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焚书坑儒(2)

焚书坑儒(2)

首先,焚书必须让老百姓上交书,可老百姓、读书人就是不交,你怎么能搜查出来!当时,书的来源主要靠笔抄在竹简木牍上,来之不易,读书人爱书的情感之深,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所以藏书是当时反抗焚书令的主要办法。特别是读书人比如儒门后学和诸子学人,纷纷藏书。那么,书都藏在哪里呢?

1、 藏在屋壁。

屋壁就是夹壁墙。传孔子九世孙孔鲋曾把一批珍贵的书籍藏在曲阜孔府一间屋子的夹壁墙中,秦末,他参加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担任了陈胜的博士,后来在战斗中牺牲。到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翻修孔子旧宅,发现夹壁墙中有一大批藏书,包括《易》、《诗》、《礼》等典籍,这就是当年孔鲋为躲避秦朝的焚书令藏起来的书。

汉文帝时有个叫伏生的老头,90多岁了。他是当年秦朝的博士,他偷偷在屋中藏了一部《尚书》,偷着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才把书销毁。汉初鼓励民间献书,他背诵了《尚书》,由政府派人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

2、藏在深山。

在湖南沅陵县附近有一座美丽的二酉山,相传,秦始皇焚书时,京城咸阳的儒生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上千卷书简运出京城,风雨兼程,奔往南方,在二酉山,他们发现这里人迹罕至,山洞深邃,便将书简藏在了这里,使一批珍贵的书籍得到保存,汉初,他们把书献给政府,使这些书得以流传。风景秀丽,峰峦挺拔的二酉山也因藏书奇功成为文化圣迹。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无数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向往和朝拜。

此次焚书没有彻底执行,还有地方官员执行不力。落实焚书令需要各级官员执行、配合。秦始皇从十七年(前230年) 起至二十六(前221年) ,十年之间兼并六国,领土扩大了五倍。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短时间内,哪里有那末多培训好的能忠于秦政的官吏?秦始皇只能大量利用降秦的六国旧吏。众多的六国降吏也不可能在数年之内被秦国完全更换。那么,众多降吏都能尽忠职守于秦吗? 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焚书令吗? 不可能。正是因为有众多地方官吏的消极,才会造成众多有书之人的藏书机会,这使得焚书令大打折扣。

还有,出土秦简中未见只字焚书令的反映。2002年5月至6月,湖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湘西龙山里耶发现了战国古城,出土秦代木质简牍36000多枚。这批珍贵文献的时间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之间,内容包括法令、文书、历谱、郡县等十余项。被认为大部分是秦统一中国15年间的官方档案。按理说,这批简牍中应有秦始皇三十四年颁布的焚书令,但经清理却只字未见。

这一发现也证明,秦始皇颁令行法,并非人们所推想的那么雷厉风行于全国。

第四,从《汉书》所反映的实际看,秦以后各种图书的数量依然很可观。《汉书》是东汉人班固写的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其中《艺文志》记载了各种书籍多达13000多卷。这一万三千多卷中,大都是西汉初至宣帝多次奖励人们向中央进献之书,也理应就是秦焚书令之后众多藏匿之书。其中仅诸子书就有189家,4324卷(篇) ,这些书大都经历了焚书→藏书→献书的历程。

通过以上简单统计,我认为清楚地证明了一个长期未被人们深究的大问题,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其实是来势汹汹,收效甚微。但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个中国图书文化史上的大案,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

李斯与秦始皇合谋的焚书政策从主观上讲是要加强统一和集权,但对不同意见显然没有必

焚书坑儒(2)

首先,焚书必须让老百姓上交书,可老百姓、读书人就是不交,你怎么能搜查出来!当时,书的来源主要靠笔抄在竹简木牍上,来之不易,读书人爱书的情感之深,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所以藏书是当时反抗焚书令的主要办法。特别是读书人比如儒门后学和诸子学人,纷纷藏书。那么,书都藏在哪里呢?

