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理生态文化对晋北民歌形成的影响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彭栓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高保利

阿宝

摘要: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分析晋北民歌,为立体地研究民歌寻求新路径。

文中的晋北指朔州、大同、忻州和吕梁北部,与蒙、冀、陕交界,多山地丘陵,山西全省总面积的40%为山地,40.3%为丘陵。全省为八大山脉主宰,“八大山脉除少数地区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为10米以上厚度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独特的山地性黄土高原”, [1]其中晋北就占了六大山脉。

晋北民居样式有土窑、砖窑、石头窑、平顶房等,民众大多靠山而居,因此民歌才有“一出大门羊肠肠道,宁可把灰媒人闪断腰”、“一出大门深深的壕,灰媒人路过狼拉倒”、“一出大门走荒崖,因为眊你跑烂鞋”的描述。晋北民歌歌词多用山或与山有关的事物起兴,像“山丹丹长在半崖上”、“青山绿水一道道沟,走了道圪梁下了道弯”、“半崖上开得朵野菊花,寻不下个好汉子气破肚”、“半崖崖花开半崖崖红,你把我闪成个两世人”等。晋北民歌对山地丘陵常称之为“圪梁梁”富有地方特色,与山有关的词汇就更多了,有前山、后山、东山、西山、梁、崖、沟、壕、坎、坡、凹、岔、弯等,即使“沟”,也有前沟、后沟、深沟等称谓。丘陵绵绵,山梁阻隔,晋北民歌常用动词“了”来表现空间在平面上的延展,如“你走山后我山前,大青山挡住了不见”。由于晋北地处蒙晋交界,所以河曲民歌中常出现乌拉山、大青山。情歌里的大山更成为情人相见的障碍,日常的约会见面都比平原爱情要多几分艰难:“十五里大路两架沟,要眊妹妹你早些走”、“走一道沟沟过一道梁,眊妹妹不怕路途长”、“前山后山山套山,了不见哥哥隔下一道山”。更何况大山里不仅有土匪藏匿,也有恶狼出没:“前沟里狐子后沟里狼,因为眊妹妹把命搭上”、“半夜眊妹妹碰上狼,鞋底底打来沙土土扬”、“前沟里刮风后沟里凉,因为了哥哥遇上了狼”,这样的恋爱不仅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生命的许诺,其爱情的分量更显得沉重。晋北多山,再加上水资源匮乏,使得日常生活的担水也变得不平凡:“深沟里担水爬不上坡,尘世上苦命人少有我”。可见多山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晋北民歌内容的构成。

多山地丘陵的生存环境也影响民歌意象的构建。如河曲民歌“你在这圪梁,俺在沟,心想这格旦儿亲见不上”、“哥哥在山头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洼里、岔里,咯嘣咯嘣掏山药”等等,给人以空间感,民歌突出空间的高低错落不仅仅是对山地丘陵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是主体人性在空间场域中的任意驰骋。

晋北民歌体裁主要是山歌,以晋西北的“山曲”为主,集中在忻州地区的河曲、保德、宁武、五寨、神池、原平、五台等地,以及吕梁地区的兴县、临县、离石等地。五台、定襄的“山曲”又叫“烂席片”。像现在比较出名的民歌手河曲辛礼生、贾德义,大同阿宝等曾经都居住在山村,熟悉山地生活。某种意义上讲,在晋北大量生成的山歌,是与山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大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丘陵起伏,山大人稀,人们吊着嗓子招呼同伴,在孤寂的山野吼出心中的沉闷、压抑情愫。这就对歌唱者的音域及音量有更大的要求,所以晋北民歌也有八度甚至十一度的高音。高山丘陵之上歌手放歌,视野开阔,山歌呈现开朗、奔放的音乐性格。民歌旋律也如起伏的丘陵、连绵的山脉,多跳进、跌宕。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广漠、雄浑造就了民歌腔高板稳,曲调粗犷有力、浑厚朴实,音域较宽,音调高亢,听起来有塞上高原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明快。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使得晋北民歌多呈现慢速、中慢速,音色涩滞,不怎么圆润,听来沉重、凄楚、苍凉,宛如走西口的悲凄压抑。

