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文明礼仪

国内外礼仪文化 礼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

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

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

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

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

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

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

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

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

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

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

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

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莫议论婴

儿的眼睛中国人夸婴儿总爱说:“看这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到伊朗您可千万别议论婴儿的眼

睛,伊朗人对婴儿眼睛最敏感,来客若出言不慎,双亲会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邪眼”。 女

人上街必须戴耳环。到西班牙去旅游,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如果没有戴耳环,就会像个

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会被人笑话。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去匈牙利旅游,不论是住店,还

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器皿,就会被人认为是要交逆运的

先兆,您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千万别碰黄牛。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黄牛是神明的“神牛”,对“神牛”,不准

鞭打,不准伤害,不能役使,更不能宰杀吃肉;“神牛”走近身边,应把最好的食物送上,逢

年过节,要举行祭牛仪式;在公路闹市遇到“神牛”,行人,车辆要回避、绕行,尼泊尔政府

将黄牛定为“国兽”,谁若伤害、鞭打它,是要罚款和判刑的。 日本人忌“八筷”。日本人用筷有八忌:1、舔筷;2、迷筷,手拿筷子,拿不定吃什么,

在餐桌上四处寻游;3、移筷,动一个菜后又动一个菜,不吃饭光吃菜;4、扭筷,扭转筷子,

用舌头舔上面饭粒;5、插筷,将筷子插在饭上;6、掏筷,将菜从中间掏开,扒弄着吃;7、

跨筷,把筷子骑在碗、碟上面;8、剔筷,将筷子当牙签剔牙。 讨厌过问私事 。如果您去英国旅游,千万不能像在国内一样,问人家“您去哪儿,吃饭

了吗?”这类问题,中国人认为很热情,英国人会认为你很粗鲁,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

个人生活,英国人更忌讳别人淡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

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绝不允许别人过问。更不应该问别人的年龄。 西方人厌恶“13”。西方人极端厌恶“13”这个数字,在任何场合都极力避开它,楼层中

的12上面便是14,宴会厅的餐桌14号紧接12号,每月13号,西方人都感到惴惴不安,西

方人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稣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

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稣出卖了,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

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所以到

西方旅游要了解这一禁忌。 左手不洁。去印度或中东旅游,吃饭和接拿东西,只能用

右手,绝对不能用左手。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一般是用左手洗澡,上厕所,左手是不洁净的。

所以用左手接拿食品是对主人最大的不礼貌。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

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

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

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

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

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

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

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

脚尖分开呈“v ”状或“y ”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

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

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

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

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

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

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

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

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

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

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

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

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

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

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

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按照国家惯例,

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 ”字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线条美。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

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

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西装

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

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袜子一般应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

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

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

公室所忌用的。 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

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 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轻女性的

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

而不失文雅。 饰物

佩戴饰物要考虑人、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

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则。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女性饰物种类繁多,

选择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吊唁

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文明礼仪常识之二--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

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

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一、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

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

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二、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

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

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

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

“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

关系远为先。

三、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

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

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

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

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

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

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

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

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

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四、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

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

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

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

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

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

对方。

五、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

活动的重要工具。

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

“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

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

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

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

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

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六、电话礼仪

打电话的礼仪

电话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打电话时,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一般应在早上八时后

晚上十时前。拨通电话后,应首先向对方问好,自报家门和证实以方的身份。通话时,语言

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及时挂上电话。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

话的进出,不可以久占线。 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要认

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回应。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

录。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手机礼仪

使用个性化手机铃声应注意场合,铃声要和身份相匹配,音量不能太大,内容要健康,

铃声不能给公众传导错误信息。开会、上课或其他重要集会时应关机或设置静音。非经同意,

不能随意动别人的手机或代别人接听手机。不要用手机偷拍。

七、网络礼仪

如同任何一种别的沟通方式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网络礼仪

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

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工作礼仪是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

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

一、接待礼仪

接待来访

接待上级来访要周到细致,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前来了解情况,要如

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接

待下级或群众来访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

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 地进行解释。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引见介绍

对来办公室与领导会面的客人,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

导办公室的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进领导

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

把客人介绍给领导。如果有几位客人同时来访,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依次介绍。介绍

