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1~9

-----第一章数据库概述------

1.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涉及的数据量大,数据不随程序的结束而消失,数据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2.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缺点是什么?

答:编写应用程序不方便,数据冗余不可避免,应用程序有依赖性,不支持对文件的并发访问,数据间联系弱,难以按不同用户的需要表示数据和无安全控制功能。

3.与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相比使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有哪些好处?

答: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比较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区别。

答: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相比,实际上是在应用程序和存储数据的数据库之间增加了一个系统软件,

即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前在应用程序中有开发人员实现的很多繁琐的操作和功能,

现在都交给了这个系统软件,这样应用程序不再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方式,而且数据的存储方式的变化也不再影响应用程序。而在文件系统中,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是紧密相关的,数据的存储方式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因此不利于应用程序的维护。

5.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分别指什么?

答: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逻辑独立性是指当表达现实世界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也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6.数据库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大致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系统管理员组成。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应用程序是指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应用程序。

-----第二章数据库系统结构-------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并说明可以将数据模型分为那两个层次?

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据模型要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第二是数据模型要容易被人们理解。第三是数据模型要能够很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实现。由于用一种模型来同时很好地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在目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和应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将这些模型分为两

大类,即概念层数据模型和组织层数据模型,以方便对信息的描述。

2.概念层数据模型和组织层模型分别是针对什么进行的抽象?

答:概念层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形成信息世界模型,组织层数据模型是对信息世界进行抽象和转换,形成具体的DBMS支持的数据组织模型。

3.实体之间的联系有哪几种?轻微每一种举出一个例子。

答: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例如,系和正系主任是一对一联系(假设一个系只有一个正系主任),系和教师是一对多联系(假设一个教师只在一个系工作),教师和课程是多对多联系(假设一个教师可以讲授多么课程,一门课程可由多个教师讲授)。

4.数据库系统包含哪三级模式?试分别说明每一级模式的作用。

答:数据库系统包含的三级模式为: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外模式是对现实系统中用户感兴趣的整体数据结构的局部描述,用于满足不同数据库用户需求的数据视图,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对数据库整体数据结构的子集或局部重构。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内模式是对整个数据库的地层表示,它描述了数据的存储结构。

5.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像是什么?它带来了哪些功能?

答: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外模式/概念模式的映像。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定义了概念视图和存储的数据库的对应关系,它说明了概念层的记录和字段在内部层次怎样表示。如果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只要对模式/内模式的映像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模式能够保持不变。外模式/概念模式间的映像定义了特定的外部视图和概念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概念模式的结构发生改变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外模式/概念模式间的映像关系,使外模式可以保持不变

6.数据库三级模式划分的有点事什么?它能带来哪些数据独立性?

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划分实际上将用户、逻辑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进行了划分,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到最小。这三个模式的划分带来了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这使得底层的修改和变化尽量不影响到上层。

7.简单说明数据库管理系统包含的功能。

答: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系统的优化和执行功能,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功能,数据恢复和并发控制功能,维护数据字典的功能,性能调整功能。数据定义:DBMS必须能够接受数据库定义的源形式,并把它们转换成相应的目标形式,即DBMS必须包括支持各种数据定义语言的DDL

处理器和编译

器数据操纵:DBMS必须能够检索,更新或删除数据库中已有的数据,藿香数据库中插入数据,即DBMS必须包括数据操纵语言的DML处理器或编译器。关系数据模型中,实体本身以及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再通过指针来实现。组织层数据层数据模型有:

层次模型(最早)、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

1.试述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笛卡儿积:设D1,D2,···Dn为任何集合,定义笛卡儿积D1,D2,···Dn为:D1*D2*···*Dn={d1,d2,···,dn /di 属于Di i=1,2,···n}

主码:当一个关系中有多个候选码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主码。

候选码:如果一个属性或属性集的值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关系的元祖而又不包含多余的属性,则称该属性或属性集为候选码。

关系:关系就是二维表。

关系模式:二维表的结构称为关系模式,或者说,关系模式就是二维表的表框架或表头结构

关系数据库: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称为关系数据库。

3.关系数据库的三个完整性约束是什么?