从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看,晋北毗邻内蒙,有走西口的独特历史,民歌主要受内蒙影响深刻。“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口外行”,春去秋回,一年有八、九个月在内蒙,不免受蒙语、蒙调的影响,唱法上受“爬山调”影响,音行大跳跃,起承转合大跨度,甚至出现了只有在“爬山调”中才常有的高八度到十二度的音,高亢粗犷。情感上吸收内蒙“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自由奔放,直抒胸臆的特色。蒙语也使得晋北民歌衬词丰富。“亚古一儿古青”、“照呀咕一咕青”、“哼哎嗨哎嗨哟”、“哪升哟”、“啊哈,哎啦哎啦哟”等等。由于“凡出口外通商者,莫不通蒙古人语”,[2] 导致走西口的部分晋北人歌唱时把蒙语直接移入晋北民歌,这种移入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音与意的娴熟把握。如宁武民歌《栽柳树》:“大河畔上栽柳树,阿哥的小妹妹(哎嗨呀),你看这小(力)妹妹走上几步,(呤呤呤川,呤呤呤川呀喂,嗨,塞北挠)哥哥把水浇(哎呀)。”[3]“塞北挠”,蒙语译音即“好”,在情歌中用来对爱人的亲切称呼,有时也做“三白奴”、“塞音白奴”。再如河曲民歌“沙巴拉尔有高也有低,六十天旱路见不上水”。“沙巴拉尔”也是蒙语,地名指“后营”。此外河曲“杭盖”、临县“古里打董”都是晋北民歌中出现的蒙语。

总之,多山地丘陵是晋北最显著的地理特征,不仅决定了晋北民歌的生存空间,而且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演唱内容、音乐样式、音乐特征等,再加上蒙晋交界的特殊地理和文化交流又丰富了晋北民歌的内涵。

除了多山,晋北也紧靠黄河,民歌中黄河水、船、河畔、打鱼等就成为歌手反复歌唱的常态意象,民歌对黄河的沙多、浪大、水长、弯多做了客观记录,也对黄河的十月结冰、三月融冰的季节规律作了记载,当然也有拉大船、行船打鱼等民俗生活的描绘。如“千年的黄河水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4]、“河里头鱼多水不清,小妹妹心里只有你一人”、“黄河出岸漫滩滩水,打光棍哥哥活受罪。黄河里浪大水不清,朋友多了不一心。黄河里涨潮河水浑,朋友多了心不诚”、“大河流水黄糊糊多”、“水刮土坡沟沉沙”、“黄河的水呀黄又黄”、“三月的黄河水搅冰”、“十月黄河结一层冰,我看见那死老汉恨至心”、“九曲黄河了不见尾,你叫我天长日久咋想你?打鱼划划渡口船,各给各寻下个心不安”、“西北风顶住上水船”、“黄河水长流,漂下来一只舟”、“黄河水急大浪淘天”、“风大浪高船底底漏,胆小鬼不敢跑河路”、“血脚印踩满黄河畔”、“野雀雀飞在黄河畔,咱二人相好离不转”、“我们这地方靠河畔,大闺女爱个扳船汉”。这种与黄河有关的河、畔、船、鱼等意象不仅真实地表现了民众的民俗生活,而且与他们的爱情、亲情和苦难的命运挂钩。

晋北多山临河的地理生态,在晋北民歌中还出现了“数”化的情境:“三十里的沙滩二十里水,五十里眊妹妹打来回。三十里大路两架山,长路路跑得哥哥两腿腿酸。六十里黄河四十里川,因为眊你汗漂起船”、“三十里村村四十里水,几十里路头来眊你”。这种空间概念的长度化,更能表现民众生活的艰辛,情歌中的情感也更加真挚感人。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尤其晋北地表植被少,“山穷没树鸟难留”,地表黄土裸露,春冬两季常刮风,黄土、黄风对晋北人印象深刻。晋北的风呈现出含沙量大的黄风特点:“黄风越大越起尘,朋友越为心越红”、“大风天了近不了远,你了哥哥圪眯住眼”、“三春天黄风天天嚎,无根沙蓬往那里抛”、“大风刮起黄悠悠沙”、“十冬腊月数九天,风沙打了妹妹的毛眼眼”、“远远了你了不见,风沙沙打得睁不开眼”;其次,晋北属中温带,昼夜温差大,风大且冷,“西北风刮得门环环响,我还当哥哥来在我门上”、“关住大门风刮开,只当是哥哥眊我来”、“三春气黄风飕噜噜刮,走口外的哥哥离不开家。金更貂帽帽头上戴,身背上小包包走口外。洪水刮倒小杨树,撂不下妹妹哭上路”;此外,晋北刮风的频率也较高,“三天刮了十八场风,黄沙土掩得怎安身”。可见,晋北民歌多风意象,对风的黄、多、沙、大、冷、猛的独特记忆,是与晋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正是这种黄风卷沙,黄河流沙恶劣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山西人的生态危机意识:“黄土高原风沙大,山洪水冲开些荒旮旯。呼啦啦水土都刮走,熬断腰也治不富沟。”[5]