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回身轻轻把门带好。 乘车行路

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主动打开车门,让领导和客人行外车,待领

导和客人坐稳后再上车,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

开右门,陪同客人时,要坐客人的左边。

二、同事礼仪

领导对下属礼仪

对下属亲切平和、尊重下属是领导对下属的基本礼仪。接受下属服务时应说“谢谢”;当

下属与你打招呼时应点头示意或给予必要的回应;当下属出现失礼时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对

下属出现的失误要耐心批评指正;与下属谈话时,要善于倾听和引导,提问语言和声调应亲

切、平和,对下属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听取,对合理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下属对领导礼仪

尊重领导、维护领导威望是下属对领导的基本礼仪。遇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进门时主

动礼让。与领导会面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分寸,不能失礼和冒犯,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是

非。向领导汇报工作,要遵守时间,进入领导办公室应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汇报

时要文雅大方、彬彬有礼、吐字清晰,语调、声音大小恰当。汇报结束后,领导如果谈兴犹

存,应等领导表示结束时才可告辞。 同事之间礼仪

同事之间要彼此尊重,见面时主动打扫呼,说话时语气要亲切、热情。在与同事交流和

沟通时,不可表现得过于随便或心不在焉。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懂得礼节性的捧场

院。不要随便议论同事的短长,对同事所遇到的困难要热心相助。

三、会务礼仪

会场安排礼仪

要提前布置会场,对必用的音响、照明、空调、投影、摄像设备认真高度。将需用的文

具、饮料预备齐全。凡属重要会议,在主席台每位就座者面前的桌子上,应事先摆放写有其

姓名的桌签。 排列主席台座次的惯例是: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座高于右座。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

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

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听从席的座次,一是按指定区域统一就座,二是

自由就座。

签字仪式,主人在左边,客人在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合影

时人员排序与主席台安排相同。 会场服务礼仪

要安排好与会者的招待工作。对于交通、膳宿、医疗、保卫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应精心、

妥当地做好准备。在会场之外,应安排专人迎送、引导、陪同与会人员。对与会的年老体弱

者要重点照顾。会议进行阶段,会议的组织者要进行例行服务工作。 与会者礼仪

无论参加哪一类会议,衣着整洁、举止大方都是必要的礼仪。与会者要准时到场,进出

井然有序。在会议中,要认真听讲,切忌与人交头接耳、哈欠连天。每当发言精彩或结束时,

都要鼓掌致意。中途离开会场要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会议进行时禁止吸烟,应将手机关

闭或调整到振动状态。

会议主诗人要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应整洁、大方,走向主席台时步伐稳健有力。如果是

站立主持,双腿应并拢,腰背挺直。持稿时,右手持稿的底中部,左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

双手持稿时,应与胸齐高。坐姿主持时,应身体挺直,双臂前伸,两手轻按于桌沿。主持过

程中,要根据会议性质调节会议气氛,切忌出现各种不雅动作。在会议期间,主持人对会场

上的熟人不能打招呼,更不篇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

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

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

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

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

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

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

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

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

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

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

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

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

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

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

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

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

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

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 ”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

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

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 ”,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ing ”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

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

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 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

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 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

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 ”或“hi mr.belmont.”在

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

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

“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

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

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

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 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

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

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

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

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 。

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

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

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 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

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

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

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

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

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

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

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

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

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

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 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

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

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

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

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

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

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

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 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

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

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

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

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

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

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

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

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

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

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

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

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

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

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

休闲装,如t 恤加牛仔服。 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

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

西方的篇三:西方文化礼仪 浓缩版 西方文化礼仪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浓缩版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

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礼仪的发展史可以分为:起萌时期、革

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

等8个时期。

一、 起萌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至今大约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出现了早期礼仪的

萌芽。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把兽骨、贝壳、野花戴在头上或者

挂在脖子上,去装饰或炫耀自己。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二、革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在此后的数千年的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

形。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

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三、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 南安阳的殷都。

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

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

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

专著。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

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

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

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

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

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

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四、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

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

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

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

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 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

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

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

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

舍生而取义“。 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

重皆有称者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

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五、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

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董仲

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 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他把儒家

