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对国家节、假日设置的分析 09金融6班 卢义 [1**********]211

摘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从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虽然“传统”与“现代”概念的出现是晚近才被学者们所建构出来,但其实质的发生却早已经开始。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搓揉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就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同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同。这里我们通过对国家对节假日的设置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在政府政策、制度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关键词:传统 现代性 国家 节日

一、 对于概念的定义

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庞朴先生认为:“文化发源于远古,经过历朝历代的扬弃与充实,几千年传承下来,形成了某种固定的程序、观念、习俗,乃至积淀而为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内容。(庞朴,1988)陈晓枫教授则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指从上古到现在沉淀凝结而成的思维的致思模式、价值观念和用来表述问题的语言符号体系。(陈晓枫,2006)由此可知,尽管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却往往都被看成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追述的是,在所谓的“现代”性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出现之前,这个相对于“现代”而存在的“传统”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文化,一是上层精英文化,这被视为主流文化,如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它们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下层社会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它们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而以口头传承和习俗形式呈现,这被看成是非主流文化,这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等都注意研究精英文化,以为这些文化才代表了人类创造的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才显示出各种阶段人类文化创造的水平。(朱炳祥,2004)这里朱炳祥先生所说的只是一般对于上层精英文化与底层社会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出“传统”所代表的实质内涵。

英国社会学者吉登斯( Giddens ,1990 :1) 曾指出, “现代性(modernity) 乃指涉大约从十七世纪起源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样,而之后其影响多少成为全球的。”在吉登斯这里现代性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样而存在的。

台湾大学叶启政(叶启政,1996)据此推论说“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一特定历史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简扼地来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 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

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形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现代化”对许多当代人来说,就是常被看成是真理的化身的一个明例。例如,科学、民主、理性、发展或进步等等也是一样,都被许多当代人看成是具“真理”性的概念,或至少是应该努力以赴的方向。(叶启政,1996)“传统指涉的是一个社会本身内在长期具有的文化基素,而现代指涉的则源自社会自身或来自其外一种具创新性质且具特殊历史内涵的文化基素。对亚非社会而言,此“现代”指涉的,很明显地乃来自西方近代历史发展出来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们既是外来,同时具高度异质性。” (叶启政,1996)

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及功能:所谓传统节日,指建立在以农耕历法为基础上的、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它们是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而深刻的体现。其有一套延绵流传的符号体系,并在固定的时间和参与模式上体现出来。

根植于农业社会土壤里的传统节日文化,其再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成产风貌,记录了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董毅,张伟,罗家麒)

我们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或者一种调节市场下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集合,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究竟是制度决定还是经济决定或是两者共同决定还未有定论。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未被西方现代性的文化影响之前的文化。从内涵上来看,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零散的,上至思想体系,下至生活情趣,无所不包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方式。

二、文化的碰撞

从概念意义上来说,与传统相对的现代应该是一种异质的文化因子,当一种异质的文化因子传入时,两者之间必定会发生融合、碰撞,而这种融合碰撞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的碰撞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多个面相。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事件,体现在他们的立法制度和节日民俗中。文化时间的确定是整合社会差异、建构合理社会的必要环节,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节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反应不同的力量对比,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法定假日通过在民间节日与官方纪念日之间的一个妥协方案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一个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制度 ,从来不是简单的休息制度 ,而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 ,不仅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权利 ,也表达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追求。(罗泽荣,龙佳解,.2008)目前经历的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冲击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老宗旨、价值和内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传承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价值 ,达到启迪、教育、感化民众之功效 ,民

俗活动是节日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

国家通过增设法定假日的方式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保护和繁荣。(董毅)

工业社会不再需要农历计时不再需要人们看天吃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功力的时间计算,这对于以农历为基础产生的岁时节俗是很大的冲击。其次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导致了节俗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我们也应该看到,春节为代表的节俗活动仍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他们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至今仍是中国人民独有的节日,它们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新歌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余园.,2005)商业的发达削弱了节日的经济功能,节日不再成为商业交易的重要日子:高科技产品的诞生使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数字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产品使现代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求知、娱乐等各种需要;看电影、逛酒吧、旅游等娱乐方式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乌丙安,1985)