雁北除了风沙大,冬天还多下雪,“三九天黄风四九的雪,因为了哥哥冻了足”、“天上下雪地上冷,哥哥走了你莫伤心”、“叫声妹妹快开门,寒风搅雪冻死人”,下雪带给贫困民众更多的是寒冷和生死牵挂。“柳儿柳儿(哎咳哟)柳儿柳儿白,天上下雪那(呼嗨)地上白,(哎咳哟)地上白。”[6]

像这类对雪花有几分暖意的描绘比较少见。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煤炭是山西的矿产标识。晋北民歌中与煤相关的生产、生活的民歌很多,如河曲《背炭歌》、《童窑工歌》等,大同民歌里还出现了独特的“黑脸汉”情人形象:“别人看你是黑脸汉,成天下煤窑去砍炭。只因你勤谨又能干,我就愿和你配一担。”

这种对炭的理解和情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伸:“白不过棉花黑不过炭,美不过哥哥丑不过汉”、“烧炭短不了一把柴,眊妹妹全凭黑着来”、“想哥哥想得迷了窍,倒尿盆倒进个炭窑窑”。

可见晋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个性鲜明的晋北民歌,反之晋北民歌也对晋北的地理生态做了生动的记录。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生态位是“生物体所依赖和利用的生活资源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所占有的位置”。[7]晋北民歌的生态位不仅有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地理的因素,而自然地理生态为其提供了特定的空间,这也就是民歌的空间生态位。晋北与蒙陕接壤,其民歌为何没有被爬山调、信天游同化而保持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笔者以为这恰是由于民歌生存竞争中自然地理的生态因素首先在起作用(当然还有人文的因素),这就是晋北民歌在与爬上调、信天游相互影响竞争中同中有异的实际生态位。晋北民歌的实际生态位使得晋北民歌的流传主要依托晋北土壤而存活,是本,流传到蒙陕的晋北民歌则是枝叶。

从自然资源的质量上来看,“自然资源的质量对民俗模式的建构的制约与影响是非常突出的。”[7]

晋北的煤炭储量丰富,是晋北人的财富,但在旧社会煤炭曾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幸福、财富,不是快乐、温暖,更多的是背大炭的血泪生活的记忆,如河曲《掏炭歌》、《背炭歌》、《童窑工歌》等记载窑工生活:“进窑好比热笼蒸,出窑冻得肉挺硬”、“下窑背炭罪受尽,大炭压得后背疼。背了大炭丢了人,浑身气血全用尽。一步三摇咬牙背,一天要背三十回。入冬背到大小寒,工钱不多贴吃穿”、“窑主心黑把娃骗,娃娃背炭只管饭。拉上毛驴当骡子,背炭压成驼锅子”、“黑窟窑洞是坟堆,不埋富人埋穷鬼”。[8]晋北与蒙陕交界,山多、风大、天冷、缺水,“旱也长来涝也长,伴着咱生来伴着咱活”,这样的自然地理生态使得晋北自然资源的质量相对差,决定了晋北民歌与山、河、风、雪等内容有关,以悲戚苦涩的情感基调为主,民歌样式主要是山歌,音乐特征表现为粗犷、豪放、自由,以慢速和中慢速居多且受蒙古族影响深刻。

江帆教授指出:“民俗的资源生态位表现的是民俗生成与演化需要怎样的条件与背景。”

[7]当我们研究晋北民歌的民俗资源生态位时,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任何将二者剥离的研究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山西自然灾害》编辑委员会.山西自然灾害.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P1.

