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1.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言的发展

3. 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 6. 7. 8.

1.

2.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转)、整体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一个整体)

前运算阶段:1、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4. 移或概括。

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其中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5.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低级心理机能主要包括感知、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性、直观动作思维等(1.不随意的、被动的,是由客体引发的。2.就反应水平而言,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3.就其实现的结构而言,是直接的、非中介的。4.就起源而言,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5.随生物自身结构,或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指有目的、随意的和逻辑记忆、抽象思维、计划和预见性。(1.主动的、随意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他们的反映水平是概况的、抽象的。3.中介性的,借助于符号或词4.起源来自于社会5.在交往或人际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个体心理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启发: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儿童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随着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

7. 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

不同: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维果斯基“从外到内”与皮亚杰“从内到外”;认知起源上的分野:皮亚杰“自发动作”与维果斯基“中介动作”

8. (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①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又将这口唇期分为两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第二时期是6~12个月。 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约在6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就产生焦虑不安。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② 肛门期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 性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弗洛伊德说:“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1)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致没有稳固的组织性;(2)倒错现象的存在;(3)整个冲动较为薄弱。这里,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又指的什么呢?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

④ 潜伏期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性器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 生殖期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

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生殖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二、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三、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二分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遗传环境共同影响;成熟论;辨证观: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现实性))

1. 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优点:(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2)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省时省力。(3)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结果不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横断设计)

缺点:(1)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即被试不同质),因而难以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2)横断研究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心理发展的因果关系。(3)取样程序相对复杂。(性别、家庭背景、年龄等都要匹配)

2. 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称为追踪研究。

优点:(1)被试是同质的(始终对同一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2)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因而能够系统地、详尽地考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前一阶段发展与后一阶段发展的关系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缺点:(1)被试的流失不可控,也不能避免时代变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测量时间不同)。(2)纵向研究一般需要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和确切性。(3)纵向研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很高

3. 阶段被试心理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又可以从纵向研究角度研究被试的心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克服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它们各自的长处。2.该设计采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1. 2.

1. 激,从而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通常用的指标就是注视时间。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地熟悉,从而减少反应的现象,即习惯化。所谓去习惯化是指当刺激发生变化的时候,引起婴儿的反应增加或反应的改变,即去习惯化。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情绪社会化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2. (学会行走)和(说出单词)通常作为婴儿期结束的标志

3. :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4. 婴儿动作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有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础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建设地发展。

5. 6.

7. 8. 传统气质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10.1.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11.出现对同伴行为的观察模仿(三)互补性交往:单独游戏→社会性游戏

12.

1. 语音意识: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够理解又能正确运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 3. 4.

5. 6. 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

特性,发展感知觉、想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性地、创

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如“过家家”,“拿枪打仗”等。

(三)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像、才

智,表现他们的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

(四) 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游戏要求自信和坚持性,要求具有责任感并

遵守规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

(五) 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体到抽象、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同时,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8. 1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9. 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10.1.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1. 2.

(一)物质准备(二)生理准备(三)心理准备:1.学习态度2.学习习惯3.学习方法4.学习能力 5.社会性能力

3.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前运算阶段相比,具体运算阶段的新特点有

1. 3.思维结构逐渐完整 4.不平衡性

具体运算有两个显著特点:获得了守恒性;群集结构的形成。

4. 自我描述、具体的外部特征、抽象的心理特征、开始用心理词汇描述,具体形式看待、“自我接受度”

5. 3.外显行为---内心品质 4.稳定性增加

6. 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形成同伴团体。

7. 4- 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 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最高阶段

剧变化,势必对心理活动产生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其次,由于性的成熟,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人感是指青春期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而产生的成熟感,在这种感受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的信任和尊重。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1.反抗性与依赖性: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3.勇敢与怯懦:勇敢精神与常常表现的怯懦、羞涩。 4.高傲与自卑:自以为是与自卑之间的矛盾。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 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具有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

3. 自我的矛盾性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③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⑥有较强的自尊心⑦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4.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青少年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青少年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

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问题。

①成瘾行为(吸烟、喝酒)②网络与游戏成瘾③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④青年期的抑郁与自杀

考试题型

∙ 填空8*2分=16分

∙ 名词解释 5*4分=20分

∙ 简答4*6分=24分

∙ 分析题1*20分=20分

∙ 论述1*20分=20分

附录

1.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言的发展

3. 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 6. 7. 8.

1.

2.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转)、整体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一个整体)

前运算阶段:1、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4. 移或概括。

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其中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5.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低级心理机能主要包括感知、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性、直观动作思维等(1.不随意的、被动的,是由客体引发的。2.就反应水平而言,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3.就其实现的结构而言,是直接的、非中介的。4.就起源而言,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5.随生物自身结构,或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指有目的、随意的和逻辑记忆、抽象思维、计划和预见性。(1.主动的、随意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他们的反映水平是概况的、抽象的。3.中介性的,借助于符号或词4.起源来自于社会5.在交往或人际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个体心理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启发: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儿童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随着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

7. 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

不同: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维果斯基“从外到内”与皮亚杰“从内到外”;认知起源上的分野:皮亚杰“自发动作”与维果斯基“中介动作”

