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
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
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一块涂了石膏的特制木板上。这一官方公报断断续续刊布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创设目的: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公报内容: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婚育、死亡等。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2.《新莱茵报》
1848年6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科隆创办,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
该报以民主派机关报的名义出现,但到处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列宁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
特点: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鲜明的战斗风格。
1849年5月19日该报被莱茵省警察厅查封。
3.《火星报》
1900年12月24日创刊于德国莱比锡,后辗转慕尼黑、伦敦、日内瓦等地出版。1903年第51期前为列宁主持,从第52期起为孟什维克掌握。1905年停刊。
报头上印着十二月党人的诗句:“试看星星之火,行将燃成熊熊之焰!”
通过对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批判和斗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准备了组织基础;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完成了列宁创办该报的目的“建党”。
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鉴于该报为建党作出的巨大贡献,宣布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4.《真理报》
1912年5月5日在列宁的亲自筹划下,大型政治日报《真理报》在彼得堡创刊,公开发行。
1912年5月5日创刊至1914年7月8日,先后8次被沙皇政府查封,改用《工人真理报》、《真理之路》出版。
1917年3月18日复刊至十月革命胜利,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出版,遭到临时政府迫害,曾用《真理小报》、《工人之路》等名出版。
十月革命胜利至1991年“8•19”事件后苏共解散。至1918年3月迁莫斯科,为苏共中央机关报,1989年日发行量达966万份。
苏共解散后至今。“8•19”事件后,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停止出版。停刊一周后,该报重新登记,作为一般性政治日报出版,“坚持中派立场,支持社会的民主改革”,并刊登广告。
5.《纽约时报》
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1851年9月16日创刊,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用现名。
该报创刊时是一家不大的报纸,后因经营不善赔钱很多,1896年犹太人奥克斯将其买下,并采取薄利多销减价和增加报纸内容的办法,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并提出“一切消息都适宜于刊印”的口号。这些举措,使报纸发行量扶摇直上,几乎把当时纽约的 其它报纸都挤掉了。到目前,历经五任老板,现任老板苏兹贝格家族,发行量100万出头。
《纽约时报》每天出版3或4次。每次刊登消息约17万字,有2/3 版是广告,每份报纸一般为100版,450多页,重约4磅,星期日出版 200版。1992年4月发行俄文版,这是这家已有百年历史的报纸第一次发行外文版。
《纽约时报》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他们有时还为该报提供些内幕消息。对发生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大事均作报道,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1918年因全面而准确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普利策金质奖章。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开始系统披露一份揭露美国越战内幕的绝密文件。该文件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名人起草的,7000页,250万字。6月15日纽约联邦法院根据政府要求颁布临时限制令,禁止该报继续刊登这一文件。司法部长认为该文件的发表会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利益。《纽约时报》认为,首先在非战时,任何人无权事先约束消息的公布,即使该消息公布后触犯了法律,也只能做事后裁决;其次这些文件被列为绝密,并非由于国家安全原因,而是由于政府担心文件公布后会有碍于自身形象。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六比三做出裁定:报界有权公布历史记录,《纽约时报》获胜!