[2] 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P549.

[3] 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P120-121.

[4] 贾真编选.小曲儿一唱解心宽:晋北民歌精华.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1.P121.

[5] 贾德义编著.西北风情歌——山曲儿精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1.P123.

[6] 晓敏   刘子贞等整理.山西民间歌曲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5.P170.

[7] 江帆著.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P332、339、333.

[8] 贾德义编著.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P147-148.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云冈石窟详细解说词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cd.html

云冈石窟导游词(52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vt.html

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32n.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三:云冈石窟(16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ad.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云冈未解之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jg.html

大同话简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0md.html

北魏都城大同(平城)什么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1dh.html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彭栓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高保利

阿宝

摘要: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分析晋北民歌,为立体地研究民歌寻求新路径。

文中的晋北指朔州、大同、忻州和吕梁北部,与蒙、冀、陕交界,多山地丘陵,山西全省总面积的40%为山地,40.3%为丘陵。全省为八大山脉主宰,“八大山脉除少数地区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为10米以上厚度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独特的山地性黄土高原”, [1]其中晋北就占了六大山脉。

晋北民居样式有土窑、砖窑、石头窑、平顶房等,民众大多靠山而居,因此民歌才有“一出大门羊肠肠道,宁可把灰媒人闪断腰”、“一出大门深深的壕,灰媒人路过狼拉倒”、“一出大门走荒崖,因为眊你跑烂鞋”的描述。晋北民歌歌词多用山或与山有关的事物起兴,像“山丹丹长在半崖上”、“青山绿水一道道沟,走了道圪梁下了道弯”、“半崖上开得朵野菊花,寻不下个好汉子气破肚”、“半崖崖花开半崖崖红,你把我闪成个两世人”等。晋北民歌对山地丘陵常称之为“圪梁梁”富有地方特色,与山有关的词汇就更多了,有前山、后山、东山、西山、梁、崖、沟、壕、坎、坡、凹、岔、弯等,即使“沟”,也有前沟、后沟、深沟等称谓。丘陵绵绵,山梁阻隔,晋北民歌常用动词“了”来表现空间在平面上的延展,如“你走山后我山前,大青山挡住了不见”。由于晋北地处蒙晋交界,所以河曲民歌中常出现乌拉山、大青山。情歌里的大山更成为情人相见的障碍,日常的约会见面都比平原爱情要多几分艰难:“十五里大路两架沟,要眊妹妹你早些走”、“走一道沟沟过一道梁,眊妹妹不怕路途长”、“前山后山山套山,了不见哥哥隔下一道山”。更何况大山里不仅有土匪藏匿,也有恶狼出没:“前沟里狐子后沟里狼,因为眊妹妹把命搭上”、“半夜眊妹妹碰上狼,鞋底底打来沙土土扬”、“前沟里刮风后沟里凉,因为了哥哥遇上了狼”,这样的恋爱不仅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生命的许诺,其爱情的分量更显得沉重。晋北多山,再加上水资源匮乏,使得日常生活的担水也变得不平凡:“深沟里担水爬不上坡,尘世上苦命人少有我”。可见多山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晋北民歌内容的构成。

多山地丘陵的生存环境也影响民歌意象的构建。如河曲民歌“你在这圪梁,俺在沟,心想这格旦儿亲见不上”、“哥哥在山头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洼里、岔里,咯嘣咯嘣掏山药”等等,给人以空间感,民歌突出空间的高低错落不仅仅是对山地丘陵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是主体人性在空间场域中的任意驰骋。

