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浚县的大运河

流经浚县的大运河

浚县,是一座因河而兴的文化名城,古卫河(隋唐永济渠)南北蜿蜒穿过浚县全境。浚县城西挽卫水,南依浮丘,“云溪燕语卫水舟”、“十里城池半入山”,不仅具有中原城市山水园林特色,而且享有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运河浚县段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流经浚县的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浚县运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浚县段在汉代称白沟,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由于它流经古卫国黎地(浚县),又叫卫水和黎水。尽管其名字数度变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现在的卫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广征民众依曹操所疏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隋炀帝先后三次征高丽,百万大军及后勤供给主要沿这条水道北运,《资治通鉴》一百八十一卷记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今浚县)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载道常数十万人。”可见规模之大,通航能力之强。

唐代经永济渠漕运河北储粮,以饷京师。宋元时期,仍依靠此河进行水陆转运,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常年舳舻河中云集,不下数千艘。新中国建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卫河航运一度兴盛。在浚县城西,可睹客轮启航,渔舟撒网,木船扬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码头装卸货物者应接不暇,汽艇鸣笛,纤夫打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大运河浚县段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浚县在大运河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后,更显黎阳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与大运河浚县段有关的重大战事屡屡发生。如:曹操与袁绍黎阳之战;后赵石勒破向冰枋头之战;晋、燕枋城之战;前秦、后燕交兵枋头;隋末兵部尚书杨玄感黎阳起兵;唐初李世民黎阳会集兵马攻打徐圆朗等。

流经浚县的悠悠千载运河水,慷慨无私地滋养了两岸民众。浚县先民择机逢时,临河而居,繁衍发展。在浚县,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达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有30多个。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浚县两岸人民,还催生了一颗颗璀璨的文化瑰宝,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名胜古迹遍布县境。大伾山风景区是国家4A景区。景区内文物荟萃,庙宇林立,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大伾山东侧的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及唐代千佛寺、宋代龙洞、明代摩崖石刻等10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月古庙会闻名遐迩。浚县正月古庙会庙会萌芽于春秋,东汉以后,得益于大运河漕运的便利,庙会的规模不断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明代步入高峰。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每年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初二,会期长,规模大,民俗味浓,特色鲜明,每年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浚县正月古庙会已成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和古庙会文化的活态化石和不可复制的中国民俗文化经典。浚县正月古庙会200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前后,庙会上的“民间社火”、“泥咕咕”和戏剧“大平调”,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2月(农历正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选取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承主体,启动了“中国春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

2006年初,在全国政协会上,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舒乙提议,58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保护大运河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案,2006年底,国务院重新设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决定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保护开发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浚县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对大运河沿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查,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实地考查情况认真整理汇总,数易其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取得了一批调研成果,促进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7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徐匡迪副主席的率领下莅临浚县考察,徐匡迪副主席说:“大运河浚县段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做得很好,对卫河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考察,挖掘整理了一批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看了资料片,大家深受鼓舞,也深感震撼。”

目前,大运河已经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沿大运河的城市结成联盟对保护大运河和“申遗”采取了联合行动。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浚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 大运河浚县段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不但是浚县,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留住大运河昨天的美丽,创造大运河明天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抓住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使流经浚县的卫河真正成为千里大运河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流经浚县的大运河

浚县,是一座因河而兴的文化名城,古卫河(隋唐永济渠)南北蜿蜒穿过浚县全境。浚县城西挽卫水,南依浮丘,“云溪燕语卫水舟”、“十里城池半入山”,不仅具有中原城市山水园林特色,而且享有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运河浚县段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流经浚县的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浚县运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浚县段在汉代称白沟,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由于它流经古卫国黎地(浚县),又叫卫水和黎水。尽管其名字数度变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现在的卫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广征民众依曹操所疏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隋炀帝先后三次征高丽,百万大军及后勤供给主要沿这条水道北运,《资治通鉴》一百八十一卷记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今浚县)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载道常数十万人。”可见规模之大,通航能力之强。

