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沟通中的理性价值

卷首语Preface

社会沟通中的理性价值

□杜骏飞

有些人在意见表达时也存在语言暴力和舆论审近日,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的质疑,端的病症,

判。曾经,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争论。网络公众用各种方式发表诺依曼把破解沉默螺旋的可能性寄托于所谓的

,他们是“在沉默的螺旋旋转过程中无视孤立反对与支持的意见,许多社会名流也纷纷发表观点,一时“中坚分子”

威胁的人”,是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间,方韩之争吸引了大范围的网络围观和无数媒体的报道。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客观、冷静、公允、公平的思想转向才因为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冲突和多元利益冲突等原因

但是在今天这个造成的网络争论,从来并不鲜见,事件本身并不十分复杂,可能在乌合之众的极端喧嚣中得以实现。

知识分子匮乏、媚众之风盛行的年代,还有多少中坚分子就像很多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一样,方韩之争只是其中一

来拯救我们的网络讨论?例而已。但是由于粉丝文化的存在,当事双方都拥有众多

中国网络意见市场的这些病症,不是存在于一人一事粉丝,所以才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事件。

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往从争论过程来看,似乎粉丝们各自拥戴自己的偶像及其

往并不是在寻求真知,而是试图用非理性、暴力的方法,用观点,其实不然,他们很多人只是在维护自己的价值立场。而

并以恶意的、极端的话要维护自己的价值立场,就需要论证自己的偶像无懈可击,超越法律的视角做无边界的判断,

每次语呈现,这已经成为社会沟通的痼疾。最近10年间,证伪质疑者的立场、论证和证据。于是,参与讨论的人往往会

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在网络内外发生的论战,我们都隐口不择言,以激烈的言辞、极端的口吻参与到这场口水战中。

约可见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暴力革命的余孽,如幽灵般在粉丝心理的排他性,无疑是方韩之争中一哄而上、党

民族的内心徘徊。同伐异的主因之一。另一方面,事件中的群体心理有别于

我以为,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方舟子获胜还是韩个体心理,也是甚为关键的法则。勒庞写群众心理时举过

寒获胜,而是这次讨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纯粹、健康、持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时,一群革命群众杀进巴士底狱,捉

久的社会沟通遗产。然后把住了几个狱卒。他们志得意满地自己组建了法庭,

首先,公众要在这次网络争论中得到法律精神的启迪,那几位狱卒判处了死刑。勒庞以为,如果只是他们单个行

要意识到在批评和被批评、指控和被指控之间应该形成先动,大家都是良善百姓,谁能下手杀人呢?人有这么一种本

验性的法律约定。不管是批评还是指控,都必须在法律界限性:喜欢集群,愿意集群,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

这才是真正的网络自由、言论自由。斯宾诺沙曾说,且扎堆集群还会改变一些人的冷静思考甚至是原有倾向,内行事,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做出极端化的情绪宣泄。

中更为自由。意在表明,人的行为如果真的符合法的精神,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政治传播学者诺依曼很早

那将更为自由;反之,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口指控,无拘无束就发现,在人群聚集之处,民意会出现非理性的蔓延,在争

地相互攻伐,其结果将是这个社会更加不自由。是吵中公众的观念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究其原因,

其次,讨论中应该出现一批气质纯正的知识分子,他个人害怕受到孤立。诺依曼提出三个假设:社会将用孤立

们是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在他们的影响的方式来威胁那些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人,对孤立的恐惧

下,公众会参与到理性讨论中来,从而得以澄清事实,寻求不可抗拒;对孤立的恐惧导致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试图评

真知,这才是公众和意见领袖之间的良性互动。真理的形估意见气候;公众的行为会受到民意评估的影响。第一个

成,不是依靠简单地对比双方阵营的势力,谁的比例更高假设认为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力;第二个假设提出,个体会

遵从常识,遵从客观和公谁就是赢家。人们将尊崇良心,从两个来源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个人观察和媒体。个人