晋北民歌体裁主要是山歌,以晋西北的“山曲”为主,集中在忻州地区的河曲、保德、宁武、五寨、神池、原平、五台等地,以及吕梁地区的兴县、临县、离石等地。五台、定襄的“山曲”又叫“烂席片”。像现在比较出名的民歌手河曲辛礼生、贾德义,大同阿宝等曾经都居住在山村,熟悉山地生活。某种意义上讲,在晋北大量生成的山歌,是与山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大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丘陵起伏,山大人稀,人们吊着嗓子招呼同伴,在孤寂的山野吼出心中的沉闷、压抑情愫。这就对歌唱者的音域及音量有更大的要求,所以晋北民歌也有八度甚至十一度的高音。高山丘陵之上歌手放歌,视野开阔,山歌呈现开朗、奔放的音乐性格。民歌旋律也如起伏的丘陵、连绵的山脉,多跳进、跌宕。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广漠、雄浑造就了民歌腔高板稳,曲调粗犷有力、浑厚朴实,音域较宽,音调高亢,听起来有塞上高原那种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泼辣明快。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使得晋北民歌多呈现慢速、中慢速,音色涩滞,不怎么圆润,听来沉重、凄楚、苍凉,宛如走西口的悲凄压抑。

从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看,晋北毗邻内蒙,有走西口的独特历史,民歌主要受内蒙影响深刻。“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口外行”,春去秋回,一年有八、九个月在内蒙,不免受蒙语、蒙调的影响,唱法上受“爬山调”影响,音行大跳跃,起承转合大跨度,甚至出现了只有在“爬山调”中才常有的高八度到十二度的音,高亢粗犷。情感上吸收内蒙“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自由奔放,直抒胸臆的特色。蒙语也使得晋北民歌衬词丰富。“亚古一儿古青”、“照呀咕一咕青”、“哼哎嗨哎嗨哟”、“哪升哟”、“啊哈,哎啦哎啦哟”等等。由于“凡出口外通商者,莫不通蒙古人语”,[2] 导致走西口的部分晋北人歌唱时把蒙语直接移入晋北民歌,这种移入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音与意的娴熟把握。如宁武民歌《栽柳树》:“大河畔上栽柳树,阿哥的小妹妹(哎嗨呀),你看这小(力)妹妹走上几步,(呤呤呤川,呤呤呤川呀喂,嗨,塞北挠)哥哥把水浇(哎呀)。”[3]“塞北挠”,蒙语译音即“好”,在情歌中用来对爱人的亲切称呼,有时也做“三白奴”、“塞音白奴”。再如河曲民歌“沙巴拉尔有高也有低,六十天旱路见不上水”。“沙巴拉尔”也是蒙语,地名指“后营”。此外河曲“杭盖”、临县“古里打董”都是晋北民歌中出现的蒙语。

总之,多山地丘陵是晋北最显著的地理特征,不仅决定了晋北民歌的生存空间,而且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演唱内容、音乐样式、音乐特征等,再加上蒙晋交界的特殊地理和文化交流又丰富了晋北民歌的内涵。

除了多山,晋北也紧靠黄河,民歌中黄河水、船、河畔、打鱼等就成为歌手反复歌唱的常态意象,民歌对黄河的沙多、浪大、水长、弯多做了客观记录,也对黄河的十月结冰、三月融冰的季节规律作了记载,当然也有拉大船、行船打鱼等民俗生活的描绘。如“千年的黄河水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4]、“河里头鱼多水不清,小妹妹心里只有你一人”、“黄河出岸漫滩滩水,打光棍哥哥活受罪。黄河里浪大水不清,朋友多了不一心。黄河里涨潮河水浑,朋友多了心不诚”、“大河流水黄糊糊多”、“水刮土坡沟沉沙”、“黄河的水呀黄又黄”、“三月的黄河水搅冰”、“十月黄河结一层冰,我看见那死老汉恨至心”、“九曲黄河了不见尾,你叫我天长日久咋想你?打鱼划划渡口船,各给各寻下个心不安”、“西北风顶住上水船”、“黄河水长流,漂下来一只舟”、“黄河水急大浪淘天”、“风大浪高船底底漏,胆小鬼不敢跑河路”、“血脚印踩满黄河畔”、“野雀雀飞在黄河畔,咱二人相好离不转”、“我们这地方靠河畔,大闺女爱个扳船汉”。这种与黄河有关的河、畔、船、鱼等意象不仅真实地表现了民众的民俗生活,而且与他们的爱情、亲情和苦难的命运挂钩。

