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提升作业(十六)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项提升作业(十六)

十六 中国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B)

一、(2013·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蜃 说

(宋) 林景熙[注]

尝读《汉·天文志》, 载“海旁蜃气象楼台”, 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 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 家僮走报怪事, 曰:“海中忽涌数山, 皆昔

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 相携登聚

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 矗如奇峰, 联如叠, 列如崪岫, 隐见不常。移时, 城

郭台榭, 骤变歘起, 如众大之区, 数十万家, 鱼鳞相比, 中有浮图老子之宫, 三门嵯

峨, 钟鼓楼翼其左右, 檐牙历历, 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 或立如人, 或散如兽,

或列若旌旗之饰, 瓮盎之器, 诡异万千。日近晡, 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 而海

自若也。《笔谈》记登州“海市”事, 往往类此, 予因是始信。

噫嘻! 秦之阿房, 楚之章华, 魏之铜雀, 陈之临春、结绮, 突兀凌云者何限, 运

去代迁, 荡为焦土, 化为浮埃, 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注】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 一作德阳, 号霁山。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宋亡后不仕, 隐居教授生徒, 从事著作。此文作于其归隐后的第十二年。

1. 结合文本说明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向读者展现、描写海市蜃楼的。

答:

2. 作者引述阿房、章华、铜雀、临春、结绮这些建筑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来分

析。

答:

二、(2013·浙江重点中学联考)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1. “斜行”的“行”字, 有的人读h án ɡ, 当名词;有的人读x ín ɡ, 当动词。你认

为哪个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的心情, 也有人认为表露了

作者闲适自得的情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2013·浙大附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 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 则可以更休

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 则种之常不后时, 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 少秕而多实, 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 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 日夜以

望之, 锄耰铚艾①, 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 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

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 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

闵闵焉②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

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 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 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 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 不幸而早得③, 与吾子同年, 吾子之得, 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 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 过京师而问焉, 有曰辙子由者, 吾弟也, 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耰:音y ōu, 古代一种用来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这里用作动

词, 即耰地。铚:短的镰刀。艾:通“刈”, 收割。②闵闵焉:担心忧愁的样子。③

得:此指中进士。

1. 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 为什么作者却认为这是“不幸”的

呢?

2. 分析本文在论述中采用的论证方法。

答:

四、(2013·台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一篇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明) 袁宏道

西湖最盛, 为春, 为月②。一日之盛, 为朝烟, 为夕岚③。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

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 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 张功甫家故

物也, 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 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 绿烟红雾,

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 粉汗为雨, 罗纨之盛⑤, 多于堤畔之草, 艳冶极矣。然杭

人游湖, 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山岚设色之妙, 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⑥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 花态柳情, 山容水意, 别是一种趣味。此

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为春, 为月:意为是春天, 是月夜。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

气。④石篑:即陶望龄, 字周望, 号石篑。明万历年进士, 袁宏道的朋友, 公安派作

家。⑤罗纨之盛:罗纨, 丝织品, 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⑥夕舂(chōn ɡ):夕阳的代称。

1.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本文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答:

2. 本文对于待月描写不多, 只在文末几句点出。这种写法有何特色?

答:

五、(2012·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譬 如 朝 露

洛 夫

时间, 一条青蛇似的

穿过我那

玻璃镶成的肉身

背后

响起一阵碎裂之声

譬如朝露

一滴, 安静地

悬在枯叶上

不闻哭声的

1. 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2. 洛夫曾说过:“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作家, 都必须植根于本国文化上才能长大

成为参天大树。”请结合本诗来谈谈他是如何实践的。

答:

六、(2013·浙江五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注]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注】刘大白(1880—1932), 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 浙江绍兴人。“五四”

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 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

1. 结合全诗的主旨, 赏析第一节诗句。

答:

2. 请简析第二节中描写的妙处。

七、(2013·台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 如何看待《偶然》中表达的爱情观?

答:

2. 谈谈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八、(2013·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文后问题。

母 亲

傅天琳

在田野, 母亲

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

粘满麦秸的脸庞

疲劳而鲜亮

银色夜晚的柔情

来自一座草房

我们家永远葱绿

来自母亲的灵魂

永远地开放

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

一代代涌来

将你围成一座村庄

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

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

1. 本诗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 本诗中的“意象”颇有特色, 请加以赏析。

答:

【备选试题】

一、(2012·温州三模)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 按要求回答问题。

试 笔 自 书

(宋) 苏轼

吾始至南海, 环视天水无际, 凄然伤之, 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

天地在积水中, 九州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 覆盆水于地,

芥浮于水, 蚁附于芥, 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 蚁即径去, 见其类, 出涕曰:“几

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 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念此可以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 与客饮薄酒小醉, 信笔书此纸。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笑”字中包含的苏轼的情感。

答:

2. 简要探析苏轼从“蚁附于芥”中获得的启发。

答:

二、(2012·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回答文后问题。

在母亲心里流浪

刘醒龙

去丽江, 不管是何种年龄, 一定要去听一位歌手的歌。即便是与音乐最无缘, 也能因为他的那个令人奇怪的姓氏, 而多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那天下午, 从客栈里出来, 随心所欲地沿着小溪将自己散漫到某条小街。清汪汪的水流声若有若无相伴着。水声之外, 其余动静亦如此, 不到近处, 不用心体察, 皆不会自动飘来。就这样我走进一所“音乐小屋”。与眼前的小屋似乎有某种默契, 我在小板凳上坐了下来, 听着弥漫在四周的歌唱, 有一句没一句地与那位开店的彝族姑娘搭着话。最终, 我从她手里买走了一大叠歌碟。虽然歌碟有些来历不明, 那些歌唱却是真情感人。据说, 在这些本地制作的歌碟背后, 漂泊着许多比音乐还自由的自由歌手。

这时候, 还没想到, 再过几小时, 就会遇上一位自由歌手。

在这段时间里, 首先, 天黑了, 肚子饿了。接下来, 在爬到一所餐馆小院的二楼上看古城灯火时, 因为限电, 身边一带突然了无光明。不得不离开时, 我们还是不想选择灯光通明如长安街的四方街等, 偏要沿着背街深巷, 在青石板成了唯一光源的暗夜中缓缓潜行。当光明重新出现时, 正好看到一处可以推门进去的酒吧。坐下后, 那位男歌手为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唱了几首老歌。突然间, 酒吧里也停电了。

点蜡烛时, 聊起来, 了解到他叫丑钢。我忍不住问, 这是你的艺名吧。丑钢却说是本名, 而姓丑的都是满族人, 还说自己曾经是银行职员, 做歌手已经十几年了。过年的丽江, 一限电就是两小时, 这一次我们不想刚坐下就走。而丑钢也拿起一把吉他, 唱起他自己写的歌——《老爸》。只听他唱了一段, 接下来我们就能跟着唱:“爸爸, 我的老爸爸, 那天你突然病倒了。我说爸爸, 我的爸爸, 你不要离开我和妈妈! ”这样的歌唱让人心动, 其理由自不待言。

接下来他唱起《老了》:“老了, 真的感觉老了。一切都变化太大, 再不说那

些狂话。老了, 纯真的心灵老了, 不过仅仅二十几岁吗, 却真的感觉老了。我真的

老了, 我已付出太多代价。天真离我越来越远, 我却根本留不住它。我真的老了

吗, 看到打架我好害怕。生存, 说白了更像一种挣扎。执著, 其实只是没有办法。

理想, 我已差点忘记了。对不起, 我不能再唱。我感到饿了, 妈妈„„”

听这一曲, 恍若在小街拐弯处, 与命运撞了一个满怀。

不是能否躲得开, 而是这一头撞得有多重。是翻出几个跟斗, 或者几个踉跄,

再不就是满脑门金星灿烂? 老了是一种命运, 从年轻到老了是一种命运, 刚刚年

轻就觉得老了也是一种命运, 只有年轻而却没有机会老了更是一种命运。谁想反

其道而行之? 从老了再到年轻, 无论如何, 都是痴人说梦, 而不可能是命运。想来

能够让人一生中寻找到老的, 除了命运不可能有其他。

小街与我共有过的“音乐小屋”, 何尝不是某种命运! 在找到她之前, 丽江小

街是别处的一种言说。一旦命运撞将过来, 这些便顺理成章地有了事实发生。

在丑钢的自由歌唱下, 从忧郁到安宁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一名从长春到北京, 再到深圳, 最后来丽江并爱上丽江, 不肯再走的歌

手, 他比自己姓氏更奇怪的是从没有用流浪一词来形容自己。

到了我们需要离开酒吧时, 被限制的电一直没来。

于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面对黑夜, 无法流浪。除非流浪的人和灵魂, 揣着一粒

烛光。然而, 有着烛光一样的理想, 就不是传统的流浪了。

离开丽江, 回到武汉, 收到丑钢的短信。回复时, 我形容他是在母亲心里流

浪。实际上还想说, 能在母亲心里流浪, 最轻微的歌唱, 也会是最深情的感动。一

如普天之下, 每个人都曾想到并说过的, 我饿了, 妈妈„„

(2010年3月8日《今晚报》)

1. 文章说:“这样的歌唱让人心动, 其理由自不待言。”按照你的理解, 请阐明

“让人心动”的理由。

答:

2. 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赏析画线段落的文字。

答:

答案解析

一、1. 答案:(1)作者运用“移时换景”的手法, 将海市蜃楼的幻象, 分成“饭午、移时、又移时、日近晡”等四个不同时段依序写出, 使得千变万化的幻影, 如实

地跃然纸上。

(2)间接描写(家僮走报、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 与直接描写(既至所

见之景) 相结合。

(3)比喻:或立如人, 或散如兽, 或列若旌旗之饰, 瓮盎之器。

(4)动静结合:“隐见不常”“冉冉漫灭”。

(5)对比:极公输巧不能过。

2. 答案:这些都是穷妍极丽的华美建筑, 代表统治者权倾一时的威风;然而时移

势迁, 朝代更迭之后, 终究难逃繁华覆灭, “荡为焦土”。繁华历史的烟消云散, 与

前文蜃景的幻化漫灭, 前后照应, 联系紧密, 隐含着作者的万千感触, 不仅饱含着

作者对宋王朝的追忆与叹恨, 也饱含着作者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

附【译文】

我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 上面有记载“海边有蜃吐气, 形状很像楼台”, 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庚寅春末, 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 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 说:“大海里突然涌现出几座大山, 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后都觉得这事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 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 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 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 连绵的蜃景像重叠的山峰, 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 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 城墙亭阁忽然浮现, 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 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 其中有佛寺、道观, 三门高大雄伟, 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 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 历历可辨, 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 有站着像人的, 有散去像兽的, 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 千姿万态, 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 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 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 大概就像是这样吧, 我因此才相信。

唉! 想来秦朝的阿房宫, 楚国的章华台, 曹魏的铜雀台, 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 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 时运一去, 朝代更换, 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 化为尘埃, 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 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二、1. 答案:示例一:当名词读, “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 符合律诗对偶规

则。

示例二:当动词读, 与“斜”“草”二字相应, 足见挥洒自如, 草书飞舞。

2. 答案:示例一:心情孤寂, 无奈哀叹。联系“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 可知作者不得志, 难展抱负, 所以有无奈之叹。

示例二:心情闲适, 恬淡超脱。联系中间两联的生活镜头, 可知作者不管世态炎凉, 我自淡定, 充满清高情趣, 毕露闲逸情怀。

三、1.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 成熟之后, 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 却早得功名, 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 难成大才, 难为大用, 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 答案:①类比论证: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田少而人多, 则“敛之常不待其熟”;田美而多, 则“敛之常及其熟”。结果是:“早得”则“岂能复有美稼哉”, “晚得”则“故富人之稼常美, 少秕而多实, 久藏而不腐”。治学亦是如此, 只有花足够的时间“晚得”, 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否则不利于自身才能的发展。

②对比论证:将“古之人”与“今之人”进行对比, 突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 成熟之后, 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 “古之人”之才非大过“今之人”, 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自养”, 只有养成后方被提拔任用, 而今之人虽然有志于学, 却年纪很轻就得志,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自养”, 不利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远远不如“古之人”。

附【译文】

你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 他们的田又好又多, 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 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 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

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 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 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 秕子少, 产量高, 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 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 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 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 辛勤耕作、收获, 充分利用土地, 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 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 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 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 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 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 那种担心忧愁的样子, 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 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 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 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 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 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 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 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 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 不过您的成功, 也不能说不早啊! 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 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 您这次前去, 务必要专心学习啊! 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 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 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 是我弟弟, 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四、1. 答案:①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梅, 袁宏道却为桃花所恋, 竟不忍去, 此其不俗一也。②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游西湖, 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 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 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 表现出自己独特

的审美趣味, 此其不俗二也。③月景虽美, 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 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 受用此乐而得意, 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 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此其不俗三也。

2. 答案: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 却始终没有正面写待月的情景, 依次写出梅花、桃花之美, 朝烟、夕岚之美, 一景胜似一景, 逐层描绘, 从而造成读者强烈的待月心理。待到千呼万唤始出来, 却用寥寥数语, 点到为止, 不加细描, 因而显得余韵悠然, 情味无穷。作者用这种空灵变幻之笔来写月景之美, 以虚代实, 以简代繁, 增添读者的兴味。

附【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候, 是春天, 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 是烟雾弥漫的早晨, 是山里雾气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 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 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 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 是宋代张功甫家中原有的旧物, 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 ”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 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 绿柳如烟、红花似雾, 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穿罗衫、着纨裤, 游客之多, 多过堤畔上的茅草, 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 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 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 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秾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 山的容颜、水的意境, 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 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 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五、1. 答案:核心意象是朝露。此诗的象征本体应是时间, 两个象征体分别是“蛇”

与“朝露”, “蛇”着重表现了时间的绵延, 难以把握, 是时间的特点;而“朝露”照应题目, 着重表现了人生的短暂, 全诗通过时间的两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 答案:诗题与诗中的核心意象取自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乐府诗集中的《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 包括魏晋时期的作品中常出现的“朝露”意象, 往往都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瞬息万变的情景的一种淡淡的伤感之情和不愿时光悄悄流逝的珍惜之愿。洛夫正是借这种传统的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使自己的新诗更加有底蕴, 同时也更加精练地表达了现代人对时间的感伤。(意思相近即可)

六、1. 答案:诗人将相距遥远的归鸟与斜阳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画面中, 这里“倦”“驮”是诗人的想象, 鸟倦也是人倦。而“驮”字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奇丽景致, 也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鸟儿虽已疲惫不堪, 但仍意志坚强地追求希望, 哪怕希望仅是一息尚存。诗人借景抒情, 传达了他对自己所爱的事业或所追求的世界的强烈欲望。