8. (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①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又将这口唇期分为两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第二时期是6~12个月。 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约在6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就产生焦虑不安。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② 肛门期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 性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弗洛伊德说:“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1)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致没有稳固的组织性;(2)倒错现象的存在;(3)整个冲动较为薄弱。这里,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又指的什么呢?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

④ 潜伏期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性器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 生殖期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

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生殖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二、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三、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二分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遗传环境共同影响;成熟论;辨证观: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现实性))

1. 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优点:(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2)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省时省力。(3)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结果不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横断设计)

缺点:(1)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即被试不同质),因而难以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2)横断研究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心理发展的因果关系。(3)取样程序相对复杂。(性别、家庭背景、年龄等都要匹配)

2. 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称为追踪研究。

优点:(1)被试是同质的(始终对同一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2)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因而能够系统地、详尽地考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前一阶段发展与后一阶段发展的关系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缺点:(1)被试的流失不可控,也不能避免时代变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测量时间不同)。(2)纵向研究一般需要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和确切性。(3)纵向研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很高

3. 阶段被试心理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又可以从纵向研究角度研究被试的心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克服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它们各自的长处。2.该设计采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1. 2.

1. 激,从而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通常用的指标就是注视时间。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地熟悉,从而减少反应的现象,即习惯化。所谓去习惯化是指当刺激发生变化的时候,引起婴儿的反应增加或反应的改变,即去习惯化。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情绪社会化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2. (学会行走)和(说出单词)通常作为婴儿期结束的标志

3. :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4. 婴儿动作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有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础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建设地发展。

5. 6.

7. 8. 传统气质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10.1.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11.出现对同伴行为的观察模仿(三)互补性交往:单独游戏→社会性游戏

12.

1. 语音意识: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够理解又能正确运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 3. 4.

5. 6. 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

特性,发展感知觉、想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性地、创

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如“过家家”,“拿枪打仗”等。

(三)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像、才

智,表现他们的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

(四) 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游戏要求自信和坚持性,要求具有责任感并

遵守规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

(五) 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体到抽象、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同时,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8. 1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9. 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10.1.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1. 2.

(一)物质准备(二)生理准备(三)心理准备:1.学习态度2.学习习惯3.学习方法4.学习能力 5.社会性能力

3.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前运算阶段相比,具体运算阶段的新特点有

1. 3.思维结构逐渐完整 4.不平衡性

具体运算有两个显著特点:获得了守恒性;群集结构的形成。

4. 自我描述、具体的外部特征、抽象的心理特征、开始用心理词汇描述,具体形式看待、“自我接受度”

5. 3.外显行为---内心品质 4.稳定性增加

6. 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形成同伴团体。

7. 4- 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 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最高阶段

剧变化,势必对心理活动产生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其次,由于性的成熟,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人感是指青春期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而产生的成熟感,在这种感受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的信任和尊重。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1.反抗性与依赖性: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3.勇敢与怯懦:勇敢精神与常常表现的怯懦、羞涩。 4.高傲与自卑:自以为是与自卑之间的矛盾。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 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具有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

3. 自我的矛盾性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③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⑥有较强的自尊心⑦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4.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青少年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青少年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

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问题。

①成瘾行为(吸烟、喝酒)②网络与游戏成瘾③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④青年期的抑郁与自杀

考试题型

∙ 填空8*2分=16分

∙ 名词解释 5*4分=20分

∙ 简答4*6分=24分

∙ 分析题1*20分=20分

∙ 论述1*20分=20分

附录


相关内容

  • 南开17春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最核心的范畴是? . 属种 . 本质 . 形式 . 实体 标准答案: 2. 如果说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那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的? . 内容 . 形式 . 主体 . 客体 标准答案: 3. 法国古 ...

  • 继续教育创新能力测试题答案1-9
  •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一) 1. 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 Innovation Theory). √ A熊彼特 B李斯特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正确答案: A 2.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 ...

  • 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思考题
  •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定义的演变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 A.内部牵制阶段 B.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C.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D.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答案]A 2.( )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 ...

  • 毛概课后答案13-15
  • 习题十三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 ...

  •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读书效果测试题)
  • 1.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我们可以积攒起来一起处理,这样比较省时间.(判断题)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解析:即刻行动是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小事拖延的积累会让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管理,反倒是及时处理小事可以让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的心态.] 2.<精进>中作者认为,如果 ...

  •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
  • <大学生创新基础课>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联想思维一般是由某事或某物引起的其他思考,即从某一个事物的表象.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表象.动作或特征. 体现了联想思维的( ). A.连续性 B.形象性 C.概括性 D.规律性 正确答案: A 2 思维 ...

  • 浅谈观察思考题的设问特点.解答方法
  • 浅谈观察思考题的设问特点.解答方法 作者:李庆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3年第06期 一般来说,观察思考题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所设置的问题两大部分组成,是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的重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通常会结合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或热点问题,给出 ...

  •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360文档中心
  • 马原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 ...

  • 科研创新与沟通协调考题
  • 科研创新与沟通协调考题 一. 判断题(共20题, 共40分) 1. 参考数据库,指包含某种特定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原始领域和属性的数据库.(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0 试题解析: 2. 科研人员如果没有论著发表,职业生涯是难以为继的.(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