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

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

———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2-0124-07

●王婧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些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在基层社会落实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对内蒙古C 旗生态治理过程的考察,分析了生态治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地方实践;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草原生态恶化问题是全局性的。80年代后,北方主要草原区的产草量平均下降了17.6%,产草量下降的幅度介于10%~40%之间。90年代初,中国北方草原退化面积约为51%,到90年代

①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末,发展到约62%。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

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不断下降。②国家林业局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基金项目]本文的田野调查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为“移民村落与草场变迁”(项目编号:2010B17514)。在田野调查中,导师陈阿江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依照学术规范,有关地名已作技术处理。

②李聪. 北方草原退化与生产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 ]. 中国畜牧报,2003,(3). 韩乐悟. 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 8公顷,完善草原治理制度刻不容缓. http ://business. sohu . com/

(2009-04-22). 20090422/n263545126. shtml ,

西北民族研究

N.W.JournalofEthnology2013年第2期(总第77期)2013.No.2(Total No.77)

N.W.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总体而言,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仍然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①

伴随着草原生态问题的持续加剧,国家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用于生态治理工程。从1978年开始,

退牧还草项目、重点公益林项目等。现行自上国家先后启动了多项大型的生态治理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

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工程有两个背景:第一,国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性语境

②第二,下国家规划和设计生态的本质。国家已具备重新规划和设计生态的经济实力。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

济迅速发展,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为国家重新规划自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目前,草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为了考察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选取一个具体的生态治理场景尤为重要。文章以内蒙古C 旗的生态治

理项目为案例,探讨地方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国家提倡的草原生态治理战略主要有哪些?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过程是怎样的?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调查地所经历的生态治理模式,和其他牧区有着诸多相似性,可提供借鉴。

二、草原生态治理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原生态治理逐渐被国家层面所关注。解放后,中央政府开始注意到草原生态问题,但

当时各种政治热潮席卷社会,诸多生态建设停留在口号上,具体的生态保护的项目措施并不多。改革开放以

③并实施了一些大型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后,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草原治理政策、法规,2000年以后,国家发

起更大规模的草原生态治理行动,瞄准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试图用一种战略式的生态治理措施,加速“消

生态问题。灭”

现有的草原生态治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托科层体系来执行。这种科层体系是一种技术官僚结构,是

权利和技术相结合的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一支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技术人员队伍;第二,它依托着“理性地改造世界”的环境治理科学技术知识系统;第三,因为有国家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支撑,它具有有各种实践功能的工具、仪器设备、经营管理技巧和各种手段体系;第四,它在申请国家项目时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即所谓的政治资源,这种资源构成了项目申请以及地方实践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在诸多草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政策:草畜平衡政策,休牧禁牧政策,生态移民政

策,植树种草、防沙治沙政策等。为了使读者对草原生态战略措施有所了解,下面简单介绍这几种政策:

(一)草畜平衡政策

2005年1月7日,农业部第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其中第三条指出,草原实行草

畜平衡政策,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

②国家林业局.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2011年1月. 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它是理性设计的人工系统。这种“理性的设计”延伸至生态领域,意味着“生态

被重塑”。国家试图重新规划基层社会(包括自然),往往是根据其意图设计社会秩序某一方面的简单图解,经常会忽略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图景。通过外在的社会控制来消解那些非正式的、实践的地方性知识,国家的角色得到了强化。

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相继颁布了草原环境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1985年6月1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91年通过《水土保持法》,2001年通过《防沙治沙法》等。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每年都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并作出重大决策。这些法律的颁布标志了中国环境治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的进程。

—125—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①

(二)休牧禁牧政策

2002年9月16日,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原,保护牧草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②

(三)生态移民政策

在诸多生态治理政策中,生态移民可谓是政府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近几年来,生态移民政策在内蒙古东中西部广泛实行。生态移民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在禁牧、休牧时期,草场需要围封,禁止放牧。政府把牧民转移到其他地区安置,鼓励牧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行,通常是舍饲定居放牧等。

(四)植树种草政策

目前国家已有大型项目在落实植树种草和防沙治沙政策,其中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具体的沙化土地治理工作是,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防沙治沙规划,组织有

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关部门、

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③

总而言之,中国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从2000年起至今才十多年时间)。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生态治理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各级政府生态保护意识也有所加强,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家投入的生态治理资金越来越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总体上仍未扭转。不少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债务,生态治理任重道远。

三、地方实践的过程

外部设计的生态治理政策、项目,往往不适应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下文以C 旗的生态治理过程为例,描述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图景。近年来,C 旗草原退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已成为全国沙化土地重点沙区旗县之一,大量的生态治理项目在C 旗内进行,草原退化暂时得到了局部缓解,但多数地区仍走不出生态持续恶化的“怪圈”。C 旗主要采取了四种草原生态治理措施:草畜平衡,休牧、禁牧,生态移民以及植树种草治沙。这些生态措施的效果值得反思。

(一)难奏效的“草畜平衡”

