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四 ◎职官部二十二

○散骑常侍

《六典》曰:唐贞观初置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蝉、眊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

又曰:散骑常侍,晋代此官选望甚重,时与黄门侍郎谓之黄、散。

《汉书·百官表》曰: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正员多至数十人。

应劭《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否。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为一官。省中置四人,与侍中同掌规谏,不用宦者,宦者为官不过署令。

《魏略》曰:散骑常侍比於侍中,貂珰插右。黄初中始置四人。出入侍从与上谈议,不典事。

《蜀志》曰:魏文帝善孟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

《吴志》曰:薛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

《晋书》曰:郑默字思元,为散骑常侍。武帝出南郊,侍中已陪乘,诏曰:"使郑常侍参乘。"

又曰:阮孚为散骑常侍。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

又曰:华峤字叔骏,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理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也。

又曰:何劭字敬祖,曾之子也。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及帝即位,转散骑常侍,甚见亲重。

《晋起居注》曰:太康七年诏曰:"尚书冯紞忠亮在公,历职内外,勤恪匪懈,而疾未差,屡求放退。其以紞为散骑常侍,赐钱二千万,床帐一具。"

又曰:升平五年诏曰:"前西中郎谢万,才义简亮,宜居献替,其以万为散骑常侍。"

《晋中兴书》曰:庾阐有文章才美,议者以为宜综国史,於是召为散骑常侍。

《晋诸公赞》曰:司马骏五六岁能书数,魏王为帝,骏八岁为散骑常侍,常侍讲。

《齐书》曰:周盘龙,自平北将军为散骑常侍,武帝戏之曰:"卿着貂蝉,何如兜鍪?"对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

《齐职仪》曰:魏氏侍中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挟帝,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后魏书》曰:初,高祖以李彪为散骑常侍,郭祚因入见,高祖谓祚曰:"朕误授一人官禄。"对曰:"岂容圣诏一行而有差异?"高祖曰:"朕昨误。"沉吟曰:"此自应有让,朕欲别授一官。"须臾,彪有启云:"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故不敢让。"高祖叹谓祚曰:"卿之忠谏,李彪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复决。"遂不移官。

又曰:明亮为常侍,加武勇将军,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号至浊。"

又曰:苟颓,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举才堪幹事、人足委仗者,於是公卿咸以颓应选,征拜散骑常侍。

又曰:孝文谓散骑常侍元景曰:"卿等自在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

《北齐书》曰:宋弁为散骑常侍,迁右将军,领黄门。弁屡让,高祖曰:"散骑位在中书之右;常侍者,黄门之庶兄;领军者,二卫之假摄。不足空存推让而弃大委。"

又曰: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高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服者,亦请罢之。诏皆如表。

《三国典略》曰:齐遣散骑常侍崔瞻聘於陈。瞻辞韵温雅,南人钦服,乃谓之曰:"常侍前朝何竟不来,今日谁相对者?"

又曰:贺琛为梁散骑常侍,梁主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人呼之。

《隋书》曰: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

《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今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内史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开皇时特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貂蝉,至是罢之,惟加常侍。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输纳於内省。

《环济要略》曰:散骑常侍入侍左右,出则侍事於廊庑之下。

《华峤集》云:诏曰:"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掌赞诏命,平处文籍,故前世多参用文学之士。议郎华峤有论议著述之才,其以峤为散骑常侍兼与中书共参著作事。"峤表谢云:"非臣典笔申辞所能陈谢。"

○员外散骑常侍

《晋书》曰:吏部郎李重启:东莞太守曹嘉之,才翰学义先代之后,宜补员外常侍。

《晋起居注》曰:咸康八年,司徒王导表员外常侍孙朝,八年告老,弃身茨宇,永绝荣禄,宜给本官秩俸以终馀年。

《梁书》曰:贺琛,字国宝,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座无貂,貂自琛始也。

○通直散骑常侍

陶氏《职官要录》曰:晋太始十年,诏东平王楙为员外常侍,通直殿中,与散骑常侍通直。通直之号,盖自此始也。

朱凤《晋书》曰:左军陈与骞之子以父老求去职,宿卫不宜旷,诏以为通直常侍。

《宋书》曰:通直散骑常侍,员四人,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晋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晋江左置四人。

