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关于劳动中人的主体地位.

论马克思关于劳动中人的主体地位

——以中异化劳动为例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基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劳动加以阐述的比较多,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手稿》里的异化劳动专节,马克思详细的阐述了劳动,并且说明了劳动中人的属性。马克思在关注劳动的同时,也在关注劳动背后的人的因素。将人的主体性看成是劳动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体现了马克思的对人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出发,通过马克思对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达到认知马克思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的观念不是马克思首创的,是马克思继承前人的结果。异化“一词早在卢梭的社会学说、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费希特的哲学中就已使用, 但只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才成

【】为一个重要的范畴”。1黑格尔作为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大师,他对很多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对于异化,正如马克思评价黑格尔那样,他主要是从绝对精神的角度来阐述异化观念的。黑格尔将精神的发展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意识阶段,人能够自由的思考问题,不受任何限制。但这时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现象不能理解。当人的精神上升到自我意识时,人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是意识能力提升的表现,但它也是固定的思维,原本变动的观念不复存在。自我意识反制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虽然是固定的,但却是不稳固的,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只有当意识达到理性的高度,精神才由变动的形态进入固定的形态。理性是人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却也是人的精神出于自我约束下的产物。人在这一系列进程中处于自我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的发展,以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来认识世界。一方面是人精神的毁灭,以一种观念代替了众多思想的存在。所以黑格尔的人的精神是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异化之中的精神。

相比于黑格尔的自我的、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更重视物质性。他强调异化脱离不了物质而存在,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载体。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接受了黑格尔的精神的异化,同时也吸取费尔巴哈的物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全面的异化,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异化,单纯的精神、物质都是不足的。因此,马克思将异化与劳动相结合,得出异化劳动的理论。

二、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分析,得出了工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结论。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以异化劳动的手段据为己有。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表达了他对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实现自我的手段,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一样,都是对劳动的一种肯定。但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为,“它不是满

【】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2这种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

很显然是指生存需要。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的劳动属性要先于他的人的属性,因为,“他

【】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3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的解释而作的。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社会的不平等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他们以此为出发点,得出“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在他们的逻辑中,工人受着资本家的剥削,是由于资本家占有财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他认为私有财产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也就是说”,国民

【】经济学把“它应该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4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了异

化劳动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

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作为从事生产的直接劳动者,在生产中处

于重要的地位。但这种重要的地位,并没导致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升。因为,工人生产的商品是属于其他人的,并不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同时“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它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对象的关

【】系”6。在这里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直接关系看是异己的,产品的多少是不属于工人的。但在产品背后的利益关系中,工人有着自己的位置,产品的价值部分转移到工人手中,尽管这部分比例很小,但却说明工人同劳动产品的直接异化背后,存在着同一性的利益纽带。马克思也说了,“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很明显,在马克思的眼里异化主要指的是,工人同自己产品的直接关系。

劳动产品是经过工人加工的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外在的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可见劳动产品是有赖于自然界提供原料的。但是,自然界在提供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在提供着个人基本的物质生产。“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作为个体的人,以满足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能够在自然界中得以实现的。

但是人是不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的,他会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过他的劳动却使他失去生活资料。“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因为他使自己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加强,他的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他的生活所需也相应的主要来自与人类社会的供给,“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

【】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正因为工人开始越来越

融入社会,工人的对社会依赖也变得越来越大,工人的劳动属性也就凸现出来。但工人的劳动属性不同于人的本质的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因为工人不劳动就不能保证他的个体生存。

工人的劳动产品是不属于工人的异化,那么这种异化就不仅仅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也同样体现在劳动活动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 ”很显然“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7】这就导出了异化的第二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

工人劳动活动的过程本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但是由于劳动对象的异己化,使的工人的劳动活动是处于一种不自己的地位。“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自己的肉

【】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8但是由于工人不得不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因此对这种

强制的外在化的劳动工人不得不忍受。这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就是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

【】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9

工人的强制劳动不同于以往社会中的奴隶劳动,不劳动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残。工人劳动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工人不劳动就会丧失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工人可以不劳动,只要工人自己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工人的强制性的劳动是工人由于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为资本家劳动的活动。他是工人自己强制自己的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

【10】 他自身的丧失”。

由于工人的自我的丧失,工人在社会生产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工人将自己的大量劳动时间用于生产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于人的动物机能,而不是人的机能。在劳动活动中,工人是处于压制之下的,只有“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虽然“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结果只能是“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1]

当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只是动物的机能,而不是人的机能时,劳动者本人作为人的属性在淡化,他与人的类本质出现了异化。劳动者作为人,就应有人的追求,而人是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物质生存资料的获得,她有更高的物质追求、精神享受。但工人的实际生活却背离了人的类本质。