农村社区急需输入的现代文化元素。 由于农村社区传统文化存在的严重缺陷,急需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并要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苗迪.论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西方的宪政文化相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言,几乎完全是一种异质的舶来品。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这种不同的文化,完全是由于西方武力交迫为求生存的结果。近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学习西方的宪法也几乎出于一种实用性的功利主义心态。(易顶强,2007)

“节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结构大致可分为时间、仪式、内容和隐喻等,且每一部分都能通过身体操演发挥社会记忆功能,起着促使社会秩序合法化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传统社会,节日只是一套符号象征体系,更多的是以宗教和农令的形式存在;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随着身体的国家化,节日逐渐成了国家、政权合法性诉求的一种工具仪式,日益政治化;但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渐强大,节日又呈现出新的趋势。”(李峰,2008)

不论是西方抑或东方,也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节日,其内部结构大致都包括时间、纪念仪式、内容和隐喻四个层面,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纪念仪式之上。纪念仪式有着改变和保持社会记忆的功能。(李峰,2008)这里李峰先生提出的观点大致是说国家通过节假日的设置进行着社会记忆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进行一种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诉求。

张亚泽(张亚泽,2005)指出“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政治统治得到统治客体基于内心资源的服从,认可和支持的特征。这种特征不是来自正是的法律或法令,而是来自下属根据某种标准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同时,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的政治服从与义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服从不同,合法性强调的是民众内心资源的支持与认同。”(张亚泽,2006)

也即是说执政党进行节假日的设置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里面:即对国家、政党

政治合法性的追求。这种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当然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追求反映到节假日的设置上来,却出现一个问题:在节假日设置的过程中传统节日似乎被抛弃了。刘宗迪提出“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刘宗迪,2006)也即所谓节日制度是自古人们根据时令、天象等做出的节气的判断。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扎下了根了,那么既然执政党要寻求其政治合法性为什么又忽略传统节日呢?这里似乎存在着第三方在发生作用。

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巫肇胜,2008)我国文化逐渐开放,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便捷,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特别是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强势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新型的外来的节日, 随着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中国, 它洋气、新鲜、时尚, 因此也就对不少城市青年发生着吸附作用,如圣诞节, 在宗教信众与外企员工的引领下, 加上商家的炒作, 越来越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形式。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传承将是中国人的巨大损失。节日文化的变异性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出路。在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两条主线不放,运用市场手段,创新机制开发节日文化资源,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王丽明)

西方节日的文化认同对传统节日的影响,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缓慢,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和价值观继承性强,但是现代社会,使原来稳固的社会系统转变成为流动性社会,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减弱。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大多数人对西方洋节本土化表示的认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所谓“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共同体指向来说是一种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或文化的归属感。实际上,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周艳)

一些人把本世纪以来的文化历程评价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 这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应该说是西方文化(以现代科技为其核心) 基本上排挤了东方传统文化。(美) 哈佛大学亨廷顿认为: ⋯⋯当代经济走向世界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铸成的模式推行全世界。当西方现代化经济被认同而行使其霸权走向世界化时, 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也就成为霸权政治和霸权文化而走向世界, 迫使非现代化国家, 在接收西方现代化经济的同时接收西方政治和西方文化。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曾把西方文化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地方。从当今世界现状来看, 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基本上形成。(徐道一)

三、文化节日的合法性

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全球性渗透与扩张使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内聚性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按照英国学者史密斯的说法 , 现代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法律 —政治”共同体 , 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英] 安东尼·D·史密斯)每个合法健全的民族在理想的社会政治背后 , 还要有一种源于原初居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前者的认同 , 国家机器可以凭借强制性力量让社会成员接受 , 对个人而言 , 是相对稳定和不可选择的; 可是对于后者 , 历史文化认同 , 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选择的 , 即选择特定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 , 这种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则只能依靠共同的历史记忆、集体经验、神话传说和文化符号等来实现。与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记忆仅仅是个体的一种官能不同 , 思想家的视野中还存在着一种叫做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东西。而且 , 这种记忆在文化认同中起着核心的根本作用。“对于集体文化认同来说 , 共享的记忆和共同的命运感一样 , 对其生存非常重要。” ( [英] 安东尼·D·史密斯,2002)

社会记忆本身 , 我们会注意到 , 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这是一条暗示的规则: 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 ,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设想。”([美] 保罗·康纳顿) 在这种语境下 , 对于整个族群而言 , 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 , 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 , 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 , 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 , 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基础 , 给今天人们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 , 给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动提供历史文化坐标系。因为只有“借助集体记忆 , 借助共享的传统 , 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 , 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 〔[英] 戴维·莫利 , 凯文·罗宾斯 ,2001}