《梁书》曰:鲍泉尝乘高幰车,从数十,左右伞盖,服玩甚精。道逢国子祭酒王承,承疑非旧贯,遣访之。泉从者答曰:"鲍通直。"承怪焉,复欲辱之,遣逼车问:"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都下少年,遂为口实,见尚豪华人相戏曰:"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以之为笑谑。

《北齐书》曰:张景仁除通直散骑常侍,及奏,御笔点通直字,遂为正常侍也。

《隋书》曰:许善心加通直散骑常侍,聘於隋,遇高祖伐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上不许,留絷宾馆。及陈亡,高祖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哭於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骑常侍,赐衣一袭。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於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惟复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马二十匹。

○散骑侍郎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

又曰:锺敏字雅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之风。

《魏略》曰:孟康字公休,安平人。黄初中,以於郭后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常侍。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於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康既才敏,因在冗官,博读书传,后遂有所弹驳,其文义雅而切要,众人乃更加意。

《晋阳秋》曰:荀顗,字景倩。帝见而奇之曰:"荀令,君子也。"擢拜散骑侍郎。

干宝《晋纪》曰:处士冯恢,志行过人,以为散骑侍郎。张华曰:"臣请观之,若不见臣,上也;见而有傲世之容,次也。敬而为宾主者,固俗士也。"及华至,恢待之恭,於是时人少之。

《唐书》曰:高祖初平长安,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既在朝列,咸陪游宴。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案《周礼》,均工乐胥,不得预於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世,不易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先解朝服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王法服而为伶人之衣也。"惟齐末高纬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者以为殷监。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菜,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故非创规模贻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桓氏家传》曰:延康元年初,置散骑之官,皆选亲旧文武之才,以为宾宴之臣,迁桓范为散骑侍郎。

陶氏《职官要录》曰:案汉初有骑郎,常侍有资者得为骑郎,资满五万为常侍郎。张释之以资为常侍郎,盖此官也。

《华峤谱叙》曰:华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时同寮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厉锋气,要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司空陈恭等以此称之。

○员外散骑侍郎

《晋起居注》曰:大兴四年诏曰:"今以前司空从事中郎卢谌为散骑侍郎,在员外。"

《晋中兴书》曰:苻坚青州刺史苻朗降,烈宗诏曰:"朗深识逆顺,望风归化,既嘉此诚,亦简其才,可员外散骑侍郎,并赐给之。"

《宋书》曰:员外散骑侍郎,置无员。

《后魏书》曰:梁三益,字敬安,於南阳内附,高祖与语,善之。曰:"三益,三益,殊不亚,拜员外散骑侍郎。

○通直散骑侍郎

《晋大兴元年起居注》曰:置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沈约《宋书》曰:晋元帝使员外散骑侍郎二人与散骑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

《后魏书》曰:李瑾字道瑜,美容貌,颇有文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黄门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临淮王式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王、卢,即瑾之外兄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散骑常侍

《六典》曰:唐贞观初置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蝉、眊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

又曰:散骑常侍,晋代此官选望甚重,时与黄门侍郎谓之黄、散。

《汉书·百官表》曰: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正员多至数十人。

应劭《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否。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为一官。省中置四人,与侍中同掌规谏,不用宦者,宦者为官不过署令。

《魏略》曰:散骑常侍比於侍中,貂珰插右。黄初中始置四人。出入侍从与上谈议,不典事。

《蜀志》曰:魏文帝善孟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

《吴志》曰:薛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

《晋书》曰:郑默字思元,为散骑常侍。武帝出南郊,侍中已陪乘,诏曰:"使郑常侍参乘。"

又曰:阮孚为散骑常侍。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

又曰:华峤字叔骏,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理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也。

又曰:何劭字敬祖,曾之子也。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及帝即位,转散骑常侍,甚见亲重。

《晋起居注》曰:太康七年诏曰:"尚书冯紞忠亮在公,历职内外,勤恪匪懈,而疾未差,屡求放退。其以紞为散骑常侍,赐钱二千万,床帐一具。"