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没有人就无所谓劳动对象,劳动就缺乏主体。但劳动主体的工人是人,他有着人的追求。人作为一个类本质的存在物,不是指某一类的抽象物,而是整体的抽象产物。“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类的存在物来对待”。[12]这表明人不仅将人看成是自己的对象,也将人活动的自然界纳入到人的本质之中。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类的存在,但人要比动物的类更具广阔性。“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表明动物的类属于人的类的一部分,“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3虽然就自然界

本身来说,它不是人的身体,但它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因此,人的类本质不只是人的本身的属性,也有关于自然的属性。

在人类的社会中,人的本质是类的集合。工人作为人与资本家相比,缺乏在物质上享受。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劳动之中,以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对于其他方面,工人所得较少,工人在物质上贫乏、在精神上空虚。而资本家将大量的社会财富据为己有,在社会中奴役工人,在同为人的情况下,显然是较工人生活的更好。那么,哪一种才是人的生活,是工人的? 还是资本家的?其实,人的类生活不是以在社会中人的大多数生活状态决定的,而是人类能够达到的生活状态。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的存在物”。这里的类即是指同为人,但生活与工人不同的资本家的生活。

人的类本质不仅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作为工人的人也与自然发生关系,但这种关系没有资本家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工人缺乏物质资料,在劳动中虽与自然发生关系,但却是对象化的关系,不是属于自己的劳动关系。而资本家真正的将自然当成自己改造的对象,体现自己的人的本质的生活。“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

【】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13

异化劳动导致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人与人类的群体的异化。人的类是人的整体的总称,是各个个体构成的。人与类本质的异化,直接导致人与他人之间的异化。“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那么“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这就直接的导致了,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的冲突,即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劳动,是属于工人以外的另一个人的劳动。“如果工人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14】

工人给资本家的劳动,是一种强制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劳动。劳动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工人作为劳动的直接生产者,却与劳动产品相脱节,为另一个异己的人在劳动,工人自己亲手导致了自己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因此,工人在劳动中的地位,一方面是现实中资本家的压迫,一方面是自己的异化劳动导致的。原本劳动中的主体——人——丧失了话语权,变成了劳动中的工具。一个会说话的工具。

三、异化劳动中人的复归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但这种劳动是一种劳动需求,而不是生存需求下的劳动。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是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劳动。“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找到了异化劳动是导致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源,导

【】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异化的根源,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结果”。15因此,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的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

【】后果”。16故而认为工人的不利地位是由于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所导致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消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首先要消除异化劳动。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才能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

工人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本质的复归?从私有财产、奴役制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人的本质复归。并且工人的解放不只是自己的解放,它还“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度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

【】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7马克思强调工人自己

解放自己,来消除异化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剥夺。

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异化,首先要消除私有制。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的外化,私有制是私有财产的内在本质。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促进异化劳动。“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

【】的关系”。18因此,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劳动产品,支配原本异化的财产,是消除异化劳动的一个手段,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异化产生的根源。

消除私有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动行为,只有靠工人自己来解放自己。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来达到消除私有制的目的。马克思主张的是以实践的手段来达到废除私有制的目的。这种实践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共产主义。

但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社会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人们的劳动才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主体具有随意性,是自由的从事他所喜爱的劳动,劳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必须的生存需求,而是真正的劳动需求。

马克思将消除异化劳动与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相联系,说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实现了共产主义就消灭了异化,也就实现了人的解放,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就会得以体现。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与他的人类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系的思想。

注释:

[1]《论马克思中“人”的概念 》 仲红卫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7月

[2][3][4][5][6][7][8][9][10][11][12][13][14][16][17][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二卷,93—94,92,89,90,91,93,93,94,94,94,95,97,99,100,101, 100页,1979年1月

[15]《从马克思“异化劳动”透析人的本质的复归》 司永慧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

论马克思关于劳动中人的主体地位

——以中异化劳动为例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基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劳动加以阐述的比较多,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手稿》里的异化劳动专节,马克思详细的阐述了劳动,并且说明了劳动中人的属性。马克思在关注劳动的同时,也在关注劳动背后的人的因素。将人的主体性看成是劳动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体现了马克思的对人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出发,通过马克思对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达到认知马克思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的观念不是马克思首创的,是马克思继承前人的结果。异化“一词早在卢梭的社会学说、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费希特的哲学中就已使用, 但只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才成

