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分享]

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概念理论计量方法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 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西方人力资本理 论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人力资 本产权、人力资本配置等相关问题的强调。国内人力资本的研究进展迅速,但 多属应用性研究,基础理论成果较少。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收 入、基丁•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决定论”和“技术进步决定论” 增长模型面对“增长余值困惑”无能为力,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开创的现 代人力资本理论异军突起,刷新了西方经济学的历史。随着该理论的兴起、深 入和发展,人力资本这一术语已被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使 用,以此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尝试对其概念、理论和计量方法作 简要梳理。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本概念的批判中

创立的。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 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舒尔茨,1962)。贝克尔强调了人力 资本的获得途径,指出人力的投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障支出、劳动力国内流 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 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贝克尔,1987)。而MM麦塔(1976)的定 义较为宽泛: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之总和,更广义地讲, 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 及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定义落脚丁•人力资本的

实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让人印象深刻。

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在早期一

般借用西方学者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 以人力资本的作用和功效为核心,如“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 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李忠民, 1999)有的以内容为核心,如“存在于人体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 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李建民,1999)王金营(2001) 将这两种观点综合为“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 所构成,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 价值。”朱舟(1999)的说法较为详细,“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和薪金决定机

制进行间接市场定价的,由后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 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就业消息收集与扩散等途径获得的,能提高投资未来劳动 生产率和相应劳动市场工资的,凝结在投资受体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道 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这些界定进行清理。朱必祥(2005)认为,人力资 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 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他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抽象形态或本质特征——价值。 俞荣建(2005)则将各类说法概括为“因素论”、“费用论”、“价值论”和 “资本论”,并提出新的定义:对具有能动性人格特征与自然遗传禀赋的人, 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投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价 值并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和经验等具体形态的依附于人体的特殊资本。他 主张将人的天然遗传禀赋和能动性人格特征纳入其中。付一辉(2007)的归纳 是“人力资本人力观”、“人力资本形成观”和“人力资本价值观”,他从人 力资本财务理论的角度,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为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 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及情感意志力等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一说法将人 力资本局限丁•企业生产的劳动者身上,满足了论者的研究兴趣,却难以作为一 般的学术概念。但他将情感意志力列入人力资本要素,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之 处。

虽然学界始终难以形成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人力资本概念,但对于人力资 本的特征,学者们却逐步形成了共识,如收益递增性、生命周期性、意志性等。 因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继续进行探讨和寻求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学 者对概念的定义多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故而首先要确认的是人力资本所 “属”。显然,人力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其次是“种差”的问题。目前学术 界广泛认同的资本类型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表现为 物质形态,社会资本附着在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定义需耍回答 “它与其他两类资本的差别之处何在? ”》此外,许多定义中也涉及了人力资 本的形成过程。学者们普遍的观点仍是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的投资说。具体而 言,俞荣建(2005)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说 法相对全面。

而对人力资本的实体形态的认可则是诸多定义的分歧所在。其中,部分学 者仍停留在“知识、技能、健康”这一较为狭窄的研究视野之上。而有学者却 将其扩展到了 “人的信誉、社会关系、社会知名度及个人魅力”(吴震棚、韩 文秀,2004)。但这种倾向同样有失偏颇——论者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混成 一谈了。但是,思想观念和意志力等实体类型是不容忽视的。这类因素与人力 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无违背之处,且在现代劳动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耍。MM麦

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指出了人体能动性因素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在近年的 研究中将这些耍素纳入人力资本概念的呼声也日渐增多。(阙祥才,2004;付 一辉,2007)因此,界定人力资本的难点最终落在对人力资本实体的类别划分 上。在劳动社会学中,对劳动者的讨论包含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和劳动 观念三个方面。(林勇,2006)对于劳动者素质,可概括为危然素质和社会素 质。劳动者的人格包括外倾性、责任心、经验开放性和自我控制等。劳动者的 观念包括效率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等。

