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道德技能

意识 道德 技能

——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初探

滨海县果林小学: 陈黎明

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穿行于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作为强大认识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底事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信息能力的要求,早日与国际信息教育接轨。

一、积极营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正视教育性游戏。

法国国民教育部早在1986年就下达一项通报,指出在小学和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两个目的,首先是模拟,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践中的作用,其次才是获取知识,即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获取信息和知识。

教育性游戏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如果我们适当在课堂引入一些教育性游戏,会事半功倍。例如《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吃苹果”“打地主”等教育性游戏学生兴趣非常浓,再如WINDOWS98B附件自带的“扫雷、纸牌等” 学生看似“沉溺”于游戏,其实指法训练、中英文录入已在不经意间完成。

重视教师的示范。

多媒体计算机巨大魅力在于其视听整合与交互性,但小学生对这一切了解并不多。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缤纷多姿、变幻万千的多媒体世界,学生会被其神奇的视听效果与交互功能所深深吸引,从而生发挥之不去的热情与兴趣。

比如教师教学“复制”一节内容时,教师先示范输入一个字母:A然后不断执行复制命令,因为是按几何级的复制,学生看到老师仅仅动了几下鼠标便出现了满屏幕的字母,会自然生发羡慕与尝试的欲望,激发起浓浓的兴趣。

创设局域网环境。

针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简陋等现实情况,我利用“东方网页王”、“Microsoft

FrontPage”等软件,结合网上下载资料,制作出多个符合小学生特点以图片和音乐为主的网页,在局域网中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优秀学生网、今天我是网络主持人、校长信箱、小灵通”等栏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探究精神,优化了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尽情冲浪。学生对信息的认识、主动探究信息的意识、分析信息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拓展互联网空间。

网络环境不仅是知识的领地,而且还是心灵和意识的空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

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对网络环境表现出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可以通过“护花使者”等软件,引导学生畅流互联网,实现与虚拟世界的交流,满足学生成功的渴望,体验信息交流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学生会为达到某一未知领域而思索过程与方法,自觉地训练技术、培养能力。

二、加强信息规范教育,优化学生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比特化,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黑客”和“毒枭”天外来客般入侵人们的生活,骚扰着公安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息道德低下造成的。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质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有益于社会还是危害社会。

1、看一看,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良信息和“黑客”、“毒枭”,加入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让学生知道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在教学中可以举例说明:湖北省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20岁大学生王群,为显示本领在网上充当黑客,涂改网站主页,导致千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同时也断送了自 己原本光辉的前程。这样的事例,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2、议一议,分辩网络行为对错。

目前部分学生有自己的邮箱,甚至主页,也会使用电子邮件。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我意识到,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针对上网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高年级的教学里,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关于如何善用互联网资源,并学会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我又列举了我所了解的某些同学在一些网络活动中的不良现象,例如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其中两种现象比较典型:

A、上网时沉迷在聊天室里,东拉西扯;

B、通常没有什么目的,上网就是瞎逛。

我把这些现象提出来让大家思考,这些现象表面上没有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但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害处呢?我也没有直接说这是对还是错,而是通过他们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查一查,养成规范使用习惯。

笔者曾用查一查的方法,让学生在虚拟的实践中增长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局域网,向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用Microsoft FrontPage结合网上下载的信息设计一个网页,内容有关于电脑病毒、黑客、计算机犯罪、规范使用计算机等。

在这当中笔者特意用VB设计一封邮件,如果学生一旦打开,计算机将反复出现:“你随

意打开邮件现在中毒了”字样,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网上安全意识。

针对学生误操作或开玩笑的乱改资料等某些不规范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我让学生查一查过去保存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设计病毒,但是我们还是应注意规范使用计算机。学生交流在学习中遇到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文件内容被修改了等事,学生恍然醒悟确实应规范使用机算机。

教师小结,广播教学:

自觉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未经许可,不要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能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修改或删除他人的文件。

爱护计算机。不随便插计算机的器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计算机教室的安静和整洁。 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习惯和责任意识。 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不打开可疑的邮件。

4、背一背,加深信息安全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用背一背等形式,用儿歌加深信息安全意识。比如教师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1年11月22日)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提取信息,而且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遵守一定的规则,不因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遵守网络的道德,知道为什么而用,既不把自己关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更不为所欲为。

三、努力探索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较晚,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移植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就迷失了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信息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由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索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电脑媒体由展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展示具体项目任务。

要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

我们认为小学生应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字处理工具写稿,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等,从众多信息源中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突出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能。