又曰:升平五年诏曰:"前西中郎谢万,才义简亮,宜居献替,其以万为散骑常侍。"

《晋中兴书》曰:庾阐有文章才美,议者以为宜综国史,於是召为散骑常侍。

《晋诸公赞》曰:司马骏五六岁能书数,魏王为帝,骏八岁为散骑常侍,常侍讲。

《齐书》曰:周盘龙,自平北将军为散骑常侍,武帝戏之曰:"卿着貂蝉,何如兜鍪?"对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

《齐职仪》曰:魏氏侍中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挟帝,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后魏书》曰:初,高祖以李彪为散骑常侍,郭祚因入见,高祖谓祚曰:"朕误授一人官禄。"对曰:"岂容圣诏一行而有差异?"高祖曰:"朕昨误。"沉吟曰:"此自应有让,朕欲别授一官。"须臾,彪有启云:"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故不敢让。"高祖叹谓祚曰:"卿之忠谏,李彪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复决。"遂不移官。

又曰:明亮为常侍,加武勇将军,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号至浊。"

又曰:苟颓,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举才堪幹事、人足委仗者,於是公卿咸以颓应选,征拜散骑常侍。

又曰:孝文谓散骑常侍元景曰:"卿等自在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

《北齐书》曰:宋弁为散骑常侍,迁右将军,领黄门。弁屡让,高祖曰:"散骑位在中书之右;常侍者,黄门之庶兄;领军者,二卫之假摄。不足空存推让而弃大委。"

又曰: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高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服者,亦请罢之。诏皆如表。

《三国典略》曰:齐遣散骑常侍崔瞻聘於陈。瞻辞韵温雅,南人钦服,乃谓之曰:"常侍前朝何竟不来,今日谁相对者?"

又曰:贺琛为梁散骑常侍,梁主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人呼之。

《隋书》曰: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

《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今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内史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开皇时特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貂蝉,至是罢之,惟加常侍。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输纳於内省。

《环济要略》曰:散骑常侍入侍左右,出则侍事於廊庑之下。

《华峤集》云:诏曰:"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掌赞诏命,平处文籍,故前世多参用文学之士。议郎华峤有论议著述之才,其以峤为散骑常侍兼与中书共参著作事。"峤表谢云:"非臣典笔申辞所能陈谢。"

○员外散骑常侍

《晋书》曰:吏部郎李重启:东莞太守曹嘉之,才翰学义先代之后,宜补员外常侍。

《晋起居注》曰:咸康八年,司徒王导表员外常侍孙朝,八年告老,弃身茨宇,永绝荣禄,宜给本官秩俸以终馀年。

《梁书》曰:贺琛,字国宝,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座无貂,貂自琛始也。

○通直散骑常侍

陶氏《职官要录》曰:晋太始十年,诏东平王楙为员外常侍,通直殿中,与散骑常侍通直。通直之号,盖自此始也。

朱凤《晋书》曰:左军陈与骞之子以父老求去职,宿卫不宜旷,诏以为通直常侍。

《宋书》曰:通直散骑常侍,员四人,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晋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晋江左置四人。

《梁书》曰:鲍泉尝乘高幰车,从数十,左右伞盖,服玩甚精。道逢国子祭酒王承,承疑非旧贯,遣访之。泉从者答曰:"鲍通直。"承怪焉,复欲辱之,遣逼车问:"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都下少年,遂为口实,见尚豪华人相戏曰:"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以之为笑谑。

《北齐书》曰:张景仁除通直散骑常侍,及奏,御笔点通直字,遂为正常侍也。

《隋书》曰:许善心加通直散骑常侍,聘於隋,遇高祖伐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上不许,留絷宾馆。及陈亡,高祖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哭於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骑常侍,赐衣一袭。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於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惟复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马二十匹。

○散骑侍郎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

又曰:锺敏字雅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之风。

《魏略》曰:孟康字公休,安平人。黄初中,以於郭后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常侍。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於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康既才敏,因在冗官,博读书传,后遂有所弹驳,其文义雅而切要,众人乃更加意。

