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沙湖]探析

  内容摘要:《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情寓于中,意溢言外,实为千古“异文”.

  关键词:异人 异景 异趣 异文

  读苏轼的《游沙湖》,感其情、悟其神,笔者不禁思接千载,有感而发。《游沙湖》是作者精心构思,浑然一体的精致小品,全文以“异”为核心,前后呼应,互为映衬,妙笔生花。

  一.“异人”——义生文外,波起辞间

  作者开篇记人——庞安常和我。作者一反常规,用一半的篇幅记人,其中大有深意,有“义生文外,波起辞间”之妙。

  其一,详写庞安常的“异”。用安常“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的“异”,来讽刺世人:这样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尚且理解我,世上这么多身体健全的人对于我写的这么多的文字,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

  其二,略写自己的“异”。对于自己的“异”,作者用“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一笔带过。庞安常的“异”清楚明白,作者的“异”则含糊不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去揣摩和回味。在笔者看来,作者的“异”恐怕有三层含义:一是有口难辩,只能“以手为口”的怪异处境;二是异于常人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负;三是“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反而被人看作是行为怪异的人,这是作者的自悲。以上情由,苏轼碍于被贬谪的身份和处境无以言表只能含蓄道出。

  以上两方面,恰恰照应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的背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状况。而所谓“乌台诗案”正是一群宵小之辈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来诬蔑苏轼的冤案。因此在这里作者拿庞安常和自己的“异”来讽刺那些搬弄是非流言诬蔑的小人不是入木三分吗?明了此点,作者那藏颖词间的深意便豁然开朗了。

  其三,为下面作者记游,抒情作了伏笔。一是做了人事的伏笔,庞安常是和作者一起游沙湖的,对于人事上做了交待,同时,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何况是游沙湖这样赏心乐事的情况呢,有知音相伴,旅途上才会心情愉悦。二是作了情事的伏笔。正是“异人”的苦闷无法排遣,才有了下文作者借游事而解忧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情事的变化。一悲一乐,对比映衬,更显作者身处逆境而心襟旷达乐观的一面。

  二.“异景”——烟霭天成,深浅各奇

  沙湖的景很多,文中记的只有清泉寺、洗笔泉、兰溪,作者也并非“随笔写去”,其中也不乏深意:清泉寺是“泉清世不清”多说无益,一笔带过也罢;洗笔泉因是书圣王羲之的遗迹,对于同为书法家的苏轼来说不能不有知音之慨,故有“水极甘”的略作描绘,另外作者心中是不是也有洗洗自己的笔,使之不再惹来是非的一时想法呢?兰溪是“溪水西流”,和大多数河流的流向相反,这样的“异景”触动了作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于是浓墨重彩,大放厥词。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体现出游记根据游踪来记游的特点,同时又详略得当,重心突出,显得文章洗练而又精当,有“烟霭天成,深浅各奇”的特色。

  三.“异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

  有人说,境随心生,心随境变。《游沙湖》就是作为天才的苏轼、受贬谪的苏轼、旷达任性的苏轼与大自然的造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无“异境”,引发不出内心的“异趣”;无“异才”,抒发不出这样的“秀语”;不贬谪,喷薄不出这样的“异语”;不旷达,倾泻不出这样的“豪语”。《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浣溪沙》正是风云际会形神交会的产物。火花,燃亮了历史的天空,却未必能够完全驱除作者内心的阴霾。有人评价曰:达观幽默,寓慨于谐。在笔者看来,苏轼性格中的达观虽非一时,但诗人却坎坷走完一世,达观诙谐的心境难以尽掩世事沧桑的处境,于是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万虑一交,动心惊耳”的“异趣”,来博得内心的欢畅,同时与文章前面的“异人”照应,一伏一应,文章更显通透。

  四.“异文”——昏迷庸目,绝乎妙心

  《游沙湖》打破游记散文传统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写作常态,先记人,再写景和抒情。在庸目看来,定会轻薄哂文,百般挑剔。但是文无定法,贵在鲜活。《游沙湖》“异人”的叙述为下文写“异景”抒“异趣”埋下了伏笔,而“异景”“异趣”又为“异人”张目,可谓是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而且,无论记人、写景和抒情都以“异”为核心,这样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谓之“昏迷庸目,绝乎妙心”的“异文”当不为过。

  总之,这是一篇前后呼应、文笔精炼、含蕴丰富、意深情浓的生花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情寓于中,意溢言外,实为千古“异文”.

  关键词:异人 异景 异趣 异文

  读苏轼的《游沙湖》,感其情、悟其神,笔者不禁思接千载,有感而发。《游沙湖》是作者精心构思,浑然一体的精致小品,全文以“异”为核心,前后呼应,互为映衬,妙笔生花。

  一.“异人”——义生文外,波起辞间

  作者开篇记人——庞安常和我。作者一反常规,用一半的篇幅记人,其中大有深意,有“义生文外,波起辞间”之妙。

  其一,详写庞安常的“异”。用安常“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的“异”,来讽刺世人:这样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尚且理解我,世上这么多身体健全的人对于我写的这么多的文字,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

