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地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也是当今各生态主义流派—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议题。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言:“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人类文明及其形态的演变首先植根于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地位的转化。因而,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尽可以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固定模式来表达,譬如说:与工业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维模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社会面临“两大变革”或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所言“人同自然的和解”即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又对前者产生巨大反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祈愿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时,我们总是将“人与

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思考,所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即分别指代上述两种关系;反之,当社会不和谐时,我们常常会用“天灾”和“人祸”来表达相反的情感。

照此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是其他和谐关系内容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六个方面的归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的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进一步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个层面的和谐,而在党的执政理念中,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是其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相反,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前所述,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当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和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影响。

如果说马克思彼时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社会制度的后果,那么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探讨则正是从制度的层面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形成的途径。马克思据此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历史关系异化的“扬弃”,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可以说,很多学者都看对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病症,

但只有马克思才针对这一病症开出了社会制度变革的良方。

要之,“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只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层面;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具有基础性意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30多年来伴随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会出现在风沙肆掠,污水横流,暴力纷争的世界里,只会诞生于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我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因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也是当今各生态主义流派—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议题。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言:“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人类文明及其形态的演变首先植根于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地位的转化。因而,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尽可以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固定模式来表达,譬如说:与工业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维模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社会面临“两大变革”或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所言“人同自然的和解”即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又对前者产生巨大反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祈愿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时,我们总是将“人与

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思考,所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即分别指代上述两种关系;反之,当社会不和谐时,我们常常会用“天灾”和“人祸”来表达相反的情感。

照此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是其他和谐关系内容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六个方面的归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的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进一步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个层面的和谐,而在党的执政理念中,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是其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相反,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前所述,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当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和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影响。

如果说马克思彼时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社会制度的后果,那么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探讨则正是从制度的层面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形成的途径。马克思据此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历史关系异化的“扬弃”,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可以说,很多学者都看对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病症,

但只有马克思才针对这一病症开出了社会制度变革的良方。

要之,“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只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层面;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具有基础性意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30多年来伴随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会出现在风沙肆掠,污水横流,暴力纷争的世界里,只会诞生于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我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因为“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相关内容

  •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刘国涛)
  •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刘国涛*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250014) 环境法除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之外,是否及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环境法学基础理论问题,法理学界也十分重视,是一个需要澄清的热点问题. 概括地讲,当前关于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环境 ...

  •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应该有认识关系,欲求关系,还应该有情感关系.因此,人类为了持续 ...

  • 从马克思主义到生态文明
  • 从马克思主义到生态文明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重要理论依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 ...

  •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答: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有责,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 ...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摘 要] 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本文结合马克思的文本著作,通过马克思实践观深入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 ...

  •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 人类活动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 人类活动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宋剑文电子信息工程10级三班 摘要: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论文下载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 ...

  •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 作者:郑永廷邓泽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11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各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生产方式.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关系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将导致道德关系也 ...

  • 科学与自然的关系.
  • 科学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 生态危机的例子随处可见,发人深省.通过学习,查阅文献,总结了一些学习所得.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到现在科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现状以及成因,最后落到要走可持续发展,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而对自身而言,重要的是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