中央出台的“草畜平衡”政策,为的是控制牲畜数量,缓解草原压力。但在实际的操作中,C 旗有关部门将“以草定畜”简单化地操作。确定草原载畜量标准的办法是:“国家各级相关部门根据草原的类型、生产能力、牲畜可采食比例等基本情况,结合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所使用的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前

④事实上,五年平均生产能力,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牲畜饲养量。”草原生产力

的时空变化率大,在一些灾年,数据往往会出现和平常截然不同的波动。草原“平均生产能力”的数值计算,并不能适应C 旗非平衡的草原生态特征。例如C 旗2006年草场生产力为牧草130公斤/亩,2007年则是35公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草畜平衡管理办法[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Item /319. aspx , 2007-03-09. 政策实施效果[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Item/2873. aspx , 2011-04-02. land-new/Item /314. aspx , 2007-02-25. 政策实施效果[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Item /2873. aspx , 2011-04-02.

—126—

N.W.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斤/亩,因此,很难用草原的“平均生产能力”来判断当年是否牲畜超载。其次,“数量上的超载过牧”判断太过

①、简化,不能真正解释草场退化的原因。目前,草场退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节制地打草”各种牲畜比例失

放牧半径缩短、牲畜反复践踏导致草地斑块性退化等因素有关。草畜平衡政策应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调、

工程,仅仅依靠数值来判断是不够的。

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载畜量的控制更多是市场影响下的结果,现行的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并

不明显。比如草畜平衡政策规定了每亩草场所饲养牲畜的数量,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地区如果牲畜头数过多,往往可以从其他地区购买饲草来维持牲畜,因此在理论上这个地区似乎是“超载”的,但其实是有外来资源补给的。如果整个地区的饲草紧张,难以维系多余牲畜的生存,牧民们就会纷纷出售牲畜,牲畜数量又会锐减。由此来看,牲畜数量更多地是依赖市场体系,简单的草畜平衡政策似乎很难奏效。如在一些年份中,C 旗从其他地区输入的草资源支撑了本地区大约四分之一的牲畜,这在灾年更为普遍。那么,如何定义C 旗的“过牧”现象?草原的产出有限,任何地区牲畜头数也不可能过多。市场规则告诉我们,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超载”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绝大多数草原都已经进入市场体系,草资源在各个地区流通,被最大限度地开采,濒临草原的生态警戒值。草原生态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草原资源被最大限度地、不合理地利用,没有留有生态修复地带。

②(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由于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C 旗的不同部门争相在草场上用网围栏“圈地”以休牧禁牧,草原被各种治

理项目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势力范围”。比如,C 旗中南部的草原普遍生长着黄柳(当地牧民称为“柳条子”),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为了争取项目收益,围绕黄柳地属于林地还是草地展开了争执。林业部门认为黄柳地属于林地,要实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黄柳地的草场全部实行休牧、禁牧;而农业部门则把这些灌木草地规

③经过双方的争执之后,划为退化中的草场,想在部分草原内实行“退牧还草”。林业局成功立项,实行林权改

禁牧,被网围栏圈上的灌木丛就变成了国有林,实革,培育国有林地。C 旗中南部草原开始大面积实行休牧、

行休牧、禁牧。

“圈地运动”下的休牧、禁牧给草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休牧、禁牧都是把草原围起来,排除了一切放牧行为,这反而不利于草原再生能力的恢复。在过去,草原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放牧史,适度放牧可以使草场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草地景观物质和养分的良性循环,因此放牧也可以作为一种管理草场、提高物种多样性和草场生产力的有效手段。④适当的放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一是在正常情况下,畜群对牧草的采食有助于刺激牧草的生长;二是牲畜的适当践

⑤三是牲畜的粪便是牧草生长最好的有机肥料。牲畜的排泄物返回草地,踏有助于草原种子的传播和生长;

直接加速氮循环,而且家畜的排泄物常常携带植物种子,并在草地上形成营养斑,促进植物分布、生长等。⑥

其次,在休牧、禁牧实施过程中,牧民和国家政策之间有了很大的冲突。当地政府部门人员告诉笔者,很

多黄柳灌木都是零散分布的,主要生长在湖边、河边,一旦实行休牧、禁牧,大部分草场都要被圈起来,将会有

③大面积地打草,把料草转移到其他地区,打破了牧区生态系统的循环,导致了牧区资源的流失。这里所指的“圈地运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休牧、禁牧方式就是将草场用网围栏圈起来,草原被分从生态学的分类来说,乔木、灌木、草地都属于独立的类别,灌木不必归属于林地或者草地。但是在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实际的生态治理过程中,灌木属于什么类别直接影响到管辖权属于哪个部门。林地管辖权在林业部门,草原的管辖权属于农业部门。不同的部门争夺灌木的管辖权,就是为了申请到国家项目,获取利益。

⑥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 葛根高娃. 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J ]. 侯扶江、杨中艺.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J ]. 生态学报,2006,(1). 学习与探索,2006,(3).