正,实现这个目标更需要知识分子的坚守和情操。观察会使用一种称之为准统计功能的能力,错误的观察称

第三,建设性的讨论将与暴力革命式的话语相区别。为多数的无知;第三个假设则指出:公众要么大胆说出自

语言暴力不是某个网民的习惯,而是被民族负面文化裹挟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

的产物。那些满怀恶意的沟通习俗、审判语态以及反文化弗洛姆说,人类最怕孤单,所以难免从众。昆德拉认

立场,源自历史,具有遥远的文化基因,我们可能需要几代为,人类最无可避免的追逐就是媚众。问题在于,在一片沸

人努力才能消除这种恶的语言遗产。腾攻讦之中,人们很难不站队、不抱团,于是,为避免孤立

我们希望在中国未来的讨论中,人们可以更加平静、而党同伐异、极端捍卫自身立场、排斥任何公允立场,往往

更加公正、更加科学,更加不畏强权、也不畏人群,更加尊成为群体的行动指南。而这正是我们在许多网络“讨论”中

崇理性价值,尊重公民的人身权利,如此,才能催生理性和遇到的话语景观和集群逻辑。

真知的形成。■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卷入网络论战的不少所谓社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会名人、知识分子,同样存在以偏概全、口不择言、话语极

2012年第2

卷首语Preface

社会沟通中的理性价值

□杜骏飞

有些人在意见表达时也存在语言暴力和舆论审近日,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的质疑,端的病症,

判。曾经,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争论。网络公众用各种方式发表诺依曼把破解沉默螺旋的可能性寄托于所谓的

,他们是“在沉默的螺旋旋转过程中无视孤立反对与支持的意见,许多社会名流也纷纷发表观点,一时“中坚分子”

威胁的人”,是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间,方韩之争吸引了大范围的网络围观和无数媒体的报道。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客观、冷静、公允、公平的思想转向才因为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冲突和多元利益冲突等原因

但是在今天这个造成的网络争论,从来并不鲜见,事件本身并不十分复杂,可能在乌合之众的极端喧嚣中得以实现。

知识分子匮乏、媚众之风盛行的年代,还有多少中坚分子就像很多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一样,方韩之争只是其中一

来拯救我们的网络讨论?例而已。但是由于粉丝文化的存在,当事双方都拥有众多

中国网络意见市场的这些病症,不是存在于一人一事粉丝,所以才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事件。

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往从争论过程来看,似乎粉丝们各自拥戴自己的偶像及其

往并不是在寻求真知,而是试图用非理性、暴力的方法,用观点,其实不然,他们很多人只是在维护自己的价值立场。而

并以恶意的、极端的话要维护自己的价值立场,就需要论证自己的偶像无懈可击,超越法律的视角做无边界的判断,

每次语呈现,这已经成为社会沟通的痼疾。最近10年间,证伪质疑者的立场、论证和证据。于是,参与讨论的人往往会

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在网络内外发生的论战,我们都隐口不择言,以激烈的言辞、极端的口吻参与到这场口水战中。

约可见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暴力革命的余孽,如幽灵般在粉丝心理的排他性,无疑是方韩之争中一哄而上、党

民族的内心徘徊。同伐异的主因之一。另一方面,事件中的群体心理有别于

我以为,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方舟子获胜还是韩个体心理,也是甚为关键的法则。勒庞写群众心理时举过

寒获胜,而是这次讨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纯粹、健康、持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时,一群革命群众杀进巴士底狱,捉

久的社会沟通遗产。然后把住了几个狱卒。他们志得意满地自己组建了法庭,

首先,公众要在这次网络争论中得到法律精神的启迪,那几位狱卒判处了死刑。勒庞以为,如果只是他们单个行

要意识到在批评和被批评、指控和被指控之间应该形成先动,大家都是良善百姓,谁能下手杀人呢?人有这么一种本

验性的法律约定。不管是批评还是指控,都必须在法律界限性:喜欢集群,愿意集群,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

这才是真正的网络自由、言论自由。斯宾诺沙曾说,且扎堆集群还会改变一些人的冷静思考甚至是原有倾向,内行事,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做出极端化的情绪宣泄。

中更为自由。意在表明,人的行为如果真的符合法的精神,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政治传播学者诺依曼很早

那将更为自由;反之,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口指控,无拘无束就发现,在人群聚集之处,民意会出现非理性的蔓延,在争

地相互攻伐,其结果将是这个社会更加不自由。是吵中公众的观念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究其原因,

其次,讨论中应该出现一批气质纯正的知识分子,他个人害怕受到孤立。诺依曼提出三个假设:社会将用孤立

们是真正以良知为立场的批评者、讨论者,在他们的影响的方式来威胁那些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人,对孤立的恐惧

下,公众会参与到理性讨论中来,从而得以澄清事实,寻求不可抗拒;对孤立的恐惧导致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试图评

真知,这才是公众和意见领袖之间的良性互动。真理的形估意见气候;公众的行为会受到民意评估的影响。第一个

成,不是依靠简单地对比双方阵营的势力,谁的比例更高假设认为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力;第二个假设提出,个体会

