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 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况: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供小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也是一种浪费。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实现平衡。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上发生不平衡,高职务需从低职务者中培训晋升,对新上岗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等。企业应依具体情况制定供求平衡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当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可能发生短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以避免短缺现象的发生。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总之,以上这些措施,虽是解决组织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有: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如提前退休者仍按正常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助) ,鼓励提前退休。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人力资本。

5.加强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拨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

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这是西方企业在经济萧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解决企业临时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有效方式。

7.采用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企业按工作任务完成量来计发工资的办法。这与上一种方法在实质上是一样。都是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水平。

在制定平衡人力资源供求的政策措施过程中,不可能是单一的供大于求、供小于求,往往最大可能出现的是某些部门人力资源供过于求,而另几个部门可能供不应求,也许是高层次人员供不应求,而低层次人员却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量。所以,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业务规划,使各部门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层次等方面达到协调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 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况: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供小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也是一种浪费。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实现平衡。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上发生不平衡,高职务需从低职务者中培训晋升,对新上岗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等。企业应依具体情况制定供求平衡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当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可能发生短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以避免短缺现象的发生。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总之,以上这些措施,虽是解决组织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有: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如提前退休者仍按正常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助) ,鼓励提前退休。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人力资本。

5.加强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拨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

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这是西方企业在经济萧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解决企业临时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有效方式。

7.采用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企业按工作任务完成量来计发工资的办法。这与上一种方法在实质上是一样。都是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水平。

在制定平衡人力资源供求的政策措施过程中,不可能是单一的供大于求、供小于求,往往最大可能出现的是某些部门人力资源供过于求,而另几个部门可能供不应求,也许是高层次人员供不应求,而低层次人员却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量。所以,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业务规划,使各部门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层次等方面达到协调平衡。


相关内容

  •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人 力 资 源 发 展 计 划 第一章:规划概述 人才理念是企业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合理开发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树立什么样的人才理念.用什么样的人,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兴电力本着以发展集团公司规划为目 ...

  • 2015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强化试题五
  • 2015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强化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系统地评价人力资源需求来制定措施,从而使组织能够稳定地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员供需匹配,这种活动被称为( ). A.绩效管理 B.工作分析 C.培训与发展 D.人力资源规划 2.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主要目标 ...

  • 宏观经济管理整理
  • 1.管理的定义:一定组织中的某人或某些人,通过决策.执行决策(计划.济行为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和利益关系. 1国民经济决策概念:使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行动方案.组织.调控与监督)来协调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和他人的活动,使他人与产权结构的形式:A.私有产权B.社团产权C.集体产权 方针政策.重 ...

  • 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考试大纲
  • 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本大纲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师岗位标准>相关内容编制. 二.本大纲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考试依据. 三.本大纲知识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师岗位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素质描述方 案>的体例编排. 四.本大纲"了 ...

  • 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
  • 人力资源规划全过程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 ...

  • 关于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思考
  • 人力资源 曹小妹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 要]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 ...

  • 精益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 精益HR :人力资源规划 主要业务 公司愿景 部分客户 致力于研究.发现.推动和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价值增值,成为最受行业欢迎的合作伙伴. 立足工程建设行业,为行业价值增值提供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建造培训课程.管理咨询.信息系统等产品及服务. 培训注意事项 手机关铃 守时 禁烟 提倡互动 目录 •人力资源 ...

  • 电大10春人力资源管理论述题案例分析
  •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四.论述题 (1)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出现员工过剩,一般应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1)通 是指大多数员工的考评结果都居于"平均水平"的同一档次,并往往是中等或良好水平.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考评者只看到考评 ...

  • 旅游经济学
  • 1.1899年,博里奥(意大利)的<关于意大利的外国人的流动及其花费>拉开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序幕. 2. 旅游活动的属性:a.旅游活动的文化精神属性:b.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c.旅游活动的社 会属性 3.旅游经济活动: (1)定义:以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活动.或者说是在旅游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