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 , 而传统节日民俗和文化充当了一个主要的认同载体。并且 , 这种认同超越了与节日关联的具体事件、原型和富有意义的象征符号 , 按照今天的需要 , 对这些过去的传统进行重新解释。五四运动以来 , 我们在痛陈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弊时 , 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极端态度 , 一味以西方文化的长处来贬斥传统文化的短处 , 不加区别地把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这些都导致了传统节日的式微。今天 , 在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日益受到挑战的背景下 , 官方对传统节日进行主动介入和干预 ,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但是 , 更应该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内容 , 增强其吸引力 , 以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和加深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功能 , 从而更加有力地凝聚民心 , 有力地抵制西方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等文化帝国主义政策。(舒开智,2008)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事件,体现在他们的立法制度和节日民俗中。文化时间的确定是整合社会差异、建构合理社会的必要环节,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但是,现代化运动改变了所有的传统社会的文化时间,同时所有的现代社会又都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了

一定的传统文化时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时间及其观念都处于关键思维。现代民族国家的时间设置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传承的、体现为民俗活动的节日,一是现代的举行官方正式意识的纪念日,意识国家法定的假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节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反应不同的力量对比,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法定假日通过在民间节日与官方纪念日之间的一个妥协方案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这种时间结构的调查研究,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民俗和国家的历法制度。这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此时此地的文化定位、多元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向提供一个更可靠的只是参考背景。

自从1912年改行源自西方的历法制度之后中国的节日就成为一个问题。国家纪念日和重大节日采用公历,而民众日常生活却沿用农历,形成了上下错位。节假日问题深层反映的是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民族语国家、文化(价值)与器用(效率)的大问题,对此加以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现实考量是十分必要的。(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这里存在的第三方应该指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激荡。在这个碰撞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即是说现代文化已经不再是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他者而存在了,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已经被人们广为接收而成为这个社会文化组成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英] 安东尼·D·史密斯1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M〕1龚维斌 , 良警宇译1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

[2] 陈晓枫,法律文化的概念:成果关与规则观辨,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4] [美]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 〔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3 导论

[5] [英] 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 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 〔M〕.司艳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98

[6] 董毅,张伟,罗家麒,社会治理下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研究

[7]罗泽荣,龙佳解.传统节日休假制度化的文化价值思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3)

[8]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3—7.

[9]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10]巫肇胜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

[1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12] 徐道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及其实质, 第五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选登

[13] 王丽明,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学术前沿

[14] 徐道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及其实质,世界科学技术

[15]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天府新论.[J],2008(2)

[1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②陈晓枫:《法律文化的概念:成果关与规则观辨》,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8]余园.从春节看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3

[19]易顶强.权力重置的文化内涵—以“五权宪法”为视角.2007)

[20]叶启政.再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游戏—正规化的搓揉形塑「J」.社会学研究,1996,(6)

[2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187页.

[22]张亚泽.政治文明与执政党的制度合法性资源开发「J」.理论探讨,2006(5)

[33] 周艳,“他者”文化的本土认同— 以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乃例 2008苏州大学论文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对国家节、假日设置的分析 09金融6班 卢义 [1**********]211

摘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从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虽然“传统”与“现代”概念的出现是晚近才被学者们所建构出来,但其实质的发生却早已经开始。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搓揉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就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同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同。这里我们通过对国家对节假日的设置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在政府政策、制度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关键词:传统 现代性 国家 节日

一、 对于概念的定义

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庞朴先生认为:“文化发源于远古,经过历朝历代的扬弃与充实,几千年传承下来,形成了某种固定的程序、观念、习俗,乃至积淀而为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内容。(庞朴,1988)陈晓枫教授则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指从上古到现在沉淀凝结而成的思维的致思模式、价值观念和用来表述问题的语言符号体系。(陈晓枫,2006)由此可知,尽管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却往往都被看成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追述的是,在所谓的“现代”性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出现之前,这个相对于“现代”而存在的“传统”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文化,一是上层精英文化,这被视为主流文化,如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它们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下层社会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它们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而以口头传承和习俗形式呈现,这被看成是非主流文化,这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等都注意研究精英文化,以为这些文化才代表了人类创造的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才显示出各种阶段人类文化创造的水平。(朱炳祥,2004)这里朱炳祥先生所说的只是一般对于上层精英文化与底层社会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出“传统”所代表的实质内涵。

