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第20卷第2期气象科学V01.20,No.2

2000年6月SCIENTIAM:ETEOROLOGICASINICAJun..2000

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钆

黄玉仁黄玉生

(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李子华陈宝君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擒要西双版纳地区是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但70年代末以来,雾日明

显减少,雾层明显减弱。1997年11月23—30日,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本

文利用景洪(生态环境变化比较大)和勐养(生态环境变化不大)的宏、微观观测资

料,对比分析了雾的宏、微观结构和物理过程,并结合气候资料,讨论了生态环境变

化对雾的影响。

关t词西双版纳;雾;生态环境;热带雨林,城市发展。

分类号P468,028

引言

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50年代景洪平均年雾日166天。自70年代

末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热带雨林的减少,雾El逐年减少,1990年~1995年,平均年

雾日仅58天.浓雾虽然影响交通,但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都十分有益。另一方

面,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开展西双版纳雾的研究,既可弄清雾的生消规律,建

立雾的预报警报服务系统,又可揭示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

据。

1997年11月23日~3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进行了西双版纳雾的外场试验。

观测点设在景洪(海拔高度582m)和勐养(海拔高度771m),分别位于两个坝内,两地之间为山

所隔,直线距离约13km(图1)。景洪是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城市发展很快I勐养为景洪市郊

的林区小镇。热带雨林保护较好。观测项目主要有大气边界层探测、微物理结构观测及雾水和

气溶胶采样。边界层探测采用美国AIR公司生产的ADAS(AutomaticDataAcquisitionSys—

tern)系统,微结构观测用三用滴谱仪,还用吸水纸斑痕法直接测量雾中含水量。气溶胶粒子由

多通道粒子光学计数器测出,测量范围为0.3哪~12肛l。自70年代起,英‘u、美o.3]、意H一1等

已进行多次雾的野外探测。近年来,中国重庆“]、上海口1对雾进行了外场综合试验。这些工作基

本搞清了辐射雾生消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多种雾的数值模式。1986年冬,为研究

西双版纳雾的—般生消规律,曾进行过现场观测Ⅱ]。本次西双版纳雾的外场试验,主要目的是9鞣隳始瓣耩晕缴目戡盟端藏钆

130气象科学18卷

通过雾的宏、微观结构及生消物理过程的研究,探讨该地区生态环境与雾的关系,揭示生态环

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o24681012‘41618”22242628翟㈨

图1观测站及周围地形

Fig.1Theobservationalstationandsurroundin8topograpt口

圈2勐养(搜阴影区)和景洪(簿阴影区)的雾区时间演变图

Fig.2mevolutionoffog--regiona鲥nsttimeatMengyzng(1ightshadedareA)

^rdJ吣hong(aarkshadedarea)

1雾生消的宏观物理过程

以11月26日雾为例,分析两地雾物理过程的差异。由勐养和景洪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时空

剖面图(图略)和雾区演变图(图2)可以看出,勐养17时以后,气温由下而上急剧下降,逆温层

形成井逐渐加深。与此相适应,相对湿度由下而上急剧增大。01时雾首先在50m~90m高度层

形成.01:35及地。以后200m以上气层气温急剧下降,相对湿度急剧增大,因而雾层垂直上升,

03时雾顶高达340m。这是雾层爆发性发展的时段。接着雾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整个雾层处

于冷中心内,温度变化较小,雾顶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09时开始,自雾底雾顶并逐渐深入雾

体中层,气温急剧回升,与此同时,雾底雾顶开始消散,9;45滤纸上已无斑痕,表明地面雾含水

量接近零,此时能见距离300m左右。11时地面雾完全消散。1z时前夕,整层雾清散。天空放晴.由以上分析可见,整个雾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即(1)生成阶段(01~03时),(2)发展彰t段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1

(03~05时),(3)成熟阶段(05~09时),(4)消亡阶段(09~12时)。前后经历11个小时,在地

面浓雾维持8个小时。雾层很厚,雾顶最高达400m.

景洪日落以后,气温同样由下而上急剧下降,相对湿度迅速增大。01时~03时雾在50m~

80m高度层出现.04:15雾及地,此后雾顶向上发展.07时雾顶最高达240m。维持时间很短,

日出(7:30)以后,地面气温开始上升,相对湿度开始下降,雾进入滑散阶段。08时吸水纸已测

不到雾水,10时左右,地面雾完全消散,10:45天空放晴。前后历经7个半小时,在地面浓雾维

持约4个小时。其它几场雾的对比如表1所示。

寰1景洪雾与勐井雾的比较

Table1ThecharacteristicparametersoffogofMengyangandJioghoog

由以上可知,景洪与勐养相比,雾生成时间约晚3个小时,消散时间约早1个小时,浓雾在

地面的维持时间仅为勐养的一半。最大雾顶高度约为勐养的60%,除个别雾日外,雾内含水量

也小于勐养。从宏观物理过程看,景洪雾生成、发展以后,即进入消散阶段,没有经历象勐养雾

长达4个小时的成熟阶段。

伯2123010305070911

时问(h)

