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作用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把它们归为五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最常见的是描写和记叙,兼用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记叙的作用是交代了什么。插叙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了什么。

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叙述了口技表演的人物、时间、地点、场景、道具、气氛等。鲁迅的《故乡》中插叙了少年闰土情节是为了补充说明少年闰土的情况,这和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中年闰土的变化,表现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是造成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原因。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绘声绘色地、细致地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或评论。“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生发,并不是强加上去。“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句子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结尾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句子点明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的主题。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说明的作用是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了解五种表达方式的知识,会正确区分;结合上面的讲解,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

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躲避风雪。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进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入睡,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伟大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携带 裸露

2、解释下边短语中加点的字。(2分)

①准备就绪 绪: ②气温陡降 陡:

3、快速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生命"的含义(整体感知全文,从两个方面来考虑)。(4分)

4、第⑧段中为什么说妻子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5、第⑨段中写孩子"安然地入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4分)

6、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2分)

A、损害 B、损失 C、损耗 D、损坏

7、文中的"一次又一次"前后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文章中心上的作用)(3分)

8、结合上文,谈谈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5分)

9、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xié luǒ2、①指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 ②突然,陡然3、①母亲的生命 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儿子的生命4、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

5、细致描写小孩子的脸色、神态,意在告诉读者,孩子的生命得来不易,这是从侧面赞颂母亲舍身哺子的行为。

6、C 7、既点出时间的推移,也暗示母亲的生命在一点一点消逝。

8、抒情,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9、一个平凡的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刀之爱

⑪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

树的声音。

⑫“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⑬“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⑭“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⑮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⑯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⑰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⑱“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⑲“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⑳“那有什么不好呢?”

⑴“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⑵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⑷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⑸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

2.第⑰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3.第⑱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⑶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表达方式的作用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把它们归为五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最常见的是描写和记叙,兼用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记叙的作用是交代了什么。插叙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了什么。

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叙述了口技表演的人物、时间、地点、场景、道具、气氛等。鲁迅的《故乡》中插叙了少年闰土情节是为了补充说明少年闰土的情况,这和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中年闰土的变化,表现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是造成闰土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原因。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绘声绘色地、细致地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或评论。“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生发,并不是强加上去。“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句子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结尾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句子点明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的主题。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即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说明的作用是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了解五种表达方式的知识,会正确区分;结合上面的讲解,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生命的姿势

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由

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了一处山洞,只好住进山洞暂躲避风雪。

④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重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

⑤丈夫阻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冻死。然而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很快就会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

⑥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进怀中。尽管如此,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严重的.

⑦由于没有定位仪,漫天风雪中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这意味着风如果不停,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 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平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

⑨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入睡,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生命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

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伟大的爱永远流传,并且告诉孩子,一个平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携带 裸露

2、解释下边短语中加点的字。(2分)

①准备就绪 绪: ②气温陡降 陡:

3、快速阅读全文,说说:"生命的姿势"这一标题中"生命"的含义(整体感知全文,从两个方面来考虑)。(4分)

4、第⑧段中为什么说妻子的喂奶动作"现在却无比艰难"?(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5、第⑨段中写孩子"安然地入睡"、"脸色红润、神态安详"的目的是:(4分)

6、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2分)

A、损害 B、损失 C、损耗 D、损坏

7、文中的"一次又一次"前后重复了四次,对此,你如何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文章中心上的作用)(3分)

8、结合上文,谈谈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5分)

9、找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并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xié luǒ2、①指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 ②突然,陡然3、①母亲的生命 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儿子的生命4、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迅速地降低体温,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

5、细致描写小孩子的脸色、神态,意在告诉读者,孩子的生命得来不易,这是从侧面赞颂母亲舍身哺子的行为。

6、C 7、既点出时间的推移,也暗示母亲的生命在一点一点消逝。

8、抒情,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9、一个平凡的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刀之爱

⑪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

树的声音。

⑫“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⑬“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⑭“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⑮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⑯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⑰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⑱“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⑲“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⑳“那有什么不好呢?”

⑴“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⑵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⑷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⑸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

2.第⑰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3.第⑱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⑶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相关内容

  •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的文学类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 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 ...

  •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 ...

  • 记叙文知识
  • 一.表达方式种类 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 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

  • 表达方式及作用
  • 表达方式及作用 考点剖析: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表述特定内容所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 ...

  •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 ...

  • 记叙文复习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 记叙文复习:分析表达方式及作用 [复习目标] 1.准确区分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2.会具体分析这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课前复习导学] 一.温故知新: (1)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自己整理打印版)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杨传益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 ...

  • 阅读技巧总结
  • 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 ...

  •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

  • 现代文阅读之结构与表达方式
  • 结构之一 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