2. 答案:第二节是第一节情景描写的继续。斜阳被鸟翅翻掉在江里, 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动态描写, 也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鸟翅一翻使斜阳沉入江中, 这一瞬间的景象可谓出神入化。同时, 鸟翻双翅, 抖落斜阳, 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 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 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结尾两句, 则把芦苇人格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七、1. 答案:在爱情际遇中会有无数个“偶然”, 擦肩而过是常有的事。应该以理性的态度, 勇敢承担人生和命运的无奈, 从容地相遇和别离, 不要强求对方怎样, 宽容地给予和付出。(这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至美的爱情品格和平等尊重的爱情内涵。)

2. 答案:①具有音乐美;②具有意象美;③构思精巧, 充满张力;④章法整饬, 辞藻清新自然, 风格灵动飘逸。

八、1. 答案:是一个勤劳朴素(任劳任怨) 、充满柔情和对子孙具有强大的精神辐射力(有影响力) 的女性形象。(答出三个方面中的两个方面即可)

2. 答案:①生活气息浓烈, 符合农村的特点, 能较好地刻画母亲的形象。例如田野、麦秸、草房、玉米、谷穗、村庄、绿豆, 这些意象都是农村中比较常见的, 能很好地表现出生活在农村的勤劳朴素、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

②朴素自然, 契合作者的主观情思, 能较好地表现诗歌的主旨。诗歌正是通过这些朴素的意象来表达母亲那种不张扬的付出, 在淡淡的阐述中寄予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赞美之情。

③内蕴丰富, 符合诗歌情感抒发的需要。所选取的这些意象, 意蕴都很丰富, 都是一些会让人产生多重联想的词, 如用“麦秸”来形容母亲的脸庞, 既写出了母亲的辛勤, 也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婉转赞美之情。

④意象翻新, 产生新的象征意义。老意象翻新也是本诗的特点, 如“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中用“玉米”和“谷穗”来象征“儿孙”, 产生了新的象征意义, 借此来表现母亲对家族旺盛的贡献。

【备选试题】

一、1. 答案:苏轼笑中包含着对自己命运的自嘲自信, 自我安慰, 同时也包含着面对逆境和痛苦时的淡定, 以及随遇而安的超然。

2. 答案:要对生活充满自信, 不畏困难, 勇于拼搏;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要善于调适, 善于解脱。有时换个角度, 换种思维方式, 便顿觉天地宽广;挫折和出路往往就在俯仰之间, 因此要有平静而澄明的心境, 淡定地面对逆境和痛苦。

附【译文】

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 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 凄然为此悲伤, 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 ”一会儿又停下来想想, 天地都在积水中, 九州也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 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 把一盆水倒在地上, 小草叶浮在水上, 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 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 蚂蚁于是径直走下叶去, 见到同类, 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谁知道一小会儿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 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 和客人喝少许酒, 微醉, 随笔写下这篇文章。

二、1. 答案:贴近创作者生活实际, 写出了个人经验;又具有普遍意义, 涉及生存、忏悔等感情因素, 让听众动情。

2. 答案:内容:结合上下文, 写听了《老了》等歌曲之后的感受和思考, 有一种无奈。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命运的思考, 岁月流逝人老去, 就是一种命运;二是对寻找的思考, 哪怕一生寻找最终只找到人已老去, 但能够拥有理想, 就能够照亮自己。结合全文内容, 作者写了丑钢的形象, 丑钢为了理想流浪远方, 虽然流浪但依旧拥有理想, 很让人感动。这是作者对理想的歌颂。

语言:作者用形象性的语言(比喻) 表达感受和思考, 很好地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项提升作业(十六)

十六 中国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B)

一、(2013·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蜃 说

(宋) 林景熙[注]

尝读《汉·天文志》, 载“海旁蜃气象楼台”, 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 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 家僮走报怪事, 曰:“海中忽涌数山, 皆昔

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 相携登聚

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 矗如奇峰, 联如叠, 列如崪岫, 隐见不常。移时, 城

郭台榭, 骤变歘起, 如众大之区, 数十万家, 鱼鳞相比, 中有浮图老子之宫, 三门嵯

峨, 钟鼓楼翼其左右, 檐牙历历, 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 或立如人, 或散如兽,

或列若旌旗之饰, 瓮盎之器, 诡异万千。日近晡, 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 而海

自若也。《笔谈》记登州“海市”事, 往往类此, 予因是始信。

噫嘻! 秦之阿房, 楚之章华, 魏之铜雀, 陈之临春、结绮, 突兀凌云者何限, 运

去代迁, 荡为焦土, 化为浮埃, 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注】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 一作德阳, 号霁山。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宋亡后不仕, 隐居教授生徒, 从事著作。此文作于其归隐后的第十二年。

1. 结合文本说明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向读者展现、描写海市蜃楼的。

答:

2. 作者引述阿房、章华、铜雀、临春、结绮这些建筑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来分

析。

答:

二、(2013·浙江重点中学联考)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1. “斜行”的“行”字, 有的人读h án ɡ, 当名词;有的人读x ín ɡ, 当动词。你认

为哪个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的心情, 也有人认为表露了

作者闲适自得的情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2013·浙大附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 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 则可以更休

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 则种之常不后时, 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 少秕而多实, 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 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 日夜以

望之, 锄耰铚艾①, 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 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

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 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

闵闵焉②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

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 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 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 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 不幸而早得③, 与吾子同年, 吾子之得, 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 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 过京师而问焉, 有曰辙子由者, 吾弟也, 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耰:音y ōu, 古代一种用来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这里用作动

词, 即耰地。铚:短的镰刀。艾:通“刈”, 收割。②闵闵焉:担心忧愁的样子。③

得:此指中进士。

1. 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 为什么作者却认为这是“不幸”的

呢?

2. 分析本文在论述中采用的论证方法。

答:

四、(2013·台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一篇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明) 袁宏道

西湖最盛, 为春, 为月②。一日之盛, 为朝烟, 为夕岚③。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

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 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 张功甫家故

物也, 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 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 绿烟红雾,

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 粉汗为雨, 罗纨之盛⑤, 多于堤畔之草, 艳冶极矣。然杭

人游湖, 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山岚设色之妙, 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⑥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 花态柳情, 山容水意, 别是一种趣味。此

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为春, 为月:意为是春天, 是月夜。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

气。④石篑:即陶望龄, 字周望, 号石篑。明万历年进士, 袁宏道的朋友, 公安派作

家。⑤罗纨之盛:罗纨, 丝织品, 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⑥夕舂(chōn ɡ):夕阳的代称。

1.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本文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答:

2. 本文对于待月描写不多, 只在文末几句点出。这种写法有何特色?

答:

五、(2012·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譬 如 朝 露

洛 夫

时间, 一条青蛇似的

穿过我那

玻璃镶成的肉身

背后

响起一阵碎裂之声

譬如朝露

一滴, 安静地

悬在枯叶上

不闻哭声的

1. 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2. 洛夫曾说过:“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作家, 都必须植根于本国文化上才能长大

成为参天大树。”请结合本诗来谈谈他是如何实践的。

答:

六、(2013·浙江五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注]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注】刘大白(1880—1932), 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 浙江绍兴人。“五四”

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 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

1. 结合全诗的主旨, 赏析第一节诗句。

答:

2. 请简析第二节中描写的妙处。

七、(2013·台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 如何看待《偶然》中表达的爱情观?

答:

2. 谈谈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八、(2013·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文后问题。

母 亲

傅天琳

在田野, 母亲

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

粘满麦秸的脸庞

疲劳而鲜亮

银色夜晚的柔情

来自一座草房

我们家永远葱绿

来自母亲的灵魂

永远地开放

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

一代代涌来

将你围成一座村庄

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

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

1. 本诗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 本诗中的“意象”颇有特色, 请加以赏析。

答:

【备选试题】

一、(2012·温州三模)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 按要求回答问题。

试 笔 自 书

(宋) 苏轼

吾始至南海, 环视天水无际, 凄然伤之, 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

天地在积水中, 九州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 覆盆水于地,

芥浮于水, 蚁附于芥, 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 蚁即径去, 见其类, 出涕曰:“几

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 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念此可以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 与客饮薄酒小醉, 信笔书此纸。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笑”字中包含的苏轼的情感。

答:

2. 简要探析苏轼从“蚁附于芥”中获得的启发。

答:

二、(2012·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回答文后问题。

在母亲心里流浪

刘醒龙

去丽江, 不管是何种年龄, 一定要去听一位歌手的歌。即便是与音乐最无缘, 也能因为他的那个令人奇怪的姓氏, 而多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那天下午, 从客栈里出来, 随心所欲地沿着小溪将自己散漫到某条小街。清汪汪的水流声若有若无相伴着。水声之外, 其余动静亦如此, 不到近处, 不用心体察, 皆不会自动飘来。就这样我走进一所“音乐小屋”。与眼前的小屋似乎有某种默契, 我在小板凳上坐了下来, 听着弥漫在四周的歌唱, 有一句没一句地与那位开店的彝族姑娘搭着话。最终, 我从她手里买走了一大叠歌碟。虽然歌碟有些来历不明, 那些歌唱却是真情感人。据说, 在这些本地制作的歌碟背后, 漂泊着许多比音乐还自由的自由歌手。

这时候, 还没想到, 再过几小时, 就会遇上一位自由歌手。

在这段时间里, 首先, 天黑了, 肚子饿了。接下来, 在爬到一所餐馆小院的二楼上看古城灯火时, 因为限电, 身边一带突然了无光明。不得不离开时, 我们还是不想选择灯光通明如长安街的四方街等, 偏要沿着背街深巷, 在青石板成了唯一光源的暗夜中缓缓潜行。当光明重新出现时, 正好看到一处可以推门进去的酒吧。坐下后, 那位男歌手为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唱了几首老歌。突然间, 酒吧里也停电了。

