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国战略

关于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

一、问题引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而审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在多年从事电影编剧的经历中,苏叔阳深感传统文化的匮乏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女演员里有多少(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深情的含有真切的爱‟的眼睛,顶多算勾人。”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低俗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二、.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美、日、韩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文化产业大国,每年出口的视听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7.6%,其中音乐唱片占全球消费量的60%。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6%,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1]美国以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向世界大规模推行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推行如此常见,但又如此深刻,使得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迅速被边缘化和异国情调化。美国的文化标准左右了“非美国”的文化世界。

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从20世纪后期开始转向“文化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

的废墟上,日本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真正改善,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韩国在1997年确定文化产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 1998年,韩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规划2001年起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市场上的份额由1%提高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2001年,韩国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整顿企业、金融界,另一方面不再把文化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而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在竞选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并以提升文化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l%为目标;金大中政府执政后,因为金融危机,政府裁减各部委人员,只有文化部门人员不减反增,可见其对文化事务的支持,文化总预算也逐年递增,

韩国电影电视的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凭借国内的巨大成功,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2005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上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

2009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新闻出版、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也走在中国的前面。

三、 对我国文化立国战略意义的认识

第一,文化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文化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他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从中央领导的讲话中,从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

略高度。全面构建国家的文化立国战略,已经是现实需要。

一个有灵魂、有诗意、有精神追求的民族才能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一个有文化的大国崛起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敬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使人民变得高贵、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是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尊重、向往、认同的生活方式。 第二,文化发展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告别物质产品短缺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在,也是长期战略方针的要求。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

第三,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的内容。文化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不断催生新的精神产品和新的产业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文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从社会的制度构建出发,它与法律法规等“硬”制度同样,发挥着规范经济和社会行为的作用;同时具有“柔性”特点,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文化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护,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六,文化发展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文明基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体现着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习惯习俗,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的最高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主制度,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在文化软实力和世界话语权上却仍然处于弱势。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频频出台,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四、对文化立国战略地位及内涵的认识

文化在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绝对不能处于次要或从属地位,而应该作为核心战略和首要方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赢得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立国战略总体的考虑就是用新的视野把握形势,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看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充分看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紧紧抓住文化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大致包含:首先,要提升中国文化的人文内涵,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其次,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第三,推动各个政府部门积极落实文化责任。第四,鼓励国民文化消费。第五,加强文化的国际推广。

从文化的根本的人性价值看,文化立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赚更多的钱,不在于更多人消费某一种文化,而在于使这个国家的人都成为有文化的人,也使其他世界的人能够从中获得精神陶冶和精神享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调节才是文化立国的根本。

文化立国的目标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吸收而获得一种“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新的提出并不基于文化自身,而是基于文化对社会生活的调节功能。实际上,既有的文化成果对社会生活有着充分的调节功能,特别是人伦关系。在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时候,提出文化创新的根本的动机在于:文化调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创新是一个以时间为指向的战略。传统文化固可以调节中国,但时代有所变迁,外来文化固可以调节时代,但地域有所差别。当代中国的文化就是用于调节“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化。

提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中国文化的境外落地不应盲目乐观。不管是在艺术品和演出业,还是在图书出版和影视产业,我们的文化产品并没有进入国外主流社会,但是部分媒体的夸大宣传以及从业者的盲目乐观,使我国文化国际推广的现状给人们造成了假象。

五、我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第一,在文化上坚持顶层设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以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将“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

第二。围绕“文化立国”战略,全面统筹规划国家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做

法:

(一) 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二)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

(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五) 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

一、问题引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而审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在多年从事电影编剧的经历中,苏叔阳深感传统文化的匮乏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女演员里有多少(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深情的含有真切的爱‟的眼睛,顶多算勾人。”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低俗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二、.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美、日、韩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文化产业大国,每年出口的视听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7.6%,其中音乐唱片占全球消费量的60%。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6%,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1]美国以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向世界大规模推行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推行如此常见,但又如此深刻,使得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迅速被边缘化和异国情调化。美国的文化标准左右了“非美国”的文化世界。

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从20世纪后期开始转向“文化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

的废墟上,日本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真正改善,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韩国在1997年确定文化产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 1998年,韩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规划2001年起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市场上的份额由1%提高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2001年,韩国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整顿企业、金融界,另一方面不再把文化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而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在竞选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并以提升文化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l%为目标;金大中政府执政后,因为金融危机,政府裁减各部委人员,只有文化部门人员不减反增,可见其对文化事务的支持,文化总预算也逐年递增,