—127—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大量的牧民无法放牧。政策出台以后,当地牧民表示反对。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休牧、禁牧使牧民的

当地政府表示难以协调林业局和当地牧民之间的矛盾。虽然国家的政策是为了保护生态、保生计难以维持。

护草原,但是在纯牧业的地区,这种政策是非常不适合的,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为了保护草原而实施的休牧、禁牧项目,进一步挤压了牧民的草场,反而加剧了过度放牧现象。一些牧民的草场几乎都被划分为天然公益林,如果他们继续养畜,则需要更多地打草、买草料、修建棚圈等,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对草原的需求更多,草原压力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三)被建构的“生态移民”

C 旗境内有一条沙带(沙地),近年来呈扩大的趋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借着国家生态移民政策,让部分牧民实行搬迁。以乌布诺苏木为例。该苏木近60%的草场沙化,苏木内200~300户牧民面临

政府建设生态移民小区,项目建设总投资1053万元,移民迁移至小区内发展奶牛业。着集体搬迁。2010年,

为了保障牧民的基本收入,镇、嘎查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购买高产奶牛,发展奶牛业。目前移民小区共有奶牛一百五十余头,其中高产奶牛八十余头。在移民小区内,平均下来,每户购买了两头高产奶牛。政策鼓励牧民实行转产,以缓解草场压力。

在移民小区内,牧民们并没有完全转产养奶牛,过去在草场上放牧牲畜的方式还在延续。对于多数牧户来说,两头高产奶牛还不足以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生产生活所需。因此,牧民的生计方式至少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圈养奶牛,主要由牧户中的老人和照看孩子的妇女们负责;二是多数牧户依然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内,定居轮牧。牧民没有实现真正的生态移民,移民小区经常空置,只留下少数老人、妇女、孩子居住,多数牧民只是偶尔在小区内休息、娱乐等。

政府鼓励、帮助牧民转产以缓解草场的压力,牧民的放牧行为表面上受到了生态政策的制约,但他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用到草场,草场的生态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例如乌布诺苏木牧民将自己的羊群寄养到其他苏木、嘎查的牧户中,或是将畜群转移到公共草场上。当饲草不够时,就向其他地区购买饲草。随

这就意味着,着打草的费用越来越高,牧民们不能仅依靠打草的方式养畜,主要是将畜群转移到公共草场上。

除了休牧和禁牧的草场之外,其他的草场依然被牧民充分利用,不合理地打草和过度放牧的现象没有被根本遏制住。

(四)低效率的植树种草

旗内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地草场扩大,但是整个植树种草措施仅仅围绕一条沙带

“谈沙色变”,盲目的植树种草往往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一些自(沙地)来实施。近年来的生态治理似乎有些

然形成的沙地被贴错了“标签”。技术工程类的生态治理很少考虑沙带的成因,不了解在草原上沙地的特殊生态功能,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原因不加分析就匆匆实施治理。

以C 旗境内的乌尔苏木沙化治理过程为例。乌尔苏木境内有一些古河道遗留下的沙地、沙坝,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固定沙丘以及沙地植被景观。这部分自然形成的沙地和人为造成的沙地有着质的区别。自然形成的沙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草原的种子库,如果排除人类的不当干扰,大自然完全有自我修复的

不是治理的问题,而是如何恢复天然的草地植被、沙地景观的问题。可能性。自然形成的沙地,

目前的地方生态治理措施并没有区分沙地的成因,采取的是“一刀切”的简单式做法,错误地治理着一些沙地。治沙队设计了乔灌木、草多层次的防风林(已经模式化)。种树以樟子松为主,人工浇水,这些树木一旦离开了监护,就难逃死亡的命运。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治沙队已经在沙地上种过多次树木,树木成活率不高于30%,基本是“第一年种树,第二年死一片”的局面,有的年份将近90%的樟子松都死亡了。在C 旗中西部草原,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且年均降水量不均匀,常绿的樟子松本来就很难存活。①盲目地提倡植树,

①要在内蒙古绝大多数地区通过造林来解决草原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种植灌木,在内蒙古很多地区也是不现实的。内蒙古绝大多数地区,温度、风、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因素决定乔木无法生长(在内蒙古地区发现杨树等少数树种可以适应,但是需要持续的灌水,否则也难以存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面积造—128—

N.W. 王

造成了“年年种树年年死”的困境。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此外,这样的生态治理所花费的费用也是不可持续的。笔者跟随治沙队在沙地里种树种草,看着治沙队成员们辛辛苦苦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只治理了1万亩草地,平均下来每年每亩治理费用需要200元。按照第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

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以每年每亩治沙费用为200元计算,国家真要治理所有的荒漠化土地,每年需要花费7871.1亿元,要治理所有的沙化土地,每年需要花费5200亿。且不考虑草原生态是否能适应这样的治理方式,光从治理费用来看也是行不通的,治理费用远远超过了牧业收益,治理花费巨大且低效。

四、治理模式的反思

在本文中,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模式往往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的特征:

首先,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简单化,在基层社会实施时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现代国家机器的基本特