答: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保证每个元组都是可识别和唯一的)

是指关系数据库中所有的标都必须有主码,且表中不允许存在无主码值或主码值相同的记录。参照完整性用于描述(多个)实体之间的联系。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实际上指明关系中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保证数据库符合现实语义。

-------第五章视图------

1.试说明使用视图的好处。

答:*简化数据查询语句:用户可以将复杂的查询语句封装在视图中,这样用户以后在使用相同的查询时,只需对视图进行查询即可。*使用户能从多角度看到同一数据:视图机制能使不同的用户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数据,当许多不同种类的用户共享同一个数据库时,这种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使用视图可以定制用户查看哪些数据并屏蔽敏感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视图对应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的外模式。因此,可以将用户对数据的操作限制在视图上,而不直接对模式进行操作,这样当模式发生变化时,视图可以不变。

2.使用视图可以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使用视图不但不会加快对数据的查询速度,而且还会降低数据查询速度。因为通过视图查询数据是,要先将这个查询转换为对基本表的查询,有时这

个转换时比较复杂的。因此,通过视图查询数据比直接对基本表查询要慢。

------第六章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

1.数据完整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数据的完整性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出现不符合应用语义的数据,为了维护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满足语义规定的条件。这些加在数据库数据之上的语义约束条件就是数据完整性的约束条件。

2.在对数据进行什么操作时,系统检查DEFAULT约束?在进行什么操作时,系统检查check约束?

答:在向表中插入数据时,系统检查default约束;在进行插入和修改操作时,系统检查check约束

3.UNIQUE约束的作用是什么?

答:UNIQUE约束的作用是限制某列中没有重复值。

4.触发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是保证业务规则和数据完整性约束,其优点是用户可以用编程的方法来实现复杂的处理逻辑和业务规则,增强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功能。

5.引发触发器执行的操作有哪些?是否可以对查询操作定义一个触发器?为什么?

答: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时会引发触发器执行。对查询不能定义触发器,因为查询并不会引起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

6.对数据增,删,改操作时,系统生成的临时工作表分别是什么?这些表的结构是什么?存放什么内容?

答:对数据执行插入操作时,系统生成inserted表,它存放新插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删除操作时,系统生成deleted表,它存放被删除的数据;对数据执行修改操作时,系统生成inserted和deleted两张临时表,前者用于保存更新操作中更新后的数据,后者用于保存更新操作中更新前的数据。这些临时表的结构同定义触发器的表的结构式一致的。

7.临时工作表的生存期是什么?

答:触发器生成的临时工作表在执行数据的增,删,改操作时产生,到触发器执行结束时消失。

8.是否所有的数据完整性约束都可以用触发器实现?反过来呢?

答:是的,所有的数据完整性约束都可以用触发器实现,但反过来不行。在服务器端实现数据完整性的两种方法:一在定义表时声明数据完整性称为声明完整性;二在服务器端编写触发器来实现称为过程完整性。

------第七章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1.关系规范化中的操作异常有哪些?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答:操作异常有:插入异常,更新异常,删除异常,这些异常是由于关系中存在不好的函数依赖关系引起的。消除不良函数依赖的方法是进行模式分解,即将一个挂席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在进行模式分解时应将有直接

依赖关系的属性放置在一个关系模式中,这样得到的分解结果一般既能具有无损连接性,也能保持函数依赖关系不变。

-------第八章数据库保护-------------

1.试说明事物的概念及四个特征。

答:是吾师用户定义的数据操作系列,这些操作可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一个事务内的所有语句是一个整体,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原子性是指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一致性是指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隔离性是指数据库中的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它事务干扰。持久性是指事务一旦提交,则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

2.事务处理模型有哪两种?事务种类(自动提交事务,显式,隐式)

答:有显式事务和隐式事务。隐式事务是指每一条数据操作语句都自动的成为一个事务,显式事务时有显式的开始和结束标记的事务。

3.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并发控制?

答:因为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共享的资源,因此会有很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就是说,在多用户系统中,可能同时运行着多个事务。事物的运行需要时间,并且事务中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数据。当系统中同时有多个事务在运行时,特别是当这些事务使用同一段数据时,彼此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而事务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产生不一致的数据,而这在数据库的使用中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大型数据库中一定要有并发控制机制。

4.并发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答:并发控制的措施是加锁,加锁是一种并行控制技术,用于限制事务内和事务外对数据的操作。

6.当某个事务对某段数据加了S锁之后,再次事务释放锁之前,其它事务还可以对此段数据添加什么锁?

答:可以加S锁。

7.什么事死锁?

答:当两个事务彼此互相等待对方先释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就产生了死锁。

8.怎样保证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

答: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时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顺序的串行执行的结果相同时,称这种调度为可串行化调度。而两段锁协议时实现可串行化调度的充分条件。因此遵从两段锁协议,就能保证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

9.数据库故障大致分为几类?

