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贸地理概况

2011/2012学年第 1 学期 经济贸易地理 课程考核试卷 A√、B□

课程代码: 13001380 任课教师_ 考试形式: 开卷√、闭卷□ 课程性质:通识□、基础□、专业√、必修□、选修□、考试□、考查√、指选□、跨选□ 适用年级/专业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 学分/学时数 2/32 考试时间 90 分钟 „„„„„„„„„„„„„„„„„„„„„„„„„„„„„„„„„„„„„„„„ 学号 姓名 专业 得分

印度经济贸易地理概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 ,实际控制面积为3,166,414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二、地形地貌

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

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腊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在辽阔无垠的次大陆,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为人类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恒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哥达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三、气候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喜马拉雅山区年均气温12℃~14℃,东部地区26℃~29℃。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仍是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暑季则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C,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浃背。从7月份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雨季开始,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雨,带走一些暑热。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四、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据统计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铁矿)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概况

一、人口与劳动力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约有12.1亿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众多人口虽然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人口总量大,而人口增长率又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据统计,20世纪40~6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达4.1%左右,1995年下降到2.9%,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是印度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印度人口总量将赶上并超过中国。

14

12

10

8

6

4

2

0 国度国尼西基

斯坦

印度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佣,即所谓的“有组织部门”。这就意味着,在上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这是一个极低的比例。而其他人多属于“无组织经济体”,他们或者在家饲养牲畜,或者是临时工人,或者经营零售店和小摊,或者做人力车夫等等。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印度即将成为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未来10年内印度将新增劳动力1.1亿人,成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报告中说,印度新增劳动力数量几乎是英国和韩国人口总数的总和。

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印度51%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66%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表示,印度人口年轻的优势估计会一直保持到2050年。相比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无疑将成为印度将来发展的一大优势。

二、民族与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宗教也众多,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印度教徒主张素食,把牛视为“神”。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商人带入南印度。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亚,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保护宗教的人也将受到宗教的保护。印度的各种宗教的信众,虽长期以来融洽相处,但由于宗教教义有别,加上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的矛盾进行挑拨和分而治之,因此各种宗教争斗此起彼伏,进而引起政治上的动荡。

三、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

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该阶段GDP年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到6.5%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9.7%,2007-2008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三大产业概况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业,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

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1.6%,占GDP的比重为17%。

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分别增

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该阶段GDP年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到6.5%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

9.7%,2007-2008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三大产业概况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业,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

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

1.6%,占GDP的比重为17%。

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

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分别增

长8.7%、9.1%、11.8%、8.2%和2.4%,年均增长达8%。2008-09财年,工业总产值达61788.2亿卢比,占GDP的18.5%。

服务业: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其中,2008-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05财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

四、对外贸易现状 独立后,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

品数额一直比较低,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伞面的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

(一)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到2007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5.45亿美元,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额从1992年的207.1l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5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9%;进口额从233.04亿美元增长到了2186.4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09%。与此同时,1992—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均为9%。可见,印度的进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同时,印度出口和进口商占fl额占世界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59%和0.62%提高到2007年的1.22%和1.38%。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但贸易逆差小断扩大。2007年,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达到了27.45亿美元。

相比商品贸易而言,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49.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753.54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8.59%;进口额从1991年的59.4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635.37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5.96%。同一时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1%和7.6%。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65%和0.56%,增加到了2006年的2.34%和2.67%。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印度服务贸易近年来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初级产品,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在劳动密集剖产品巾,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的则主要足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系都比较高。石油类产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进口产品。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目前,在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l—2006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态势是有日共睹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软件出口一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199l—1992年度,印度软件业的出口不足一亿美元。到2006年,其出口已经近三百亿美元。正是由于软件业出口的迅猛增长,才带动了整个印度服务贸易,甚至整个印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他商业、运输、旅游由于是印度较系要的服务部门,在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都占据着相对大的份额。

(三)进出口市场结构

印度独立后,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由独立前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状况,日益走向多元化。现阶段,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其次为欧盟和北美。从出口

看,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贸易伙伴为英国和美国,约占其出口总额的42.9%;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出口贸易扩展到苏联、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德国和日本等国,尤以与苏联贸易增长最快,1980-1981年度与苏联贸易约占其出口额的18.3%;其次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约占13.4%,美国占11.1%,而英国下降到5.9%。目前印度工业制成品出口,输往发达国家的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37%,输往发展中国家的占63%;其中美国、中国、阿联酋、英国、德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新加坡、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就占52%以上。