哥3海拔831m景洪(实线)、赫养(点实线)各时次气温

Fig.3Theevolutionoftemperature(831m,s∞levelelevation)≈niⅢttimeatMengyang

(brokenlineWithdots)andJinghong(solidline)

2影响雾发展的主要因子

为了探讨景洪勐养两地雾差异的原因,有必要研究影响雾发展的主要因子。当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或接近饱和时方可能形成雾.从景洪和勐养的相对湿度自记曲线(图略)看出,两地相对

132气象科学18卷

湿度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但勐养在日落(18:20)前,即16时相对湿度开始上升,19~20时急

剧上升,01时接近饱和,而景洪在日落后才明显增大,而且增大速率小于勐养,直到04时以后

才接近饱和。影响相对湿度的因子有二,一是比湿,二是气温。比湿每增大19・kg一,气温每下

降1℃,相对湿度大约增大10%和7%。为了解两地空气湿度的变化,本文作了同一相对高度

(60m,180m)和同一海拔高度(830m)上比湿随时间的变化(图略)。结果表明,23时以前,勐养

上空比湿明显大于景洪,只是在勐养01时雾形成以后,由于水汽凝结成雾滴,比湿才小于景

洪。而且由19时至23时,勐养上空水汽迅速增加,比湿增大了2—39・kg一,而景洪上空水汽虽

也增加,但增加速率仅为0.3-0.49・kg_1・h~。从同一海拔高度看,勐养在生成雾前比湿超过

景洪1.5-2.09・kg~。可见日落以后,两地上空水汽都在增加,比湿同时增大r但勐养水汽增

加速率超过景洪,比湿大于景洪,这就是勐养雾形成早、持续时间长、雾层厚的—个重要原因。

夜晚辐射降温是西双版纳雾形成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除辐射降温外,,两地均位于谷

地,夜晚山上下泄冷空气也对山谷雾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景洪和勐养地面及相对高度60m

处的气温变化图(图略)可以看出,日落以后,两地从地面到上空均快速降温,变化趋势大体一

致,降温幅度也无大的差异,但就气温绝对值来看,景洪气温高于勐养1℃~3℃。不仅同一相

对高度是这样,同一海拔高度也是如此。如图3所示,在勐养01时形成雾前,景洪上空气温比

勐养高出2~4"C,直到景洪形成雾时,两地气温差异缩小到1℃左右。平均而言,从海拔770m

到1010m(相当于景洪相对高度190m到430m),从19时到次日11时,景洪气温比勐养高出

2.5℃左右,其中21时至03时,要高出3"C以上。景洪是重要旅游城市,勐养是景洪市郊的林

区小镇,这种温差实际上是城市热岛效应所造成。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可能是景洪雾来得迟、消

得早、浓度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及日落后空中水汽增加速率的不同,导致了景洪和勐养两地雾的

差异。

3历史资料比较分析

本节将给出两地雾及温、湿度的年际变化,研究两地雾的差异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还是

以后逐步形成并扩大的。

、一

图4景洪(实线)、勐养(点实线)年雾日午际变化

Fig.4Theevoluti叽of帅flual壬DEdaysagaimtyearofMengyang(brokenlinewithda协)and驰l曲衄g(solidline)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3

由景洪、勐养年雾El变化图(图4)可以看出,60年代两地年雾日相当接近,景洪雾日略多

于勐养。当时景洪雾持续时间可达7~8小时”,与现在勐养雾并无差异。70年代起,勐养雾日

多于景洪,特别是自1978年以后,景洪雾El明显逐年减少,勐养虽有减少趋势,但变化不大,从

而使两地年雾日数差越来越大。

挖—一1——T。一一

孙八一~

暂盲‘丽一7580859095

(。、年份

图5景洪(实线)、动养(点实线)年平均气温(^)和1月最低气温(b)年际变化

Fig.5Theewlutionotannual“口agelemperature(a)andminillllllrzlterr-mMtmofJanuary(b)agajrmtyear

otMeng:eang(brokenline耐thdots)and】ir曲oq(didline)

为了说明两地雾日年际变化的原因,图5给出了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出,景洪

自1978年起,气温明显上升,勐养变化趋势不明显。1月份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最多,而最低温

度又与能否形成雾直接有关。自70年代末以来,景洪1月最低气温上升明显,而勐养虽也有上

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小。由此可以认为,自1978年起的景洪雾日明显减少与气温明显上升有

关,这种气温的上升部分是由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但主要是由局地生态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勐

养与景洪直线距离仅13km,勐养气温、年雾El变化较小,而景洪气温上升、雾日下降特别明

显,这不能不与景洪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生态环境变化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有关。从相对湿度

看,景洪不断降低,由50年代的84%下降到80年代的79%。尤其是与雾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

冬半年(雾季)的20时的相对湿度,从50年代的85%剧降到80、90年代的71%和73%,即分

别下降14%和12%之多嘲。傍晚相对湿度的降低,直接延迟了入夜后起雾的时间,甚至不能起

雾,而勐养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60年代平均为81%,到80、90年代,平均为80%,除个别年