【】为一个重要的范畴”。1黑格尔作为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大师,他对很多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对于异化,正如马克思评价黑格尔那样,他主要是从绝对精神的角度来阐述异化观念的。黑格尔将精神的发展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意识阶段,人能够自由的思考问题,不受任何限制。但这时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现象不能理解。当人的精神上升到自我意识时,人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是意识能力提升的表现,但它也是固定的思维,原本变动的观念不复存在。自我意识反制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虽然是固定的,但却是不稳固的,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只有当意识达到理性的高度,精神才由变动的形态进入固定的形态。理性是人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却也是人的精神出于自我约束下的产物。人在这一系列进程中处于自我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的发展,以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来认识世界。一方面是人精神的毁灭,以一种观念代替了众多思想的存在。所以黑格尔的人的精神是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异化之中的精神。

相比于黑格尔的自我的、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更重视物质性。他强调异化脱离不了物质而存在,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载体。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接受了黑格尔的精神的异化,同时也吸取费尔巴哈的物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全面的异化,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异化,单纯的精神、物质都是不足的。因此,马克思将异化与劳动相结合,得出异化劳动的理论。

二、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分析,得出了工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结论。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以异化劳动的手段据为己有。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表达了他对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实现自我的手段,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一样,都是对劳动的一种肯定。但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为,“它不是满

【】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2这种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

很显然是指生存需要。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的劳动属性要先于他的人的属性,因为,“他

【】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3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的解释而作的。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社会的不平等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他们以此为出发点,得出“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在他们的逻辑中,工人受着资本家的剥削,是由于资本家占有财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他认为私有财产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也就是说”,国民

【】经济学把“它应该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4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了异

化劳动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

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作为从事生产的直接劳动者,在生产中处

于重要的地位。但这种重要的地位,并没导致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升。因为,工人生产的商品是属于其他人的,并不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同时“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它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对象的关

【】系”6。在这里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直接关系看是异己的,产品的多少是不属于工人的。但在产品背后的利益关系中,工人有着自己的位置,产品的价值部分转移到工人手中,尽管这部分比例很小,但却说明工人同劳动产品的直接异化背后,存在着同一性的利益纽带。马克思也说了,“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很明显,在马克思的眼里异化主要指的是,工人同自己产品的直接关系。

劳动产品是经过工人加工的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外在的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可见劳动产品是有赖于自然界提供原料的。但是,自然界在提供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在提供着个人基本的物质生产。“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作为个体的人,以满足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能够在自然界中得以实现的。

但是人是不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的,他会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过他的劳动却使他失去生活资料。“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因为他使自己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加强,他的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他的生活所需也相应的主要来自与人类社会的供给,“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

【】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正因为工人开始越来越

融入社会,工人的对社会依赖也变得越来越大,工人的劳动属性也就凸现出来。但工人的劳动属性不同于人的本质的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因为工人不劳动就不能保证他的个体生存。

工人的劳动产品是不属于工人的异化,那么这种异化就不仅仅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也同样体现在劳动活动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 ”很显然“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7】这就导出了异化的第二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

工人劳动活动的过程本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但是由于劳动对象的异己化,使的工人的劳动活动是处于一种不自己的地位。“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自己的肉

【】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8但是由于工人不得不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因此对这种

强制的外在化的劳动工人不得不忍受。这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就是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

【】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9

工人的强制劳动不同于以往社会中的奴隶劳动,不劳动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残。工人劳动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工人不劳动就会丧失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工人可以不劳动,只要工人自己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工人的强制性的劳动是工人由于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为资本家劳动的活动。他是工人自己强制自己的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

【10】 他自身的丧失”。

由于工人的自我的丧失,工人在社会生产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工人将自己的大量劳动时间用于生产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于人的动物机能,而不是人的机能。在劳动活动中,工人是处于压制之下的,只有“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虽然“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结果只能是“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1]

当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只是动物的机能,而不是人的机能时,劳动者本人作为人的属性在淡化,他与人的类本质出现了异化。劳动者作为人,就应有人的追求,而人是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物质生存资料的获得,她有更高的物质追求、精神享受。但工人的实际生活却背离了人的类本质。

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没有人就无所谓劳动对象,劳动就缺乏主体。但劳动主体的工人是人,他有着人的追求。人作为一个类本质的存在物,不是指某一类的抽象物,而是整体的抽象产物。“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类的存在物来对待”。[12]这表明人不仅将人看成是自己的对象,也将人活动的自然界纳入到人的本质之中。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类的存在,但人要比动物的类更具广阔性。“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表明动物的类属于人的类的一部分,“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3虽然就自然界

本身来说,它不是人的身体,但它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因此,人的类本质不只是人的本身的属性,也有关于自然的属性。