6.《泰晤士报》
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兴衰:
1)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从此至19世纪中叶,该报进入它的所谓“黄金时代”。沃尔特第二一方面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一方面重用优秀报业人才。该报1815年时销售量为5000份,1850年销售猛增至5万份。超过伦敦所有早报之和。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的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其销售量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了。
2)北岩接办《泰晤士报》。沃尔特家族经营的《泰晤士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一系列困难,1907年被迫出售。北岩获得该报的控制权后,实施系列改革,1914年将其改为便士报。一战爆发后,销量创下创刊以来最高纪录。
3)纵容绥靖政策的《泰晤士报》。1938年,《莫尼黑条约》签订以后,此时的《泰晤士报》主编道森不仅继续主张对德妥协,而且还为希特勒的侵略进行辩护,为纳粹张目各种荒谬言论。该报出版的200年特刊也承认1938年9月7日的社论是它历史上的重大污点。
现状:到80年代初,该报已换过四位主人。虽然该报地位影响远不及以前,但仍不失为英国最重要的报纸,在国际上还享受一定的声望。默多克作为它的第五代主人,风格有所变化:图片增大,人情味的新闻和犯罪新闻取代了部分严肃的新闻报道,加强了评论和体育报道。1986年用电子技术出版,该报现在每天约40版左右,广告约占1/3。目前已上网。
7.谷登堡
德国印刷商,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生于美因茨,1434年迁居斯特拉斯堡。1438年研究活版印刷术,秘密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回美因茨,改进自己发明研制的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从1450年起,与J. 富斯特合伙经营印刷所。1455年印刷出版《四十二行圣经》,因活版印刷术发明权问题,与富斯特打官司,结果富斯特获胜。由于美因茨市长K. 胡默里的支持,重新进行活版印刷活动。他的发明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 。他印制的图书有《圣经•诗篇》、《三十六行圣经》、《万灵药》等。
8.廉价报纸
廉价报纸又称“大众报纸”,出现于工业革命后的各国,因其面向社会中下层,售价低廉,称之廉价报纸,又因读者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有:①是资产阶级商业报纸;②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软新闻;③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④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降低售价。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最早成功的廉价报纸的代表。
答:(1)《太阳报》: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①坚持低价发行。②内容主要是软新闻:地方新闻、社会新闻等。③重视广告收入。为美国开商业小报的先河。
(2)纽约《先驱报》:1835年5月6日发刊。创办人贝内特。热衷于耸人听闻的题材,报道内容更加广泛,更重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注意全国性信息和国际新闻。首创金融新闻栏,首创社交新闻,率先提供体育新闻。1924年与《论坛报》合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
(3)纽约《论坛报》:1841年4月10日发刊。创办人格里利,出身印刷工。《论坛报》同辉格党的政治活动常常是难解难分的。①摒弃煽情主义的做法。②重视言论,宣传社会主义,提倡开发西部,要求打击投机商人,严惩贪官污吏等。《论坛报》的改革言论中影响最大的有二:提倡开发西部,反对奴隶制度。《论坛报》重视延揽人才,马克思曾担任该报驻英国的通讯记者。“道德机关报”。
(4)《纽约时报》:1851年9月18日。雷蒙德与二位同事合伙创办。该报摒弃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作风,也排除了《论坛报》政治激进的态度,主张新闻翔实、言论平和。该报对南北战争的报道十分出色。它实际上始终反映雷蒙德的党派倾向。
2.简述“三社四边”协定的签订及其历史意义。
答:(1)协定由来:1870年1月17日,早期三大通讯社为了确认各自对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范围,签订“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也参加其中(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的新闻采集发布),所以通常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2)协定内容:确定了各社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换新闻。
(3)发展情况:1892年美联社成立后,取代纽约联合新闻社,重新与三大社缔约,取得了向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发展的自由,但在这些地区没有垄断权利。
(4)协定终结:1912年美联社宣布不受其约束,自行向国外发展。一战爆发后,该协定已名存实亡。1934年11月各通讯社代表正式宣布取消这一协定,接受美国提出的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新闻的原则。
(5)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三。论述题
举例说明世界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
答:(1)国有国营:资产为国家所有,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方针由政府规定;经费大部分由国家拨给,有的辅之以受众交纳的视听费和广告费。代表性国家有朝鲜、古巴、越南。
(2)私有私营:广播电视由私人自由经营、自由转让,以赢利为目的,经费来源于广告。政府只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代表性国家有美国。
(3)公有公营:资产为国家所有,广播电视机构保持相对独立,作为“特殊法人”存在和运作;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对电台电视台进行规范和监督;经费来自执照费,有地辅以广告费。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意大利。
(4)公私并营:政府与民营广播事业各自独立,但前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良水准,配合国策、促进公共利益。公营机构经费来自执照费或政府补助。民营广播电视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经费来自广告。代表性国家有日本、加拿大。
传媒人论坛(http://www.chuanmeiren.cn/bbs/)会员浪漫云海整理分享。
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
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
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一块涂了石膏的特制木板上。这一官方公报断断续续刊布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创设目的: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公报内容: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婚育、死亡等。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2.《新莱茵报》
1848年6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科隆创办,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
该报以民主派机关报的名义出现,但到处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列宁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
特点: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鲜明的战斗风格。
1849年5月19日该报被莱茵省警察厅查封。
3.《火星报》
1900年12月24日创刊于德国莱比锡,后辗转慕尼黑、伦敦、日内瓦等地出版。1903年第51期前为列宁主持,从第52期起为孟什维克掌握。1905年停刊。
报头上印着十二月党人的诗句:“试看星星之火,行将燃成熊熊之焰!”