晋北多山临河的地理生态,在晋北民歌中还出现了“数”化的情境:“三十里的沙滩二十里水,五十里眊妹妹打来回。三十里大路两架山,长路路跑得哥哥两腿腿酸。六十里黄河四十里川,因为眊你汗漂起船”、“三十里村村四十里水,几十里路头来眊你”。这种空间概念的长度化,更能表现民众生活的艰辛,情歌中的情感也更加真挚感人。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尤其晋北地表植被少,“山穷没树鸟难留”,地表黄土裸露,春冬两季常刮风,黄土、黄风对晋北人印象深刻。晋北的风呈现出含沙量大的黄风特点:“黄风越大越起尘,朋友越为心越红”、“大风天了近不了远,你了哥哥圪眯住眼”、“三春天黄风天天嚎,无根沙蓬往那里抛”、“大风刮起黄悠悠沙”、“十冬腊月数九天,风沙打了妹妹的毛眼眼”、“远远了你了不见,风沙沙打得睁不开眼”;其次,晋北属中温带,昼夜温差大,风大且冷,“西北风刮得门环环响,我还当哥哥来在我门上”、“关住大门风刮开,只当是哥哥眊我来”、“三春气黄风飕噜噜刮,走口外的哥哥离不开家。金更貂帽帽头上戴,身背上小包包走口外。洪水刮倒小杨树,撂不下妹妹哭上路”;此外,晋北刮风的频率也较高,“三天刮了十八场风,黄沙土掩得怎安身”。可见,晋北民歌多风意象,对风的黄、多、沙、大、冷、猛的独特记忆,是与晋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正是这种黄风卷沙,黄河流沙恶劣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山西人的生态危机意识:“黄土高原风沙大,山洪水冲开些荒旮旯。呼啦啦水土都刮走,熬断腰也治不富沟。”[5]

雁北除了风沙大,冬天还多下雪,“三九天黄风四九的雪,因为了哥哥冻了足”、“天上下雪地上冷,哥哥走了你莫伤心”、“叫声妹妹快开门,寒风搅雪冻死人”,下雪带给贫困民众更多的是寒冷和生死牵挂。“柳儿柳儿(哎咳哟)柳儿柳儿白,天上下雪那(呼嗨)地上白,(哎咳哟)地上白。”[6]

像这类对雪花有几分暖意的描绘比较少见。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煤炭是山西的矿产标识。晋北民歌中与煤相关的生产、生活的民歌很多,如河曲《背炭歌》、《童窑工歌》等,大同民歌里还出现了独特的“黑脸汉”情人形象:“别人看你是黑脸汉,成天下煤窑去砍炭。只因你勤谨又能干,我就愿和你配一担。”

这种对炭的理解和情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伸:“白不过棉花黑不过炭,美不过哥哥丑不过汉”、“烧炭短不了一把柴,眊妹妹全凭黑着来”、“想哥哥想得迷了窍,倒尿盆倒进个炭窑窑”。

可见晋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个性鲜明的晋北民歌,反之晋北民歌也对晋北的地理生态做了生动的记录。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生态位是“生物体所依赖和利用的生活资源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所占有的位置”。[7]晋北民歌的生态位不仅有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地理的因素,而自然地理生态为其提供了特定的空间,这也就是民歌的空间生态位。晋北与蒙陕接壤,其民歌为何没有被爬山调、信天游同化而保持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笔者以为这恰是由于民歌生存竞争中自然地理的生态因素首先在起作用(当然还有人文的因素),这就是晋北民歌在与爬上调、信天游相互影响竞争中同中有异的实际生态位。晋北民歌的实际生态位使得晋北民歌的流传主要依托晋北土壤而存活,是本,流传到蒙陕的晋北民歌则是枝叶。

从自然资源的质量上来看,“自然资源的质量对民俗模式的建构的制约与影响是非常突出的。”[7]