答:事务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和其它故障,如介质故障或由计算机病毒引起的故障。

10.数据库备份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数据库出现故障时,可以避免或减少数据的丢失。并发操作带来的不一致性:丢失

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和产生“幽灵”数据。两段锁:分成连个时期,申请封锁期和释放封锁期。申请期申请要进行的封锁,释放期释放所占用的封锁,在申请期不允许释放任何锁,在释放期不允许申请任何锁。

数据库备份内容:表(结构),数据库用户以及用户定义的数据库对象和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表应包含系统表,用户定义表,还应备份数据库日志等内容。数据库备份频率:存储介质出现故障或出现其他故障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的大小。数据库的事务类型(读多还写多)以及事故发生的频率(经常发生还是不经常)。

----------------第九章数据库设计-------------

1.试说明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答:数据库设计是和用户的业务需求紧密相关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综合性。数据库设计涉及的面很广,包含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及业务系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解决技术及非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静态结构设计与动态行为设计是分离的。静态结构设计是指数据库的模式结构设计,包括概念结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设计。动态行为设计是指应用程序设计,包括功能组织,流程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的主要经理首先是放在数据结构的设计上。

2.简述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答: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极端以及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3.数据库结构设计包含哪几个过程?

数据库设计分为(数据库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行为设计)

答:包含设计数据库的概念结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4.需求分析中需求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系统的业务现状,信息源流及外部要求。

业务现状包括:业务方针政策,系统的组织机构,业务内容,约束条件和各种业务的全过程。

信息源流包括:各种数据的种类,类型及数据量,各种数据的源头,流向和终点,各种数据的产生,修改,查询机更新过程和频率以及各种数据与业务处理的关系。

外部要求包括:对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对查询响应时间的要求,对新系统使用方式的要求,对输入方式的要求,对输出报表的要求,对各种数据精度的要求,对吞吐量的要求,对未来功能,性能及应用范围扩展的要求。

⑷通过需求调查要从用户那里获得对数据库的哪些要求?(需求分析的任务)

答: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5.概念模型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易于交流和理解,易于更改,易于向各种数据模型转化,易于导出与DBMS

有关的逻

辑模型。

6.概念节后设计的策略是什么?

答:自底向上:先定义每个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按一定的规则把它们集成起来,从而得到全局概念模型。自顶向下:先定义全局概念模型,然后在逐步细化。由里向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结构,然后再逐步向外扩展。混合策略: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合起来使用。先用自顶向下设计一个概念结构的框

架,然后以它为框架再用自底向上策略设计局部概念结构,最后把他们集成起来。

7.什么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简述其设计步骤。

答: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也就是导出特定的DBMS可以处理的数据库逻辑结构。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包含两个步骤,即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某种组织层数据模型和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8.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有哪些?

答:一般规则为: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对于实体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联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实体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一个1:n联系可以转化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n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模式,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模式,而关系的码为个实体码的组合。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此关系的属性,而此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以合并。

9.数据模型的优化包含哪些方法?

答:确定个属性间的数据依赖,对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判断每个关系模式的范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合适的范式,根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处理要求,分析这些模式是否用于这样的应用环境,从而确定是否对某些模式进行分解或合并。概念结构常用的抽象方法:分类,概括,聚集。

E-R图之间的主要冲突有:属性冲突(属性域,属性取值单位冲突),命名冲突和结

构冲突

DD系统;管理DD的实用程序称为“DD系统”

-----第一章数据库概述------

1.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涉及的数据量大,数据不随程序的结束而消失,数据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2.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缺点是什么?

答:编写应用程序不方便,数据冗余不可避免,应用程序有依赖性,不支持对文件的并发访问,数据间联系弱,难以按不同用户的需要表示数据和无安全控制功能。

3.与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相比使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有哪些好处?

答: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比较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区别。

答: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相比,实际上是在应用程序和存储数据的数据库之间增加了一个系统软件,

即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前在应用程序中有开发人员实现的很多繁琐的操作和功能,

现在都交给了这个系统软件,这样应用程序不再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方式,而且数据的存储方式的变化也不再影响应用程序。而在文件系统中,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是紧密相关的,数据的存储方式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因此不利于应用程序的维护。

5.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分别指什么?

答: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逻辑独立性是指当表达现实世界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也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6.数据库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大致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系统管理员组成。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应用程序是指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应用程序。

-----第二章数据库系统结构-------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并说明可以将数据模型分为那两个层次?