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

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

《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

《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

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

(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

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

和《仪礼》)。

宋代时,程颐兄弟和朱熹为理学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

于天的间。”“礼即是理也。” 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

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

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司马光《涑水家仪》和朱熹的

《朱子家礼》最著名。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六、 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 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

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

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七、 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

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

开现代礼仪的帷幕。(中山装)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

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

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

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封建

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

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

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篇四:西方文化礼仪之 )、西方文化礼仪之“称谓礼仪”: 西方人的姓名排列跟我们刚好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 ”,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 ”,

已婚的则应称“mrs. ”。

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 )、教授(professor )、医生(doctor )、

高级政府官员如参议员(senator )、军官如将军(general ),上尉(capital )和高级宗教人

士如主教(bishop )等,可将其职业连同姓名一起称呼,如“doctor jack ”“professor 、white ”,

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 judge”,“mr. lawyer”。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通常只招呼一声“hello ”,哪怕

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二)、西方文化礼仪之“介绍礼仪”: 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一般应有第三者介绍。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

确实想认识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做自我介绍,但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问对方的名

字。对方若不做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 用句型“this is ××× and this is xxx „. ”介绍俩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介绍给女

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应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

不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有些国家会将“联系”理解为有要相求于

他。

(三)、西方文化礼仪之“交谈礼仪”: 与人交谈,莫问私事。在西方,人们的一切行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

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

东西,从不去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

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俩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

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may i sit

here )?”,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礼貌用语,多多益善。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

畅。的确,在美国“please ”、“thank you”、“i ’m sorry”、“excuse me”之类的话随处可

闻。

(四)、西方文化礼仪之“拜访礼仪”: 应邀去他人家中做客,务必要准时。不守时是失礼的。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

你能喜欢(i hope you ’ll like it )”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

请笑纳”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这类话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但遇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

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送3个梨也不

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会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

道谢。“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在外国人家中,不要对他们的摆设大加评论,也不要随意极力赞赏某件物品,那样会导

致主人一定要将你极为赞赏的物品送给你,这多尴尬。 如主人家养有猫,狗等宠物,要对他们友好,外国人十分珍爱宠物的。 美国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绝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因

此要拜访他们,事前约会是必不可少的。

(五)、西方文化礼仪之“女士优先礼仪”: 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要谦让女的。 ① 步行时,男士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 ② 入座时,应先请女士坐下。 ③ 上下电梯,应让女士走在前面。 ④ 进门时,男士应把门打开,请女士先进。 ⑤ 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士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士。 ⑥ 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士应走在前边,为女士找好座位。 ⑦ 进餐时,要请女士先点菜。 ⑧ 同女士打招呼时,男士应起立,而女士则不必。 ⑨ 男女握手时,男士应摘下手套,而女士则不必。 ⑩ 女的东西掉了,男士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六)、西方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西方进餐的习惯与我们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参加西餐宴会时

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 外国人一般没有让菜让酒的习惯,所以你喜欢吃什么,不妨多取些。 ② 所有的菜式都应尝试,这是对主人的尊重。 ③ 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后才可以用餐。 ④ 餐巾应铺在膝上。也可在颈上或胸前,但不大方。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

油渍,但绝不可揩拭餐具。

⑤ 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要两臂横放在桌上。 ⑥ 使用刀叉时,应左手用叉,右手用刀。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中途放下

刀叉,应呈“八”字型分别放在盘子上。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⑦ 要喝水时,应先将食物咽下。用玻璃杯喝水时,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⑧ 如打喷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间,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excuse me)。 ⑨ 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咽下去再答。 ⑩ 当侍

者依次给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 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才可离席。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样折好。

(七)、西方文化礼仪之“小费礼仪”: 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付给小费。但是,并非

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小费究竟应付给哪些人,还颇有讲究。 ① 坐船或火车时应付小费,但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 ② 对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务员小费。 ③ 在旅馆时,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不必。

④ 在餐馆时,对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不必。 ⑤ 乘车时,对出租车司机应付小费,但对公共汽车司机则不必。 ⑥ 对理发师,美容师应付小费,但对售货员、自助洗衣店的服务员则不必。 ⑦ 对警察、海关检查员,大使馆职员,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绝不可付小费。 ⑧ 小