进口地区,20世纪50年代最大贸易伙伴是英国,其次是美国,最后是伊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所处地位下降,而与美国、比利时、德国贸易额上升,而最大的进口地区是欧佩克各产油国。

五、中印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足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年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中印双边的政治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这也阻碍了双边正常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印双边的贸易额起伏不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两围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经过10年发展,到2000年已激增10倍,达到29.1亿美元,占同年中国与南亚八国(包括阿富汗)贸易总额56.78亿美元的51%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24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7%;自印度进口146.3亿荚元,同比增长42.4%。目前,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更直观地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解,笔者将展示1992--2007年,中印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见表l和表2)

从表l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l,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超过了l,并且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

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水平低于同期印度在世界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同时,印度从中国的进口水平也低于同期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这也反映出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1992--200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强度指数

无论是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还是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围绕着1波动,并且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这说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与此同时,这种互补关系在不同行业(或产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6和8)中,中印两同的贸易互补性较显著,该类产品的Ckij在1.1—2.1之问。在初级产品中(0一4),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先是强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后来这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又逐渐弱于印度同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这说明:

(1)印度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比中国强,而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比印度强;

(2)印度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刑制成品中(5、7和9),两国不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2011/2012学年第 1 学期 经济贸易地理 课程考核试卷 A√、B□

课程代码: 13001380 任课教师_ 考试形式: 开卷√、闭卷□ 课程性质:通识□、基础□、专业√、必修□、选修□、考试□、考查√、指选□、跨选□ 适用年级/专业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 学分/学时数 2/32 考试时间 90 分钟 „„„„„„„„„„„„„„„„„„„„„„„„„„„„„„„„„„„„„„„„ 学号 姓名 专业 得分

印度经济贸易地理概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 ,实际控制面积为3,166,414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二、地形地貌

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

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腊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在辽阔无垠的次大陆,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为人类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恒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哥达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三、气候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喜马拉雅山区年均气温12℃~14℃,东部地区26℃~29℃。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仍是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暑季则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C,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浃背。从7月份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雨季开始,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雨,带走一些暑热。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四、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据统计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铁矿)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概况

一、人口与劳动力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约有12.1亿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众多人口虽然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人口总量大,而人口增长率又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据统计,20世纪40~6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达4.1%左右,1995年下降到2.9%,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是印度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印度人口总量将赶上并超过中国。

14

12

10

8

6

4

2

0 国度国尼西基

斯坦

印度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佣,即所谓的“有组织部门”。这就意味着,在上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这是一个极低的比例。而其他人多属于“无组织经济体”,他们或者在家饲养牲畜,或者是临时工人,或者经营零售店和小摊,或者做人力车夫等等。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印度即将成为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未来10年内印度将新增劳动力1.1亿人,成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报告中说,印度新增劳动力数量几乎是英国和韩国人口总数的总和。

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印度51%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66%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表示,印度人口年轻的优势估计会一直保持到2050年。相比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无疑将成为印度将来发展的一大优势。

二、民族与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宗教也众多,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印度教徒主张素食,把牛视为“神”。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商人带入南印度。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亚,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保护宗教的人也将受到宗教的保护。印度的各种宗教的信众,虽长期以来融洽相处,但由于宗教教义有别,加上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的矛盾进行挑拨和分而治之,因此各种宗教争斗此起彼伏,进而引起政治上的动荡。

三、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

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该阶段GDP年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到6.5%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9.7%,2007-2008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三大产业概况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业,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

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1.6%,占GDP的比重为17%。

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分别增

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该阶段GDP年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到6.5%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

9.7%,2007-2008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三大产业概况

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业,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

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

1.6%,占GDP的比重为17%。

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

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分别增

长8.7%、9.1%、11.8%、8.2%和2.4%,年均增长达8%。2008-09财年,工业总产值达61788.2亿卢比,占GDP的18.5%。

服务业: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其中,2008-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05财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

四、对外贸易现状 独立后,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

品数额一直比较低,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伞面的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

(一)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到2007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5.45亿美元,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额从1992年的207.1l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5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9%;进口额从233.04亿美元增长到了2186.4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09%。与此同时,1992—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均为9%。可见,印度的进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同时,印度出口和进口商占fl额占世界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59%和0.62%提高到2007年的1.22%和1.38%。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但贸易逆差小断扩大。2007年,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达到了27.45亿美元。