份为78%外,其它年份均在80一81%之间变动。由于勐养相对湿度无大变化,因而勐养雾年际

变化不大。

4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西双版纳5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自70年代末起的近20年,变化特别巨大。解

放初期,这里山深林密,人烟稀少。当时景洪人口不过千人,如今已有13万人,如果N_k来此旅

游的流动人口,可能已达数十万人。当时城内仅有6幢瓦房,如今城区高楼林立,其面积已扩展

到数十平方公里。并有各类企业n百个,机动车5.7万辆。城市扩大、人口增多、工矿企业发展

134气象科学18卷

及车辆的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景洪自80年代以来气温的明显上升,与此有直

接关系。

城市发展还使空气污染加重,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加大。表2中列出了景洪气溶胶粒子

的观测结果,并与几个大城市作了比较。可以看出,1997年冬景洪大气气溶胶粒子效密度已与

80年代的上海、北京和90年代初的重庆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相当。大气气溶胶粒子虽然可

以作为雾的凝结核,但它在上空形成一层“尘盖”,在夜晚削弱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向地面

的长波逆辐射,从而减小地面辐射降温率。计算表明‘”],仅城市空气污染后的大气气溶胶粒子

影响夜晚长波辐射一项,就可使夜晚城市最低气温上升0.5℃左右。夜晚辐射降温率的减小,

直接影响雾的生成。

森林覆盖率下降是西双版纳又—重大变化。解放初,全州森林覆盖率为58%,而且全部为

热带雨林。由于自然灾害(水灾、虫灾等)和乱砍滥伐,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降为30%,其中

以景洪坝子森林面积减少最为突出。以后虽加强了森林保护和人工造林,使森林覆盖率回升到

1992年的44%,但人工林多为单一的橡胶林,其涵养水分及蒸腾的能力远不及茂密的原始森

林。森林覆盖是雾发生发展的最有利条件之一。植物从根部吸收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其蒸发

量与同等面积的裸露土壤相比要高出20倍,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m]。景洪上空湿度

减小,正是森林减少的缘故。勐养日落后空气湿度快速增加,就是因为周围大片热带雨林的蒸

腾面向空气输送大量的水汽。植物在蒸腾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潜热,这部分热量来自于周围空

气。因而森林的蒸腾不仅能使空气增加湿度,还能使空气降低温度。而且植被热容量小,夜晚

林冠层将比裸露的地面有较低的温度。所以森林覆盖区比城区更有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勐养

多雾与此不无关系。

衰2西双版纳气溶胶粒子数密度与各地比较

Table2TheaerosolpartiealsdensityofXishuangbannaandothercities’

地点蒜篇尹:嚣;’芝嚣于。慧筹:,

景洪295.0580.5128.81997年11月

重庆[hi252.7452.984.91991年1月

上海m】235.0954.046.01986年9月~7月

北京[1”198.2357.644.91980年7月~8月

近年来,酉双版纳地区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随着森林的恢复和发展,西双版纳生态环

境会逐年变好,雾也会逐年增多起来。

5小结

70年代末以来,由于景洪城市扩大、人口增多、工矿企业发展,热带雨林覆盖率下降,使得

空气温度明显升高,湿度减小,从而导致雾日明显减少,起雾时间推迟,雾消时间提前,雾水含

量减小。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景洪气候的明显变化,它将反馈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森林,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5

●考文献

1Roach.W.tetd.Thepllysk-sofr址llatimlfog,I,^fieldstudy.Q呲t.工RMet,Soc.1976,102#313~333.

2Pill..R■Ctal.1klifecycleolvalleyf锯.partIIMicrometsorologicalcharacteristics.J.App.Meteor.1975,14:347

~363.

3Jimto,工EandLara,G.&Radiationfogfieldprotnamstrecentstudles.ASRC--SUNY,1988・869.

4Nooce。KJ.etalchaIlg∞inm∞olsizeandphasedistrlbufionsduetOphsicalandchauficalprocess∞infog.Td_

lus,1992,44:489~504.

5Wendisch.M.etaI.DropsizedistribmionandLWCinPovalleyfog.Contr.Ah赫.Phys,1998,71;874100.

6LiTahua,刁诅ogIjⅡ曲砒a1.ThephysicalstructureofwinterfoginChmlgqingmetropditanareaanditsformation

process.AMS,1994,8(3)t316~328.

7蟪宝堂、柬寡●、朱炳权,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1)一114~118.

8黄玉生、事于华等,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气象学报,1992,50(1)t112~117.

宫世贤、凌升海,西双版纳雾在减少,气象,1996.22(11):10~14.

周掇贞、柬炯.城市气候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00~615.

陈全荣、周文贤,t庆市区大气气溶膨粒子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特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12(4),437~444.

张维等,上海夏季大气气溶胶观测和分析,大气科学,1990.14(2):225~331.