唐代经永济渠漕运河北储粮,以饷京师。宋元时期,仍依靠此河进行水陆转运,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常年舳舻河中云集,不下数千艘。新中国建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卫河航运一度兴盛。在浚县城西,可睹客轮启航,渔舟撒网,木船扬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码头装卸货物者应接不暇,汽艇鸣笛,纤夫打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大运河浚县段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浚县在大运河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后,更显黎阳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与大运河浚县段有关的重大战事屡屡发生。如:曹操与袁绍黎阳之战;后赵石勒破向冰枋头之战;晋、燕枋城之战;前秦、后燕交兵枋头;隋末兵部尚书杨玄感黎阳起兵;唐初李世民黎阳会集兵马攻打徐圆朗等。

流经浚县的悠悠千载运河水,慷慨无私地滋养了两岸民众。浚县先民择机逢时,临河而居,繁衍发展。在浚县,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达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有30多个。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浚县两岸人民,还催生了一颗颗璀璨的文化瑰宝,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名胜古迹遍布县境。大伾山风景区是国家4A景区。景区内文物荟萃,庙宇林立,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大伾山东侧的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及唐代千佛寺、宋代龙洞、明代摩崖石刻等10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月古庙会闻名遐迩。浚县正月古庙会庙会萌芽于春秋,东汉以后,得益于大运河漕运的便利,庙会的规模不断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明代步入高峰。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每年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初二,会期长,规模大,民俗味浓,特色鲜明,每年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浚县正月古庙会已成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和古庙会文化的活态化石和不可复制的中国民俗文化经典。浚县正月古庙会200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前后,庙会上的“民间社火”、“泥咕咕”和戏剧“大平调”,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2月(农历正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选取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承主体,启动了“中国春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

2006年初,在全国政协会上,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舒乙提议,58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保护大运河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案,2006年底,国务院重新设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决定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保护开发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浚县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对大运河沿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查,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实地考查情况认真整理汇总,数易其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取得了一批调研成果,促进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7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徐匡迪副主席的率领下莅临浚县考察,徐匡迪副主席说:“大运河浚县段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做得很好,对卫河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考察,挖掘整理了一批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看了资料片,大家深受鼓舞,也深感震撼。”

目前,大运河已经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沿大运河的城市结成联盟对保护大运河和“申遗”采取了联合行动。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浚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 大运河浚县段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不但是浚县,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留住大运河昨天的美丽,创造大运河明天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抓住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使流经浚县的卫河真正成为千里大运河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相关内容

  •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2007-05-29 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点击: 365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一片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 ...

  •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 ...

  • 中国历史地理
  •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 ...

  • 浚县伾山大佛身世之谜
  • [缘起] 在鹤壁浚县县城东侧的大伾山上,有一尊比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还高5米的弥勒佛,堪称中国八大弥勒佛之首.与众多弥勒佛不同的是,它并非笑嘻嘻的模样,而是庄严肃穆,且是坐西朝东.这般设计有何用意?何人什么时间雕造了这尊大佛?大佛时代特征为何"两头(头和足)早,中间晚:轮廓早,细部晚&quo ...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2012年4月修订)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

  • 北京市的河流与湖泊
  • 北京市的河流与湖泊 八一湖.青年湖.金海湖.雁栖湖.龙潭湖.昆明湖.北海.什刹海.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湖 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昆明湖.南-中-北海.什刹海 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有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别经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 ...

  • 大好河山-中国的江河湖海全记录
  • 大好河山- 中国的江河湖海全记录 我国江河众多,许多大河源远流长,大小河流数以千计,总长度超过42万公里,主要河流2000余条.我国的河流按水系可分为内流水系和外流水系两类.外流河分属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水系.我国东部河流,又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南方河流则相反 ...

  • 鹤壁市生态规划
  • 鹤壁市生态建设规划 环境工程100班 200910031 曹研彦 鹤壁市生态规划 一.规划项目背景介绍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3度59分--114度45分,北纬35度26分--36度02分.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69公里, 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其中市 ...

  • 天津御河景观中文导游词
  •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 南运河从隋开始历称御河.卫河.清河,后明代永乐称南运河至今.2002年,西青区政府投资2.2亿元对南运河重新规划.改御河景观造,河道长4.1公里,开口40米,两侧各有20米的绿化带,疏通改造后的南运河称之为御河. 以四季植物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