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摘要】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 开发模式 多元化 可持续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其开发模式也有多种。不少研究者尝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也有区别。

一、从资源利用角度划分。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乡村旅游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就是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

以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保留原滋原味,杜绝舞台化、戏曲化,推出品味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把农业生产寓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也有部分风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4、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农家乐模式)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这种发展模式,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使用范围较广,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只要有足够的城市居民短途休假需求市场,都可以尝试开发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但要注意培育自身的特色,防止与周边其它乡村旅游景点产品雷同。

5、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的乡村旅游,需要当地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且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通常会和农场庄园、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相交叉。

6、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的使用面相对较窄一点,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必须以新农村形象为旅游吸引物,只能在率先步入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这种农村必须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知名度较大的乡村,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乡镇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党员先进性教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但需注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活动。

7、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成为旅游小城镇。一般来说,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城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量适中,易于集散,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合作模式是乡村旅游的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更具有借鉴意义。

1、“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而更信任“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方式吸纳社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农户的收入,丰富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一般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对其进行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包装,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规范农户的接待服务,可以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利益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3、“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参与者更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也更完善,因而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该模式下个主体的功能如下。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公司:获得政府授权,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并收取门票;招募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组织节庆活动和表演。

农民旅游协会:由村民自发成立,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物的管理、监督、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表演及公司组织的各项节庆活动,从事导游讲解,制作工艺品,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

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因而协调困难,阻力因素比较大。

4、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现代管理、

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主和农民共享利益。个体经营者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

5、股份合作制模式

股份合作制首先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力等量化为股本,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以实物资产、资金、技术、劳动等多种形式入股,各持一定股权,进行股份合作经营。这种方式产权关系明确,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每个人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形成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保证旅游经营。

如论何种开发模式都或多或少的会给乡村资源与环境带来损害与破坏,如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开发模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

吓跑游客的现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

2.徐勤飞.青岛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卢丽 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 -榆林学院学报2009

4.金方梅 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5.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 [期刊论文] -人文地理2005(03)

6.邱海蓉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期刊论文]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摘要】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 开发模式 多元化 可持续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其开发模式也有多种。不少研究者尝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也有区别。

一、从资源利用角度划分。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乡村旅游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就是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

以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保留原滋原味,杜绝舞台化、戏曲化,推出品味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把农业生产寓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也有部分风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4、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农家乐模式)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这种发展模式,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使用范围较广,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只要有足够的城市居民短途休假需求市场,都可以尝试开发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但要注意培育自身的特色,防止与周边其它乡村旅游景点产品雷同。

5、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的乡村旅游,需要当地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且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通常会和农场庄园、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相交叉。

6、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的使用面相对较窄一点,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必须以新农村形象为旅游吸引物,只能在率先步入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这种农村必须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知名度较大的乡村,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乡镇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党员先进性教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但需注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活动。

7、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成为旅游小城镇。一般来说,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城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量适中,易于集散,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合作模式是乡村旅游的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更具有借鉴意义。

1、“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而更信任“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方式吸纳社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农户的收入,丰富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一般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对其进行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包装,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规范农户的接待服务,可以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利益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3、“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参与者更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也更完善,因而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该模式下个主体的功能如下。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公司:获得政府授权,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并收取门票;招募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组织节庆活动和表演。

农民旅游协会:由村民自发成立,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物的管理、监督、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表演及公司组织的各项节庆活动,从事导游讲解,制作工艺品,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

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因而协调困难,阻力因素比较大。

4、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现代管理、

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主和农民共享利益。个体经营者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

5、股份合作制模式

股份合作制首先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力等量化为股本,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以实物资产、资金、技术、劳动等多种形式入股,各持一定股权,进行股份合作经营。这种方式产权关系明确,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每个人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形成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保证旅游经营。

如论何种开发模式都或多或少的会给乡村资源与环境带来损害与破坏,如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开发模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

吓跑游客的现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

2.徐勤飞.青岛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卢丽 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 -榆林学院学报2009

4.金方梅 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5.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 [期刊论文] -人文地理2005(03)

6.邱海蓉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期刊论文]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相关内容

  • 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 (总第195期) 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向富华 金颖若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建立合理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对于发挥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的现状分析为基 ...

  •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2012年5月第31卷第3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2Vol.31No.3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周常春,杨光明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 ...

  • 苏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 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0卷第12期(总第235期) 苏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王伟,王建喜,张祖富,李倩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S) [摘要]以苏州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为例,通过选取常熟蒋巷村.角直古镇.太仓艳阳农庄和旺山农家乐四种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 ...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 摘 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工业化发展而造成的环境严重污染,加之人口与日俱增,交通拥堵严重,使得人们开始崇尚乡村旅游.农村从适应人们需求的角度出发发展休闲农业,不仅使得农村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本论文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展开研究 ...

  • 中国和英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以英国伦敦东南部乡村和中国武汉木兰山乡村旅游
  • 第18卷第2期2007年4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 Vol.18No.2Apr.,2007 [乡村旅游研究] 中国和英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王铄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以英国伦敦东南部 ...

  • 乡村旅游投融资模式
  • 乡村旅游开发如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村发展.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却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号文件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给予了充分重视,文件提出了"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倾斜政策 ...

  •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 ...

  • 乡村型创意旅游综合体(2012-08-09 15:55:27)
  • 乡村型创意旅游综合体是依托乡村景观风貌.民风民情,以实现农业三产化.农业旅游化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景观化.生态化.科技化的开发利用,是一种主题化.规模化.复合能.现代化.开放性的乡村聚合空间.从而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的可 ...

  • 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问题探讨_基于长三角乡村旅游的基础数据分析
  • 第26卷第4期2008年8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 26 N o . 4 A ug . 2008 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