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 》说明

(社会版)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对研究型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的意见。下面我们对《指南》作简要的说明。

一、中小学为什么要设置研究型课程?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创造性的卓越人才的竞争。

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世界各国把学校课程改革定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应对这种挑战,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会探究方法,还必须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此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推进新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有课程作为支撑。为此设置一门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研究型课程,以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有人说我们可以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一定要专门设置研究型课程,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学科课程有很强的学科性,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其中很重要的目标,而且它的主要内容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门学科,其中的研究性学习通常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

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型课程把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直接的目的,强调探究、操作、实践、体验、经历和综合。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且还必须单独设置研究型课程,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研究型课程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它有些什么特点?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和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这里所说的研究型课程是指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又称为“探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主要不是传授学科知识,也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强调直接经验,重视实践体验的经验课程,是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以及学科知识、学习经历与经验,有机地融合的综合课程。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一门崭新的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探究性

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动手操作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假说或猜想、验证、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 开放性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时间、空间、信息来源、研究结论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涉及科学、艺术和道德,包括自然、社会和自我。时间

也不受课时的限制,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活动的空间可以是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信息来源从以教师、教材为主,拓展到各种媒体、科技馆、博物馆、社会上有关人员以及家长等。而且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不是唯一的。

3. 实践性

研究型课程强调动手操作实践,重视感受经历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制作、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各种事物、现象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综合性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自然、社会和自我,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5. 生成性

这是一门生成的课程,它的目标和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可以不断生成。

三、研究性学习是否就是科学研究?

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或者相当于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有成果,因此片面追求研究结果的学术水平和价值,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是面向少数尖子的课程。这些都是对研究型课程的误解。

实际上,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是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来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身经历问题研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型课程强调研究的过程,我们不是不要成果,但相比之下,研究过程是第一位的,研

究成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成果、发明创造当然很好, 但没有理想的成果、没有发明创造,也无妨,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研究的过程,是否学会了研究,是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提高。

四、研究型课程学习哪些内容?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社会科学;既有社会实践,也有文献研究或思辨;既涉及事实知识、方法和策略的知识、也涉及到人际交往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研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整合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它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并且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研究型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我们无法穷尽研究型课程的全部内容,下面采用举例的方式,列举一些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内容:

1. 主题举例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以主题形式呈现,根据主题所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等,例如:

2. 内容和要求举例

在某一个主题下面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和要求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例如:

五、怎样学习研究型课程,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研究型课程不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练习的方式,而是用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组织参观访问、观看录像、操作实践、进行信息交流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求知欲望。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形成研究计划。

3.探究和实践

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探究,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通过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开展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结果,并把研究

过程和过程中的体会、感想记录下来。课内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也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可以适当利用一些课外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4.表达和交流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形式的成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结果和真实体会,通过交流、研讨与别人分享学习的成果。

5.反思和深化

在表达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鼓励学生拓展和延伸已经研究的课题,继续深入进行研究。

学习研究型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有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研究;在动手操作、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进行某一项活动的设计策划,某一项产品、设备、建设项目的设计;围绕某一课题开展的研究等多种实施方式。

选择问题、课题或项目也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课题库,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较大范围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 成果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

成果交流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

研究型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相对独立的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等。有时也可以是全校或全年级围绕同一个大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各班或各小组在这个大主题范围内选择小主题或问题分别开展研究。

六、研究型课程要不要考试,如何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实施研究型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强调不仅要关注研究结果的评价,而且要重视研究过程的评价。既要对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案进行评价,还要对研究实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习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又包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不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研究型课程不是通过考试来进行学习评价,它采用成长记录袋、观察与谈话、协商与研讨、展示交流与答辩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表述可以有各种方式,如语言描述、等第表示,中学还可采用学分评定和特长认定相结合的方式。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 》说明

(社会版)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对研究型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的意见。下面我们对《指南》作简要的说明。

一、中小学为什么要设置研究型课程?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创造性的卓越人才的竞争。

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世界各国把学校课程改革定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应对这种挑战,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会探究方法,还必须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此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推进新的学习方式必须要有课程作为支撑。为此设置一门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研究型课程,以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有人说我们可以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一定要专门设置研究型课程,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学科课程有很强的学科性,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其中很重要的目标,而且它的主要内容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门学科,其中的研究性学习通常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

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型课程把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直接的目的,强调探究、操作、实践、体验、经历和综合。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且还必须单独设置研究型课程,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研究型课程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它有些什么特点?