①这种简单化只是表明了当地社会活动的某个片段而不是全部,征就是简单化,使社会和环境清晰化。在草

复杂的地方生态保护体系相比,国家的原生态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治理简单化倾向。和一些丰富的、

治理模式往往显得更加简单或不切实际。基层的大量事实表明,生态治理完全依赖一个外部设计的治理模式———科学理性地设计自然,对地方性生态知识所知甚少。这种简单化的项目设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草原生态治理缺乏系统的可持续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当地社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

在案例中,“草畜平衡”政策试图通过确定的数值来衡量草场是否超载的做法,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一是平均的载畜量难以适应草原这一非平衡的生态系统,二是“数量上的超载”并不能解释草原退化的原因。草畜更多地受到市场的调节,成为商品,被过度消耗。休牧禁牧方式也具有简单化倾向,现有的政策将所有的草原看成是“同质性的”,瞄准“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治理。传统牧民把每片草原看成是不同的,给草场作季节划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通过游牧来使得每块草场休养生息,而休牧禁牧政策并没有这种功能区划和持续性的安排。生态移民政策也是如此,单纯地将牧民移出牧区,并没有真正解决草原被过度、无序利用的局面。文中最后谈到在植树种草地方实践中建造统一化、模式化的“乔灌草多层次的防风林”,没有考虑到当地沙地的成因、异质性特点等,均有简单化操作的特征。

其次,国家生态政策在科层执行时具有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种过渡型体制,在原有的官僚化倾向的基础之上,更加上了部门和官员的谋利意识。改革的国家体制更显示了政府部门谋利的特点,

②地方机构也开始成为利益行动的主体,这也是旧体制和新市场经济结合的结果。在市场化的新体制下开始

扩大自己的创收来源。在这种制度背景下,环境政策的执行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地方机构在执行环境政策时偏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机构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政令,过去的那种“大一统”的政令从中央到地方统一执行的状态不再存在,地方机构“便宜行事”的可能性增大。这使得环境政策出现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往往弱化了生态政策的实施能力。在基层的环境治理过程中,往往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却效果甚微。

在休牧禁牧、生态移民、植树种草的地方治理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项目主义”倾向,把草原治理简单地等同为做项目。休牧禁牧方案中,各个部门争相“圈地”治理,获取部门利益;耗资重大的生态移民项目,也并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反而成为地方部门创收和政绩的来源;在沙地上植树种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生态项目经济、产业,一些部门,在生态治理阶段由过去的“冷衙门”一跃成为“热部门”。每个项目都林不但不能帮助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反而会更多地消耗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甚至造成“绿色沙漠”。自古以来,牧区的绝大多数地区天然生长草的地方,草的覆盖是最好的防风沙的武器。

②詹姆斯·C ·斯科特. 国家的视角[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 黄宗智. 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J ]. 开放时代,2009,(4).

—129—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配套了大量资金,聘请科学技术专家来系统设计,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指标。生态治理项目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这使得很多治沙工程在基层实行时偏离了环境的目的,并耗费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陈阿江. 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詹姆斯·C ·斯科特. 国家的视角[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王婧. 外来者经济活动与草原退化[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收稿日期]2012-06-05

[作者简介]王婧,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电邮:yoyoallen@163. com 。南京210098

The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Its

Refle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Wang Jing

Abstract:The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t failed to reach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 for such failure and drew the its primary goal .Based on a case study in C Banner ,

the present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is too simple and standard to include the conclusion that on one hand ,

complex and rich local knowledge, which results in its ineffec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is uncertain because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fit seeking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the policy application usually deviate from the purpose of ecosystem protection.

Key words :the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local implementation; problem; reflection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Reality of Image:Rethinking of The

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Zhu Jingjiang

Abstract:The 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 ’s Ethnic Minorities are the 16documentaries co-produced by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Film Studio and Bayi Film Studio,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Ethnographic films in China, and valuable materi -al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some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In order to shoot the documentaries, film makers used the methods of re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orming and posing, to reconstruct the already disappear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scenes of living and production. By discuss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mparing the new documentaries produced by the contemporary anthro -pologists and filmmakers,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method. Key words :the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salvage; recon -struction of culture; visual ethnography (See p.61)

—130—

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

———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2-0124-07

●王婧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些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在基层社会落实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对内蒙古C 旗生态治理过程的考察,分析了生态治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地方实践;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草原生态恶化问题是全局性的。80年代后,北方主要草原区的产草量平均下降了17.6%,产草量下降的幅度介于10%~40%之间。90年代初,中国北方草原退化面积约为51%,到90年代

①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末,发展到约62%。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

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不断下降。②国家林业局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基金项目]本文的田野调查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为“移民村落与草场变迁”(项目编号:2010B17514)。在田野调查中,导师陈阿江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特此致谢。依照学术规范,有关地名已作技术处理。

②李聪. 北方草原退化与生产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 ]. 中国畜牧报,2003,(3). 韩乐悟. 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 8公顷,完善草原治理制度刻不容缓. http ://business. sohu . com/