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据模型要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第二是数据模型要容易被人们理解。第三是数据模型要能够很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实现。由于用一种模型来同时很好地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在目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和应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将这些模型分为两

大类,即概念层数据模型和组织层数据模型,以方便对信息的描述。

2.概念层数据模型和组织层模型分别是针对什么进行的抽象?

答:概念层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形成信息世界模型,组织层数据模型是对信息世界进行抽象和转换,形成具体的DBMS支持的数据组织模型。

3.实体之间的联系有哪几种?轻微每一种举出一个例子。

答: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例如,系和正系主任是一对一联系(假设一个系只有一个正系主任),系和教师是一对多联系(假设一个教师只在一个系工作),教师和课程是多对多联系(假设一个教师可以讲授多么课程,一门课程可由多个教师讲授)。

4.数据库系统包含哪三级模式?试分别说明每一级模式的作用。

答:数据库系统包含的三级模式为: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外模式是对现实系统中用户感兴趣的整体数据结构的局部描述,用于满足不同数据库用户需求的数据视图,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对数据库整体数据结构的子集或局部重构。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内模式是对整个数据库的地层表示,它描述了数据的存储结构。

5.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像是什么?它带来了哪些功能?

答: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外模式/概念模式的映像。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定义了概念视图和存储的数据库的对应关系,它说明了概念层的记录和字段在内部层次怎样表示。如果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只要对模式/内模式的映像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模式能够保持不变。外模式/概念模式间的映像定义了特定的外部视图和概念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概念模式的结构发生改变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外模式/概念模式间的映像关系,使外模式可以保持不变

6.数据库三级模式划分的有点事什么?它能带来哪些数据独立性?

答: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划分实际上将用户、逻辑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进行了划分,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到最小。这三个模式的划分带来了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这使得底层的修改和变化尽量不影响到上层。

7.简单说明数据库管理系统包含的功能。

答: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系统的优化和执行功能,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功能,数据恢复和并发控制功能,维护数据字典的功能,性能调整功能。数据定义:DBMS必须能够接受数据库定义的源形式,并把它们转换成相应的目标形式,即DBMS必须包括支持各种数据定义语言的DDL

处理器和编译

器数据操纵:DBMS必须能够检索,更新或删除数据库中已有的数据,藿香数据库中插入数据,即DBMS必须包括数据操纵语言的DML处理器或编译器。关系数据模型中,实体本身以及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再通过指针来实现。组织层数据层数据模型有:

层次模型(最早)、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

1.试述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笛卡儿积:设D1,D2,···Dn为任何集合,定义笛卡儿积D1,D2,···Dn为:D1*D2*···*Dn={d1,d2,···,dn /di 属于Di i=1,2,···n}

主码:当一个关系中有多个候选码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主码。

候选码:如果一个属性或属性集的值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关系的元祖而又不包含多余的属性,则称该属性或属性集为候选码。

关系:关系就是二维表。

关系模式:二维表的结构称为关系模式,或者说,关系模式就是二维表的表框架或表头结构

关系数据库: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称为关系数据库。

3.关系数据库的三个完整性约束是什么?

答: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保证每个元组都是可识别和唯一的)

是指关系数据库中所有的标都必须有主码,且表中不允许存在无主码值或主码值相同的记录。参照完整性用于描述(多个)实体之间的联系。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实际上指明关系中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保证数据库符合现实语义。

-------第五章视图------

1.试说明使用视图的好处。

答:*简化数据查询语句:用户可以将复杂的查询语句封装在视图中,这样用户以后在使用相同的查询时,只需对视图进行查询即可。*使用户能从多角度看到同一数据:视图机制能使不同的用户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数据,当许多不同种类的用户共享同一个数据库时,这种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使用视图可以定制用户查看哪些数据并屏蔽敏感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视图对应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的外模式。因此,可以将用户对数据的操作限制在视图上,而不直接对模式进行操作,这样当模式发生变化时,视图可以不变。

2.使用视图可以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使用视图不但不会加快对数据的查询速度,而且还会降低数据查询速度。因为通过视图查询数据是,要先将这个查询转换为对基本表的查询,有时这

个转换时比较复杂的。因此,通过视图查询数据比直接对基本表查询要慢。

------第六章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

1.数据完整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数据的完整性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出现不符合应用语义的数据,为了维护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满足语义规定的条件。这些加在数据库数据之上的语义约束条件就是数据完整性的约束条件。

2.在对数据进行什么操作时,系统检查DEFAULT约束?在进行什么操作时,系统检查check约束?