在人类的社会中,人的本质是类的集合。工人作为人与资本家相比,缺乏在物质上享受。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劳动之中,以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对于其他方面,工人所得较少,工人在物质上贫乏、在精神上空虚。而资本家将大量的社会财富据为己有,在社会中奴役工人,在同为人的情况下,显然是较工人生活的更好。那么,哪一种才是人的生活,是工人的? 还是资本家的?其实,人的类生活不是以在社会中人的大多数生活状态决定的,而是人类能够达到的生活状态。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的存在物”。这里的类即是指同为人,但生活与工人不同的资本家的生活。

人的类本质不仅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作为工人的人也与自然发生关系,但这种关系没有资本家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工人缺乏物质资料,在劳动中虽与自然发生关系,但却是对象化的关系,不是属于自己的劳动关系。而资本家真正的将自然当成自己改造的对象,体现自己的人的本质的生活。“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

【】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13

异化劳动导致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人与人类的群体的异化。人的类是人的整体的总称,是各个个体构成的。人与类本质的异化,直接导致人与他人之间的异化。“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那么“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这就直接的导致了,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的冲突,即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劳动,是属于工人以外的另一个人的劳动。“如果工人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14】

工人给资本家的劳动,是一种强制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劳动。劳动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工人作为劳动的直接生产者,却与劳动产品相脱节,为另一个异己的人在劳动,工人自己亲手导致了自己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因此,工人在劳动中的地位,一方面是现实中资本家的压迫,一方面是自己的异化劳动导致的。原本劳动中的主体——人——丧失了话语权,变成了劳动中的工具。一个会说话的工具。

三、异化劳动中人的复归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但这种劳动是一种劳动需求,而不是生存需求下的劳动。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是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劳动。“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找到了异化劳动是导致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源,导

【】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异化的根源,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结果”。15因此,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的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

【】后果”。16故而认为工人的不利地位是由于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所导致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消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首先要消除异化劳动。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才能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

工人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本质的复归?从私有财产、奴役制中解放出来?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人的本质复归。并且工人的解放不只是自己的解放,它还“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度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

【】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7马克思强调工人自己

解放自己,来消除异化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剥夺。

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异化,首先要消除私有制。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的外化,私有制是私有财产的内在本质。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促进异化劳动。“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

【】的关系”。18因此,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劳动产品,支配原本异化的财产,是消除异化劳动的一个手段,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异化产生的根源。

消除私有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动行为,只有靠工人自己来解放自己。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来达到消除私有制的目的。马克思主张的是以实践的手段来达到废除私有制的目的。这种实践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共产主义。

但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社会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人们的劳动才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主体具有随意性,是自由的从事他所喜爱的劳动,劳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必须的生存需求,而是真正的劳动需求。

马克思将消除异化劳动与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相联系,说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实现了共产主义就消灭了异化,也就实现了人的解放,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就会得以体现。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与他的人类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系的思想。

注释:

[1]《论马克思中“人”的概念 》 仲红卫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7月

[2][3][4][5][6][7][8][9][10][11][12][13][14][16][17][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二卷,93—94,92,89,90,91,93,93,94,94,94,95,97,99,100,101, 100页,1979年1月

[15]《从马克思“异化劳动”透析人的本质的复归》 司永慧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


相关内容

  • 异化问题的哲学观
  •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演变状况 基本原理 杨嘉龙 2010822031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异化思想,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异化概念对马克思来说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内容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对待它的态度也随着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改变. ...

  • 关于科学发展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 主题论坛/SubjectForum 关于科学发展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赵甲明 王代月 [摘要]本文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根据,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性质对以人为本的制约性等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 ...

  • 4.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隽鸿飞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 ...

  •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
  •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都探讨个人与社会分离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都是对传统"市场机制和谐论"的某种反思.但二者在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绩效准则以及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边界.企业内部权利结构安排等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上,存在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 ...

  • 当前教育异化现象辨析
  •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 当前教育异化现象辨析 蒋笃运 [摘 要]本文认为,教育异化现象是指教育现实偏离与背弃了其天性的价值追求,悖离了教育 客观发展规律,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错位,从而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与环境等异己化的现象.当前教育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的异化.教育权力的异化.教育 ...

  • 周新城: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 公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全民所有制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他说:"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有制 ...

  • 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意义
  • "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意义 赵甲明 李云霞 (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 [摘 要]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 ...

  • 中人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 中人教育--中国人事考试第一品牌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一) (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quo ...

  • 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历史定位
  •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历史定位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3年4期 作者:王晓升 [内容提要]在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观念的问题上,哲学界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按照启蒙思想的模式来理解它,另一种趋向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它.前一种思路是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