(2009-04-22). 20090422/n263545126. shtml ,

西北民族研究

N.W.JournalofEthnology2013年第2期(总第77期)2013.No.2(Total No.77)

N.W.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总体而言,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仍然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①

伴随着草原生态问题的持续加剧,国家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用于生态治理工程。从1978年开始,

退牧还草项目、重点公益林项目等。现行自上国家先后启动了多项大型的生态治理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

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工程有两个背景:第一,国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性语境

②第二,下国家规划和设计生态的本质。国家已具备重新规划和设计生态的经济实力。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

济迅速发展,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为国家重新规划自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目前,草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为了考察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选取一个具体的生态治理场景尤为重要。文章以内蒙古C 旗的生态治

理项目为案例,探讨地方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国家提倡的草原生态治理战略主要有哪些?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过程是怎样的?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调查地所经历的生态治理模式,和其他牧区有着诸多相似性,可提供借鉴。

二、草原生态治理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原生态治理逐渐被国家层面所关注。解放后,中央政府开始注意到草原生态问题,但

当时各种政治热潮席卷社会,诸多生态建设停留在口号上,具体的生态保护的项目措施并不多。改革开放以

③并实施了一些大型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后,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草原治理政策、法规,2000年以后,国家发

起更大规模的草原生态治理行动,瞄准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试图用一种战略式的生态治理措施,加速“消

生态问题。灭”

现有的草原生态治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托科层体系来执行。这种科层体系是一种技术官僚结构,是

权利和技术相结合的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一支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技术人员队伍;第二,它依托着“理性地改造世界”的环境治理科学技术知识系统;第三,因为有国家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支撑,它具有有各种实践功能的工具、仪器设备、经营管理技巧和各种手段体系;第四,它在申请国家项目时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即所谓的政治资源,这种资源构成了项目申请以及地方实践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在诸多草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政策:草畜平衡政策,休牧禁牧政策,生态移民政

策,植树种草、防沙治沙政策等。为了使读者对草原生态战略措施有所了解,下面简单介绍这几种政策:

(一)草畜平衡政策

2005年1月7日,农业部第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其中第三条指出,草原实行草

畜平衡政策,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

②国家林业局.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2011年1月. 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它是理性设计的人工系统。这种“理性的设计”延伸至生态领域,意味着“生态

被重塑”。国家试图重新规划基层社会(包括自然),往往是根据其意图设计社会秩序某一方面的简单图解,经常会忽略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图景。通过外在的社会控制来消解那些非正式的、实践的地方性知识,国家的角色得到了强化。

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相继颁布了草原环境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1985年6月1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91年通过《水土保持法》,2001年通过《防沙治沙法》等。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每年都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并作出重大决策。这些法律的颁布标志了中国环境治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的进程。

—125—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①

(二)休牧禁牧政策

2002年9月16日,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原,保护牧草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②

(三)生态移民政策

在诸多生态治理政策中,生态移民可谓是政府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近几年来,生态移民政策在内蒙古东中西部广泛实行。生态移民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在禁牧、休牧时期,草场需要围封,禁止放牧。政府把牧民转移到其他地区安置,鼓励牧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行,通常是舍饲定居放牧等。

(四)植树种草政策

目前国家已有大型项目在落实植树种草和防沙治沙政策,其中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具体的沙化土地治理工作是,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防沙治沙规划,组织有

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关部门、

等措施,恢复和增加植被,治理已经沙化的土地。③

总而言之,中国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从2000年起至今才十多年时间)。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生态治理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各级政府生态保护意识也有所加强,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家投入的生态治理资金越来越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总体上仍未扭转。不少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债务,生态治理任重道远。

三、地方实践的过程

外部设计的生态治理政策、项目,往往不适应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下文以C 旗的生态治理过程为例,描述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图景。近年来,C 旗草原退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已成为全国沙化土地重点沙区旗县之一,大量的生态治理项目在C 旗内进行,草原退化暂时得到了局部缓解,但多数地区仍走不出生态持续恶化的“怪圈”。C 旗主要采取了四种草原生态治理措施:草畜平衡,休牧、禁牧,生态移民以及植树种草治沙。这些生态措施的效果值得反思。

(一)难奏效的“草畜平衡”

中央出台的“草畜平衡”政策,为的是控制牲畜数量,缓解草原压力。但在实际的操作中,C 旗有关部门将“以草定畜”简单化地操作。确定草原载畜量标准的办法是:“国家各级相关部门根据草原的类型、生产能力、牲畜可采食比例等基本情况,结合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所使用的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前

④事实上,五年平均生产能力,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牲畜饲养量。”草原生产力

的时空变化率大,在一些灾年,数据往往会出现和平常截然不同的波动。草原“平均生产能力”的数值计算,并不能适应C 旗非平衡的草原生态特征。例如C 旗2006年草场生产力为牧草130公斤/亩,2007年则是35公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草畜平衡管理办法[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Item /319. aspx , 2007-03-09. 政策实施效果[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Item/2873. aspx , 2011-04-02. land-new/Item /314. aspx , 2007-02-25. 政策实施效果[EB /OL ]. http ://www . grassland . gov . cn /Grassland-new/Item /2873. aspx , 2011-04-02.