晋北的煤炭储量丰富,是晋北人的财富,但在旧社会煤炭曾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幸福、财富,不是快乐、温暖,更多的是背大炭的血泪生活的记忆,如河曲《掏炭歌》、《背炭歌》、《童窑工歌》等记载窑工生活:“进窑好比热笼蒸,出窑冻得肉挺硬”、“下窑背炭罪受尽,大炭压得后背疼。背了大炭丢了人,浑身气血全用尽。一步三摇咬牙背,一天要背三十回。入冬背到大小寒,工钱不多贴吃穿”、“窑主心黑把娃骗,娃娃背炭只管饭。拉上毛驴当骡子,背炭压成驼锅子”、“黑窟窑洞是坟堆,不埋富人埋穷鬼”。[8]晋北与蒙陕交界,山多、风大、天冷、缺水,“旱也长来涝也长,伴着咱生来伴着咱活”,这样的自然地理生态使得晋北自然资源的质量相对差,决定了晋北民歌与山、河、风、雪等内容有关,以悲戚苦涩的情感基调为主,民歌样式主要是山歌,音乐特征表现为粗犷、豪放、自由,以慢速和中慢速居多且受蒙古族影响深刻。

江帆教授指出:“民俗的资源生态位表现的是民俗生成与演化需要怎样的条件与背景。”

[7]当我们研究晋北民歌的民俗资源生态位时,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任何将二者剥离的研究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山西自然灾害》编辑委员会.山西自然灾害.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P1.

[2] 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P549.

[3] 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P120-121.

[4] 贾真编选.小曲儿一唱解心宽:晋北民歌精华.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1.P121.

[5] 贾德义编著.西北风情歌——山曲儿精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1.P123.

[6] 晓敏   刘子贞等整理.山西民间歌曲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5.P170.

[7] 江帆著.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P332、339、333.

[8] 贾德义编著.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P147-148.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云冈石窟详细解说词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cd.html

云冈石窟导游词(52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vt.html

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32n.html

大同名胜古迹之三:云冈石窟(16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ad.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云冈未解之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jg.html

大同话简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0md.html

北魏都城大同(平城)什么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1dh.html


相关内容

  • 民歌[走西口]赏析
  • 民歌<走西口>欣赏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 ...

  • 从地域文化现象看山西民歌的审美价值
  • [摘要]作为中国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分支,山西的音乐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流交织在一起,既有相对统一.具有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共性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极富地域和民族音乐风格的一面.在山西,东.西.南.北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原生民歌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从体裁和演唱形式来看, ...

  • 山西和临汾
  • "一名播音员,得政治合格,并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所要求的基本语言条件,有非常全面的.融汇贯通的知识,有爱岗敬业.耐得住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干几年,新鲜感过去了,疲沓了,话筒前没有激情,那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悲哀.播音员.主持人每次在话筒前,都必须想到你为什么播,你准备好了没有,你给听众问 ...

  • 2014社会实践报告
  • 在这炎炎的夏日,我迎来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暑假,7月6号的我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忻州市,这个离省会太原并不远的城市就是我的家乡.车子在高速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忻州,在我们快要进入市区的时侯,看到前方的道路正在施工,车子开始慢慢减速,我观察着周围,看到了一个大型标语,上面写着"7451重点 ...

  • 水利风景区解说词
  • 3.5.2滹源水利风景区解说词 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水利风光, 这里是寻古揽胜的旅游胜地, 这里是休闲度假.民俗旅游的乐园, 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堂-- 这里就是滹源水利风景区. 滹源水利风景区地处山西省东北部繁峙县,北倚北岳恒山,南临佛教圣地五台山,东扼驰名中外的平型关,西界代县,与雁门关相连. ...

  • 山西旅游现状
  • [摘要]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山西的旅游业发展滞后,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体形象设计不佳且未形成品牌.为了真正做好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 ...

  • 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形分析
  • 第16卷 第4期 2008年10月系 统 科 学 学 报JOURNALOFSYSTEMSSCIENCEVo.l16 No.4oct.,2008 文章编号:1005-6408(2008)04-0059-05 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形分析 武晋芳,冯玉广12 (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山西临汾, ...

  • 明末以来移民与归绥地区汉族方言演化的关系
  • 作者:牛淑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2)06-0087-07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也是反映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较之以往纯语言学范畴的研究,周振鹤等人的<方言与中国文化>[1]( ...

  • 隋唐五代时期山西的地域标识_唐时敦煌人视野中的山西
  • Vol.25 No.4第25卷 第4期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Aug.2009 2009年8月JOURNALOFXINZHOUTEACHERSUNIVERSITY 隋唐五代时期山西的地域标识 ---唐时敦煌人视野中的山西 阴朝霞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由于地形的制约,山西一直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