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和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这里所说的研究型课程是指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又称为“探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主要不是传授学科知识,也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研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强调直接经验,重视实践体验的经验课程,是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以及学科知识、学习经历与经验,有机地融合的综合课程。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一门崭新的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探究性

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动手操作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提出假说或猜想、验证、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 开放性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时间、空间、信息来源、研究结论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涉及科学、艺术和道德,包括自然、社会和自我。时间

也不受课时的限制,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活动的空间可以是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信息来源从以教师、教材为主,拓展到各种媒体、科技馆、博物馆、社会上有关人员以及家长等。而且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不是唯一的。

3. 实践性

研究型课程强调动手操作实践,重视感受经历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制作、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各种事物、现象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综合性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自然、社会和自我,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5. 生成性

这是一门生成的课程,它的目标和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可以不断生成。

三、研究性学习是否就是科学研究?

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或者相当于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有成果,因此片面追求研究结果的学术水平和价值,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是面向少数尖子的课程。这些都是对研究型课程的误解。

实际上,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是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来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身经历问题研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型课程强调研究的过程,我们不是不要成果,但相比之下,研究过程是第一位的,研

究成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成果、发明创造当然很好, 但没有理想的成果、没有发明创造,也无妨,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研究的过程,是否学会了研究,是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提高。

四、研究型课程学习哪些内容?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社会科学;既有社会实践,也有文献研究或思辨;既涉及事实知识、方法和策略的知识、也涉及到人际交往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研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整合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它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并且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研究型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我们无法穷尽研究型课程的全部内容,下面采用举例的方式,列举一些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内容:

1. 主题举例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以主题形式呈现,根据主题所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等,例如:

2. 内容和要求举例

在某一个主题下面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和要求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例如:

五、怎样学习研究型课程,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研究型课程不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练习的方式,而是用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组织参观访问、观看录像、操作实践、进行信息交流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求知欲望。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形成研究计划。

3.探究和实践

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探究,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通过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开展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结果,并把研究

过程和过程中的体会、感想记录下来。课内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也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可以适当利用一些课外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4.表达和交流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形式的成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结果和真实体会,通过交流、研讨与别人分享学习的成果。

5.反思和深化

在表达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鼓励学生拓展和延伸已经研究的课题,继续深入进行研究。

学习研究型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有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研究;在动手操作、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进行某一项活动的设计策划,某一项产品、设备、建设项目的设计;围绕某一课题开展的研究等多种实施方式。

选择问题、课题或项目也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课题库,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较大范围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 成果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

成果交流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

研究型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相对独立的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等。有时也可以是全校或全年级围绕同一个大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各班或各小组在这个大主题范围内选择小主题或问题分别开展研究。

六、研究型课程要不要考试,如何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实施研究型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强调不仅要关注研究结果的评价,而且要重视研究过程的评价。既要对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案进行评价,还要对研究实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习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又包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不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研究型课程不是通过考试来进行学习评价,它采用成长记录袋、观察与谈话、协商与研讨、展示交流与答辩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表述可以有各种方式,如语言描述、等第表示,中学还可采用学分评定和特长认定相结合的方式。


相关内容

  •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_胡庆芳
  • 教师培训项目评估 教育发展研究2011.15-16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笮胡庆芳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为例,从培训课程建设的角度解析了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开发的模式与特色,分析提出了"后学历补偿时代"教师在职培训的重新定位,概括 ...

  •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试行稿(2004.7. 23 ) 目 录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2.结构要点说明 四.课程内容 1.生活活动 2.运动 3.学习活动 4.游戏活动 五.课程实施 1.总体要求 2.具体活动要求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 ...

  • 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内容
  • 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举行 3月14日,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会议分析了上海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一个主题: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三个内涵:第一,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必须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个孩 ...

  • 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入学指南
  • 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入学指南 岐 阜 大 学 目 录 1.日本学校的教育制度 1-1 1-2 1-3 1-4 2.关于岐阜大学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学部 ················································· ...

  • 上海小学一年级学习调查发布 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
  • 上海小学一年级学习调查发布 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 澎湃新闻记者 来自 教育家 在上海,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小学生睡眠时间比去年有所提高,"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不进行书面考试"等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3月23日,上海市教委举办新闻 ...

  • 教育论文投稿指南
  • 教育论文投稿指南! - [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思想 理论 教育 杂志 上海市 普陀 区 太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sq.k12.com.cn/d ...

  • 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
  • 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2011.03-07) 20110723 一.项目实验区和试点学校 目前已经与云南迪庆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西南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西藏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等五家机构进行了沟通.除了华南师范大学因为部分教师适逢高考考试 ...

  • [有效教学]参考书籍介绍
  • (美) 斯考隆(Skowron,J)著:陈超,郄海霞 译. 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詹尼斯•斯考隆博士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教育咨询专家,本书是她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她根据不同的哲学理论和教育基本原理,结合丰富的教学咨询和教学实践经验, ...

  • 上海市信息课程标准
  •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