—126—

N.W.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斤/亩,因此,很难用草原的“平均生产能力”来判断当年是否牲畜超载。其次,“数量上的超载过牧”判断太过

①、简化,不能真正解释草场退化的原因。目前,草场退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节制地打草”各种牲畜比例失

放牧半径缩短、牲畜反复践踏导致草地斑块性退化等因素有关。草畜平衡政策应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调、

工程,仅仅依靠数值来判断是不够的。

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载畜量的控制更多是市场影响下的结果,现行的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并

不明显。比如草畜平衡政策规定了每亩草场所饲养牲畜的数量,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地区如果牲畜头数过多,往往可以从其他地区购买饲草来维持牲畜,因此在理论上这个地区似乎是“超载”的,但其实是有外来资源补给的。如果整个地区的饲草紧张,难以维系多余牲畜的生存,牧民们就会纷纷出售牲畜,牲畜数量又会锐减。由此来看,牲畜数量更多地是依赖市场体系,简单的草畜平衡政策似乎很难奏效。如在一些年份中,C 旗从其他地区输入的草资源支撑了本地区大约四分之一的牲畜,这在灾年更为普遍。那么,如何定义C 旗的“过牧”现象?草原的产出有限,任何地区牲畜头数也不可能过多。市场规则告诉我们,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超载”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绝大多数草原都已经进入市场体系,草资源在各个地区流通,被最大限度地开采,濒临草原的生态警戒值。草原生态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草原资源被最大限度地、不合理地利用,没有留有生态修复地带。

②(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由于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C 旗的不同部门争相在草场上用网围栏“圈地”以休牧禁牧,草原被各种治

理项目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势力范围”。比如,C 旗中南部的草原普遍生长着黄柳(当地牧民称为“柳条子”),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为了争取项目收益,围绕黄柳地属于林地还是草地展开了争执。林业部门认为黄柳地属于林地,要实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黄柳地的草场全部实行休牧、禁牧;而农业部门则把这些灌木草地规

③经过双方的争执之后,划为退化中的草场,想在部分草原内实行“退牧还草”。林业局成功立项,实行林权改

禁牧,被网围栏圈上的灌木丛就变成了国有林,实革,培育国有林地。C 旗中南部草原开始大面积实行休牧、

行休牧、禁牧。

“圈地运动”下的休牧、禁牧给草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休牧、禁牧都是把草原围起来,排除了一切放牧行为,这反而不利于草原再生能力的恢复。在过去,草原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放牧史,适度放牧可以使草场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草地景观物质和养分的良性循环,因此放牧也可以作为一种管理草场、提高物种多样性和草场生产力的有效手段。④适当的放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一是在正常情况下,畜群对牧草的采食有助于刺激牧草的生长;二是牲畜的适当践

⑤三是牲畜的粪便是牧草生长最好的有机肥料。牲畜的排泄物返回草地,踏有助于草原种子的传播和生长;

直接加速氮循环,而且家畜的排泄物常常携带植物种子,并在草地上形成营养斑,促进植物分布、生长等。⑥

其次,在休牧、禁牧实施过程中,牧民和国家政策之间有了很大的冲突。当地政府部门人员告诉笔者,很

多黄柳灌木都是零散分布的,主要生长在湖边、河边,一旦实行休牧、禁牧,大部分草场都要被圈起来,将会有

③大面积地打草,把料草转移到其他地区,打破了牧区生态系统的循环,导致了牧区资源的流失。这里所指的“圈地运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休牧、禁牧方式就是将草场用网围栏圈起来,草原被分从生态学的分类来说,乔木、灌木、草地都属于独立的类别,灌木不必归属于林地或者草地。但是在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实际的生态治理过程中,灌木属于什么类别直接影响到管辖权属于哪个部门。林地管辖权在林业部门,草原的管辖权属于农业部门。不同的部门争夺灌木的管辖权,就是为了申请到国家项目,获取利益。

⑥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 葛根高娃. 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J ]. 侯扶江、杨中艺.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J ]. 生态学报,2006,(1). 学习与探索,2006,(3).