费占总费用的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

(八)、西方文化礼仪之“禁忌”: ① 与外国人初次交谈,不要谈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 ② 不要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对方衣饰的价格。 ③ 正规场合,不要穿休闲装,运动装。 ④ 吃饭或娱乐,不要抢着买单,他们喜欢aa 制。 ⑤ 不要过于“自谦”。

与日本人交往:初次见面不宜谈工作。接受礼物要回礼。 与法国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有行贿之嫌。 与英国人交往:不要穿戴太随便。不要随便称呼名字,要加上“mr. ” 等。 与美国人交往:不要在周五或13号约会,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 ”,应用“black ”。

别忘了问候他们的孩子。

与韩国人交往:不要不守信用。 与德国人交往:要十分注重礼仪,不宜直呼名字,不要谈二次大战。谈话不要太夸张,

他们喜欢一是一,二是二。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触摸别人的头部。 与印度人交往:主客相见,行“合十礼”。摇头即同意,点头即不同意。忌吃牛肉。喝茶

时,将茶倒在盘子里伸出舌头舔饮。不杀牛,不杀蛇。

国内外礼仪文化 礼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

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

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

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

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

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

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

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

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

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

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

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

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莫议论婴

儿的眼睛中国人夸婴儿总爱说:“看这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到伊朗您可千万别议论婴儿的眼

睛,伊朗人对婴儿眼睛最敏感,来客若出言不慎,双亲会出钱让人挖掉婴儿的“邪眼”。 女

人上街必须戴耳环。到西班牙去旅游,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如果没有戴耳环,就会像个

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会被人笑话。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去匈牙利旅游,不论是住店,还

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器皿,就会被人认为是要交逆运的

先兆,您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千万别碰黄牛。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黄牛是神明的“神牛”,对“神牛”,不准

鞭打,不准伤害,不能役使,更不能宰杀吃肉;“神牛”走近身边,应把最好的食物送上,逢

年过节,要举行祭牛仪式;在公路闹市遇到“神牛”,行人,车辆要回避、绕行,尼泊尔政府

将黄牛定为“国兽”,谁若伤害、鞭打它,是要罚款和判刑的。 日本人忌“八筷”。日本人用筷有八忌:1、舔筷;2、迷筷,手拿筷子,拿不定吃什么,

在餐桌上四处寻游;3、移筷,动一个菜后又动一个菜,不吃饭光吃菜;4、扭筷,扭转筷子,

用舌头舔上面饭粒;5、插筷,将筷子插在饭上;6、掏筷,将菜从中间掏开,扒弄着吃;7、

跨筷,把筷子骑在碗、碟上面;8、剔筷,将筷子当牙签剔牙。 讨厌过问私事 。如果您去英国旅游,千万不能像在国内一样,问人家“您去哪儿,吃饭

了吗?”这类问题,中国人认为很热情,英国人会认为你很粗鲁,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

个人生活,英国人更忌讳别人淡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

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绝不允许别人过问。更不应该问别人的年龄。 西方人厌恶“13”。西方人极端厌恶“13”这个数字,在任何场合都极力避开它,楼层中

的12上面便是14,宴会厅的餐桌14号紧接12号,每月13号,西方人都感到惴惴不安,西

方人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稣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

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稣出卖了,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

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所以到

西方旅游要了解这一禁忌。 左手不洁。去印度或中东旅游,吃饭和接拿东西,只能用

右手,绝对不能用左手。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一般是用左手洗澡,上厕所,左手是不洁净的。

所以用左手接拿食品是对主人最大的不礼貌。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

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

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

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

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

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

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

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

脚尖分开呈“v ”状或“y ”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

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

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

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

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

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

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

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

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

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

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

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

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

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

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

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按照国家惯例,

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 ”字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线条美。

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

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

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西装

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

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袜子一般应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

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

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

公室所忌用的。 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

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 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轻女性的

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

而不失文雅。 饰物

佩戴饰物要考虑人、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

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则。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女性饰物种类繁多,

选择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吊唁

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文明礼仪常识之二--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

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

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一、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

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

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二、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

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

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

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

“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

关系远为先。

三、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

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

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

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

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

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

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

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

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

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四、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