点蜡烛时, 聊起来, 了解到他叫丑钢。我忍不住问, 这是你的艺名吧。丑钢却说是本名, 而姓丑的都是满族人, 还说自己曾经是银行职员, 做歌手已经十几年了。过年的丽江, 一限电就是两小时, 这一次我们不想刚坐下就走。而丑钢也拿起一把吉他, 唱起他自己写的歌——《老爸》。只听他唱了一段, 接下来我们就能跟着唱:“爸爸, 我的老爸爸, 那天你突然病倒了。我说爸爸, 我的爸爸, 你不要离开我和妈妈! ”这样的歌唱让人心动, 其理由自不待言。

接下来他唱起《老了》:“老了, 真的感觉老了。一切都变化太大, 再不说那

些狂话。老了, 纯真的心灵老了, 不过仅仅二十几岁吗, 却真的感觉老了。我真的

老了, 我已付出太多代价。天真离我越来越远, 我却根本留不住它。我真的老了

吗, 看到打架我好害怕。生存, 说白了更像一种挣扎。执著, 其实只是没有办法。

理想, 我已差点忘记了。对不起, 我不能再唱。我感到饿了, 妈妈„„”

听这一曲, 恍若在小街拐弯处, 与命运撞了一个满怀。

不是能否躲得开, 而是这一头撞得有多重。是翻出几个跟斗, 或者几个踉跄,

再不就是满脑门金星灿烂? 老了是一种命运, 从年轻到老了是一种命运, 刚刚年

轻就觉得老了也是一种命运, 只有年轻而却没有机会老了更是一种命运。谁想反

其道而行之? 从老了再到年轻, 无论如何, 都是痴人说梦, 而不可能是命运。想来

能够让人一生中寻找到老的, 除了命运不可能有其他。

小街与我共有过的“音乐小屋”, 何尝不是某种命运! 在找到她之前, 丽江小

街是别处的一种言说。一旦命运撞将过来, 这些便顺理成章地有了事实发生。

在丑钢的自由歌唱下, 从忧郁到安宁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一名从长春到北京, 再到深圳, 最后来丽江并爱上丽江, 不肯再走的歌

手, 他比自己姓氏更奇怪的是从没有用流浪一词来形容自己。

到了我们需要离开酒吧时, 被限制的电一直没来。

于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面对黑夜, 无法流浪。除非流浪的人和灵魂, 揣着一粒

烛光。然而, 有着烛光一样的理想, 就不是传统的流浪了。

离开丽江, 回到武汉, 收到丑钢的短信。回复时, 我形容他是在母亲心里流

浪。实际上还想说, 能在母亲心里流浪, 最轻微的歌唱, 也会是最深情的感动。一

如普天之下, 每个人都曾想到并说过的, 我饿了, 妈妈„„

(2010年3月8日《今晚报》)

1. 文章说:“这样的歌唱让人心动, 其理由自不待言。”按照你的理解, 请阐明

“让人心动”的理由。

答:

2. 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赏析画线段落的文字。

答:

答案解析

一、1. 答案:(1)作者运用“移时换景”的手法, 将海市蜃楼的幻象, 分成“饭午、移时、又移时、日近晡”等四个不同时段依序写出, 使得千变万化的幻影, 如实

地跃然纸上。

(2)间接描写(家僮走报、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 与直接描写(既至所

见之景) 相结合。

(3)比喻:或立如人, 或散如兽, 或列若旌旗之饰, 瓮盎之器。

(4)动静结合:“隐见不常”“冉冉漫灭”。

(5)对比:极公输巧不能过。

2. 答案:这些都是穷妍极丽的华美建筑, 代表统治者权倾一时的威风;然而时移

势迁, 朝代更迭之后, 终究难逃繁华覆灭, “荡为焦土”。繁华历史的烟消云散, 与

前文蜃景的幻化漫灭, 前后照应, 联系紧密, 隐含着作者的万千感触, 不仅饱含着

作者对宋王朝的追忆与叹恨, 也饱含着作者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

附【译文】

我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 上面有记载“海边有蜃吐气, 形状很像楼台”, 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庚寅春末, 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 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 说:“大海里突然涌现出几座大山, 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后都觉得这事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 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 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 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 连绵的蜃景像重叠的山峰, 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 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 城墙亭阁忽然浮现, 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 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 其中有佛寺、道观, 三门高大雄伟, 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 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 历历可辨, 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 有站着像人的, 有散去像兽的, 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 千姿万态, 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 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 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 大概就像是这样吧, 我因此才相信。

唉! 想来秦朝的阿房宫, 楚国的章华台, 曹魏的铜雀台, 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 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 时运一去, 朝代更换, 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 化为尘埃, 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 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二、1. 答案:示例一:当名词读, “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 符合律诗对偶规

则。

示例二:当动词读, 与“斜”“草”二字相应, 足见挥洒自如, 草书飞舞。

2. 答案:示例一:心情孤寂, 无奈哀叹。联系“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 可知作者不得志, 难展抱负, 所以有无奈之叹。