比如提出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创作一幅星空图,完成后老师在今后的课上转播给全体同学。”学生为了使自己成果能展示在同学面前,会非常热心。但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绘画、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如何存盘、如何打开文件„„

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学,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再比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2、融会贯通协作解决。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这更需要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

比如,把我校的“手抄报县级课题的研究”与计算机的绘画放于一起,让学生用WINDOWS的画图设计报头、插花、边线,;在局域中用WORD2000、WPS2000编写电子小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持久。

再如,元旦前期,教师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

整合应用迁移提高。

学生获取了有关的信息,如何在一定的思想方法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分辨这些资料,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这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更好地使用信息的保证。而计算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有其独到之处。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设法让信息技术课程所获的能力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课程间的整合迁移,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做将会最大限度地延伸学生的信息素养。

比如教学语文课时,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计算机创作图画;社会课、科学课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在课上交流;启发学生用Qbasic类似:

S = 0

FOR N = 1 TO 1000

S = S + N

NEXT N

PRINT “S”;S

END

的程序清单,解决具体数学难题。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合理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又不至于在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主要参考书目:

《法国小学生教育考察》 P49 南师大出版社 杨跃

《江苏电化教学》2002年3期 P23 丹阳教育局 赵国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20 钟启泉 华东师大出版社 《成才导报》2002年暑期合刊 P47

《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荔湾区华侨小学 张嘉伟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江苏电化教学 P31 南京 朱滨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山东 吕思海 任宪昀 《信息技术教育》 P6 江苏电教馆 苏州大学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选编》 P17 《少年报社通讯》2002年8月增刊

意识 道德 技能

——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初探

滨海县果林小学: 陈黎明

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穿行于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作为强大认识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底事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应用,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信息能力的要求,早日与国际信息教育接轨。

一、积极营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正视教育性游戏。

法国国民教育部早在1986年就下达一项通报,指出在小学和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两个目的,首先是模拟,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践中的作用,其次才是获取知识,即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获取信息和知识。

教育性游戏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如果我们适当在课堂引入一些教育性游戏,会事半功倍。例如《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吃苹果”“打地主”等教育性游戏学生兴趣非常浓,再如WINDOWS98B附件自带的“扫雷、纸牌等” 学生看似“沉溺”于游戏,其实指法训练、中英文录入已在不经意间完成。

重视教师的示范。

多媒体计算机巨大魅力在于其视听整合与交互性,但小学生对这一切了解并不多。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缤纷多姿、变幻万千的多媒体世界,学生会被其神奇的视听效果与交互功能所深深吸引,从而生发挥之不去的热情与兴趣。

比如教师教学“复制”一节内容时,教师先示范输入一个字母:A然后不断执行复制命令,因为是按几何级的复制,学生看到老师仅仅动了几下鼠标便出现了满屏幕的字母,会自然生发羡慕与尝试的欲望,激发起浓浓的兴趣。

创设局域网环境。

针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简陋等现实情况,我利用“东方网页王”、“Microsoft

FrontPage”等软件,结合网上下载资料,制作出多个符合小学生特点以图片和音乐为主的网页,在局域网中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优秀学生网、今天我是网络主持人、校长信箱、小灵通”等栏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探究精神,优化了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尽情冲浪。学生对信息的认识、主动探究信息的意识、分析信息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拓展互联网空间。

网络环境不仅是知识的领地,而且还是心灵和意识的空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

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对网络环境表现出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可以通过“护花使者”等软件,引导学生畅流互联网,实现与虚拟世界的交流,满足学生成功的渴望,体验信息交流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学生会为达到某一未知领域而思索过程与方法,自觉地训练技术、培养能力。

二、加强信息规范教育,优化学生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比特化,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黑客”和“毒枭”天外来客般入侵人们的生活,骚扰着公安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息道德低下造成的。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质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有益于社会还是危害社会。

1、看一看,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良信息和“黑客”、“毒枭”,加入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让学生知道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在教学中可以举例说明:湖北省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20岁大学生王群,为显示本领在网上充当黑客,涂改网站主页,导致千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同时也断送了自 己原本光辉的前程。这样的事例,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2、议一议,分辩网络行为对错。

目前部分学生有自己的邮箱,甚至主页,也会使用电子邮件。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我意识到,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针对上网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高年级的教学里,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关于如何善用互联网资源,并学会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我又列举了我所了解的某些同学在一些网络活动中的不良现象,例如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其中两种现象比较典型:

A、上网时沉迷在聊天室里,东拉西扯;

B、通常没有什么目的,上网就是瞎逛。

我把这些现象提出来让大家思考,这些现象表面上没有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但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害处呢?我也没有直接说这是对还是错,而是通过他们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查一查,养成规范使用习惯。