9加u他”LiT-&vaandTuXiavp/ng,Nocturnaltemperatureimp“tfflInwⅡ僵dBwiththeirhumiditydfectexaminedfor

cityofCho嘲iog,ScientiaAmmspheficaSinica,1996,20(2)116a~17&

THEINFLUENCE0FECoENVIRoNMENTAL

VARIATIONoNFOG

HmmgYurenHuangYusheng

(YumumMmm如豇alBureau,Kunming650034)

LiZihuaChenBaojun

(/qmj/ngInstituteofMaetmo/otD,,Nanj/ng210044)

AbstractXisshuangbannainYunnanprovinceisatropicalrainforestclimate,wherefog

isfrequent.Since1970s,foghasbeendecreasing.Thefieldobservationoffogisconductedin

thewinterof1997.UsingthedataofMengyangandJinghong,themacro--aIKtmicro--struc-

tureandphysicalprocessareanalysed.Withclimatedata,theinfluenceofecoenvironmental

variationonfogisdiscussed.Airtemperatureincreasingandhumiditydecreasingarethere—

stiltofcityemending,populationincreasing,industrydevelopingandtropicalrainforestCOV-

eragedecreasing.Furthermore,theyresultinfogdaysdecreasingandfogformationputting

offbutfogdissipationinadvanceandwatercontentdecreasing.Ecoenvironmentalvariation

hasinfluenceonclimateofJinghongandtheclimatevariationfeedbacksecoenvirornant.Itis

urgenttopreserveforestandecoenvironmenttohumanity.

KeywordsXishuangbanna;Fog;Ecoenvironment;Tropicalrainforest}Citydevelop-

mant.

^,£’7

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黄玉仁, 黄玉生, 李子华, 陈宝君黄玉仁,黄玉生(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李子华,陈宝君(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气象科学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0,20(2)18次

参考文献(13条)

1.宫世贤;凌升海 西双版纳雾在减少 1996(11)

2.黄玉生;李子华 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 1992(01)

3.鲍宝堂;束家鑫;朱炳权 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 1995(01)

4.Li Zihua;Zhang Limin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winter fog in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tsformation process 1994(03)

5.Wendisch M Drop size distribution and LWC in Po valley fog 1998

6.Noone K J Changes in aerosol size and phase distributions due to ph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fog 1992

7.Li Zihua;Tu Xiaoping Nocturnal temperature impact urban aerosols with their humidity effectexamined for city of Chongqing 1996(02)

8.张维 上海夏季大气气溶胶观测和分析[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1990(02)

9.陈金荣;周文贤 重庆市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特性[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04)

10.周淑贞;束炯 城市气候学 1994

11.Jiusto J E;Lara G. G Radiation fog field programs,recent studies 1983

12.Pili R J The life cycle of valley fog. Part I:Micro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975

13.ROACH W T The physics of radiation fog: 1976

引证文献(18条)

1.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孙林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0(5)

2.齐建华.杨春雷.阮玲.张任清.房厚林 池州市大雾特征分析及预警服务系统[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3.叶光营.吴毅伟.刘必桔 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10)

4.郭立平.刘玉景.王清川 廊坊市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预警技术[期刊论文]-气象科技 2009(6)

5.许向春.张春花.林建兴.吴名杰.翁小芳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期刊论文]-气象科技2009(3)

6.汤莉莉.牛生杰.陆春松.许潇锋.徐杰.樊曙先.李子华 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4)

7.姚蓉.戴泽军.傅承浩.陈静静.刘剑科 湖南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4)

8.林建.杨贵名.毛冬艳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期刊论文]-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2)

9.纳丽.冯瑞萍 宁夏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8(1)

12.郭立平.张素云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3)

13.曹智伟.马友鑫.李红梅.郭宗锋 西双版纳主干公路沿线森林景观格局动态[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2006(6)

14.曹智伟.马友鑫.李红梅.郭宗锋.刘文俊 西双版纳地区公路两侧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期刊论文]-山地学报2006(3)

15.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朱燕君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 2005(2)

16.何友江.朱彬.马力 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物理特征[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6)

17.石春娥.姚克亚.马力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4)

18.黄建平.李子华.黄玉仁.黄玉生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20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xkx200002003.aspx

第20卷第2期气象科学V01.20,No.2

2000年6月SCIENTIAM:ETEOROLOGICASINICAJun..2000

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钆

黄玉仁黄玉生

(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李子华陈宝君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擒要西双版纳地区是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但70年代末以来,雾日明

显减少,雾层明显减弱。1997年11月23—30日,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试验计划。本

文利用景洪(生态环境变化比较大)和勐养(生态环境变化不大)的宏、微观观测资

料,对比分析了雾的宏、微观结构和物理过程,并结合气候资料,讨论了生态环境变

化对雾的影响。

关t词西双版纳;雾;生态环境;热带雨林,城市发展。

分类号P468,028

引言

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热带雨林多雾区,50年代景洪平均年雾日166天。自70年代

末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热带雨林的减少,雾El逐年减少,1990年~1995年,平均年