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内涵尚需进一步扩充。我们可将思想道德素质、 劳动者的现代性和观念统称为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渠道中 劳动迁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力资本泛化的危险,将劳动者的人格纳 入迁移能力来考察。于是,人力资本类型便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健康、迁 移能力、思想观念五个部分。这种类型划分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形 成渠道。综合看来,人力资本便可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 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二、人力资本的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对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中总产业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率增长之和 的特征,德、日两战败国在战后重新崛起的奇迹超越了原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 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重视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力 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舒尔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发表的系列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 作,其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一般被认为是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 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而同在芝加哥大学 的加里*S•贝克尔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 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研究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其《人力资本》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 起点。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把人力资本研究的框架扩展到家庭经济 学,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也 为此做出了贡献,他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 挣得函数,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和家庭决策。另 一位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则运用实证计量的方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其对教育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 据。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复归。 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 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 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 方国家兴起。该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 模型,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一些缺陷。罗伯特•卢卡斯和保罗•罗默尔被公认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们构建的模型被称之为知识积累模型,以在生 产中累积的资本来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罗默模型将知识 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并将其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一般知识产生规模效益,专业知识产生要素递增效益。两种效益的结合使人力 资本要素收益递增,并促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随之递增, 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继而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卢卡斯模型由 “两时期模式”和“两商品模式”组成,以强调人力资本“内部效应”和“夕卜 部效应”的差异。他将劳动力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为“技能”的

劳动,并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两时期 模式”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反映内部效应。“两商品模式”是人力资本增长 模式,反映外部效应。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之前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尽管也 涉及经济增长问题,但仅仅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外生变量。罗默尔和卢卡斯 的模型使人力资本内生化,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 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另一方面,该理论从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 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此项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 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0世纪末以来,人力资本的理论得到发展和延伸。研究重心更多地从经济 学范畴向管理学范畴倾斜,研究内容越来越强调研究人力资本构成及其具体的 作用途径。英国学者布鲁金将组织中的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 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美国学者斯图尔特进一步将后两项资本合并为结 构资本。西方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组织人力资 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诸如重视职业开发与培训、人力资本成本控制、员工人 力资本回报等。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理论已经从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社会实践, 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

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介绍引进一概 念推广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经 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人力资本收益及参与分配等研究。 (郭庆松,2006)由于该理论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发展成熟,因而国内的研究多 属应用性质,基本上是在认可西方理论的前提下做一些解释性工作,基础理论 成果较少。而我国处丁•转型期的经济状况、制度环境和人口特征与西方国家有

着较大差异,常规性的照搬照抄使得合乎国情的理论建构相对缺乏,甚至不同 领域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因此,在深入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 情构建本土化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国内研究者而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三、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理 论假说的检验还是进行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对其存量进行计量都 是上述研究得以开展的关键。归纳起来,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 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第一类,基于成本计量 法,即根据创造人力资本所需成本对其进行计量,大致有四种。历史成本法。 将开发和取得人力资本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根据实际支出 记录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人力资本信息与其他资本信息具有可比性,但很重要 的社会投入部分未予以考虑,无法反映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重置成本法。计 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培训和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 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 发生的全部成本。该法注重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试图反映其现实价值,但估 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机会成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 不是会计成本直接相关。显然,这更是一个难以估算的价值量。内部竞价法。 认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本才有价值,应由各个部门投标竞价来确定,竞价最高