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

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

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

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

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

对方。

五、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

活动的重要工具。

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

“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

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

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

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

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

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六、电话礼仪

打电话的礼仪

电话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打电话时,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一般应在早上八时后

晚上十时前。拨通电话后,应首先向对方问好,自报家门和证实以方的身份。通话时,语言

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及时挂上电话。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

话的进出,不可以久占线。 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要认

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回应。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

录。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手机礼仪

使用个性化手机铃声应注意场合,铃声要和身份相匹配,音量不能太大,内容要健康,

铃声不能给公众传导错误信息。开会、上课或其他重要集会时应关机或设置静音。非经同意,

不能随意动别人的手机或代别人接听手机。不要用手机偷拍。

七、网络礼仪

如同任何一种别的沟通方式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网络礼仪

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

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工作礼仪是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

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

一、接待礼仪

接待来访

接待上级来访要周到细致,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前来了解情况,要如

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接

待下级或群众来访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

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 地进行解释。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引见介绍

对来办公室与领导会面的客人,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

导办公室的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进领导

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

把客人介绍给领导。如果有几位客人同时来访,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依次介绍。介绍

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回身轻轻把门带好。 乘车行路

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主动打开车门,让领导和客人行外车,待领

导和客人坐稳后再上车,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

开右门,陪同客人时,要坐客人的左边。

二、同事礼仪

领导对下属礼仪

对下属亲切平和、尊重下属是领导对下属的基本礼仪。接受下属服务时应说“谢谢”;当

下属与你打招呼时应点头示意或给予必要的回应;当下属出现失礼时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对

下属出现的失误要耐心批评指正;与下属谈话时,要善于倾听和引导,提问语言和声调应亲

切、平和,对下属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听取,对合理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下属对领导礼仪

尊重领导、维护领导威望是下属对领导的基本礼仪。遇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进门时主

动礼让。与领导会面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分寸,不能失礼和冒犯,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是

非。向领导汇报工作,要遵守时间,进入领导办公室应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汇报

时要文雅大方、彬彬有礼、吐字清晰,语调、声音大小恰当。汇报结束后,领导如果谈兴犹

存,应等领导表示结束时才可告辞。 同事之间礼仪

同事之间要彼此尊重,见面时主动打扫呼,说话时语气要亲切、热情。在与同事交流和

沟通时,不可表现得过于随便或心不在焉。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懂得礼节性的捧场

院。不要随便议论同事的短长,对同事所遇到的困难要热心相助。

三、会务礼仪

会场安排礼仪

要提前布置会场,对必用的音响、照明、空调、投影、摄像设备认真高度。将需用的文

具、饮料预备齐全。凡属重要会议,在主席台每位就座者面前的桌子上,应事先摆放写有其

姓名的桌签。 排列主席台座次的惯例是: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座高于右座。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

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

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听从席的座次,一是按指定区域统一就座,二是

自由就座。

签字仪式,主人在左边,客人在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合影

时人员排序与主席台安排相同。 会场服务礼仪

要安排好与会者的招待工作。对于交通、膳宿、医疗、保卫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应精心、

妥当地做好准备。在会场之外,应安排专人迎送、引导、陪同与会人员。对与会的年老体弱

者要重点照顾。会议进行阶段,会议的组织者要进行例行服务工作。 与会者礼仪

无论参加哪一类会议,衣着整洁、举止大方都是必要的礼仪。与会者要准时到场,进出

井然有序。在会议中,要认真听讲,切忌与人交头接耳、哈欠连天。每当发言精彩或结束时,

都要鼓掌致意。中途离开会场要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会议进行时禁止吸烟,应将手机关

闭或调整到振动状态。

会议主诗人要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应整洁、大方,走向主席台时步伐稳健有力。如果是

站立主持,双腿应并拢,腰背挺直。持稿时,右手持稿的底中部,左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

双手持稿时,应与胸齐高。坐姿主持时,应身体挺直,双臂前伸,两手轻按于桌沿。主持过

程中,要根据会议性质调节会议气氛,切忌出现各种不雅动作。在会议期间,主持人对会场

上的熟人不能打招呼,更不篇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

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

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

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

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

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

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

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

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

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

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

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

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

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

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

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

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

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

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 ”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