遵从常识,遵从客观和公谁就是赢家。人们将尊崇良心,从两个来源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个人观察和媒体。个人

正,实现这个目标更需要知识分子的坚守和情操。观察会使用一种称之为准统计功能的能力,错误的观察称

第三,建设性的讨论将与暴力革命式的话语相区别。为多数的无知;第三个假设则指出:公众要么大胆说出自

语言暴力不是某个网民的习惯,而是被民族负面文化裹挟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

的产物。那些满怀恶意的沟通习俗、审判语态以及反文化弗洛姆说,人类最怕孤单,所以难免从众。昆德拉认

立场,源自历史,具有遥远的文化基因,我们可能需要几代为,人类最无可避免的追逐就是媚众。问题在于,在一片沸

人努力才能消除这种恶的语言遗产。腾攻讦之中,人们很难不站队、不抱团,于是,为避免孤立

我们希望在中国未来的讨论中,人们可以更加平静、而党同伐异、极端捍卫自身立场、排斥任何公允立场,往往

更加公正、更加科学,更加不畏强权、也不畏人群,更加尊成为群体的行动指南。而这正是我们在许多网络“讨论”中

崇理性价值,尊重公民的人身权利,如此,才能催生理性和遇到的话语景观和集群逻辑。

真知的形成。■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卷入网络论战的不少所谓社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会名人、知识分子,同样存在以偏概全、口不择言、话语极

2012年第2


相关内容

  •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研究
  • 社会/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研究 [摘要]哈贝马斯建构的沟通行动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现代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两难困境: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哈贝马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的沟通行动理论.在认识和探讨哈贝马斯从新的视觉来建构的沟通行动理论,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 ...

  • 论组织理性
  • 论组织理性 赵孟营 一.引言 鉴于作为汉语术语的"组织理性"含义丰富,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名词作一语义讨论.汉语中的"组织"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所以"组织理性"这一术语既包含有作为过程(动作状态) 的组织的理性, 也包含有作为 ...

  • 管理决策学派评介
  • 决策理论学派理论的介绍与浅析 二战以后,人们在震惊与反思战争的同时,出现了世界社会与经济长时期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此背景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这也包括管理学科.管理学者(主要是美国的管理学者)在基础数理理论.计算机等学科发展的启发和带动下,逐渐摆脱了古典管理学科的束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 浅谈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交往的影响
  • 浅 谈 哈 贝 马斯 交 往 理 论 对 当代 社 会 交 往 的影 响 魏 来 摘 要 :哈 贝马斯 交往理论是一个适用于 当代社 会背景下的综合性 交往理论 ,从理 论上研 究交往 更有助 于审视人 际关系.端正人们 的 价值观,以真诚 的 " 对话" 束解决社会 矛盾和 冲 ...

  • 论实践智慧
  • 作者: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哲学以智慧之思为题中之义,实践智慧则进一步从实践之维,展示了智慧与人的关系.哲学意义上的智慧,本身要求具体地落实于人的实践,人的实践过程及其展开,则在不同的层面受到智慧的内在制约.历史地看,亚里士多德已开始考察实践智慧的问题,并在肯定实践智慧的本质是践行 ...

  • 沟通自然科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索
  • 作者:胡东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1997年01期 摘要: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具有多种色彩,他是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同时在沟通自然科学与道德之间关系上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他反对把自然科学与道德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主张协调.沟通两者的关系.他的科技伦理思想主 ...

  • 公共理性范畴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
  • 公共理性范畴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 方盛举, 蒋小杰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昆明650091) 摘 要:公共理性范畴是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展开其内涵的, 霍布斯.卢梭.康德等思想家对公共理性范畴都曾有论述, 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对公共理性的理解做出符合现代民主宪政精神的阐释.在当代, 公共理性具有 ...

  • 个案社会工作
  • 0282个案社会工作复习题 助的案主中而成为个案工作史上想.情感.行为的接纳上D .对案括需要性刺激和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位个案工作者的是[ D ] 主的温暖.关心与喜爱上 [ B ]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伊根认为 A .伊丽莎白 B .弗莱27.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贡 A .动机性刺激 B ...

  • 战略决策过程中决策.决策团队与程序理性的实证研究
  • 作者:朱振伟金占明 南开管理评论 2010年06期 企业战略决策是关于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决策.[1]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对于战略管理日益重视,尤其体现在对战略决策关键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日益加深,在管理实践中也更加注重采用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与方法.然而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企业战略失误的频现提醒我们战略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