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意象解读

“ 杨花”意象解读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么一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杨花的确太特别了,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在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经常被情绪化。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是充满同情与关切的。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很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宋词中也多有关于杨花的描写。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中厅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而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意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里,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而在一般人眼里,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想来,“水性杨花”一语,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无思,只因人有情。我们在解读“杨花”这一意象时,要根据杨花的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的把握其含义。

“蝉”意象解读

蝉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蝉作品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德与咏声之异。咏德之文常用赋,咏声之作多用诗。

文章中称颂的蝉德,包括清洁和清高两个方面。说蝉清洁,主要上因为古人对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蝉以晨露为食。清高,则因蝉声高远,栖高树,食晨露。因蝉“饮露而不食”,蝉也就成了“廉洁”的代名词。蝉的清洁、清高是“德”,蝉还有医、食方面的价值,那就是“才”,可谓“德才兼备”。

咏蝉声,悲阐鸣,这是咏产诗的一大特色。古人赋予蝉鸣以“悲”的思想感情,除了政

治的黑暗、人生的艰辛、命运的乖蹇、人生的遭遇等社会因素外,就蝉本身来说,主要是因为化成成虫的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以后,天气转凉,蝉便逐渐死光,蝉整天都在拖长声音不停地鸣叫,这就显得单调、枯燥、无聊,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心绪不宁、烦琐不安的效应。还有就是“螳臂捕蝉”的阴影,随时都潜伏着危机。咏蝉诗表现的思想主要有:

惜时光:因蝉声凄苦,感年岁老大,自然让人想到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似寓中过客,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唐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念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正是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知识悲秋的思绪。

感身世:感身世的咏蝉诗佳作甚多。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次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明心志:明心志的咏蝉诗首推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垂緌饮清露”,暗示自己为官清廉。第二句“流响出书桐”写蝉声之远传,这一句虽只写声,但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最后两句更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了解“蝉”这一意象的内在含义,对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 杨花”意象解读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么一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杨花的确太特别了,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在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经常被情绪化。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是充满同情与关切的。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很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宋词中也多有关于杨花的描写。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中厅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而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意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里,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而在一般人眼里,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想来,“水性杨花”一语,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无思,只因人有情。我们在解读“杨花”这一意象时,要根据杨花的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的把握其含义。

“蝉”意象解读

蝉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蝉作品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德与咏声之异。咏德之文常用赋,咏声之作多用诗。

文章中称颂的蝉德,包括清洁和清高两个方面。说蝉清洁,主要上因为古人对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蝉以晨露为食。清高,则因蝉声高远,栖高树,食晨露。因蝉“饮露而不食”,蝉也就成了“廉洁”的代名词。蝉的清洁、清高是“德”,蝉还有医、食方面的价值,那就是“才”,可谓“德才兼备”。

咏蝉声,悲阐鸣,这是咏产诗的一大特色。古人赋予蝉鸣以“悲”的思想感情,除了政

治的黑暗、人生的艰辛、命运的乖蹇、人生的遭遇等社会因素外,就蝉本身来说,主要是因为化成成虫的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以后,天气转凉,蝉便逐渐死光,蝉整天都在拖长声音不停地鸣叫,这就显得单调、枯燥、无聊,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心绪不宁、烦琐不安的效应。还有就是“螳臂捕蝉”的阴影,随时都潜伏着危机。咏蝉诗表现的思想主要有:

惜时光:因蝉声凄苦,感年岁老大,自然让人想到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似寓中过客,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唐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念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正是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知识悲秋的思绪。

感身世:感身世的咏蝉诗佳作甚多。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次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明心志:明心志的咏蝉诗首推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垂緌饮清露”,暗示自己为官清廉。第二句“流响出书桐”写蝉声之远传,这一句虽只写声,但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最后两句更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了解“蝉”这一意象的内在含义,对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内容

  • 古诗意象口诀
  • 古诗意象典故口诀 --备考必读 刘忠 2008.1.5 古典诗歌中常有一些形象,比较集中地包含了某种(些)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即意象.还有一些常用典故,含义丰富,言简意赅.熟练掌握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有助于鉴赏诗词,而且有助于仿句.写作及散文阅读.兹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意象典故纳归在一起,以顺口溜形式列 ...

  • 古诗词的鉴赏
  • 古诗词的鉴赏.txt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看到这一句 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学们,今天我想在这堂课上和大 ...

  • 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 纳兰性德[临江仙 寒柳]赏析素材.doc
  •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 ...

  • 高中古诗词鉴赏常见意象积累
  • 意 象 积 累 一.植物类(以植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或象征,形成意象相对固定的内涵) 如: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例诗: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 ...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 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 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 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

  • 寻找古诗词鉴赏突破点
  • 寻找古诗词鉴赏突破点 古典诗文 05-11 0542 寻找古诗词鉴赏突破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郑燮的<沁园春"恨> ...

  • 文学创作:诗歌的想象
  • 文学创作:诗的想象 (一)诗歌想象的变形律 达·芬奇说:"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这对于达·芬奇时代的画家来说,追求客体的精确性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这种观点常常被无条件的引用到诗歌理论中来,其实并不恰当,作为绘画的审美规范在被引入诗歌审美规范时,必然要受到根本的改造,它必须服从诗 ...

  • 初中李白诗歌赏析
  • 诗歌赏析一 -- 李白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 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 即出生于此.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 ...

  • 送别诗提纲
  •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一.送别诗高考考点 (一) .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景物: 寒蝉.春草.猿啼 .杨柳.杨花.孤帆.船(舟).雁.寒蝉.杜鹃.日暮.夕阳酒 环境:(秋)雨.西风.(愁)云. 雪.流水.日暮(夕阳) 地点:长亭.谢亭.灞陵桥.南浦.渡口. 阳关.古道 (二).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