通过对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批判和斗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准备了组织基础;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完成了列宁创办该报的目的“建党”。
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鉴于该报为建党作出的巨大贡献,宣布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4.《真理报》
1912年5月5日在列宁的亲自筹划下,大型政治日报《真理报》在彼得堡创刊,公开发行。
1912年5月5日创刊至1914年7月8日,先后8次被沙皇政府查封,改用《工人真理报》、《真理之路》出版。
1917年3月18日复刊至十月革命胜利,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出版,遭到临时政府迫害,曾用《真理小报》、《工人之路》等名出版。
十月革命胜利至1991年“8•19”事件后苏共解散。至1918年3月迁莫斯科,为苏共中央机关报,1989年日发行量达966万份。
苏共解散后至今。“8•19”事件后,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停止出版。停刊一周后,该报重新登记,作为一般性政治日报出版,“坚持中派立场,支持社会的民主改革”,并刊登广告。
5.《纽约时报》
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1851年9月16日创刊,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用现名。
该报创刊时是一家不大的报纸,后因经营不善赔钱很多,1896年犹太人奥克斯将其买下,并采取薄利多销减价和增加报纸内容的办法,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并提出“一切消息都适宜于刊印”的口号。这些举措,使报纸发行量扶摇直上,几乎把当时纽约的 其它报纸都挤掉了。到目前,历经五任老板,现任老板苏兹贝格家族,发行量100万出头。
《纽约时报》每天出版3或4次。每次刊登消息约17万字,有2/3 版是广告,每份报纸一般为100版,450多页,重约4磅,星期日出版 200版。1992年4月发行俄文版,这是这家已有百年历史的报纸第一次发行外文版。
《纽约时报》以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为主,他们有时还为该报提供些内幕消息。对发生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大事均作报道,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1918年因全面而准确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普利策金质奖章。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开始系统披露一份揭露美国越战内幕的绝密文件。该文件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名人起草的,7000页,250万字。6月15日纽约联邦法院根据政府要求颁布临时限制令,禁止该报继续刊登这一文件。司法部长认为该文件的发表会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利益。《纽约时报》认为,首先在非战时,任何人无权事先约束消息的公布,即使该消息公布后触犯了法律,也只能做事后裁决;其次这些文件被列为绝密,并非由于国家安全原因,而是由于政府担心文件公布后会有碍于自身形象。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六比三做出裁定:报界有权公布历史记录,《纽约时报》获胜!