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

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 ”,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ing ”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

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

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 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

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 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

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 ”或“hi mr.belmont.”在

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

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

“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

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

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

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 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

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

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

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

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 。

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

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

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 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

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

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

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

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

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

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

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

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

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

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 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

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

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

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

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

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

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

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 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

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

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

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

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

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

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

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

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

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

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

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

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

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

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

休闲装,如t 恤加牛仔服。 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

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

西方的篇三:西方文化礼仪 浓缩版 西方文化礼仪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浓缩版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

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礼仪的发展史可以分为:起萌时期、革

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

等8个时期。

一、 起萌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至今大约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出现了早期礼仪的

萌芽。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把兽骨、贝壳、野花戴在头上或者

挂在脖子上,去装饰或炫耀自己。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二、革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在此后的数千年的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

形。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

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三、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 南安阳的殷都。

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

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

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

专著。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

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

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

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

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

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

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四、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

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

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

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

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 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

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

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

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

舍生而取义“。 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

重皆有称者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

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五、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

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董仲

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 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他把儒家

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

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

《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

《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

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

(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

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

和《仪礼》)。

宋代时,程颐兄弟和朱熹为理学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

于天的间。”“礼即是理也。” 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

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

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司马光《涑水家仪》和朱熹的

《朱子家礼》最著名。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六、 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 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

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

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七、 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

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

开现代礼仪的帷幕。(中山装)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

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

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

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封建

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

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

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篇四:西方文化礼仪之 )、西方文化礼仪之“称谓礼仪”: 西方人的姓名排列跟我们刚好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 ”,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 ”,

已婚的则应称“mrs. ”。

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 )、教授(professor )、医生(doctor )、

高级政府官员如参议员(senator )、军官如将军(general ),上尉(capital )和高级宗教人

士如主教(bishop )等,可将其职业连同姓名一起称呼,如“doctor jack ”“professor 、white ”,

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 judge”,“mr. lawyer”。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通常只招呼一声“hello ”,哪怕

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二)、西方文化礼仪之“介绍礼仪”: 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一般应有第三者介绍。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

确实想认识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做自我介绍,但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问对方的名

字。对方若不做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 用句型“this is ××× and this is xxx „. ”介绍俩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介绍给女

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应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nice to meet you)”。

不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有些国家会将“联系”理解为有要相求于

他。

(三)、西方文化礼仪之“交谈礼仪”: 与人交谈,莫问私事。在西方,人们的一切行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

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

东西,从不去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

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俩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

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may i sit

here )?”,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礼貌用语,多多益善。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

畅。的确,在美国“please ”、“thank you”、“i ’m sorry”、“excuse me”之类的话随处可

闻。

(四)、西方文化礼仪之“拜访礼仪”: 应邀去他人家中做客,务必要准时。不守时是失礼的。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

你能喜欢(i hope you ’ll like it )”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

请笑纳”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这类话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但遇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

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送3个梨也不

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会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

道谢。“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在外国人家中,不要对他们的摆设大加评论,也不要随意极力赞赏某件物品,那样会导

致主人一定要将你极为赞赏的物品送给你,这多尴尬。 如主人家养有猫,狗等宠物,要对他们友好,外国人十分珍爱宠物的。 美国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绝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因

此要拜访他们,事前约会是必不可少的。

(五)、西方文化礼仪之“女士优先礼仪”: 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要谦让女的。 ① 步行时,男士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 ② 入座时,应先请女士坐下。 ③ 上下电梯,应让女士走在前面。 ④ 进门时,男士应把门打开,请女士先进。 ⑤ 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士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士。 ⑥ 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士应走在前边,为女士找好座位。 ⑦ 进餐时,要请女士先点菜。 ⑧ 同女士打招呼时,男士应起立,而女士则不必。 ⑨ 男女握手时,男士应摘下手套,而女士则不必。 ⑩ 女的东西掉了,男士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六)、西方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西方进餐的习惯与我们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参加西餐宴会时

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 外国人一般没有让菜让酒的习惯,所以你喜欢吃什么,不妨多取些。 ② 所有的菜式都应尝试,这是对主人的尊重。 ③ 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后才可以用餐。 ④ 餐巾应铺在膝上。也可在颈上或胸前,但不大方。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

