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转型:发力供给侧 拓展价值链|农业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凸显。与之相应,中国农业也进入了 大转型时代。

目标转型:从重量到质、量并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同比减少0.8%,这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下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十三五”期间粮食不追求连年增产,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农业增产成为经济稳定向好的重要亮点。新时期,在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了一场由“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拉开大幕。2016年,我国在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调减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今年还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并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过去的矛盾是吃不饱,现在是结构性矛盾,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有的供不应求,结构性的调整正在成为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

农业的发展不只让老百姓端稳饭碗,要吃饱更要吃好。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全面铺开,中国农业正在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

路径转型:从粗放到精细、绿色

一万亩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种粮大户唐全合利用星陆双基气象监测系统,根据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操作自动化设备进行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面临着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等问题,资源、环境两道“紧箍”越绷越紧,传统老路难以为继。今年中央一号 文件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发展路径正在深入人心。

梅献山是浙江丽水市大姆山上一片茶园的主人。25年前,这片茶园开始不施肥不施药,毛虫、蚜虫爬满茶园,触目惊心,乡亲们笑话梅献山傻。然而,25 年后整个大姆山成了绿色天堂,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好农业。一个“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家庭农场,一年销售额60万元,盈利就超过30万元,养生农业点绿成 金。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认为,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转变农业发展路径,由粗放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提高农作物单产,以绿色发展带动农业生产转型,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出,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转型:从“扶着走”到“领着跑”

2016年,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过去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 市场形成,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从“扶着走”到“托住底,领着跑”,农业支持政策转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新世纪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农业支持政策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市场扭曲日益严重、不适应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忽 视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转型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对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进行调整,解决上述问题,为农 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

2015年起,国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之正在试点的“价补分离”改革,农业支持体系转型的大框架逐渐清晰,正在不断深化、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这再次表明,从扶持到引导,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凸显市场化导向,将更有效引领农业向精品、绿色、适度规模、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模式转型:从“一产”到“六产”

2016年玉米价格的低迷让不少人揪心,但粮食加工行业却迎来了多年未见的“春天”。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累计纳税8.94亿元,同比增长39.9%;累计实现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46.7%,其奥秘就在于农业不再局限于“种粮卖钱”。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在郑州市中牟县一间“叶菜工厂”内,定植架上的花边叶菜嫩绿葱翠,鳞次栉比,没有土地,一样可以生产新鲜的蔬菜。不仅如此,这个“叶菜工厂”还是农 业体验教育场所,2014年开业以来,每周都有几千人在此接受科普教育,体验播种、浇水等农耕文化,已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如今,类似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各地蓬勃发展。农业也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全链条延伸,向多功能拓展,与二三产业融合,从“一产”到“六产”,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未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融合中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将进一步贴近消费者生活,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半月谈记者 宋晓东)

责任编辑:王浩成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凸显。与之相应,中国农业也进入了 大转型时代。

目标转型:从重量到质、量并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同比减少0.8%,这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下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十三五”期间粮食不追求连年增产,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农业增产成为经济稳定向好的重要亮点。新时期,在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了一场由“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拉开大幕。2016年,我国在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调减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今年还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并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过去的矛盾是吃不饱,现在是结构性矛盾,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有的供不应求,结构性的调整正在成为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

农业的发展不只让老百姓端稳饭碗,要吃饱更要吃好。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全面铺开,中国农业正在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

路径转型:从粗放到精细、绿色

一万亩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种粮大户唐全合利用星陆双基气象监测系统,根据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操作自动化设备进行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面临着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等问题,资源、环境两道“紧箍”越绷越紧,传统老路难以为继。今年中央一号 文件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发展路径正在深入人心。

梅献山是浙江丽水市大姆山上一片茶园的主人。25年前,这片茶园开始不施肥不施药,毛虫、蚜虫爬满茶园,触目惊心,乡亲们笑话梅献山傻。然而,25 年后整个大姆山成了绿色天堂,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好农业。一个“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家庭农场,一年销售额60万元,盈利就超过30万元,养生农业点绿成 金。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认为,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转变农业发展路径,由粗放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提高农作物单产,以绿色发展带动农业生产转型,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出,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转型:从“扶着走”到“领着跑”

2016年,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过去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 市场形成,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从“扶着走”到“托住底,领着跑”,农业支持政策转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新世纪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农业支持政策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市场扭曲日益严重、不适应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忽 视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转型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对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进行调整,解决上述问题,为农 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

2015年起,国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之正在试点的“价补分离”改革,农业支持体系转型的大框架逐渐清晰,正在不断深化、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这再次表明,从扶持到引导,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凸显市场化导向,将更有效引领农业向精品、绿色、适度规模、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模式转型:从“一产”到“六产”

2016年玉米价格的低迷让不少人揪心,但粮食加工行业却迎来了多年未见的“春天”。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累计纳税8.94亿元,同比增长39.9%;累计实现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46.7%,其奥秘就在于农业不再局限于“种粮卖钱”。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在郑州市中牟县一间“叶菜工厂”内,定植架上的花边叶菜嫩绿葱翠,鳞次栉比,没有土地,一样可以生产新鲜的蔬菜。不仅如此,这个“叶菜工厂”还是农 业体验教育场所,2014年开业以来,每周都有几千人在此接受科普教育,体验播种、浇水等农耕文化,已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如今,类似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各地蓬勃发展。农业也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全链条延伸,向多功能拓展,与二三产业融合,从“一产”到“六产”,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未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融合中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将进一步贴近消费者生活,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半月谈记者 宋晓东)

责任编辑:王浩成


相关内容

  • 振兴东北"十三五"再出发 迈上促增长新征途
  • 新一轮东北振兴,国企改革发展是重头戏.图为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厂区.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何凡)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人才流出,加上唱衰论调--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考验着东北经济转型的信心.要将这些问题逐个破解,关键之匙在哪里? 近期,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 ...

  •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供给侧改革是以着力改善供给体系供给效率和质量.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调整和平衡为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结构.增长动力结构的新逻辑.新战略.新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笔者认为,下大力气解决我国生态文明 ...

  •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
  • 2016.4经济理论与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 廖清成,冯志峰 (江西行政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与有效举措.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改革进程.为澄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就必 ...

  • 曾永涛市长在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 (2016年6月17日) 今天下午我们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刚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安顺银监分局.市供电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 ...

  • 中国茶叶产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
  • 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 发布时间: 2016/3/14 11:00:38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深 ...

  •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背景链接] 2015年以来,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都高调发力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巨头们的下一个战场.在2015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是给那些正在尝试推进金融下乡的市场参与者吹来了政策春风. 2015年5月,国务院近日公布 ...

  • 找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 找回失落的工匠精神(节选) 工匠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制造,会采取严格的标准.工匠不会把质量当作上天的恩赐,而是看作竞争的必要条件.工匠会竭尽全力做出最优质的产品,即使其它获利导向的对手投机取巧,一样坚持理念.抱持工匠精神的家族企业包括: 工匠精神的重点在于,创造出其它企业无法匹敌的卓绝产品.要运用 ...

  • 美丽乡村建设亟待实现"四大转变"
  • [提 要]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百分之七十,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为此,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中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