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走进中、小学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情景:教师满堂灌,一讲再讲,学生耐着性子听(有的听不进去就睡觉),做不尽的习题;学生按着老师设计好的套路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和别的学生听的是他(她)答的是否与标准答案能对上号,而不是这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旦学生答错将遭到批判。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

第一,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第二,脱离现实,缺乏对儿童可能经验的合理构建;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知识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志趣、爱好的需要;

第四,课堂活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注课堂教学,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与学习方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一、课堂的因素及课堂功能

(一)课堂有哪些因素构成?

课堂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教师、学习者、学科内容和环境。

1、教师

教师身临课堂之境,他们的决定和行动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师的工作是在与学生、学科内容、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既应该是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实现者、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探究者。因此,新课程赋予广教师重要的课程研发者职能。

2、学习者

在以往的课程研制模式中,学习者常常只被置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地位。而实践的课程探究者认为,任何课程的结果都深受学习者的影响,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者都能够提出诸如什么是值得学习和体验的、应该怎样学习等全面的问题。因而,学习者在课堂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们应与教师一样,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上展开对话。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常被视为是静态的东的。但实践的课程探究却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性的特征。在课程研制中,许多方案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具体的“事态”中的需要或兴趣为依据,教学研究意义的生成也是通过情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而,情境不同,如教师、学生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环境的改变,学习经验的选择依据及具体面貌都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4、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学习情境及课堂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和期待等因素。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对课堂情境的性质和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课程研制中,研究者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特定情境及问题的制约作用,否则只关注教师、学习者和学科内容,漠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将打乱课堂及其他教育情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堂的作用和功能

说起课堂,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场所。但是,在教育类工具书和教科书中,井没有“课堂”概念的界定。当大家都按照习惯和传承去做的时候,是用不着对课堂去界定。当我们进人新课堂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回答“课堂是干什么的地方?”有必要对课堂功能作进一步的反思。

讨论课堂的作用和功能,要思考课堂应该干什么?课堂应该干什么,是指课堂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目的、目标或期望;要思考课堂能够干什么?课堂能够干什么,是指课堂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课堂的功能;还要思考课堂实际干了什么?课堂实际干了什么,是指课堂的效应,课堂功能实现或发挥的结果。

关于课堂的功能有哪几点值得关注呢?

1、传递知识的功能

学生要在课堂上承载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课堂的传递知识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功能。新课堂,不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去,我们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使课堂传递知识的功能具有了“排他性”。从而忽视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实现交往的功能

课堂活动,是在班级群体之中发生的。班级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等等。在课堂的互动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共识和共建。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平等的交往。

3、情感归属的功能

课堂,使班组群体成员之间逐步形成了情感,在认知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或互补性,学生之间会产生相互依存感。学生之间会形成相互理解、分享快乐、相互安慰等感情交流。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

4、社会适应的功能

课堂,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一定适应性。包括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处事经验、谋取职业的本领,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应变性等。新课堂,出现了更多的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内容,加大了课堂活动的综合性,将会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5、个性发展的功能

个性发展功能,是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发生着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念等问题。课堂,要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得到发展。新课堂,在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养成学生的创造型特质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二、传统课堂存在哪些弊端

通过开头课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理想课堂功能的实现,要从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开始。传统课堂的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

教师课堂独白,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课堂观察的视线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秧田式”排列,按统一的姿势坐好,聆听和记录教师的声音。课堂在维护着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2、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课堂活动着眼于学科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因此,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3、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传统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余。使许多响亮的口号成了空话。传统课堂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4、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

传统课堂忽视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即使是认知领域,课程与教学活动也忽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传统课堂的认知视野;盯着“物”而忽略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我。

5、重现成结论轻过程和方法

传统课堂通过灌输,让学生原盘接受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结论;学生通过模仿和操练,解决的是该学科的创造程度较低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6、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

(1)、被动性

长期以来,这种以被动性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记忆,而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2)、接受性

我们说,接受式的学习是很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一些理解性的学习,通过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的接受性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再积极探究,而是“逆来顺受”,扭曲了学习的价值,丧失了儿童的创造力。