者即可获得。最高竞价就是该项人力资本的价值。此法引入了市场机制,可以 促进人力资本的最佳配置,但不适用于普遍的价值计量。

第二类,基于收入计量法,即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做出的贡献对人力资本 进行计量,大致有五种。未来收益折现法。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剩余服务期内 做出贡献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考虑了职工预计服务年限,但特定人 力资本的贡献和离职概率的确定存在诸多困难。经济价值法。将企业未来收益 折现按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计算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注重人力资本在整个企业投 资中所占的比重。但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 力资本价值并不一定与投资比例呈线性关系。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认为人力 资本的价值在于有无特定人力资本情况下按照g由现金流量计量的企业价值之 差。该法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中诸多参数的 测定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认为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 是人力资本带来的,这部分超额利润应资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但超额利润是 否代表人力资本价值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证实。未来工资折现法。将一个企业为 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工资额进行折现,再乘以反映本企业盈利水 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比率即得出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样,仅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额的多少来反映其资本价值难以令人信服。

第三类,基于教育指标计量法,即以教育的成就或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来间 接地描述人力资本的水平。其基本思路在于:教育形成的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核 心内容,教育成就越大,人力资本投入通常也越多,国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人 力资本存量也越大。具体指标主要有成人识字率和入学率、教育经费、教育总 年限和平均教育年数。前两项主要用于宏观层次的计量,后三项宏观和微观计 量均可。尽管这类仅仅依靠受教育程度来测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遭受颇多非 议,但由于其易于观测和统计的特征仍被广泛采用。

第四类,基于直接能力测算的方法。这类计量方法并非为人力资本研究者 首创,而是分布于生物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中。在内容上可包括生理、心 理、知识等能力素质的测评,在测量工具上包含体检报告、技术或职称等级证 书、心理健康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表、吉尔福德创造力测验量表、卡特尔 人格问卷等等,在算法上一般是将各层次的测评值按一定权重转换累加。显然, 这类方法的权重判定带有主观性,且大范围的实际操作成本巨大。

可见,人力资本的计量难度系数颇高。对其定义理解不同,计量方法也有 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部分,较少有研究者进行精确计量的尝试。近年 来,不少学者为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本计量体系而努力(钱雪亚,2005),但往 往成果的出现都伴随着批判和质疑。事实上,不同的度量方法都各有优缺点, 研究目的、研究手段、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都影响其选择。钱雪亚(2005) 提出的几点原则实可作为方法选取的依据: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静态描述 与动态反映相结合、总量反映与结构反映并重、科学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可行 性和可比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存在于人体中 可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劳动者对物质世界和个体本身的掌控能力 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能力都影响其经济效益。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概念界定的难 度,同时也使得人力资本计量的全面性和准确度更难把握。另外,嵌入在我国 转型时期独特社会结构之下的市场经济结构有着_身的特殊性。将西方人力资

本理论直接用丁•我国经济现象研究的方法所受争议较多,结论上的差异较大。 但这并不能否定人力资本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相反,这种来自现实的 挑战或许正孕育着本土人力资本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付一辉:人力资本概念研究[J].财会月刊,2007 (3).

[3] 朱必祥:人力资本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吴震棚,韩文秀:人力资本概念的扩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 (2).

[5] --------------------------------------------------------------------------------------------- 李忠民:人力资 本 -------------------- 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林勇:劳动社会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 俞荣建:人力资本的重新界定及其含义[J].人才开发,2005 (10).

[8] 郭庆松: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启示[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6 (6).

[9] 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0] 阙祥才:人力资本与城市家庭贫困的关系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4 (2).

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概念理论计量方法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 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西方人力资本理 论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人力资 本产权、人力资本配置等相关问题的强调。国内人力资本的研究进展迅速,但 多属应用性研究,基础理论成果较少。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收 入、基丁•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决定论”和“技术进步决定论” 增长模型面对“增长余值困惑”无能为力,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开创的现 代人力资本理论异军突起,刷新了西方经济学的历史。随着该理论的兴起、深 入和发展,人力资本这一术语已被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使 用,以此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尝试对其概念、理论和计量方法作 简要梳理。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本概念的批判中

创立的。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 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舒尔茨,1962)。贝克尔强调了人力 资本的获得途径,指出人力的投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障支出、劳动力国内流 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 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贝克尔,1987)。而MM麦塔(1976)的定 义较为宽泛: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之总和,更广义地讲, 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 及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定义落脚丁•人力资本的