—127—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大量的牧民无法放牧。政策出台以后,当地牧民表示反对。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休牧、禁牧使牧民的

当地政府表示难以协调林业局和当地牧民之间的矛盾。虽然国家的政策是为了保护生态、保生计难以维持。

护草原,但是在纯牧业的地区,这种政策是非常不适合的,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为了保护草原而实施的休牧、禁牧项目,进一步挤压了牧民的草场,反而加剧了过度放牧现象。一些牧民的草场几乎都被划分为天然公益林,如果他们继续养畜,则需要更多地打草、买草料、修建棚圈等,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对草原的需求更多,草原压力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三)被建构的“生态移民”

C 旗境内有一条沙带(沙地),近年来呈扩大的趋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借着国家生态移民政策,让部分牧民实行搬迁。以乌布诺苏木为例。该苏木近60%的草场沙化,苏木内200~300户牧民面临

政府建设生态移民小区,项目建设总投资1053万元,移民迁移至小区内发展奶牛业。着集体搬迁。2010年,

为了保障牧民的基本收入,镇、嘎查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购买高产奶牛,发展奶牛业。目前移民小区共有奶牛一百五十余头,其中高产奶牛八十余头。在移民小区内,平均下来,每户购买了两头高产奶牛。政策鼓励牧民实行转产,以缓解草场压力。

在移民小区内,牧民们并没有完全转产养奶牛,过去在草场上放牧牲畜的方式还在延续。对于多数牧户来说,两头高产奶牛还不足以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生产生活所需。因此,牧民的生计方式至少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圈养奶牛,主要由牧户中的老人和照看孩子的妇女们负责;二是多数牧户依然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内,定居轮牧。牧民没有实现真正的生态移民,移民小区经常空置,只留下少数老人、妇女、孩子居住,多数牧民只是偶尔在小区内休息、娱乐等。

政府鼓励、帮助牧民转产以缓解草场的压力,牧民的放牧行为表面上受到了生态政策的制约,但他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用到草场,草场的生态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例如乌布诺苏木牧民将自己的羊群寄养到其他苏木、嘎查的牧户中,或是将畜群转移到公共草场上。当饲草不够时,就向其他地区购买饲草。随

这就意味着,着打草的费用越来越高,牧民们不能仅依靠打草的方式养畜,主要是将畜群转移到公共草场上。

除了休牧和禁牧的草场之外,其他的草场依然被牧民充分利用,不合理地打草和过度放牧的现象没有被根本遏制住。

(四)低效率的植树种草

旗内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地草场扩大,但是整个植树种草措施仅仅围绕一条沙带

“谈沙色变”,盲目的植树种草往往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一些自(沙地)来实施。近年来的生态治理似乎有些

然形成的沙地被贴错了“标签”。技术工程类的生态治理很少考虑沙带的成因,不了解在草原上沙地的特殊生态功能,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原因不加分析就匆匆实施治理。

以C 旗境内的乌尔苏木沙化治理过程为例。乌尔苏木境内有一些古河道遗留下的沙地、沙坝,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固定沙丘以及沙地植被景观。这部分自然形成的沙地和人为造成的沙地有着质的区别。自然形成的沙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草原的种子库,如果排除人类的不当干扰,大自然完全有自我修复的

不是治理的问题,而是如何恢复天然的草地植被、沙地景观的问题。可能性。自然形成的沙地,

目前的地方生态治理措施并没有区分沙地的成因,采取的是“一刀切”的简单式做法,错误地治理着一些沙地。治沙队设计了乔灌木、草多层次的防风林(已经模式化)。种树以樟子松为主,人工浇水,这些树木一旦离开了监护,就难逃死亡的命运。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治沙队已经在沙地上种过多次树木,树木成活率不高于30%,基本是“第一年种树,第二年死一片”的局面,有的年份将近90%的樟子松都死亡了。在C 旗中西部草原,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且年均降水量不均匀,常绿的樟子松本来就很难存活。①盲目地提倡植树,

①要在内蒙古绝大多数地区通过造林来解决草原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种植灌木,在内蒙古很多地区也是不现实的。内蒙古绝大多数地区,温度、风、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因素决定乔木无法生长(在内蒙古地区发现杨树等少数树种可以适应,但是需要持续的灌水,否则也难以存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面积造—128—

N.W. 王

造成了“年年种树年年死”的困境。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此外,这样的生态治理所花费的费用也是不可持续的。笔者跟随治沙队在沙地里种树种草,看着治沙队成员们辛辛苦苦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只治理了1万亩草地,平均下来每年每亩治理费用需要200元。按照第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

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以每年每亩治沙费用为200元计算,国家真要治理所有的荒漠化土地,每年需要花费7871.1亿元,要治理所有的沙化土地,每年需要花费5200亿。且不考虑草原生态是否能适应这样的治理方式,光从治理费用来看也是行不通的,治理费用远远超过了牧业收益,治理花费巨大且低效。

四、治理模式的反思

在本文中,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模式往往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的特征:

首先,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简单化,在基层社会实施时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现代国家机器的基本特

①这种简单化只是表明了当地社会活动的某个片段而不是全部,征就是简单化,使社会和环境清晰化。在草

复杂的地方生态保护体系相比,国家的原生态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治理简单化倾向。和一些丰富的、

治理模式往往显得更加简单或不切实际。基层的大量事实表明,生态治理完全依赖一个外部设计的治理模式———科学理性地设计自然,对地方性生态知识所知甚少。这种简单化的项目设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草原生态治理缺乏系统的可持续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当地社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