  其二,略写自己的“异”。对于自己的“异”,作者用“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一笔带过。庞安常的“异”清楚明白,作者的“异”则含糊不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去揣摩和回味。在笔者看来,作者的“异”恐怕有三层含义:一是有口难辩,只能“以手为口”的怪异处境;二是异于常人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负;三是“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反而被人看作是行为怪异的人,这是作者的自悲。以上情由,苏轼碍于被贬谪的身份和处境无以言表只能含蓄道出。

  以上两方面,恰恰照应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的背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状况。而所谓“乌台诗案”正是一群宵小之辈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来诬蔑苏轼的冤案。因此在这里作者拿庞安常和自己的“异”来讽刺那些搬弄是非流言诬蔑的小人不是入木三分吗?明了此点,作者那藏颖词间的深意便豁然开朗了。

  其三,为下面作者记游,抒情作了伏笔。一是做了人事的伏笔,庞安常是和作者一起游沙湖的,对于人事上做了交待,同时,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何况是游沙湖这样赏心乐事的情况呢,有知音相伴,旅途上才会心情愉悦。二是作了情事的伏笔。正是“异人”的苦闷无法排遣,才有了下文作者借游事而解忧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情事的变化。一悲一乐,对比映衬,更显作者身处逆境而心襟旷达乐观的一面。

  二.“异景”——烟霭天成,深浅各奇

  沙湖的景很多,文中记的只有清泉寺、洗笔泉、兰溪,作者也并非“随笔写去”,其中也不乏深意:清泉寺是“泉清世不清”多说无益,一笔带过也罢;洗笔泉因是书圣王羲之的遗迹,对于同为书法家的苏轼来说不能不有知音之慨,故有“水极甘”的略作描绘,另外作者心中是不是也有洗洗自己的笔,使之不再惹来是非的一时想法呢?兰溪是“溪水西流”,和大多数河流的流向相反,这样的“异景”触动了作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于是浓墨重彩,大放厥词。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体现出游记根据游踪来记游的特点,同时又详略得当,重心突出,显得文章洗练而又精当,有“烟霭天成,深浅各奇”的特色。

  三.“异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

  有人说,境随心生,心随境变。《游沙湖》就是作为天才的苏轼、受贬谪的苏轼、旷达任性的苏轼与大自然的造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无“异境”,引发不出内心的“异趣”;无“异才”,抒发不出这样的“秀语”;不贬谪,喷薄不出这样的“异语”;不旷达,倾泻不出这样的“豪语”。《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浣溪沙》正是风云际会形神交会的产物。火花,燃亮了历史的天空,却未必能够完全驱除作者内心的阴霾。有人评价曰:达观幽默,寓慨于谐。在笔者看来,苏轼性格中的达观虽非一时,但诗人却坎坷走完一世,达观诙谐的心境难以尽掩世事沧桑的处境,于是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万虑一交,动心惊耳”的“异趣”,来博得内心的欢畅,同时与文章前面的“异人”照应,一伏一应,文章更显通透。

  四.“异文”——昏迷庸目,绝乎妙心

  《游沙湖》打破游记散文传统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写作常态,先记人,再写景和抒情。在庸目看来,定会轻薄哂文,百般挑剔。但是文无定法,贵在鲜活。《游沙湖》“异人”的叙述为下文写“异景”抒“异趣”埋下了伏笔,而“异景”“异趣”又为“异人”张目,可谓是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而且,无论记人、写景和抒情都以“异”为核心,这样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谓之“昏迷庸目,绝乎妙心”的“异文”当不为过。

  总之,这是一篇前后呼应、文笔精炼、含蕴丰富、意深情浓的生花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内容

  • 游沙湖话苏轼
  • 游沙湖,话苏轼 --读<游沙湖>及苏轼 课程纲要 <游沙湖>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一篇小品文,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文本解读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着力点放在了"读文·读人"上,力求通过对文章和对苏轼的多重解读,实现认识和思想上的提升.在教学设计 ...

  • 苏轼 导学案
  •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苏轼 (1)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 ...

  •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 第30卷第4期2010年8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 fH uangga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V o. l 30N o . 4 A ug . 2010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438002) 摘 ...

  • [定风波]赏析
  •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⑤烟雨任平生.料峭⑥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⑦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 ...

  • [定风波]教案设计
  • <定风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 ...

  • ["一簑烟雨任平生" 谈谈苏东坡的豁达]古诗词介绍系列(二十三)
  • 一位哲人是这样解释"命运"的: "命",好比是一辆车,但牌子各异,有法拉利跑车.卡宴.宝马.奔驰,当然也有大众.丰田.雪佛兰.奇瑞QQ等等.它是落地生就的. "运"是车前面的各式各样的路,可能是一马平川,可能是羊肠小道,也可能是颠簸崎岖的山 ...

  • 逍遥游记---泛舟沙湖[散文欣赏]
  • 有人曾有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目的地是不在乎的,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有多少次,我想象着自己背上行囊,开始一段灵魂独处的旅程.许多时候,来到一个地方不需要任何理由,冥冥中自有前世注定的缘分,在遥远的时间里向你召唤.于是,我到来了这个叫沙湖的地方.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

  • 苏轼词两首试讲教案
  • <苏轼词两首> 一.导入 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书中写到,正是由于被贬,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的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历来被称为是苏东坡豪放情怀的代表作 ...

  • 苏轼定风波鉴赏
  •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 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