雾日仅58天.浓雾虽然影响交通,但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都十分有益。另一方

面,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开展西双版纳雾的研究,既可弄清雾的生消规律,建

立雾的预报警报服务系统,又可揭示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

据。

1997年11月23日~3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进行了西双版纳雾的外场试验。

观测点设在景洪(海拔高度582m)和勐养(海拔高度771m),分别位于两个坝内,两地之间为山

所隔,直线距离约13km(图1)。景洪是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城市发展很快I勐养为景洪市郊

的林区小镇。热带雨林保护较好。观测项目主要有大气边界层探测、微物理结构观测及雾水和

气溶胶采样。边界层探测采用美国AIR公司生产的ADAS(AutomaticDataAcquisitionSys—

tern)系统,微结构观测用三用滴谱仪,还用吸水纸斑痕法直接测量雾中含水量。气溶胶粒子由

多通道粒子光学计数器测出,测量范围为0.3哪~12肛l。自70年代起,英‘u、美o.3]、意H一1等

已进行多次雾的野外探测。近年来,中国重庆“]、上海口1对雾进行了外场综合试验。这些工作基

本搞清了辐射雾生消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多种雾的数值模式。1986年冬,为研究

西双版纳雾的—般生消规律,曾进行过现场观测Ⅱ]。本次西双版纳雾的外场试验,主要目的是9鞣隳始瓣耩晕缴目戡盟端藏钆

130气象科学18卷

通过雾的宏、微观结构及生消物理过程的研究,探讨该地区生态环境与雾的关系,揭示生态环

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o24681012‘41618”22242628翟㈨

图1观测站及周围地形

Fig.1Theobservationalstationandsurroundin8topograpt口

圈2勐养(搜阴影区)和景洪(簿阴影区)的雾区时间演变图

Fig.2mevolutionoffog--regiona鲥nsttimeatMengyzng(1ightshadedareA)

^rdJ吣hong(aarkshadedarea)

1雾生消的宏观物理过程

以11月26日雾为例,分析两地雾物理过程的差异。由勐养和景洪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时空

剖面图(图略)和雾区演变图(图2)可以看出,勐养17时以后,气温由下而上急剧下降,逆温层

形成井逐渐加深。与此相适应,相对湿度由下而上急剧增大。01时雾首先在50m~90m高度层

形成.01:35及地。以后200m以上气层气温急剧下降,相对湿度急剧增大,因而雾层垂直上升,

03时雾顶高达340m。这是雾层爆发性发展的时段。接着雾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整个雾层处

于冷中心内,温度变化较小,雾顶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09时开始,自雾底雾顶并逐渐深入雾

体中层,气温急剧回升,与此同时,雾底雾顶开始消散,9;45滤纸上已无斑痕,表明地面雾含水

量接近零,此时能见距离300m左右。11时地面雾完全消散。1z时前夕,整层雾清散。天空放晴.由以上分析可见,整个雾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即(1)生成阶段(01~03时),(2)发展彰t段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1

(03~05时),(3)成熟阶段(05~09时),(4)消亡阶段(09~12时)。前后经历11个小时,在地

面浓雾维持8个小时。雾层很厚,雾顶最高达400m.

景洪日落以后,气温同样由下而上急剧下降,相对湿度迅速增大。01时~03时雾在50m~

80m高度层出现.04:15雾及地,此后雾顶向上发展.07时雾顶最高达240m。维持时间很短,

日出(7:30)以后,地面气温开始上升,相对湿度开始下降,雾进入滑散阶段。08时吸水纸已测

不到雾水,10时左右,地面雾完全消散,10:45天空放晴。前后历经7个半小时,在地面浓雾维

持约4个小时。其它几场雾的对比如表1所示。

寰1景洪雾与勐井雾的比较

Table1ThecharacteristicparametersoffogofMengyangandJioghoog

由以上可知,景洪与勐养相比,雾生成时间约晚3个小时,消散时间约早1个小时,浓雾在

地面的维持时间仅为勐养的一半。最大雾顶高度约为勐养的60%,除个别雾日外,雾内含水量

也小于勐养。从宏观物理过程看,景洪雾生成、发展以后,即进入消散阶段,没有经历象勐养雾

长达4个小时的成熟阶段。

伯2123010305070911

时问(h)

哥3海拔831m景洪(实线)、赫养(点实线)各时次气温

Fig.3Theevolutionoftemperature(831m,s∞levelelevation)≈niⅢttimeatMengyang

(brokenlineWithdots)andJinghong(solidline)

2影响雾发展的主要因子

为了探讨景洪勐养两地雾差异的原因,有必要研究影响雾发展的主要因子。当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或接近饱和时方可能形成雾.从景洪和勐养的相对湿度自记曲线(图略)看出,两地相对

132气象科学18卷

湿度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但勐养在日落(18:20)前,即16时相对湿度开始上升,19~20时急