实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让人印象深刻。

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在早期一

般借用西方学者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 以人力资本的作用和功效为核心,如“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 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李忠民, 1999)有的以内容为核心,如“存在于人体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 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李建民,1999)王金营(2001) 将这两种观点综合为“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 所构成,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 价值。”朱舟(1999)的说法较为详细,“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和薪金决定机

制进行间接市场定价的,由后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 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就业消息收集与扩散等途径获得的,能提高投资未来劳动 生产率和相应劳动市场工资的,凝结在投资受体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道 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这些界定进行清理。朱必祥(2005)认为,人力资 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 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他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抽象形态或本质特征——价值。 俞荣建(2005)则将各类说法概括为“因素论”、“费用论”、“价值论”和 “资本论”,并提出新的定义:对具有能动性人格特征与自然遗传禀赋的人, 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投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价 值并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和经验等具体形态的依附于人体的特殊资本。他 主张将人的天然遗传禀赋和能动性人格特征纳入其中。付一辉(2007)的归纳 是“人力资本人力观”、“人力资本形成观”和“人力资本价值观”,他从人 力资本财务理论的角度,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为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 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及情感意志力等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一说法将人 力资本局限丁•企业生产的劳动者身上,满足了论者的研究兴趣,却难以作为一 般的学术概念。但他将情感意志力列入人力资本要素,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之 处。

虽然学界始终难以形成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人力资本概念,但对于人力资 本的特征,学者们却逐步形成了共识,如收益递增性、生命周期性、意志性等。 因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继续进行探讨和寻求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学 者对概念的定义多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故而首先要确认的是人力资本所 “属”。显然,人力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其次是“种差”的问题。目前学术 界广泛认同的资本类型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表现为 物质形态,社会资本附着在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定义需耍回答 “它与其他两类资本的差别之处何在? ”》此外,许多定义中也涉及了人力资 本的形成过程。学者们普遍的观点仍是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的投资说。具体而 言,俞荣建(2005)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说 法相对全面。

而对人力资本的实体形态的认可则是诸多定义的分歧所在。其中,部分学 者仍停留在“知识、技能、健康”这一较为狭窄的研究视野之上。而有学者却 将其扩展到了 “人的信誉、社会关系、社会知名度及个人魅力”(吴震棚、韩 文秀,2004)。但这种倾向同样有失偏颇——论者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混成 一谈了。但是,思想观念和意志力等实体类型是不容忽视的。这类因素与人力 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无违背之处,且在现代劳动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耍。MM麦

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指出了人体能动性因素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在近年的 研究中将这些耍素纳入人力资本概念的呼声也日渐增多。(阙祥才,2004;付 一辉,2007)因此,界定人力资本的难点最终落在对人力资本实体的类别划分 上。在劳动社会学中,对劳动者的讨论包含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和劳动 观念三个方面。(林勇,2006)对于劳动者素质,可概括为危然素质和社会素 质。劳动者的人格包括外倾性、责任心、经验开放性和自我控制等。劳动者的 观念包括效率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等。

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内涵尚需进一步扩充。我们可将思想道德素质、 劳动者的现代性和观念统称为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渠道中 劳动迁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力资本泛化的危险,将劳动者的人格纳 入迁移能力来考察。于是,人力资本类型便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健康、迁 移能力、思想观念五个部分。这种类型划分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形 成渠道。综合看来,人力资本便可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 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二、人力资本的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对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中总产业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率增长之和 的特征,德、日两战败国在战后重新崛起的奇迹超越了原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 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重视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力 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舒尔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发表的系列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 作,其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一般被认为是现代 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 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而同在芝加哥大学 的加里*S•贝克尔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 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研究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其《人力资本》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 起点。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把人力资本研究的框架扩展到家庭经济 学,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也 为此做出了贡献,他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 挣得函数,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和家庭决策。另 一位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则运用实证计量的方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其对教育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 据。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复归。 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 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 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 方国家兴起。该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 模型,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一些缺陷。罗伯特•卢卡斯和保罗•罗默尔被公认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们构建的模型被称之为知识积累模型,以在生 产中累积的资本来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罗默模型将知识 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并将其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一般知识产生规模效益,专业知识产生要素递增效益。两种效益的结合使人力 资本要素收益递增,并促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随之递增, 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继而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卢卡斯模型由 “两时期模式”和“两商品模式”组成,以强调人力资本“内部效应”和“夕卜 部效应”的差异。他将劳动力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为“技能”的