答:在向表中插入数据时,系统检查default约束;在进行插入和修改操作时,系统检查check约束

3.UNIQUE约束的作用是什么?

答:UNIQUE约束的作用是限制某列中没有重复值。

4.触发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是保证业务规则和数据完整性约束,其优点是用户可以用编程的方法来实现复杂的处理逻辑和业务规则,增强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功能。

5.引发触发器执行的操作有哪些?是否可以对查询操作定义一个触发器?为什么?

答: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时会引发触发器执行。对查询不能定义触发器,因为查询并不会引起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

6.对数据增,删,改操作时,系统生成的临时工作表分别是什么?这些表的结构是什么?存放什么内容?

答:对数据执行插入操作时,系统生成inserted表,它存放新插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删除操作时,系统生成deleted表,它存放被删除的数据;对数据执行修改操作时,系统生成inserted和deleted两张临时表,前者用于保存更新操作中更新后的数据,后者用于保存更新操作中更新前的数据。这些临时表的结构同定义触发器的表的结构式一致的。

7.临时工作表的生存期是什么?

答:触发器生成的临时工作表在执行数据的增,删,改操作时产生,到触发器执行结束时消失。

8.是否所有的数据完整性约束都可以用触发器实现?反过来呢?

答:是的,所有的数据完整性约束都可以用触发器实现,但反过来不行。在服务器端实现数据完整性的两种方法:一在定义表时声明数据完整性称为声明完整性;二在服务器端编写触发器来实现称为过程完整性。

------第七章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1.关系规范化中的操作异常有哪些?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答:操作异常有:插入异常,更新异常,删除异常,这些异常是由于关系中存在不好的函数依赖关系引起的。消除不良函数依赖的方法是进行模式分解,即将一个挂席模式分解为多个关系模式。在进行模式分解时应将有直接

依赖关系的属性放置在一个关系模式中,这样得到的分解结果一般既能具有无损连接性,也能保持函数依赖关系不变。

-------第八章数据库保护-------------

1.试说明事物的概念及四个特征。

答:是吾师用户定义的数据操作系列,这些操作可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一个事务内的所有语句是一个整体,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原子性是指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一致性是指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隔离性是指数据库中的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它事务干扰。持久性是指事务一旦提交,则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

2.事务处理模型有哪两种?事务种类(自动提交事务,显式,隐式)

答:有显式事务和隐式事务。隐式事务是指每一条数据操作语句都自动的成为一个事务,显式事务时有显式的开始和结束标记的事务。

3.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并发控制?

答:因为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共享的资源,因此会有很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就是说,在多用户系统中,可能同时运行着多个事务。事物的运行需要时间,并且事务中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数据。当系统中同时有多个事务在运行时,特别是当这些事务使用同一段数据时,彼此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而事务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产生不一致的数据,而这在数据库的使用中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大型数据库中一定要有并发控制机制。

4.并发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答:并发控制的措施是加锁,加锁是一种并行控制技术,用于限制事务内和事务外对数据的操作。

6.当某个事务对某段数据加了S锁之后,再次事务释放锁之前,其它事务还可以对此段数据添加什么锁?

答:可以加S锁。

7.什么事死锁?

答:当两个事务彼此互相等待对方先释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就产生了死锁。

8.怎样保证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

答: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时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顺序的串行执行的结果相同时,称这种调度为可串行化调度。而两段锁协议时实现可串行化调度的充分条件。因此遵从两段锁协议,就能保证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

9.数据库故障大致分为几类?

答:事务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和其它故障,如介质故障或由计算机病毒引起的故障。

10.数据库备份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数据库出现故障时,可以避免或减少数据的丢失。并发操作带来的不一致性:丢失

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和产生“幽灵”数据。两段锁:分成连个时期,申请封锁期和释放封锁期。申请期申请要进行的封锁,释放期释放所占用的封锁,在申请期不允许释放任何锁,在释放期不允许申请任何锁。

数据库备份内容:表(结构),数据库用户以及用户定义的数据库对象和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表应包含系统表,用户定义表,还应备份数据库日志等内容。数据库备份频率:存储介质出现故障或出现其他故障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的大小。数据库的事务类型(读多还写多)以及事故发生的频率(经常发生还是不经常)。

----------------第九章数据库设计-------------

1.试说明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答:数据库设计是和用户的业务需求紧密相关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综合性。数据库设计涉及的面很广,包含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及业务系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解决技术及非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静态结构设计与动态行为设计是分离的。静态结构设计是指数据库的模式结构设计,包括概念结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设计。动态行为设计是指应用程序设计,包括功能组织,流程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的主要经理首先是放在数据结构的设计上。

2.简述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答: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极端以及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3.数据库结构设计包含哪几个过程?