笔者曾用查一查的方法,让学生在虚拟的实践中增长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局域网,向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用Microsoft FrontPage结合网上下载的信息设计一个网页,内容有关于电脑病毒、黑客、计算机犯罪、规范使用计算机等。

在这当中笔者特意用VB设计一封邮件,如果学生一旦打开,计算机将反复出现:“你随

意打开邮件现在中毒了”字样,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网上安全意识。

针对学生误操作或开玩笑的乱改资料等某些不规范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我让学生查一查过去保存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设计病毒,但是我们还是应注意规范使用计算机。学生交流在学习中遇到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文件内容被修改了等事,学生恍然醒悟确实应规范使用机算机。

教师小结,广播教学:

自觉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未经许可,不要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能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修改或删除他人的文件。

爱护计算机。不随便插计算机的器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计算机教室的安静和整洁。 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习惯和责任意识。 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不打开可疑的邮件。

4、背一背,加深信息安全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用背一背等形式,用儿歌加深信息安全意识。比如教师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1年11月22日)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提取信息,而且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遵守一定的规则,不因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遵守网络的道德,知道为什么而用,既不把自己关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更不为所欲为。

三、努力探索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较晚,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移植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就迷失了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信息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由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索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电脑媒体由展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展示具体项目任务。

要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

我们认为小学生应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字处理工具写稿,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等,从众多信息源中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突出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能。

比如提出这样一个项目任务:“创作一幅星空图,完成后老师在今后的课上转播给全体同学。”学生为了使自己成果能展示在同学面前,会非常热心。但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绘画、如何使用各种工具、如何存盘、如何打开文件„„

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学,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再比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2、融会贯通协作解决。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这更需要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

比如,把我校的“手抄报县级课题的研究”与计算机的绘画放于一起,让学生用WINDOWS的画图设计报头、插花、边线,;在局域中用WORD2000、WPS2000编写电子小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持久。

再如,元旦前期,教师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

整合应用迁移提高。

学生获取了有关的信息,如何在一定的思想方法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分辨这些资料,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这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更好地使用信息的保证。而计算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有其独到之处。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设法让信息技术课程所获的能力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课程间的整合迁移,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做将会最大限度地延伸学生的信息素养。

比如教学语文课时,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计算机创作图画;社会课、科学课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在课上交流;启发学生用Qbasic类似:

S = 0

FOR N = 1 TO 1000

S = S + N

NEXT N

PRINT “S”;S

END

的程序清单,解决具体数学难题。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合理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又不至于在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主要参考书目:

《法国小学生教育考察》 P49 南师大出版社 杨跃

《江苏电化教学》2002年3期 P23 丹阳教育局 赵国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20 钟启泉 华东师大出版社 《成才导报》2002年暑期合刊 P47

《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荔湾区华侨小学 张嘉伟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江苏电化教学 P31 南京 朱滨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山东 吕思海 任宪昀 《信息技术教育》 P6 江苏电教馆 苏州大学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选编》 P17 《少年报社通讯》2002年8月增刊


相关内容

  • 职业道德小结2篇
  • 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评价是人们一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判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倾向的活动。 三:职业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从事的承担特定社会责任, ...

  • 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
  • 2012年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涵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②在阶级社 ...

  • 理财规划师新职业道德
  • 一.职 业 道 德 考 点 汇 编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一.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 根据道德的表现形式,通常我们把道 ...

  • 企业人力资源3级职业道德重点
  • 职业道德部分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一)道德 •根据道德的表现形式,通常我们把道德分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三大领域. •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二)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人员之间.从 ...

  • 人力资源三级职业道德概述
  •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道德含义:"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的认识和把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属于上层建筑,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分为家庭美 ...

  • 浅析高校导游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
  • 摘 要:目前在高校导游专业人才开发与培养中,重视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倾向较为突出.本文阐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相关培养策略,并提出加强导游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导游人才培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

  • 职业道德章节解释
  • 第一章 职业: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从事的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某种专门业务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任何一种职业活动都体现着职业责任.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的 ...

  • 2016年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补充练习
  • 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补充练习题 1.职业让个体感觉到( A )A.更充实 2.对每个人来说( B )是展现人生魅力的大舞台.B.工作 3.生活方式通常反映一个人的( AB )和价值取向.A.情趣 B.爱好 4.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 D ) D.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5.我们要把( ...

  • 人力资源二级职业道德重点
  •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 一.道德(含义) 源于拉丁语Morales,指风俗和习惯,后引申,含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德是人民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