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率

乘法分配律(一次备课)

【教学内容】P 36例3(乘法分配律)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资源利用】课堂生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算式)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 利用③和④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a ×(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例题,并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并去自己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在总结出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分配律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在后面的应用中要不断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算式)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 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 利用③和④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乘法分配律(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P 36例3(乘法分配律)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资源利用】课堂生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a ×(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一次备课)

【教学内容】P 36例3(乘法分配律)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资源利用】课堂生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算式)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 利用③和④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a ×(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例题,并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并去自己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在总结出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分配律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在后面的应用中要不断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算式)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 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 利用③和④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乘法分配律(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P 36例3(乘法分配律)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资源利用】课堂生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 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观察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 c×a +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a ×(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相关内容

  •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 ...

  • 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
  •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坡度地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 ...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

  •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 ...

  • 人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设计
  • 精心选材突破难点 人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教学案例 开发区(汉南区)邓南小学 屈雯 [教学背景]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时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 ...

  •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黄羊镇三河小学 张举德 一 说教材: 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 ...

  •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柘城县张桥乡张集小学 董忠臣 一.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材48.49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

  •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