数据库设计分为(数据库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行为设计)

答:包含设计数据库的概念结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4.需求分析中需求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系统的业务现状,信息源流及外部要求。

业务现状包括:业务方针政策,系统的组织机构,业务内容,约束条件和各种业务的全过程。

信息源流包括:各种数据的种类,类型及数据量,各种数据的源头,流向和终点,各种数据的产生,修改,查询机更新过程和频率以及各种数据与业务处理的关系。

外部要求包括:对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对查询响应时间的要求,对新系统使用方式的要求,对输入方式的要求,对输出报表的要求,对各种数据精度的要求,对吞吐量的要求,对未来功能,性能及应用范围扩展的要求。

⑷通过需求调查要从用户那里获得对数据库的哪些要求?(需求分析的任务)

答: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5.概念模型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易于交流和理解,易于更改,易于向各种数据模型转化,易于导出与DBMS

有关的逻

辑模型。

6.概念节后设计的策略是什么?

答:自底向上:先定义每个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按一定的规则把它们集成起来,从而得到全局概念模型。自顶向下:先定义全局概念模型,然后在逐步细化。由里向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结构,然后再逐步向外扩展。混合策略: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合起来使用。先用自顶向下设计一个概念结构的框

架,然后以它为框架再用自底向上策略设计局部概念结构,最后把他们集成起来。

7.什么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简述其设计步骤。

答: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也就是导出特定的DBMS可以处理的数据库逻辑结构。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包含两个步骤,即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某种组织层数据模型和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8.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有哪些?

答:一般规则为: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对于实体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任意一端实体所对应的联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实体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一个1:n联系可以转化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n端所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模式,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模式,而关系的码为个实体码的组合。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此关系的属性,而此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以合并。

9.数据模型的优化包含哪些方法?

答:确定个属性间的数据依赖,对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判断每个关系模式的范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合适的范式,根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处理要求,分析这些模式是否用于这样的应用环境,从而确定是否对某些模式进行分解或合并。概念结构常用的抽象方法:分类,概括,聚集。

E-R图之间的主要冲突有:属性冲突(属性域,属性取值单位冲突),命名冲突和结

构冲突

DD系统;管理DD的实用程序称为“DD系统”


相关内容

  • 数据库未来发展趋势(更新版)
  • 东华大学 报告名称: 数据库技术最新发展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2015-12-10 1. 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后,就有了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的需求,由此, 计算机技术新的研究分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数据库(Databases ,简称DB )是指长期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设 ...

  • 某基金公司数据库管理制度
  • 第一章第二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数据库管理细则 某基金公司 数据库管理制度 目 录 总 则 原 则 交易数据的管理 系统数据的管理 附 则 数据库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信息技术部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操作,确保基于其上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 ...

  • 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2009 基于MPLS VPN技术对电子政务网络改造和优化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运作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邵阳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的构 ...

  • 空间数据库特点及发展趋势
  •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数据库概述 ................................................................................................................... 1 ...

  • 大型项目中如何开展数据库设计工作
  • 大型项目中如何开展数据库设计工作 本文基于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三代监察系统项目的实践描述如何在大型项目中开展数据库设计工作,本文避免过多的描述具体实现的技术细节,侧重于从软件工程角度描述数据库设计的整体流程以及项目各个阶段的工作侧重点. 1. 开展数据库设计工作所需条件 对于基于数据信息处理的大型行 ...

  • 数据库运行管理规范
  • 数据库运行管理规范 目录 1. 总则 . .................................................................................................. 3 2. 适用范围 .................... ...

  • 数据库发展史.dec
  • 一.摇篮和萌芽阶段: 首先使用"DataBase" 一词的是美国系统发展公司在为美国海军基地在60年代研制数据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设计开发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统开始投入运行,它可以为多个COBOL 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 ...

  • 数据库第1.2章作业答案
  • 第1章 绪论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 l )数据( 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解析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 ...

  • 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第21卷第3期 2002年9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njiangNormal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sV01.21,No.3Sub.2002Edition) 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杨雪峰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

  • 数据库原理课程大纲及实施方案
  • 数据库原理课程大纲与教学实施方案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系统地 学习数据库原理,掌握数据库系统技术,从而能够适应从事复杂数据库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需求,是对本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