(3)、封闭性

所谓封闭性,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缺少合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追求学业成绩突出、压倒学习同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意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很难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新课堂应该有哪些变化

1、新课堂在知识结构上有什么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

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2、新课堂的控制方式有什么特点?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堂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3、新课堂中人物的常规活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那个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获得和情感体验。

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用新课程的理念看过去,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环节、步骤都带有讲授为主的痕迹。原课程中的练习、提问、作业都需要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从课桌椅的摆放到课堂秩序,都需要重新设定。

4、新课堂的环境对课堂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传统课堂环境与新课堂环境的区别 表现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

新课堂环境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研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项交换

如果我们对前后课程进行一下比较分析,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看,可以发现课程“确定性”方面的差别。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统一的大纲。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

新课程体现出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有: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如不用统一的规格、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如,创造出班级气氛,创设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专业人员。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在新课堂中,教师如何确立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取向?

课程实施是一个预期的课程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过程。课程实施问题包括:一个具体的课程是如何执行的?已经实施的程度有多大?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为使课程方案更适应具体的情境,执行者是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的?等等。

实施过程不等于简单地重复课程方案,也不应该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可能是按照规定的课程方案去执行,也可能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理解课程方案,或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某些调适。与课程实施有关的各种条件会对实施的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说,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和不同的条件,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一,要忠实地执行。教师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课程的评价就是确定课程设计预期的结果是否真正达到。当教师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变革内容,实施就是成功的。课程被执行的程度越高,表明实施的效果越好。这种程度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来考查,对实施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来确认实施的程度。

第二,互动调适。在课程实施中,尤其是在课程的实验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要互动调适、互动调适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的设计者和政策决定者要了解“人们在实际中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体现出来。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调适的过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的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和改造。规定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可能会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调适课程的前提需要课程实施者不断提高素质,不断加深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对当地的教育环境的综合分析。

第三,参与建设。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的实验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教师的作用是课程的发展者,与他的学生一起来实现课程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是制定课程的过程。这一点,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可能会有所体现。

(三)新课堂在学生学习问题上强调什么?

1、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新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而是具有充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自主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意识、认知结构、能力、价值观等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

2、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堂注意了理解在学生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创造未来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应该重视的是意义学习,它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相互关系,对知识既能记得准确而牢固,又能用得迅速而合理。

3、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新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不仅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 因素等密切关联。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4、重视强化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水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的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

新课堂注意将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

6、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新课堂主张学生应带着问题主动地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7、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作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而不在于分等、筛选和评优;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查;在评价的形式J:突出自我评价的地位,而不仅仅是进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的功能L日益多元化、综合化,而不仅仅出于证明、认可和评定等次。

8、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也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学习离不开人际交往,离不开人际关系。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同伴关系。学生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向上的集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悦纳、帮助,思想能共鸣,感情能相投,就有利于他的成长和发展。

让小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更精彩,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话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就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深入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

1、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师要上好节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3、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按照一个人的兴趣和认识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使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走进中、小学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情景:教师满堂灌,一讲再讲,学生耐着性子听(有的听不进去就睡觉),做不尽的习题;学生按着老师设计好的套路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和别的学生听的是他(她)答的是否与标准答案能对上号,而不是这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旦学生答错将遭到批判。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

第一,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第二,脱离现实,缺乏对儿童可能经验的合理构建;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知识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志趣、爱好的需要;

第四,课堂活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注课堂教学,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与学习方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一、课堂的因素及课堂功能

(一)课堂有哪些因素构成?