示例二:心情闲适, 恬淡超脱。联系中间两联的生活镜头, 可知作者不管世态炎凉, 我自淡定, 充满清高情趣, 毕露闲逸情怀。

三、1.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 成熟之后, 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 却早得功名, 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 难成大才, 难为大用, 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2. 答案:①类比论证: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田少而人多, 则“敛之常不待其熟”;田美而多, 则“敛之常及其熟”。结果是:“早得”则“岂能复有美稼哉”, “晚得”则“故富人之稼常美, 少秕而多实, 久藏而不腐”。治学亦是如此, 只有花足够的时间“晚得”, 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否则不利于自身才能的发展。

②对比论证:将“古之人”与“今之人”进行对比, 突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 成熟之后, 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 “古之人”之才非大过“今之人”, 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自养”, 只有养成后方被提拔任用, 而今之人虽然有志于学, 却年纪很轻就得志,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自养”, 不利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远远不如“古之人”。

附【译文】

你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 他们的田又好又多, 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 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 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

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 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 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 秕子少, 产量高, 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 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 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 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 辛勤耕作、收获, 充分利用土地, 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 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 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 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 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 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 那种担心忧愁的样子, 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 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 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 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 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 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 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 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 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 不过您的成功, 也不能说不早啊! 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 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 您这次前去, 务必要专心学习啊! 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 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 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 是我弟弟, 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四、1. 答案:①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梅, 袁宏道却为桃花所恋, 竟不忍去, 此其不俗一也。②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游西湖, 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 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 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 表现出自己独特

的审美趣味, 此其不俗二也。③月景虽美, 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 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 受用此乐而得意, 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 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此其不俗三也。

2. 答案: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 却始终没有正面写待月的情景, 依次写出梅花、桃花之美, 朝烟、夕岚之美, 一景胜似一景, 逐层描绘, 从而造成读者强烈的待月心理。待到千呼万唤始出来, 却用寥寥数语, 点到为止, 不加细描, 因而显得余韵悠然, 情味无穷。作者用这种空灵变幻之笔来写月景之美, 以虚代实, 以简代繁, 增添读者的兴味。

附【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候, 是春天, 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 是烟雾弥漫的早晨, 是山里雾气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 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 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 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 是宋代张功甫家中原有的旧物, 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 ”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 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 绿柳如烟、红花似雾, 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穿罗衫、着纨裤, 游客之多, 多过堤畔上的茅草, 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 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 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 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秾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 山的容颜、水的意境, 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 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 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五、1. 答案:核心意象是朝露。此诗的象征本体应是时间, 两个象征体分别是“蛇”

与“朝露”, “蛇”着重表现了时间的绵延, 难以把握, 是时间的特点;而“朝露”照应题目, 着重表现了人生的短暂, 全诗通过时间的两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 答案:诗题与诗中的核心意象取自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乐府诗集中的《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 包括魏晋时期的作品中常出现的“朝露”意象, 往往都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瞬息万变的情景的一种淡淡的伤感之情和不愿时光悄悄流逝的珍惜之愿。洛夫正是借这种传统的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使自己的新诗更加有底蕴, 同时也更加精练地表达了现代人对时间的感伤。(意思相近即可)

六、1. 答案:诗人将相距遥远的归鸟与斜阳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画面中, 这里“倦”“驮”是诗人的想象, 鸟倦也是人倦。而“驮”字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奇丽景致, 也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鸟儿虽已疲惫不堪, 但仍意志坚强地追求希望, 哪怕希望仅是一息尚存。诗人借景抒情, 传达了他对自己所爱的事业或所追求的世界的强烈欲望。

2. 答案:第二节是第一节情景描写的继续。斜阳被鸟翅翻掉在江里, 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动态描写, 也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鸟翅一翻使斜阳沉入江中, 这一瞬间的景象可谓出神入化。同时, 鸟翻双翅, 抖落斜阳, 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 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 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结尾两句, 则把芦苇人格化了, 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七、1. 答案:在爱情际遇中会有无数个“偶然”, 擦肩而过是常有的事。应该以理性的态度, 勇敢承担人生和命运的无奈, 从容地相遇和别离, 不要强求对方怎样, 宽容地给予和付出。(这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至美的爱情品格和平等尊重的爱情内涵。)

2. 答案:①具有音乐美;②具有意象美;③构思精巧, 充满张力;④章法整饬, 辞藻清新自然, 风格灵动飘逸。

八、1. 答案:是一个勤劳朴素(任劳任怨) 、充满柔情和对子孙具有强大的精神辐射力(有影响力) 的女性形象。(答出三个方面中的两个方面即可)

2. 答案:①生活气息浓烈, 符合农村的特点, 能较好地刻画母亲的形象。例如田野、麦秸、草房、玉米、谷穗、村庄、绿豆, 这些意象都是农村中比较常见的, 能很好地表现出生活在农村的勤劳朴素、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