相比商品贸易而言,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49.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753.54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8.59%;进口额从1991年的59.4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635.37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5.96%。同一时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1%和7.6%。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65%和0.56%,增加到了2006年的2.34%和2.67%。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印度服务贸易近年来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初级产品,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在劳动密集剖产品巾,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的则主要足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系都比较高。石油类产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进口产品。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目前,在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l—2006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态势是有日共睹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软件出口一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199l—1992年度,印度软件业的出口不足一亿美元。到2006年,其出口已经近三百亿美元。正是由于软件业出口的迅猛增长,才带动了整个印度服务贸易,甚至整个印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他商业、运输、旅游由于是印度较系要的服务部门,在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都占据着相对大的份额。

(三)进出口市场结构

印度独立后,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由独立前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状况,日益走向多元化。现阶段,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其次为欧盟和北美。从出口

看,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贸易伙伴为英国和美国,约占其出口总额的42.9%;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出口贸易扩展到苏联、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德国和日本等国,尤以与苏联贸易增长最快,1980-1981年度与苏联贸易约占其出口额的18.3%;其次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约占13.4%,美国占11.1%,而英国下降到5.9%。目前印度工业制成品出口,输往发达国家的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37%,输往发展中国家的占63%;其中美国、中国、阿联酋、英国、德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新加坡、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就占52%以上。

进口地区,20世纪50年代最大贸易伙伴是英国,其次是美国,最后是伊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所处地位下降,而与美国、比利时、德国贸易额上升,而最大的进口地区是欧佩克各产油国。

五、中印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足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年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中印双边的政治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这也阻碍了双边正常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印双边的贸易额起伏不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两围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经过10年发展,到2000年已激增10倍,达到29.1亿美元,占同年中国与南亚八国(包括阿富汗)贸易总额56.78亿美元的51%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24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7%;自印度进口146.3亿荚元,同比增长42.4%。目前,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更直观地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解,笔者将展示1992--2007年,中印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见表l和表2)

从表l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l,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超过了l,并且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

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水平低于同期印度在世界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同时,印度从中国的进口水平也低于同期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这也反映出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1992--200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强度指数

无论是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还是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围绕着1波动,并且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这说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与此同时,这种互补关系在不同行业(或产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6和8)中,中印两同的贸易互补性较显著,该类产品的Ckij在1.1—2.1之问。在初级产品中(0一4),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先是强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后来这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又逐渐弱于印度同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这说明:

(1)印度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比中国强,而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比印度强;

(2)印度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刑制成品中(5、7和9),两国不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相关内容

  • 国际贸易地理
  • 国际贸易地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Ⅰ.国际贸易地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或地域构成等,都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来决定的. Ⅱ.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 1. 综合性 2.地域性 3.动态性 4.社会性 第二节 Ⅰ.国际地 ...

  • 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
  • <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 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一章 国际贸易运输概论 第一节 运输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运输业的性质 (一)运输业的基本属性 就运输本身而言,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具有以下属性: 1.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运输者.运输对象.运输手段). 2.运输 ...

  •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研究之马来西亚
  •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研究之马来西亚 张华 中国社科院学者 白荷菲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 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qu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南亚八国)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 (南亚八国) 南亚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这块次大陆包含了超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南亚八国2014年国内生 ...

  •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 ...

  • [东盟各国概况]
  • 1.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2.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由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 ...

  • 印度尼西亚
  • 广东对外经济合作 Guangdong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广东省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会刊 2005年第2期 总第2期 (特刊) 编者按: 为了配合我省今年即将在东盟及澳大利亚等四国举办的 大型经贸活动,本协会专门撰写和编辑了四国投资指南特刊,在协会会刊上连载, ...

  • 中亚五国 各国概况(彩图)
  • 中亚五国概况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各共和国面积.人口具体情况如下: 199 ...

  • 巴基斯坦投资环境概况
  • 巴基斯坦投资环境概况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 巴亚兹"穆罕默德"汗 巴基斯坦独立于1947年8月14日,有五千多年历史.其所 在的印度河流域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与同时代的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黄河流域文明齐名.两千多年前,犍陀罗佛教在巴北部兴起,使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