英国社会学者吉登斯( Giddens ,1990 :1) 曾指出, “现代性(modernity) 乃指涉大约从十七世纪起源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样,而之后其影响多少成为全球的。”在吉登斯这里现代性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样而存在的。

台湾大学叶启政(叶启政,1996)据此推论说“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一特定历史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简扼地来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 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

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形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现代化”对许多当代人来说,就是常被看成是真理的化身的一个明例。例如,科学、民主、理性、发展或进步等等也是一样,都被许多当代人看成是具“真理”性的概念,或至少是应该努力以赴的方向。(叶启政,1996)“传统指涉的是一个社会本身内在长期具有的文化基素,而现代指涉的则源自社会自身或来自其外一种具创新性质且具特殊历史内涵的文化基素。对亚非社会而言,此“现代”指涉的,很明显地乃来自西方近代历史发展出来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们既是外来,同时具高度异质性。” (叶启政,1996)

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及功能:所谓传统节日,指建立在以农耕历法为基础上的、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它们是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而深刻的体现。其有一套延绵流传的符号体系,并在固定的时间和参与模式上体现出来。

根植于农业社会土壤里的传统节日文化,其再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成产风貌,记录了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董毅,张伟,罗家麒)

我们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或者一种调节市场下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集合,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究竟是制度决定还是经济决定或是两者共同决定还未有定论。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未被西方现代性的文化影响之前的文化。从内涵上来看,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零散的,上至思想体系,下至生活情趣,无所不包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方式。

二、文化的碰撞

从概念意义上来说,与传统相对的现代应该是一种异质的文化因子,当一种异质的文化因子传入时,两者之间必定会发生融合、碰撞,而这种融合碰撞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的碰撞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多个面相。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在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事件,体现在他们的立法制度和节日民俗中。文化时间的确定是整合社会差异、建构合理社会的必要环节,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节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反应不同的力量对比,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法定假日通过在民间节日与官方纪念日之间的一个妥协方案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一个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制度 ,从来不是简单的休息制度 ,而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 ,不仅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权利 ,也表达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追求。(罗泽荣,龙佳解,.2008)目前经历的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冲击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老宗旨、价值和内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传承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价值 ,达到启迪、教育、感化民众之功效 ,民

俗活动是节日文化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

国家通过增设法定假日的方式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保护和繁荣。(董毅)

工业社会不再需要农历计时不再需要人们看天吃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功力的时间计算,这对于以农历为基础产生的岁时节俗是很大的冲击。其次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都导致了节俗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我们也应该看到,春节为代表的节俗活动仍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他们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至今仍是中国人民独有的节日,它们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新歌和民族心理,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余园.,2005)商业的发达削弱了节日的经济功能,节日不再成为商业交易的重要日子:高科技产品的诞生使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数字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产品使现代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求知、娱乐等各种需要;看电影、逛酒吧、旅游等娱乐方式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乌丙安,1985)

农村社区急需输入的现代文化元素。 由于农村社区传统文化存在的严重缺陷,急需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并要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苗迪.论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西方的宪政文化相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言,几乎完全是一种异质的舶来品。中国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这种不同的文化,完全是由于西方武力交迫为求生存的结果。近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学习西方的宪法也几乎出于一种实用性的功利主义心态。(易顶强,2007)

“节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结构大致可分为时间、仪式、内容和隐喻等,且每一部分都能通过身体操演发挥社会记忆功能,起着促使社会秩序合法化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传统社会,节日只是一套符号象征体系,更多的是以宗教和农令的形式存在;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随着身体的国家化,节日逐渐成了国家、政权合法性诉求的一种工具仪式,日益政治化;但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渐强大,节日又呈现出新的趋势。”(李峰,2008)

不论是西方抑或东方,也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节日,其内部结构大致都包括时间、纪念仪式、内容和隐喻四个层面,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纪念仪式之上。纪念仪式有着改变和保持社会记忆的功能。(李峰,2008)这里李峰先生提出的观点大致是说国家通过节假日的设置进行着社会记忆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进行一种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诉求。

张亚泽(张亚泽,2005)指出“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政治统治得到统治客体基于内心资源的服从,认可和支持的特征。这种特征不是来自正是的法律或法令,而是来自下属根据某种标准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同时,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的政治服从与义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服从不同,合法性强调的是民众内心资源的支持与认同。”(张亚泽,2006)