课堂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教师、学习者、学科内容和环境。

1、教师

教师身临课堂之境,他们的决定和行动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师的工作是在与学生、学科内容、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既应该是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实现者、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探究者。因此,新课程赋予广教师重要的课程研发者职能。

2、学习者

在以往的课程研制模式中,学习者常常只被置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地位。而实践的课程探究者认为,任何课程的结果都深受学习者的影响,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者都能够提出诸如什么是值得学习和体验的、应该怎样学习等全面的问题。因而,学习者在课堂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们应与教师一样,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上展开对话。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常被视为是静态的东的。但实践的课程探究却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性的特征。在课程研制中,许多方案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具体的“事态”中的需要或兴趣为依据,教学研究意义的生成也是通过情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而,情境不同,如教师、学生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环境的改变,学习经验的选择依据及具体面貌都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4、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学习情境及课堂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和期待等因素。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对课堂情境的性质和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课程研制中,研究者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特定情境及问题的制约作用,否则只关注教师、学习者和学科内容,漠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将打乱课堂及其他教育情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堂的作用和功能

说起课堂,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场所。但是,在教育类工具书和教科书中,井没有“课堂”概念的界定。当大家都按照习惯和传承去做的时候,是用不着对课堂去界定。当我们进人新课堂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回答“课堂是干什么的地方?”有必要对课堂功能作进一步的反思。

讨论课堂的作用和功能,要思考课堂应该干什么?课堂应该干什么,是指课堂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目的、目标或期望;要思考课堂能够干什么?课堂能够干什么,是指课堂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课堂的功能;还要思考课堂实际干了什么?课堂实际干了什么,是指课堂的效应,课堂功能实现或发挥的结果。

关于课堂的功能有哪几点值得关注呢?

1、传递知识的功能

学生要在课堂上承载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课堂的传递知识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功能。新课堂,不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去,我们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使课堂传递知识的功能具有了“排他性”。从而忽视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实现交往的功能

课堂活动,是在班级群体之中发生的。班级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等等。在课堂的互动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共识和共建。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平等的交往。

3、情感归属的功能

课堂,使班组群体成员之间逐步形成了情感,在认知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或互补性,学生之间会产生相互依存感。学生之间会形成相互理解、分享快乐、相互安慰等感情交流。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

4、社会适应的功能

课堂,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一定适应性。包括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处事经验、谋取职业的本领,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应变性等。新课堂,出现了更多的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内容,加大了课堂活动的综合性,将会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5、个性发展的功能

个性发展功能,是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发生着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念等问题。课堂,要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得到发展。新课堂,在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养成学生的创造型特质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二、传统课堂存在哪些弊端

通过开头课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理想课堂功能的实现,要从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开始。传统课堂的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

教师课堂独白,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课堂观察的视线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秧田式”排列,按统一的姿势坐好,聆听和记录教师的声音。课堂在维护着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2、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课堂活动着眼于学科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因此,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3、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传统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余。使许多响亮的口号成了空话。传统课堂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4、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

传统课堂忽视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即使是认知领域,课程与教学活动也忽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传统课堂的认知视野;盯着“物”而忽略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我。

5、重现成结论轻过程和方法

传统课堂通过灌输,让学生原盘接受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结论;学生通过模仿和操练,解决的是该学科的创造程度较低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6、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

(1)、被动性

长期以来,这种以被动性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记忆,而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2)、接受性

我们说,接受式的学习是很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一些理解性的学习,通过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的接受性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再积极探究,而是“逆来顺受”,扭曲了学习的价值,丧失了儿童的创造力。

(3)、封闭性

所谓封闭性,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缺少合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追求学业成绩突出、压倒学习同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意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很难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新课堂应该有哪些变化

1、新课堂在知识结构上有什么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

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2、新课堂的控制方式有什么特点?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堂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3、新课堂中人物的常规活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那个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获得和情感体验。

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用新课程的理念看过去,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环节、步骤都带有讲授为主的痕迹。原课程中的练习、提问、作业都需要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从课桌椅的摆放到课堂秩序,都需要重新设定。

4、新课堂的环境对课堂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传统课堂环境与新课堂环境的区别 表现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

新课堂环境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研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项交换

如果我们对前后课程进行一下比较分析,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看,可以发现课程“确定性”方面的差别。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统一的大纲。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

新课程体现出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有: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如不用统一的规格、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如,创造出班级气氛,创设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专业人员。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在新课堂中,教师如何确立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取向?