劳动,并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两时期 模式”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反映内部效应。“两商品模式”是人力资本增长 模式,反映外部效应。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之前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尽管也 涉及经济增长问题,但仅仅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外生变量。罗默尔和卢卡斯 的模型使人力资本内生化,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 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另一方面,该理论从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 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此项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 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0世纪末以来,人力资本的理论得到发展和延伸。研究重心更多地从经济 学范畴向管理学范畴倾斜,研究内容越来越强调研究人力资本构成及其具体的 作用途径。英国学者布鲁金将组织中的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 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美国学者斯图尔特进一步将后两项资本合并为结 构资本。西方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组织人力资 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诸如重视职业开发与培训、人力资本成本控制、员工人 力资本回报等。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理论已经从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社会实践, 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

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介绍引进一概 念推广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经 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人力资本收益及参与分配等研究。 (郭庆松,2006)由于该理论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发展成熟,因而国内的研究多 属应用性质,基本上是在认可西方理论的前提下做一些解释性工作,基础理论 成果较少。而我国处丁•转型期的经济状况、制度环境和人口特征与西方国家有

着较大差异,常规性的照搬照抄使得合乎国情的理论建构相对缺乏,甚至不同 领域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因此,在深入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 情构建本土化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国内研究者而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三、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理 论假说的检验还是进行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对其存量进行计量都 是上述研究得以开展的关键。归纳起来,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 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第一类,基于成本计量 法,即根据创造人力资本所需成本对其进行计量,大致有四种。历史成本法。 将开发和取得人力资本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根据实际支出 记录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人力资本信息与其他资本信息具有可比性,但很重要 的社会投入部分未予以考虑,无法反映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重置成本法。计 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培训和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 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 发生的全部成本。该法注重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试图反映其现实价值,但估 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机会成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 不是会计成本直接相关。显然,这更是一个难以估算的价值量。内部竞价法。 认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本才有价值,应由各个部门投标竞价来确定,竞价最高

者即可获得。最高竞价就是该项人力资本的价值。此法引入了市场机制,可以 促进人力资本的最佳配置,但不适用于普遍的价值计量。

第二类,基于收入计量法,即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做出的贡献对人力资本 进行计量,大致有五种。未来收益折现法。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剩余服务期内 做出贡献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考虑了职工预计服务年限,但特定人 力资本的贡献和离职概率的确定存在诸多困难。经济价值法。将企业未来收益 折现按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计算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注重人力资本在整个企业投 资中所占的比重。但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 力资本价值并不一定与投资比例呈线性关系。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认为人力 资本的价值在于有无特定人力资本情况下按照g由现金流量计量的企业价值之 差。该法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中诸多参数的 测定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认为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 是人力资本带来的,这部分超额利润应资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但超额利润是 否代表人力资本价值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证实。未来工资折现法。将一个企业为 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工资额进行折现,再乘以反映本企业盈利水 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比率即得出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样,仅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额的多少来反映其资本价值难以令人信服。