《晋阳秋》曰:荀顗,字景倩。帝见而奇之曰:"荀令,君子也。"擢拜散骑侍郎。

干宝《晋纪》曰:处士冯恢,志行过人,以为散骑侍郎。张华曰:"臣请观之,若不见臣,上也;见而有傲世之容,次也。敬而为宾主者,固俗士也。"及华至,恢待之恭,於是时人少之。

《唐书》曰:高祖初平长安,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既在朝列,咸陪游宴。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案《周礼》,均工乐胥,不得预於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世,不易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先解朝服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王法服而为伶人之衣也。"惟齐末高纬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者以为殷监。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菜,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故非创规模贻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桓氏家传》曰:延康元年初,置散骑之官,皆选亲旧文武之才,以为宾宴之臣,迁桓范为散骑侍郎。

陶氏《职官要录》曰:案汉初有骑郎,常侍有资者得为骑郎,资满五万为常侍郎。张释之以资为常侍郎,盖此官也。

《华峤谱叙》曰:华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时同寮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厉锋气,要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司空陈恭等以此称之。

○员外散骑侍郎

《晋起居注》曰:大兴四年诏曰:"今以前司空从事中郎卢谌为散骑侍郎,在员外。"

《晋中兴书》曰:苻坚青州刺史苻朗降,烈宗诏曰:"朗深识逆顺,望风归化,既嘉此诚,亦简其才,可员外散骑侍郎,并赐给之。"

《宋书》曰:员外散骑侍郎,置无员。

《后魏书》曰:梁三益,字敬安,於南阳内附,高祖与语,善之。曰:"三益,三益,殊不亚,拜员外散骑侍郎。

○通直散骑侍郎

《晋大兴元年起居注》曰:置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沈约《宋书》曰:晋元帝使员外散骑侍郎二人与散骑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

《后魏书》曰:李瑾字道瑜,美容貌,颇有文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黄门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临淮王式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王、卢,即瑾之外兄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相关内容

  • 宋朝官员品级
  • 宋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 右丞相.少师,少傅, 爵 :王 从一品: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文散官: 武散官: 武散官:骠骑 ...

  • 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制度
  • 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制度 [摘要]职官是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是封建统治的行政中枢,主要有一下职官:国君.宰相.中央各部门长官,武官.监官与谏官等,他们有级别(品)等的区别,也有任免升降的变动. [关键词]中国古代 职官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秦代京官都有哪些
  • 秦朝的中央机构设置 秦代的官制,部分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政务与事务间的关系,君主与臣下间的关系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有所更张,出现了一套严密的新制度. 秦代中枢政权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战国时期,七雄并峙,都抱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但是中 ...

  •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官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这是一个事实,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国家出现以后,作为统治阶级要建立政府来管理这个国家.政府实际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执行者,政府是 ...

  • 秦朝机构与职官
  • 秦朝机构与职官(缺图) 秦朝建立伊始,就在秦国原来政权组织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在这一过程中,司法审判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即由皇帝总揽全国司法审判之最高权力,在中央设立专门司法审判机构,在地方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由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审判的组织 ...

  • 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变迁论略
  • 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变迁论略 摘 要: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迁过程.外宰相名号制度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干预朝政的产物,它的演变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控制政策的变化;超级宰相名号制度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唐宋时期优宠年高德劭宰相政策及中央政治体制变迁;在任宰相名号由三省长官演变为左.右丞相,奠定 ...

  • 明初磨勘司考论
  • 作者:黄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3年11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3)04-0120-09 明朝建立初期,国家面临的任务是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国家典章制度还处在一个建构和确立阶段.这一时期明代的国家典章制度具有明显的试验特征.一 ...

  • 集权.分权与治理:行政派出组织的缘起.特点与影响
  • 作者:董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1)02-0136-05 国家行政体制从其一开始,就包含着行政集权的萌芽[1]62.这一点,在中国国家行政体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秦始皇统一开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 ...

  • 唐前期吏部侍郎职掌考论
  • [摘要]唐初吏部在制度上承继隋代,在武德朝有所改动,曾废置吏部侍郎,在贞观朝又恢复设置.在两朝定额一员,与吏部尚书一致,其职责实质为"贰尚书",在此基础上则发挥了很大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调整铨选与参与制定法律等方面.在行政管理中,吏部侍郎作为吏部通判官,具有签署文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