油渍,但绝不可揩拭餐具。

⑤ 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要两臂横放在桌上。 ⑥ 使用刀叉时,应左手用叉,右手用刀。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中途放下

刀叉,应呈“八”字型分别放在盘子上。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⑦ 要喝水时,应先将食物咽下。用玻璃杯喝水时,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⑧ 如打喷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间,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excuse me)。 ⑨ 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咽下去再答。 ⑩ 当侍

者依次给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 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才可离席。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样折好。

(七)、西方文化礼仪之“小费礼仪”: 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付给小费。但是,并非

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小费究竟应付给哪些人,还颇有讲究。 ① 坐船或火车时应付小费,但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 ② 对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务员小费。 ③ 在旅馆时,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不必。

④ 在餐馆时,对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不必。 ⑤ 乘车时,对出租车司机应付小费,但对公共汽车司机则不必。 ⑥ 对理发师,美容师应付小费,但对售货员、自助洗衣店的服务员则不必。 ⑦ 对警察、海关检查员,大使馆职员,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绝不可付小费。 ⑧ 小

费占总费用的15%左右,表示对服务满意。

(八)、西方文化礼仪之“禁忌”: ① 与外国人初次交谈,不要谈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 ② 不要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对方衣饰的价格。 ③ 正规场合,不要穿休闲装,运动装。 ④ 吃饭或娱乐,不要抢着买单,他们喜欢aa 制。 ⑤ 不要过于“自谦”。

与日本人交往:初次见面不宜谈工作。接受礼物要回礼。 与法国人交往:初次见面万勿送礼,有行贿之嫌。 与英国人交往:不要穿戴太随便。不要随便称呼名字,要加上“mr. ” 等。 与美国人交往:不要在周五或13号约会,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 ”,应用“black ”。

别忘了问候他们的孩子。

与韩国人交往:不要不守信用。 与德国人交往:要十分注重礼仪,不宜直呼名字,不要谈二次大战。谈话不要太夸张,

他们喜欢一是一,二是二。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触摸别人的头部。 与印度人交往:主客相见,行“合十礼”。摇头即同意,点头即不同意。忌吃牛肉。喝茶

时,将茶倒在盘子里伸出舌头舔饮。不杀牛,不杀蛇。


相关内容

  • 北京市宣武区外国语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 北京市宣武区外国语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中学生守则><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我校师生文明素质,促进良好校风.师风.学风的形成.在我校师生中普 ...

  •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安徽师范大学"文明外院"首届文明礼仪教育 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秉承展现文化内涵.智慧才华与表 ...

  • "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简介 "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是外交学院学生会每年一度的特色活动.为了使文明的风尚深入人心,使我国拥有更多高水准的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同时也为了推动北京"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开展和高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外交学院院团委.学生会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于 ...

  • 高中生文明礼仪的演讲稿
  • 范文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 ...

  • 旅游文明礼仪
  • 外出旅游文明礼仪教案 备课人:杜波 学校:故陵中学 班级:初三.七班 教学目标: 让故中学生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外出人. 教学重.难点: 让故中学生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p36-p40页 ? 引入 ...

  • 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及十二项原则
  • 1.塑造个人与企业良好形象 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 ...

  • 与文明同行演讲稿2篇
  •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3)班的方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文明同行>. 文明是一枝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文明是一颗星,折射出闪耀的光芒:文明是一捧土,养育出美丽的生命-- 对于小学生来说,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文明永远在我们身边!文明是人生中最心 ...

  • 国际礼仪我知道
  • 国际礼仪我知道 --成都市聚星小学五年级二班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同学们对国际文明礼仪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在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通过自我测试和现场活动进一步真正的做到文明礼仪. 二.活动准备 ppt 礼仪树 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室布置:主题班会的标 ...

  • 礼仪读后感
  • 今天,我看了<文明礼仪实用手册>.我手捧这本绿色封面的书时,感觉沉甸甸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文明礼仪是中华名族的传统 美德它就像我们贴身侍卫一样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不时被文明礼仪的小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除了平时的日常用语.态度举止以外 ...

  • 文明有礼方大人
  •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 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