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课程标准】

1.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

2.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注意把握文学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 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体验高考】

1.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 (2013·海南)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 (2012·江苏)“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 .《诗经》 B .楚辞 C.汉赋 D.唐诗

4.(2012·全国大纲卷)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5.(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6.(2010·安徽)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7. (2009·广东)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楚辞》 D .《诗经》

8.(2009·四川)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9. (2008·广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0.(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1. (2011·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2.(2008·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 .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 .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有效训练】

1.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 .《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3.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A .①③④ B.②③④

品都是( )

A .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 .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B .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 D .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③小说的世俗性 ④重商观念形成 C .①②④ D.①②③ 4.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

5.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

A .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C .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B .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6.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

A .城镇经济繁荣 B.统治者政治清明

C .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 .书法 B.绘画 C .戏剧 D.杂技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参考答案

【体验高考】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1.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 项。

【答案】C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 。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 。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

【答案】D

3. 【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答案】A

4.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5.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 项正确;ABC 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

6. 【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 ,《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 ,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

【答案】B

7. 【解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8.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9.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B

10. 【考点】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

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B 项。

【答案】B

11.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 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

C 、D 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 项。

【答案】A

12. 【解析】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答案】D

【合作探究】

解析: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第(1)小题答案很简单,“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第(2)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第(4)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答案要点:(共10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有效训练】

1.A

2. 【考点】明清文学——小说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标题“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说明小说体现反封建伦理的思想。选项C“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明显反映出封建“君臣纲”的愚忠思想。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C

3. 【考点】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材料反映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A 不能体现材料主张,C 是黄宗羲思想,D 与材料不符。

【答案】D

4. 【考点】中国古典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题干的文学作品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风靡全国的原因是由于内容通俗易于老百姓接受。其余选项不符合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背景。

【答案】A

5. 【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信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B

6. 【考点】元代杂剧产生的背景

【解析】题干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其因是经济上的城镇经济繁荣,A 项正确;BCD 项都是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A

7. 【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三五步走遍天下„„”据此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化场景。符合题意的是C 。

【答案】C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课程标准】

1.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

2.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注意把握文学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 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体验高考】

1.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 (2013·海南)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 (2012·江苏)“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 .《诗经》 B .楚辞 C.汉赋 D.唐诗

4.(2012·全国大纲卷)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5.(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6.(2010·安徽)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7. (2009·广东)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楚辞》 D .《诗经》

8.(2009·四川)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9. (2008·广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0.(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1. (2011·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2.(2008·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 .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 .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有效训练】

1.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 .《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3.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A .①③④ B.②③④

品都是( )

A .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 .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B .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 D .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③小说的世俗性 ④重商观念形成 C .①②④ D.①②③ 4.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

5.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

A .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C .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B .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6.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

A .城镇经济繁荣 B.统治者政治清明

C .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 .书法 B.绘画 C .戏剧 D.杂技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参考答案

【体验高考】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1.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 项。

【答案】C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 。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 。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

【答案】D

3. 【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答案】A

4.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5.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 项正确;ABC 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

6. 【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 ,《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 ,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

【答案】B

7. 【解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8.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9.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B

10. 【考点】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

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B 项。

【答案】B

11.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 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

C 、D 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 项。

【答案】A

12. 【解析】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答案】D

【合作探究】

解析: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第(1)小题答案很简单,“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第(2)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第(4)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 答案要点:(共10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有效训练】

1.A

2. 【考点】明清文学——小说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标题“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说明小说体现反封建伦理的思想。选项C“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明显反映出封建“君臣纲”的愚忠思想。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C

3. 【考点】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材料反映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A 不能体现材料主张,C 是黄宗羲思想,D 与材料不符。

【答案】D

4. 【考点】中国古典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题干的文学作品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风靡全国的原因是由于内容通俗易于老百姓接受。其余选项不符合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背景。

【答案】A

5. 【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信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B

6. 【考点】元代杂剧产生的背景

【解析】题干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其因是经济上的城镇经济繁荣,A 项正确;BCD 项都是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A

7. 【考点】古代戏曲艺术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三五步走遍天下„„”据此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化场景。符合题意的是C 。

【答案】C


相关内容

  • 论历史文本解读的逻辑
  • 作者:方军 历史教学 2014年05期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做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 ...

  • 论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 2005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ofChineseLitemture第4期,2005 [研究生论坛] 论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陈敏i (中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情节结构:排场结构:形式审美 摘要:被誉为清代 ...

  • 日常用语说来由
  • 老头子 在日常口语中,北方称上年岁的男性老者为"老头儿",南方则称之为"老头子". 湖南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在与人交谈时说到"丈夫"时,也往往以"我家老头子"一语代之. 到了现在,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资深年长,具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20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分两大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第Ⅱ卷为材料解析题共三小题,50分.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 ...

  • 作家作品简介
  • 中国文学 一,先秦 1,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鲧禹治 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黄帝战蚩(chi)尤等. 2,散文 四书五经:<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和<诗经> <尚书&g ...

  • 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 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三位戏曲领军人物关于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思考 编者按:中国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非同小可,中国戏曲的振兴又紧密牵连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在第八次文化会期间,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三位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三位南方才子聚集北京,他们就中国戏曲所面临的种种 ...

  • 文学艺术基础知识
  • 古希腊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鸟~云~武士 .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蝴蝶夫人>是意大利现实主义歌剧的代表普契尼(1858-1924年)的名作. 美国舞蹈家邓肯被人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 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 舒伯特是一生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 ...

  • 2012秋湖南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 2012年秋电大课程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第1题](单选题)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那么"广德"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之一? A.唐朝 [第2题](单选题)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湖湘士人再一次充当了急先锋.以下不属于近代湖湘革命派人物的是 F.秋瑾 [第3题](单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