剧上升,01时接近饱和,而景洪在日落后才明显增大,而且增大速率小于勐养,直到04时以后

才接近饱和。影响相对湿度的因子有二,一是比湿,二是气温。比湿每增大19・kg一,气温每下

降1℃,相对湿度大约增大10%和7%。为了解两地空气湿度的变化,本文作了同一相对高度

(60m,180m)和同一海拔高度(830m)上比湿随时间的变化(图略)。结果表明,23时以前,勐养

上空比湿明显大于景洪,只是在勐养01时雾形成以后,由于水汽凝结成雾滴,比湿才小于景

洪。而且由19时至23时,勐养上空水汽迅速增加,比湿增大了2—39・kg一,而景洪上空水汽虽

也增加,但增加速率仅为0.3-0.49・kg_1・h~。从同一海拔高度看,勐养在生成雾前比湿超过

景洪1.5-2.09・kg~。可见日落以后,两地上空水汽都在增加,比湿同时增大r但勐养水汽增

加速率超过景洪,比湿大于景洪,这就是勐养雾形成早、持续时间长、雾层厚的—个重要原因。

夜晚辐射降温是西双版纳雾形成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除辐射降温外,,两地均位于谷

地,夜晚山上下泄冷空气也对山谷雾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景洪和勐养地面及相对高度60m

处的气温变化图(图略)可以看出,日落以后,两地从地面到上空均快速降温,变化趋势大体一

致,降温幅度也无大的差异,但就气温绝对值来看,景洪气温高于勐养1℃~3℃。不仅同一相

对高度是这样,同一海拔高度也是如此。如图3所示,在勐养01时形成雾前,景洪上空气温比

勐养高出2~4"C,直到景洪形成雾时,两地气温差异缩小到1℃左右。平均而言,从海拔770m

到1010m(相当于景洪相对高度190m到430m),从19时到次日11时,景洪气温比勐养高出

2.5℃左右,其中21时至03时,要高出3"C以上。景洪是重要旅游城市,勐养是景洪市郊的林

区小镇,这种温差实际上是城市热岛效应所造成。这种城市热岛效应可能是景洪雾来得迟、消

得早、浓度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及日落后空中水汽增加速率的不同,导致了景洪和勐养两地雾的

差异。

3历史资料比较分析

本节将给出两地雾及温、湿度的年际变化,研究两地雾的差异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还是

以后逐步形成并扩大的。

、一

图4景洪(实线)、勐养(点实线)年雾日午际变化

Fig.4Theevoluti叽of帅flual壬DEdaysagaimtyearofMengyang(brokenlinewithda协)and驰l曲衄g(solidline)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3

由景洪、勐养年雾El变化图(图4)可以看出,60年代两地年雾日相当接近,景洪雾日略多

于勐养。当时景洪雾持续时间可达7~8小时”,与现在勐养雾并无差异。70年代起,勐养雾日

多于景洪,特别是自1978年以后,景洪雾El明显逐年减少,勐养虽有减少趋势,但变化不大,从

而使两地年雾日数差越来越大。

挖—一1——T。一一

孙八一~

暂盲‘丽一7580859095

(。、年份

图5景洪(实线)、动养(点实线)年平均气温(^)和1月最低气温(b)年际变化

Fig.5Theewlutionotannual“口agelemperature(a)andminillllllrzlterr-mMtmofJanuary(b)agajrmtyear

otMeng:eang(brokenline耐thdots)and】ir曲oq(didline)

为了说明两地雾日年际变化的原因,图5给出了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出,景洪

自1978年起,气温明显上升,勐养变化趋势不明显。1月份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最多,而最低温

度又与能否形成雾直接有关。自70年代末以来,景洪1月最低气温上升明显,而勐养虽也有上

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小。由此可以认为,自1978年起的景洪雾日明显减少与气温明显上升有

关,这种气温的上升部分是由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但主要是由局地生态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勐

养与景洪直线距离仅13km,勐养气温、年雾El变化较小,而景洪气温上升、雾日下降特别明

显,这不能不与景洪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生态环境变化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有关。从相对湿度

看,景洪不断降低,由50年代的84%下降到80年代的79%。尤其是与雾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

冬半年(雾季)的20时的相对湿度,从50年代的85%剧降到80、90年代的71%和73%,即分

别下降14%和12%之多嘲。傍晚相对湿度的降低,直接延迟了入夜后起雾的时间,甚至不能起

雾,而勐养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60年代平均为81%,到80、90年代,平均为80%,除个别年

份为78%外,其它年份均在80一81%之间变动。由于勐养相对湿度无大变化,因而勐养雾年际

变化不大。

4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西双版纳5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自70年代末起的近20年,变化特别巨大。解

放初期,这里山深林密,人烟稀少。当时景洪人口不过千人,如今已有13万人,如果N_k来此旅

游的流动人口,可能已达数十万人。当时城内仅有6幢瓦房,如今城区高楼林立,其面积已扩展

到数十平方公里。并有各类企业n百个,机动车5.7万辆。城市扩大、人口增多、工矿企业发展

134气象科学18卷

及车辆的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景洪自80年代以来气温的明显上升,与此有直

接关系。

城市发展还使空气污染加重,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加大。表2中列出了景洪气溶胶粒子