6.《泰晤士报》
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兴衰:
1)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从此至19世纪中叶,该报进入它的所谓“黄金时代”。沃尔特第二一方面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一方面重用优秀报业人才。该报1815年时销售量为5000份,1850年销售猛增至5万份。超过伦敦所有早报之和。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的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其销售量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了。
2)北岩接办《泰晤士报》。沃尔特家族经营的《泰晤士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一系列困难,1907年被迫出售。北岩获得该报的控制权后,实施系列改革,1914年将其改为便士报。一战爆发后,销量创下创刊以来最高纪录。
3)纵容绥靖政策的《泰晤士报》。1938年,《莫尼黑条约》签订以后,此时的《泰晤士报》主编道森不仅继续主张对德妥协,而且还为希特勒的侵略进行辩护,为纳粹张目各种荒谬言论。该报出版的200年特刊也承认1938年9月7日的社论是它历史上的重大污点。
现状:到80年代初,该报已换过四位主人。虽然该报地位影响远不及以前,但仍不失为英国最重要的报纸,在国际上还享受一定的声望。默多克作为它的第五代主人,风格有所变化:图片增大,人情味的新闻和犯罪新闻取代了部分严肃的新闻报道,加强了评论和体育报道。1986年用电子技术出版,该报现在每天约40版左右,广告约占1/3。目前已上网。
7.谷登堡
德国印刷商,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生于美因茨,1434年迁居斯特拉斯堡。1438年研究活版印刷术,秘密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回美因茨,改进自己发明研制的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从1450年起,与J. 富斯特合伙经营印刷所。1455年印刷出版《四十二行圣经》,因活版印刷术发明权问题,与富斯特打官司,结果富斯特获胜。由于美因茨市长K. 胡默里的支持,重新进行活版印刷活动。他的发明包括: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 。他印制的图书有《圣经•诗篇》、《三十六行圣经》、《万灵药》等。
8.廉价报纸
廉价报纸又称“大众报纸”,出现于工业革命后的各国,因其面向社会中下层,售价低廉,称之廉价报纸,又因读者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有:①是资产阶级商业报纸;②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软新闻;③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④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降低售价。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最早成功的廉价报纸的代表。
答:(1)《太阳报》: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①坚持低价发行。②内容主要是软新闻:地方新闻、社会新闻等。③重视广告收入。为美国开商业小报的先河。
(2)纽约《先驱报》:1835年5月6日发刊。创办人贝内特。热衷于耸人听闻的题材,报道内容更加广泛,更重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注意全国性信息和国际新闻。首创金融新闻栏,首创社交新闻,率先提供体育新闻。1924年与《论坛报》合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
(3)纽约《论坛报》:1841年4月10日发刊。创办人格里利,出身印刷工。《论坛报》同辉格党的政治活动常常是难解难分的。①摒弃煽情主义的做法。②重视言论,宣传社会主义,提倡开发西部,要求打击投机商人,严惩贪官污吏等。《论坛报》的改革言论中影响最大的有二:提倡开发西部,反对奴隶制度。《论坛报》重视延揽人才,马克思曾担任该报驻英国的通讯记者。“道德机关报”。
(4)《纽约时报》:1851年9月18日。雷蒙德与二位同事合伙创办。该报摒弃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作风,也排除了《论坛报》政治激进的态度,主张新闻翔实、言论平和。该报对南北战争的报道十分出色。它实际上始终反映雷蒙德的党派倾向。
2.简述“三社四边”协定的签订及其历史意义。
答:(1)协定由来:1870年1月17日,早期三大通讯社为了确认各自对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范围,签订“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也参加其中(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的新闻采集发布),所以通常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2)协定内容:确定了各社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换新闻。
(3)发展情况:1892年美联社成立后,取代纽约联合新闻社,重新与三大社缔约,取得了向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发展的自由,但在这些地区没有垄断权利。
(4)协定终结:1912年美联社宣布不受其约束,自行向国外发展。一战爆发后,该协定已名存实亡。1934年11月各通讯社代表正式宣布取消这一协定,接受美国提出的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新闻的原则。
(5)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三。论述题
举例说明世界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
答:(1)国有国营:资产为国家所有,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方针由政府规定;经费大部分由国家拨给,有的辅之以受众交纳的视听费和广告费。代表性国家有朝鲜、古巴、越南。
(2)私有私营:广播电视由私人自由经营、自由转让,以赢利为目的,经费来源于广告。政府只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代表性国家有美国。
(3)公有公营:资产为国家所有,广播电视机构保持相对独立,作为“特殊法人”存在和运作;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对电台电视台进行规范和监督;经费来自执照费,有地辅以广告费。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意大利。
(4)公私并营:政府与民营广播事业各自独立,但前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良水准,配合国策、促进公共利益。公营机构经费来自执照费或政府补助。民营广播电视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经费来自广告。代表性国家有日本、加拿大。
传媒人论坛(http://www.chuanmeiren.cn/bbs/)会员浪漫云海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