第三类,基于教育指标计量法,即以教育的成就或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来间 接地描述人力资本的水平。其基本思路在于:教育形成的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核 心内容,教育成就越大,人力资本投入通常也越多,国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人 力资本存量也越大。具体指标主要有成人识字率和入学率、教育经费、教育总 年限和平均教育年数。前两项主要用于宏观层次的计量,后三项宏观和微观计 量均可。尽管这类仅仅依靠受教育程度来测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遭受颇多非 议,但由于其易于观测和统计的特征仍被广泛采用。

第四类,基于直接能力测算的方法。这类计量方法并非为人力资本研究者 首创,而是分布于生物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中。在内容上可包括生理、心 理、知识等能力素质的测评,在测量工具上包含体检报告、技术或职称等级证 书、心理健康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表、吉尔福德创造力测验量表、卡特尔 人格问卷等等,在算法上一般是将各层次的测评值按一定权重转换累加。显然, 这类方法的权重判定带有主观性,且大范围的实际操作成本巨大。

可见,人力资本的计量难度系数颇高。对其定义理解不同,计量方法也有 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部分,较少有研究者进行精确计量的尝试。近年 来,不少学者为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本计量体系而努力(钱雪亚,2005),但往 往成果的出现都伴随着批判和质疑。事实上,不同的度量方法都各有优缺点, 研究目的、研究手段、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都影响其选择。钱雪亚(2005) 提出的几点原则实可作为方法选取的依据: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静态描述 与动态反映相结合、总量反映与结构反映并重、科学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可行 性和可比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存在于人体中 可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劳动者对物质世界和个体本身的掌控能力 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能力都影响其经济效益。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概念界定的难 度,同时也使得人力资本计量的全面性和准确度更难把握。另外,嵌入在我国 转型时期独特社会结构之下的市场经济结构有着_身的特殊性。将西方人力资

本理论直接用丁•我国经济现象研究的方法所受争议较多,结论上的差异较大。 但这并不能否定人力资本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相反,这种来自现实的 挑战或许正孕育着本土人力资本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付一辉:人力资本概念研究[J].财会月刊,2007 (3).

[3] 朱必祥:人力资本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吴震棚,韩文秀:人力资本概念的扩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 (2).

[5] --------------------------------------------------------------------------------------------- 李忠民:人力资 本 -------------------- 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林勇:劳动社会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 俞荣建:人力资本的重新界定及其含义[J].人才开发,2005 (10).

[8] 郭庆松: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启示[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6 (6).

[9] 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0] 阙祥才:人力资本与城市家庭贫困的关系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4 (2).


相关内容

  • 2016年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重点知识
  • 2016年高级考试重点知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集团组织规划与设计以及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概念.特点.构成和主要影响因素,企业人力资源 ...

  • 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
  • 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 现代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本概念的批判中创立的.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舒尔茨,1962).贝克尔强调了 ...

  •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周其仁 本文研究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两类"公有制企业"(Public-Own Enterprise, POE)的性质.通常而论,公有制企业或者被看作"清清楚楚属于国家和集体的企业",或者被看成是"无主财产"和"所 ...

  • 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演进
  • 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演进 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就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领域.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 ...

  •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 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 ...

  •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作者:柴文佳 刘亚婷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人力资本,指由在人体之中的健康.能力.知识.技能等通过投资形成的,在日后的经济活动中能为经济主体带来利润.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费用开支,表现为保健.培训.教育等:从实体形态看,是身体内部的技能 ...

  • 论知识型员工导向文化
  • 第26卷%第12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6月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No.12%Jun. 2009 论知识型员工导向文化 雷巧玲1,赵更申2,董 彪2 (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2西安交通大 ...

  •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考试大纲
  •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激励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需要与激励的概念,主要的激励理论,激励的基本形式及常用的激励方式,以及在实际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需要.动机与激励需要与动机的概念和种类:内源 ...

  •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一)重点笔记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从内涵上看,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 特点:1,不可剥夺性(最根本的特征) 2,时代性 3,时效性 4,生物性 5,能动性 6,再生性 7,增值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 宏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