的观测结果,并与几个大城市作了比较。可以看出,1997年冬景洪大气气溶胶粒子效密度已与

80年代的上海、北京和90年代初的重庆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相当。大气气溶胶粒子虽然可

以作为雾的凝结核,但它在上空形成一层“尘盖”,在夜晚削弱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向地面

的长波逆辐射,从而减小地面辐射降温率。计算表明‘”],仅城市空气污染后的大气气溶胶粒子

影响夜晚长波辐射一项,就可使夜晚城市最低气温上升0.5℃左右。夜晚辐射降温率的减小,

直接影响雾的生成。

森林覆盖率下降是西双版纳又—重大变化。解放初,全州森林覆盖率为58%,而且全部为

热带雨林。由于自然灾害(水灾、虫灾等)和乱砍滥伐,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降为30%,其中

以景洪坝子森林面积减少最为突出。以后虽加强了森林保护和人工造林,使森林覆盖率回升到

1992年的44%,但人工林多为单一的橡胶林,其涵养水分及蒸腾的能力远不及茂密的原始森

林。森林覆盖是雾发生发展的最有利条件之一。植物从根部吸收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其蒸发

量与同等面积的裸露土壤相比要高出20倍,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m]。景洪上空湿度

减小,正是森林减少的缘故。勐养日落后空气湿度快速增加,就是因为周围大片热带雨林的蒸

腾面向空气输送大量的水汽。植物在蒸腾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潜热,这部分热量来自于周围空

气。因而森林的蒸腾不仅能使空气增加湿度,还能使空气降低温度。而且植被热容量小,夜晚

林冠层将比裸露的地面有较低的温度。所以森林覆盖区比城区更有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勐养

多雾与此不无关系。

衰2西双版纳气溶胶粒子数密度与各地比较

Table2TheaerosolpartiealsdensityofXishuangbannaandothercities’

地点蒜篇尹:嚣;’芝嚣于。慧筹:,

景洪295.0580.5128.81997年11月

重庆[hi252.7452.984.91991年1月

上海m】235.0954.046.01986年9月~7月

北京[1”198.2357.644.91980年7月~8月

近年来,酉双版纳地区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随着森林的恢复和发展,西双版纳生态环

境会逐年变好,雾也会逐年增多起来。

5小结

70年代末以来,由于景洪城市扩大、人口增多、工矿企业发展,热带雨林覆盖率下降,使得

空气温度明显升高,湿度减小,从而导致雾日明显减少,起雾时间推迟,雾消时间提前,雾水含

量减小。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景洪气候的明显变化,它将反馈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森林,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期黄玉仁等: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135

●考文献

1Roach.W.tetd.Thepllysk-sofr址llatimlfog,I,^fieldstudy.Q呲t.工RMet,Soc.1976,102#313~333.

2Pill..R■Ctal.1klifecycleolvalleyf锯.partIIMicrometsorologicalcharacteristics.J.App.Meteor.1975,14:347

~363.

3Jimto,工EandLara,G.&Radiationfogfieldprotnamstrecentstudles.ASRC--SUNY,1988・869.

4Nooce。KJ.etalchaIlg∞inm∞olsizeandphasedistrlbufionsduetOphsicalandchauficalprocess∞infog.Td_

lus,1992,44:489~504.

5Wendisch.M.etaI.DropsizedistribmionandLWCinPovalleyfog.Contr.Ah赫.Phys,1998,71;874100.

6LiTahua,刁诅ogIjⅡ曲砒a1.ThephysicalstructureofwinterfoginChmlgqingmetropditanareaanditsformation

process.AMS,1994,8(3)t316~328.

7蟪宝堂、柬寡●、朱炳权,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1)一114~118.

8黄玉生、事于华等,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气象学报,1992,50(1)t112~117.

宫世贤、凌升海,西双版纳雾在减少,气象,1996.22(11):10~14.

周掇贞、柬炯.城市气候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00~615.

陈全荣、周文贤,t庆市区大气气溶膨粒子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特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12(4),437~444.

张维等,上海夏季大气气溶胶观测和分析,大气科学,1990.14(2):225~331.

9加u他”LiT-&vaandTuXiavp/ng,Nocturnaltemperatureimp“tfflInwⅡ僵dBwiththeirhumiditydfectexaminedfor

cityofCho嘲iog,ScientiaAmmspheficaSinica,1996,20(2)116a~17&

THEINFLUENCE0FECoENVIRoNMENTAL

VARIATIONoNFOG

HmmgYurenHuangYusheng

(YumumMmm如豇alBureau,Kunming650034)

LiZihuaChenBaojun

(/qmj/ngInstituteofMaetmo/otD,,Nanj/ng210044)

AbstractXisshuangbannainYunnanprovinceisatropicalrainforestclimate,wherefog

isfrequent.Since1970s,foghasbeendecreasing.Thefieldobservationoffogisconductedin

thewinterof1997.UsingthedataofMengyangandJinghong,themacro--aIKtmicro--struc-

tureandphysicalprocessareanalysed.Withclimatedata,theinfluenceofecoenvironmental

variationonfogisdiscussed.Airtemperatureincreasingandhumiditydecreasingarethere—

stiltofcityemending,populationincreasing,industrydevelopingandtropicalrainforestCOV-

eragedecreasing.Furthermore,theyresultinfogdaysdecreasingandfogformationputting

offbutfogdissipationinadvanceandwatercontentdecreasing.Ecoenvironmentalvariation

hasinfluenceonclimateofJinghongandtheclimatevariationfeedbacksecoenvirornant.Itis

urgenttopreserveforestandecoenvironmenttohumanity.