在案例中,“草畜平衡”政策试图通过确定的数值来衡量草场是否超载的做法,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一是平均的载畜量难以适应草原这一非平衡的生态系统,二是“数量上的超载”并不能解释草原退化的原因。草畜更多地受到市场的调节,成为商品,被过度消耗。休牧禁牧方式也具有简单化倾向,现有的政策将所有的草原看成是“同质性的”,瞄准“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治理。传统牧民把每片草原看成是不同的,给草场作季节划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通过游牧来使得每块草场休养生息,而休牧禁牧政策并没有这种功能区划和持续性的安排。生态移民政策也是如此,单纯地将牧民移出牧区,并没有真正解决草原被过度、无序利用的局面。文中最后谈到在植树种草地方实践中建造统一化、模式化的“乔灌草多层次的防风林”,没有考虑到当地沙地的成因、异质性特点等,均有简单化操作的特征。

其次,国家生态政策在科层执行时具有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种过渡型体制,在原有的官僚化倾向的基础之上,更加上了部门和官员的谋利意识。改革的国家体制更显示了政府部门谋利的特点,

②地方机构也开始成为利益行动的主体,这也是旧体制和新市场经济结合的结果。在市场化的新体制下开始

扩大自己的创收来源。在这种制度背景下,环境政策的执行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地方机构在执行环境政策时偏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机构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政令,过去的那种“大一统”的政令从中央到地方统一执行的状态不再存在,地方机构“便宜行事”的可能性增大。这使得环境政策出现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往往弱化了生态政策的实施能力。在基层的环境治理过程中,往往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却效果甚微。

在休牧禁牧、生态移民、植树种草的地方治理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项目主义”倾向,把草原治理简单地等同为做项目。休牧禁牧方案中,各个部门争相“圈地”治理,获取部门利益;耗资重大的生态移民项目,也并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反而成为地方部门创收和政绩的来源;在沙地上植树种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生态项目经济、产业,一些部门,在生态治理阶段由过去的“冷衙门”一跃成为“热部门”。每个项目都林不但不能帮助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反而会更多地消耗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甚至造成“绿色沙漠”。自古以来,牧区的绝大多数地区天然生长草的地方,草的覆盖是最好的防风沙的武器。

②詹姆斯·C ·斯科特. 国家的视角[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 黄宗智. 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J ]. 开放时代,2009,(4).

—129—

王婧·草原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及其反思———内蒙古C 旗的案例研究

配套了大量资金,聘请科学技术专家来系统设计,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指标。生态治理项目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这使得很多治沙工程在基层实行时偏离了环境的目的,并耗费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陈阿江. 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詹姆斯·C ·斯科特. 国家的视角[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王婧. 外来者经济活动与草原退化[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收稿日期]2012-06-05

[作者简介]王婧,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电邮:yoyoallen@163. com 。南京210098

The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Its

Refle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Wang Jing

Abstract:The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t failed to reach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 for such failure and drew the its primary goal .Based on a case study in C Banner ,

the present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is too simple and standard to include the conclusion that on one hand ,

complex and rich local knowledge, which results in its ineffec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is uncertain because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profit seeking consciousness which makes the policy application usually deviate from the purpose of ecosystem protection.

Key words :thegrassland management policy; local implementation; problem; reflection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Reality of Image:Rethinking of The

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Zhu Jingjiang

Abstract:The 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 ’s Ethnic Minorities are the 16documentaries co-produced by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Film Studio and Bayi Film Studio,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Ethnographic films in China, and valuable materi -al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some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In order to shoot the documentaries, film makers used the methods of re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orming and posing, to reconstruct the already disappear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scenes of living and production. By discuss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mparing the new documentaries produced by the contemporary anthro -pologists and filmmakers,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method. Key words :theSocial-historical Scientific Documentaries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salvage; recon -struction of culture; visual ethnography (See p.61)

—130—


相关内容

  • 内蒙古五年级研究性学习(上)教案
  • 第一课 草原生态环境调查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环境调查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 2.通过调查活动知道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退化的数量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查资料 了解草原(草地)退化原因 教学难点:馔写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大屏幕投影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 ...

  • 试论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 试论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2013年03月28日 10:09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作者:冯守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72 摘要:近年来,由旅游业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旅游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建设 ...

  • 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   摘要: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 ...

  •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
  •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教学针对性,在市委党校统一安排下,我们一行16人于2010年9月10日至13日对黑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题.背 ...

  • 大学赴辽西北考察团暑期实践报告
  •   暑假即将结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也将告一段落。通过社会调查、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国情、回报社会,是很多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暑期社会实践。   背景:   众所周知,因治理难度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心腹 ...

  •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和治理途径
  • 作者:周立华樊胜岳 <中国环境管理> 2001年01期 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前不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一名重要官员在罗马指出,荒漠化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十分严重,并呼吁世界各国尽最大努力来解决这 ...

  • 2014年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习要点
  • 2014年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笔记 江 劲主编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人群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也包含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 1.采用概括的方式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保加利亚.葡萄牙 ...

  • 20040700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 20040700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 ...

  • 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