1、 藏在屋壁。

屋壁就是夹壁墙。传孔子九世孙孔鲋曾把一批珍贵的书籍藏在曲阜孔府一间屋子的夹壁墙中,秦末,他参加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担任了陈胜的博士,后来在战斗中牺牲。到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翻修孔子旧宅,发现夹壁墙中有一大批藏书,包括《易》、《诗》、《礼》等典籍,这就是当年孔鲋为躲避秦朝的焚书令藏起来的书。

汉文帝时有个叫伏生的老头,90多岁了。他是当年秦朝的博士,他偷偷在屋中藏了一部《尚书》,偷着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才把书销毁。汉初鼓励民间献书,他背诵了《尚书》,由政府派人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

2、藏在深山。

在湖南沅陵县附近有一座美丽的二酉山,相传,秦始皇焚书时,京城咸阳的儒生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上千卷书简运出京城,风雨兼程,奔往南方,在二酉山,他们发现这里人迹罕至,山洞深邃,便将书简藏在了这里,使一批珍贵的书籍得到保存,汉初,他们把书献给政府,使这些书得以流传。风景秀丽,峰峦挺拔的二酉山也因藏书奇功成为文化圣迹。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无数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向往和朝拜。

此次焚书没有彻底执行,还有地方官员执行不力。落实焚书令需要各级官员执行、配合。秦始皇从十七年(前230年) 起至二十六(前221年) ,十年之间兼并六国,领土扩大了五倍。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短时间内,哪里有那末多培训好的能忠于秦政的官吏?秦始皇只能大量利用降秦的六国旧吏。众多的六国降吏也不可能在数年之内被秦国完全更换。那么,众多降吏都能尽忠职守于秦吗? 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焚书令吗? 不可能。正是因为有众多地方官吏的消极,才会造成众多有书之人的藏书机会,这使得焚书令大打折扣。

还有,出土秦简中未见只字焚书令的反映。2002年5月至6月,湖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湘西龙山里耶发现了战国古城,出土秦代木质简牍36000多枚。这批珍贵文献的时间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之间,内容包括法令、文书、历谱、郡县等十余项。被认为大部分是秦统一中国15年间的官方档案。按理说,这批简牍中应有秦始皇三十四年颁布的焚书令,但经清理却只字未见。

这一发现也证明,秦始皇颁令行法,并非人们所推想的那么雷厉风行于全国。

第四,从《汉书》所反映的实际看,秦以后各种图书的数量依然很可观。《汉书》是东汉人班固写的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其中《艺文志》记载了各种书籍多达13000多卷。这一万三千多卷中,大都是西汉初至宣帝多次奖励人们向中央进献之书,也理应就是秦焚书令之后众多藏匿之书。其中仅诸子书就有189家,4324卷(篇) ,这些书大都经历了焚书→藏书→献书的历程。

通过以上简单统计,我认为清楚地证明了一个长期未被人们深究的大问题,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其实是来势汹汹,收效甚微。但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个中国图书文化史上的大案,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

李斯与秦始皇合谋的焚书政策从主观上讲是要加强统一和集权,但对不同意见显然没有必


相关内容

  • 对秦始皇嬴政的个性.行为和焚书坑儒事件的分析
  • 不同的人书写不同的历史.人都是主观的,凡主观的都难免片面.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焚书"和"坑'儒'"两大事件需要历史的看待和分析.从<史记>中透露的点滴信息分析,这两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背后是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提纲 第二单元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 [知识结构] 一.并吞六国(板书) (提出问题):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为吞并六国秦国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活动) 1.统一中国的原因 (1)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_李斯的故事
  • 一.起自闾阎游诸侯 李斯本是战国晚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的一介平民.当时的平民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故人称李斯"起自闾阎". 战国时代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后来连挂名的周天子也没有了,各诸侯国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统治者不得不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 ...

  • 讲课详案秦统一中国
  •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各位同学请将教材打开第4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小视频,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一边思考, 视频主要介绍的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呢?(播放视频) 师问:同学们,刚才的视频主要为我们呈现的是哪一个伟 ...

  • 学习与探究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学习与探究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课题组的课题: 秦朝统一的因素 一.秦统一六国 1.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 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 ...

  • 第二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 第四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 ...

  • 我评秦始皇.
  •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影响的"千古一帝".但他任然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 秦皇扫六和. 战国末年,秦军实力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时机成熟.秦王嬴政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取胜之策略,积极进行灭亡六国之战的准备--借助六国间的矛盾,离间了齐.楚两个大国与其他六国的联盟,使得其他 ...

  • 3.13.3六王毕四海一教案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 <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朝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尝试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 ...

  • 第9课秦统一中国
  • 9.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3.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