韩国电影电视的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凭借国内的巨大成功,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2005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上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

2009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新闻出版、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也走在中国的前面。

三、 对我国文化立国战略意义的认识

第一,文化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文化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他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从中央领导的讲话中,从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

略高度。全面构建国家的文化立国战略,已经是现实需要。

一个有灵魂、有诗意、有精神追求的民族才能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一个有文化的大国崛起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敬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使人民变得高贵、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是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尊重、向往、认同的生活方式。 第二,文化发展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告别物质产品短缺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在,也是长期战略方针的要求。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

第三,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的内容。文化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不断催生新的精神产品和新的产业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文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从社会的制度构建出发,它与法律法规等“硬”制度同样,发挥着规范经济和社会行为的作用;同时具有“柔性”特点,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文化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护,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六,文化发展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文明基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体现着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习惯习俗,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的最高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主制度,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在文化软实力和世界话语权上却仍然处于弱势。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频频出台,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四、对文化立国战略地位及内涵的认识

文化在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绝对不能处于次要或从属地位,而应该作为核心战略和首要方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赢得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立国战略总体的考虑就是用新的视野把握形势,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看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充分看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紧紧抓住文化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大致包含:首先,要提升中国文化的人文内涵,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其次,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第三,推动各个政府部门积极落实文化责任。第四,鼓励国民文化消费。第五,加强文化的国际推广。

从文化的根本的人性价值看,文化立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赚更多的钱,不在于更多人消费某一种文化,而在于使这个国家的人都成为有文化的人,也使其他世界的人能够从中获得精神陶冶和精神享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调节才是文化立国的根本。

文化立国的目标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吸收而获得一种“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新的提出并不基于文化自身,而是基于文化对社会生活的调节功能。实际上,既有的文化成果对社会生活有着充分的调节功能,特别是人伦关系。在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时候,提出文化创新的根本的动机在于:文化调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创新是一个以时间为指向的战略。传统文化固可以调节中国,但时代有所变迁,外来文化固可以调节时代,但地域有所差别。当代中国的文化就是用于调节“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化。

提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中国文化的境外落地不应盲目乐观。不管是在艺术品和演出业,还是在图书出版和影视产业,我们的文化产品并没有进入国外主流社会,但是部分媒体的夸大宣传以及从业者的盲目乐观,使我国文化国际推广的现状给人们造成了假象。

五、我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第一,在文化上坚持顶层设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以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将“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

第二。围绕“文化立国”战略,全面统筹规划国家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做

法:

(一) 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二)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格局;

(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五) 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内容

  • 赵匡胤 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罪人
  • 赵匡胤 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罪人 瑰丽的宋朝以其妩媚的魅力超越了汉唐,又是新兴皇朝建立之初,应该是最强劲勃起的朝代,却从赵匡胤起就受制于北方之敌.宋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战争机器,{160万军队}却徒作摆设,除了经常性地大溃败外,还要为辽.西夏和极其残暴的金.元进贡惊人的巨额岁贡以购买和平.结果,宋开创了华 ...

  •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 ...

  • 制造业德国靠装备,日本靠人,美国靠数据,中国靠什么?
  • 2017-06-21 工业4点0 工业4点0 微信号 Industry4_0 功能介绍 [工业4点0]是e-works旗下专设公众平台,作为德国国家战略,搬到国内消灭淘宝不一定,但弄不好让我们的生活翻个天还是可以期待的.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关于"工业4.0"最前沿的资讯.最权威的 ...

  • 日本科技体制的改革措施
  • 第29卷 第3期2008年5月 技术与创新管理 Vol.29 No13May12008 TECHNOLOGYANDINNOVATIONMANAGEMENT [创新论坛] 日本科技体制的改革措施 魏 龙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3 摘 要:1995,,对科技.经济..科研体制.科技评价体制和知,可为我 ...

  •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 ...

  •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是指:.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开始落后于欧美,而在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又面临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确立"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时    期 上世纪90年代 文   ...

  • 网络教育单选题
  • 1:毛泽东深刻论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著作是: 1. <论十大关系> 2. <论新阶段> 3. <论人民民主专政> 4.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其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 社会主 ...

  • 党和国家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 党的基本路线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 ...

  • 科技人才现状(日本)
  • 日本科技人才现状及其管理 在日本,"科技人才"的内涵不仅是指大学教师.专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包括具有高度技能的各类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推广工作者.以研发为基础的创业者.科技宣传工作者和科技政策的规划者. 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如何以科学技术创造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