也即是说执政党进行节假日的设置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里面:即对国家、政党

政治合法性的追求。这种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当然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追求反映到节假日的设置上来,却出现一个问题:在节假日设置的过程中传统节日似乎被抛弃了。刘宗迪提出“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刘宗迪,2006)也即所谓节日制度是自古人们根据时令、天象等做出的节气的判断。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扎下了根了,那么既然执政党要寻求其政治合法性为什么又忽略传统节日呢?这里似乎存在着第三方在发生作用。

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传统文化的变革(巫肇胜,2008)我国文化逐渐开放,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便捷,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特别是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强势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新型的外来的节日, 随着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中国, 它洋气、新鲜、时尚, 因此也就对不少城市青年发生着吸附作用,如圣诞节, 在宗教信众与外企员工的引领下, 加上商家的炒作, 越来越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形式。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传承将是中国人的巨大损失。节日文化的变异性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出路。在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两条主线不放,运用市场手段,创新机制开发节日文化资源,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王丽明)

西方节日的文化认同对传统节日的影响,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缓慢,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和价值观继承性强,但是现代社会,使原来稳固的社会系统转变成为流动性社会,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减弱。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大多数人对西方洋节本土化表示的认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所谓“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共同体指向来说是一种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或文化的归属感。实际上,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周艳)

一些人把本世纪以来的文化历程评价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 这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应该说是西方文化(以现代科技为其核心) 基本上排挤了东方传统文化。(美) 哈佛大学亨廷顿认为: ⋯⋯当代经济走向世界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铸成的模式推行全世界。当西方现代化经济被认同而行使其霸权走向世界化时, 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也就成为霸权政治和霸权文化而走向世界, 迫使非现代化国家, 在接收西方现代化经济的同时接收西方政治和西方文化。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曾把西方文化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地方。从当今世界现状来看, 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基本上形成。(徐道一)

三、文化节日的合法性

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全球性渗透与扩张使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内聚性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按照英国学者史密斯的说法 , 现代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法律 —政治”共同体 , 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英] 安东尼·D·史密斯)每个合法健全的民族在理想的社会政治背后 , 还要有一种源于原初居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前者的认同 , 国家机器可以凭借强制性力量让社会成员接受 , 对个人而言 , 是相对稳定和不可选择的; 可是对于后者 , 历史文化认同 , 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选择的 , 即选择特定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 , 这种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则只能依靠共同的历史记忆、集体经验、神话传说和文化符号等来实现。与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记忆仅仅是个体的一种官能不同 , 思想家的视野中还存在着一种叫做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东西。而且 , 这种记忆在文化认同中起着核心的根本作用。“对于集体文化认同来说 , 共享的记忆和共同的命运感一样 , 对其生存非常重要。” ( [英] 安东尼·D·史密斯,2002)

社会记忆本身 , 我们会注意到 , 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这是一条暗示的规则: 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 ,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设想。”([美] 保罗·康纳顿) 在这种语境下 , 对于整个族群而言 , 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 , 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 , 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 , 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 , 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基础 , 给今天人们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 , 给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动提供历史文化坐标系。因为只有“借助集体记忆 , 借助共享的传统 , 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 , 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 〔[英] 戴维·莫利 , 凯文·罗宾斯 ,2001}

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 , 而传统节日民俗和文化充当了一个主要的认同载体。并且 , 这种认同超越了与节日关联的具体事件、原型和富有意义的象征符号 , 按照今天的需要 , 对这些过去的传统进行重新解释。五四运动以来 , 我们在痛陈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弊时 , 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极端态度 , 一味以西方文化的长处来贬斥传统文化的短处 , 不加区别地把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这些都导致了传统节日的式微。今天 , 在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日益受到挑战的背景下 , 官方对传统节日进行主动介入和干预 ,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但是 , 更应该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内容 , 增强其吸引力 , 以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和加深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功能 , 从而更加有力地凝聚民心 , 有力地抵制西方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等文化帝国主义政策。(舒开智,2008)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事件,体现在他们的立法制度和节日民俗中。文化时间的确定是整合社会差异、建构合理社会的必要环节,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但是,现代化运动改变了所有的传统社会的文化时间,同时所有的现代社会又都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了

