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史话"之七十六:刘桢和他的[赠从弟]诗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

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

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是作者教育堂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诗。他勉励堂弟在当时所处的逆境中,要像松树那样,为人正直,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首诗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

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

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是作者教育堂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诗。他勉励堂弟在当时所处的逆境中,要像松树那样,为人正直,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首诗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相关内容

  •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四:舒元舆的[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 舒元舆(?-835年),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著作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舒元舆的弟弟们本来是承顺祖训.遵守礼仪的人,但自兄长舒元舆在京城为官之后,他们认为有所依恃,便苟且懈怠,不思进取,直至败落. 舒元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 ...

  •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三: 杜秋娘的[金缕衣]诗
  • 杜秋娘,文学故事人物.唐朝文学家杜牧<杜秋娘诗序>中说,杜秋娘是唐代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錡之妾,善唱<金缕衣>曲. 唐穆宗(821-824年)在位时,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家教史话"之二十六:[子发母训子]
  • <子发母训子> 战国时期,楚国宣王(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的令尹(宰相)子发率兵和秦军作战,军粮用尽,派使者回朝向楚宣王催要军粮,并要使者顺便到自己家代他问候家中的老母. 子发的母亲问使者:"前方的士兵们都好吗?" 使者答道:"情况很危机,士兵们都以 ...

  • "家教史话"之四十六:孔臧的[与子琳书]
  • 孔臧的<与子琳书> 孔臧(约公元前201-约前123年)是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孔鲋(约公元前264-前208年)的从曾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文帝时,嗣封蓼侯,武帝时为太常卿,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并请著为功令. 当他得知儿子孔琳与同学一道讲习书传,异常勤苦时,便撰写家书表示赞赏, ...

  • "家教史话"之八十:["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来历]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说: "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 ...

  • "家教史话"之二百三十六:[司马池教子诫谎]
  • 司马池(980-1041年)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之父. 司马池是晋朝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后代司马阳是东征大将军,死后葬在安邑澜洄曲(今山西夏县涑水).从此,司马池世代成为夏县人. 司马池的高祖至祖父五代因唐末五代内乱没有做官.祖父司马政做官,死后赠太子太保.父亲司马炫做官死 ...

  • "家教史话"之一百九十一:[窦燕山教子成才的诀窍]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是我国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中的两句话,国人都耳熟能详. "窦燕山"其人,虽然人们不知道他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窦燕山的 ...

  • [转载]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
  • (2014-04-26 10:20: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棠外.青少年文学.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作者: [转载]古代官职官名释义 [转载]博览群书在线阅读大汇编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官职等级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共100册)[阅 ...

  • 2016最新沪科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
  • 2016年最新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阅读与思考 翻币问题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数学史话 负数 第2章 整式加减 2.1 代数式 数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