KeywordsXishuangbanna;Fog;Ecoenvironment;Tropicalrainforest}Citydevelop-

mant.

^,£’7

生态环境变化对雾的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黄玉仁, 黄玉生, 李子华, 陈宝君黄玉仁,黄玉生(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李子华,陈宝君(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气象科学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0,20(2)18次

参考文献(13条)

1.宫世贤;凌升海 西双版纳雾在减少 1996(11)

2.黄玉生;李子华 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 1992(01)

3.鲍宝堂;束家鑫;朱炳权 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 1995(01)

4.Li Zihua;Zhang Limin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winter fog in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tsformation process 1994(03)

5.Wendisch M Drop size distribution and LWC in Po valley fog 1998

6.Noone K J Changes in aerosol size and phase distributions due to ph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fog 1992

7.Li Zihua;Tu Xiaoping Nocturnal temperature impact urban aerosols with their humidity effectexamined for city of Chongqing 1996(02)

8.张维 上海夏季大气气溶胶观测和分析[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1990(02)

9.陈金荣;周文贤 重庆市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特性[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04)

10.周淑贞;束炯 城市气候学 1994

11.Jiusto J E;Lara G. G Radiation fog field programs,recent studies 1983

12.Pili R J The life cycle of valley fog. Part I:Micro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975

13.ROACH W T The physics of radiation fog: 1976

引证文献(18条)

1.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孙林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0(5)

2.齐建华.杨春雷.阮玲.张任清.房厚林 池州市大雾特征分析及预警服务系统[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3.叶光营.吴毅伟.刘必桔 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10)

4.郭立平.刘玉景.王清川 廊坊市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预警技术[期刊论文]-气象科技 2009(6)

5.许向春.张春花.林建兴.吴名杰.翁小芳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期刊论文]-气象科技2009(3)

6.汤莉莉.牛生杰.陆春松.许潇锋.徐杰.樊曙先.李子华 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4)

7.姚蓉.戴泽军.傅承浩.陈静静.刘剑科 湖南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4)

8.林建.杨贵名.毛冬艳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期刊论文]-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2)

9.纳丽.冯瑞萍 宁夏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8(1)

12.郭立平.张素云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3)

13.曹智伟.马友鑫.李红梅.郭宗锋 西双版纳主干公路沿线森林景观格局动态[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2006(6)

14.曹智伟.马友鑫.李红梅.郭宗锋.刘文俊 西双版纳地区公路两侧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期刊论文]-山地学报2006(3)

15.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朱燕君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期刊论文]-应用气象学报 2005(2)

16.何友江.朱彬.马力 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物理特征[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6)

17.石春娥.姚克亚.马力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4)

18.黄建平.李子华.黄玉仁.黄玉生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大气科学 20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xkx200002003.aspx


相关内容

  • 973项目任务书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计划任务书 项目编号:2007CB411500 项目名称: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 一.立项依据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山地冰川.极地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固态水组成的圈层,由于其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 ...

  •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 胡红梅(103331210) 正文:由于工业的发展,全球的气温都在不断地上升.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 经历着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IPCC,2007),1906- 2005 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 0.56-0 ...

  • 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_曹武星
  • 第16卷第6期2014年11月Vol.16,No.6Nov.,2014 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22 曹武星1,,罗飞雄2,韩骥1*,武彩燕3,象伟宁1,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 ...

  •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 地球系统 1.地球系统:可划分为地圈和生物圈,其中地圈包括物理气候系统(水圈.大气圈)和固体地球系统(岩 石圈),生物圈又称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和生命系统.人类由于主观能动性,在这3个系统之上构建了独特的人类生态系统,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教师:陈宝育 授课时间:第12周星期六第二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2004年6月第1版 第四章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9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资料和数据.图片知道 ...

  •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丁一汇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 ...

  • 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 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机构和科学家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内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总结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荒漠化和干旱.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关 ...

  • 人口素质与环境
  • 示范教案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些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 1. 利用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和综合,得出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某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 德育目标 1. ...

  • 森林资源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调查
  • 森林资源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调查 作者:许晓波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4期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逐渐增强,而森林资源的保护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究环境变化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不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第2卷第1期 20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01.2.No.1January,2006 6年1月CLIMATECHANGERES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2006)01-0003-06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