课程实施是一个预期的课程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过程。课程实施问题包括:一个具体的课程是如何执行的?已经实施的程度有多大?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为使课程方案更适应具体的情境,执行者是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的?等等。

实施过程不等于简单地重复课程方案,也不应该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可能是按照规定的课程方案去执行,也可能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理解课程方案,或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某些调适。与课程实施有关的各种条件会对实施的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说,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和不同的条件,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一,要忠实地执行。教师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课程的评价就是确定课程设计预期的结果是否真正达到。当教师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变革内容,实施就是成功的。课程被执行的程度越高,表明实施的效果越好。这种程度可以用量化的方式来考查,对实施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来确认实施的程度。

第二,互动调适。在课程实施中,尤其是在课程的实验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要互动调适、互动调适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的设计者和政策决定者要了解“人们在实际中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体现出来。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调适的过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的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和改造。规定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可能会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调适课程的前提需要课程实施者不断提高素质,不断加深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对当地的教育环境的综合分析。

第三,参与建设。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的实验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教师的作用是课程的发展者,与他的学生一起来实现课程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是制定课程的过程。这一点,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可能会有所体现。

(三)新课堂在学生学习问题上强调什么?

1、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新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而是具有充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自主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意识、认知结构、能力、价值观等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

2、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堂注意了理解在学生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创造未来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应该重视的是意义学习,它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相互关系,对知识既能记得准确而牢固,又能用得迅速而合理。

3、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新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不仅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 因素等密切关联。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4、重视强化的促进作用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水的内在强化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会产生积极情感的强化作用,能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

新课堂注意将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

6、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新课堂主张学生应带着问题主动地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选择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7、主张对学习的积极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作认知因素充分、和谐、健康地发展,而不在于分等、筛选和评优;评价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知识的考查;在评价的形式J:突出自我评价的地位,而不仅仅是进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的功能L日益多元化、综合化,而不仅仅出于证明、认可和评定等次。

8、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也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学习离不开人际交往,离不开人际关系。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同伴关系。学生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和睦、健康向上的集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密切,彼此能相互悦纳、帮助,思想能共鸣,感情能相投,就有利于他的成长和发展。

让小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更精彩,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话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就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深入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

1、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师要上好节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3、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按照一个人的兴趣和认识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使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相关内容

  • 2013学年下学期初教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鞭炮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在新的一年里,我县初教教研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福建省小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以及市教育局初教工作意见精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的落实,把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 ...

  •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 (成果类别:论文) 作 职 单 手 地 拉克村一组 邮 者:王玉花 务:小学语文教师 位:巩留县东买里镇乌图布拉克小学 机:[1**********] 址: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东买里镇乌图布编:83540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是不少教师对 ...

  • 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 摘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主人就是学生.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被迫接受的局面,而是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文章主要阐述的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

  • 论文题目汇总
  • 论文题目汇总 探寻被遗忘的宝藏 从完事到完人,从中间到中坚 真爱的品味,真情的表达 博客,累积起步作文教学之精彩 课文课上的困惑究竟该抛给谁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让英雄活在孩子心中 对阅读教学中三个关键操作流程的理性审视 课堂,凝视生命的细节 寻找口语训练的另一片天地 点在肯綮 拨在当口 行 ...

  • 精心设计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恰当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课堂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53-01 课 ...

  • 怎样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 怎样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导语设置.问题设计.课文朗读.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 ...

  • 小学生减负工作计划(共7篇)
  • 篇一:小学减负工作计划 负 计 划 仑 小 学 年9月 减昆2009 减负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相关文件的精神,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还学生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保证小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发展. 二.工 ...

  •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建湖县上冈小学 唐 舒 摘要: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英语游戏教学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记忆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游戏教学 英语教学要注重 ...

  • "鲶鱼效应"的启示
  •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挪威的捕鱼人为了能让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活着抵达港口,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位聪明的船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所带领的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的办法很简单,他只不过是在鱼槽里面多放了一条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水 ...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3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太白县鹦鸽小学:李安利 [内容摘要]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情境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归纳.创造.情境体验,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数学事件当中去,参与到能获得到相应的数学认识的活动中去.这样不仅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渐渐掌握数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