位置。”“哦,你很想知道‘蝴蝶谷’名字的由来。”“你很想知道‘蝴蝶谷’的特点,问得真好!”……通过我的梳理,学生质疑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效,无形中质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从质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共同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他的至理名言,给我们深刻地启发:能启发学生质疑,并能使学生解疑的课堂,才是能让学生有大进步的好课堂。此处,笔者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探讨学生的质疑。一般而言,新授课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绝佳时机。因为学生在接触一篇新课文,及相关的题目时,心灵的感触最为敏锐,思维的火花燃烧得最为炽烈,头脑中的质疑的欲望也就最强烈。“心求通而未通”,这样的一种状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急于传授新知识,怕自己的教学思路被“打断”,怕时间被无端“浪费”,常常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导致整个教学都沿着备课预案按部就班,牢牢地牵制着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方式必将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如果这些教师能在教学中做出适当地改变,比如在每次出示课题时,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问。那么,长年累月下来,学生的质疑习惯就被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质疑能力也就有了稳步地提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据题质疑为例,简要谈谈个人的浅薄见解:   一、借鉴模仿,有章可循   小学语文的教材始终遵循着循序渐进、集中分类的原则。为了扎实巩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一类型的文章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同一册中会多次出现。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些教学契机,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直接具体的模仿借鉴的机会,从而做到轻松自如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通过“月亮湾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月亮湾?月亮湾是什么样子的?”这三个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在学完后,我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再次地梳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为今后遇到类似课题进行有效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不久以后,学生学到了同样是写景类的文章――《鸟岛》。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月亮湾》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在板书完课题后,我不急于让学生据题质疑,而是先让他们回顾学习《月亮湾》时的提问方式,然后请他们也来模仿着对《鸟岛》这个课题进行提问。因为有章可循,学生的提问马上就初见成效,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他们纷纷举手:“鸟岛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岛?”“鸟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学生尝到了提问的乐趣,增强了提问的自信心,也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引导鼓励,披沙拣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需要及时地予以肯定,以激发他深入质疑的信心,点燃继续质疑的热情。但是学生们敢于质疑,并不代表所有的提问都问得有价值有实效。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引导,做到先适当地鼓励,再进行正确地指正,做到既不打压学生的质疑兴趣,又避免课堂被无效问题干扰牵制的尴尬。同样是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一课时,当学生问道:“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等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老师表扬你,因为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在积极动脑。但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同大家来分享,好吗?”当学生问道:“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这类有效问题时,教师更要予以热情地鼓励:“你很会提问,紧扣课文内容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及时地评价反馈,学生们对质疑的有效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日积月累中,他们更能渐渐地从中习得规律,摸索出门道,判断出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质疑。   三、梳理提炼,卓有成效   如果说上述的第二点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区分质疑的有效性的话,那么此处第三点则是对有效质疑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所以前者是坚实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延伸。只有对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更进一步地梳理归纳,学生才能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从整体上对课文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更明晰地把握。   由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长期地重视和培养,当我在进行《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的学习,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时,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发问起来:“蝴蝶谷是不是只有台湾才有,其他地方有吗?”“为什么要把它叫作‘蝴蝶谷’呢?”“台湾的蝴蝶谷漂亮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蝴蝶谷在台湾的什么地方?”……面对学生迫切地提问,我适时地加以鼓励,并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点拨,“从你的提问中,老师了解到你想知道‘蝴蝶谷’的地理位置。”“哦,你很想知道‘蝴蝶谷’名字的由来。”“你很想知道‘蝴蝶谷’的特点,问得真好!”……通过我的梳理,学生质疑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效,无形中质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从质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共同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相关内容

  • 读书贵有疑阅读答案
  • 阅读<读书贵有疑>一文,回答问题.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①疑能打破迷信.②盲目地迷信书本, ...

  • 爱读书的名言警句
  •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 ...

  • 朱熹的名言名句
  • 朱熹的名言名句 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5.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 ...

  •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

  • 名言警句分类
  • 名言警句分类 一.人生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二.命运 1.知识能改变命运. --美国 爱默生 三.生命 3.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印度 泰戈尔 四.生与死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五.青春 3.青春时种下什么 ...

  • 描写读书的名人名言
  •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

  • 名人的读书格言
  • 培根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补天 ...

  • 关于读书的优美语句
  • 关于读书的优美语句 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3.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4.书籍是知识的一台电脑,题目是主机,目录是键盘,文字.标点是书籍的内存. 5.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 6 ...

  • 关于读书的格言名言
  • 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到清朝,戴震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