②朴素自然, 契合作者的主观情思, 能较好地表现诗歌的主旨。诗歌正是通过这些朴素的意象来表达母亲那种不张扬的付出, 在淡淡的阐述中寄予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赞美之情。

③内蕴丰富, 符合诗歌情感抒发的需要。所选取的这些意象, 意蕴都很丰富, 都是一些会让人产生多重联想的词, 如用“麦秸”来形容母亲的脸庞, 既写出了母亲的辛勤, 也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婉转赞美之情。

④意象翻新, 产生新的象征意义。老意象翻新也是本诗的特点, 如“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中用“玉米”和“谷穗”来象征“儿孙”, 产生了新的象征意义, 借此来表现母亲对家族旺盛的贡献。

【备选试题】

一、1. 答案:苏轼笑中包含着对自己命运的自嘲自信, 自我安慰, 同时也包含着面对逆境和痛苦时的淡定, 以及随遇而安的超然。

2. 答案:要对生活充满自信, 不畏困难, 勇于拼搏;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要善于调适, 善于解脱。有时换个角度, 换种思维方式, 便顿觉天地宽广;挫折和出路往往就在俯仰之间, 因此要有平静而澄明的心境, 淡定地面对逆境和痛苦。

附【译文】

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 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 凄然为此悲伤, 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 ”一会儿又停下来想想, 天地都在积水中, 九州也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 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 把一盆水倒在地上, 小草叶浮在水上, 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 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 蚂蚁于是径直走下叶去, 见到同类, 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谁知道一小会儿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 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 和客人喝少许酒, 微醉, 随笔写下这篇文章。

二、1. 答案:贴近创作者生活实际, 写出了个人经验;又具有普遍意义, 涉及生存、忏悔等感情因素, 让听众动情。

2. 答案:内容:结合上下文, 写听了《老了》等歌曲之后的感受和思考, 有一种无奈。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命运的思考, 岁月流逝人老去, 就是一种命运;二是对寻找的思考, 哪怕一生寻找最终只找到人已老去, 但能够拥有理想, 就能够照亮自己。结合全文内容, 作者写了丑钢的形象, 丑钢为了理想流浪远方, 虽然流浪但依旧拥有理想, 很让人感动。这是作者对理想的歌颂。

语言:作者用形象性的语言(比喻) 表达感受和思考, 很好地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内容

  • 安全资料目录(最新版)
  • 第一部分 安全管理 1.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1.1工程概况表 GDAQ20101 1.2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框架图 GDAQ20102 1.3项目管理人员登记表 GDAQ20103 1.4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登记表 GDAQ20104 1.5项目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GDAQ20105(汇总表) 1.6 ...

  • 高处作业吊篮施工方案
  • 上海市吴淞建筑机械厂有限公司 高处作业吊篮专项施工方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

  • 非煤矿山2011年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紧紧围绕“治乱、治散、治差”的工作要求,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强化行政执法为手段,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加强非煤 ...

  • 安全员工作职责
  • 安全员工作职责 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制定落实项目防范措施. 2.做好项目部新进职工的登记注册工作,发放安全教育卡片,安全帽和劳保用品. 3.每项工程必须按公司规定,组织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措施的培训等. 4.认真做好安全台账,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员是 1.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技术工作 ...

  • 中心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 集成中心二季度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一.概述 2014年是中心的开局之年,中心的安全工作将全面贯彻公司的HSE 管理工作要求,深化理解公司的HSE 管理目标,以全面执行公司HSE 管理体系为基准,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二季度,中心通过梳理管理流程.细化分解安全责任.开展安全检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以及加 ...

  • 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
  • 安全生产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 发布时间:2006-3-7 点击次数:171次 安全生产管理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控制,确保监理工程的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 ...

  • 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 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批 准:王学文 发布日期:2012.4.20 实施日期:2012.5.15 编制说明 1.本<指南>中的"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和"特殊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两部分 ...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监理实施细则
  • 工程 监理实施细则 (附着式整体升降脚手架工程) 内容提要: 专业工程特点 监理工作流程 监理工作控制目标及控制要点 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 项目监理机构(章): 专业监理工程师: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 江苏省建设厅监制 一.工程概况 海安中洋精英公寓工程由江苏中洲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南通中房建筑设计院 ...

  • 劳动用工实施方案
  • 阳城阳泰集团晶鑫煤业公司关于 劳动用工管理和职业卫生专项检查工作的 实 施 方 案 2012年7月 晶鑫煤业公司关于 劳动用工管理和职业卫生专项检查工作的 实 施 方 案 根据市县两级关于开展劳动用工管理和职业卫生专项检查的文件精神要求,为切实落实工作要求,加强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 ...

  • GG-MB-XZ-201508032_爬架监理实施细则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监理实施细则 工程 贵州建工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二0一四 年 七 月二十二日 监理实施细则审批表 编号:JGJL-实施-14- 目 录 一.本工程特点 本工程地面以上部分楼层为30层, 地下1层.从第三层开始,使用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爬升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下降搞装饰施工.脚手架从第三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