一定的传统文化时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时间及其观念都处于关键思维。现代民族国家的时间设置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传承的、体现为民俗活动的节日,一是现代的举行官方正式意识的纪念日,意识国家法定的假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节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反应不同的力量对比,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法定假日通过在民间节日与官方纪念日之间的一个妥协方案来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这种时间结构的调查研究,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民俗和国家的历法制度。这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此时此地的文化定位、多元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向提供一个更可靠的只是参考背景。

自从1912年改行源自西方的历法制度之后中国的节日就成为一个问题。国家纪念日和重大节日采用公历,而民众日常生活却沿用农历,形成了上下错位。节假日问题深层反映的是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民族语国家、文化(价值)与器用(效率)的大问题,对此加以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现实考量是十分必要的。(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这里存在的第三方应该指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激荡。在这个碰撞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即是说现代文化已经不再是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他者而存在了,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已经被人们广为接收而成为这个社会文化组成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英] 安东尼·D·史密斯1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M〕1龚维斌 , 良警宇译1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

[2] 陈晓枫,法律文化的概念:成果关与规则观辨,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研讨

[4] [美]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 〔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3 导论

[5] [英] 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 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 〔M〕.司艳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98

[6] 董毅,张伟,罗家麒,社会治理下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研究

[7]罗泽荣,龙佳解.传统节日休假制度化的文化价值思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3)

[8]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3—7.

[9]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10]巫肇胜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

[1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12] 徐道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及其实质, 第五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选登

[13] 王丽明,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学术前沿

[14] 徐道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及其实质,世界科学技术

[15]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天府新论.[J],2008(2)

[1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②陈晓枫:《法律文化的概念:成果关与规则观辨》,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8]余园.从春节看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3

[19]易顶强.权力重置的文化内涵—以“五权宪法”为视角.2007)

[20]叶启政.再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游戏—正规化的搓揉形塑「J」.社会学研究,1996,(6)

[2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187页.

[22]张亚泽.政治文明与执政党的制度合法性资源开发「J」.理论探讨,2006(5)

[33] 周艳,“他者”文化的本土认同— 以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乃例 2008苏州大学论文


相关内容

  •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学 号 1210110087 姓 名 项朝辉 院 系 术科系 专 业 表演 指导教师 侯骁 2015年8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摘 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过了漫长的演 ...

  • 议论文写作思路拓展
  • 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 --议论文思路拓展方法归纳 一.议论文常见写作思路回顾:(整体) 起-承-转-合 引-议-联-结(引-联-议-结) 点-正-反-深-联-结(点-反-正-深-联-结)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由头回顾:(局部1--解决"起""引"& ...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主题科技文化节活动策划
  •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人追求国外的科技文化,而冷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针对这一现象,外国语学院特地开展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节活动. 二.活动目的 ...

  •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发布[2014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战略文化|文化碰撞
  •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30日上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在北京发布了<2014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这是中国民间智库第四次发表美国军力评估报告,也是第三次推出英文版. 报告分6章,包括防务战略.军事实力与兵力部署.国防预算和武器装备研发.作战理论新发展.联盟与伙伴关系.军事演习等内 ...

  • 文字的起源,文化的碰撞
  •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对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组织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更应当在这门与国际文化接轨的科目中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在习得知 ...

  •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共存
  • 摘要:艺术形式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但形式只是一部分,而内容才是实质.传统和时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而中国的现代戏曲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而现代戏曲出现的困境会影响戏曲的发展命运,只有合适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才能将这种具有现代化价值的艺术拥有广大的群众和旺盛的生 ...

  • 现代行政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65520102 :号学线 怡芳潘 :名姓 订 班301计会 :级班 院理学管济经 :院学江西农业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行政管理 开课单位: 经管学院 任课教师: 蔡波 呈交时间: 2013.12 论文题目: 现代行政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摘要:现代行政管 ...

  • 新双基教学成果报告
  • "新双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报告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崔成林 [摘要]"新双基"指两个基本层次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人格"."智慧与人格"是上位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下位目标.教学过程是建构 ...

  •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_崔明德
  •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 崔明德 本文根据各种文献资料, 讨论了和亲中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基本情况, 从礼仪.服饰.建筑. 音乐.宗教及文化知识传播等方面, 论述了和亲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探讨了和 亲文化影响的特点, 分析了和亲在文化方面能够产生影响的条件及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