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的5种境界

提挈天地:论道家修炼的五种境界

转自-白云先生至道学宫

一、森林纪:以天为天之长生术

健康和长寿,想必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真正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唯有道家修炼。因为其他的文化和思想流派,要么用彼岸世界来狡猾的回避它。要么想解决但是找不到方法。真正直面这个问题,并真正解答了它的,古今中外也只有道家修炼。所以,如果关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请认真的看完这篇文章。

现在一提到道家修炼,很多人想象的就是金丹大道和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如果大家通读过先秦诸子经典,会发现先秦诸圣的书里,几乎从没提过仙和丹这两个字。

这时期,用来指道家修炼的是长生,摄生,养生等词语。也就是说,在黄帝和老庄一脉相承的思想里,道家修炼是指长生术。在黄帝内经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这句话是说,有道之人,不会衰老也不会病。

关于长生术,老子是这么说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在具体修炼思路上,老子提出的是“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是这么说的:“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庄子就具体的修炼思路,和黄帝,老子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都是要恬淡虚无。庄子的具体修炼思路是“纯气之守”“心斋”“坐忘”“正静明虚”。

在黄帝老庄的长生术修炼中,天人相合,人就会变成圣人,真人。那种状态在老子那里,被称为玄同,在黄帝那里,被称为提挈天地,在庄子那里,被称之为齐物,同于大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很多人认为,和光同尘就是韬光养晦,圆滑世故的社交艺术,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粗鄙。同样,还有人认为,齐物论是指社交艺术,要包容别人,海纳百川,这也是十分粗鄙的流俗理解。提挈天地,玄同,齐物,三个说法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修炼的最高境界:合道。

在庄子之后,长生术一脉就渐渐隐没。长生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道,它的适用对象,不只是人,而是关于万事万物生与死的普遍规律。以皇帝老庄长生术可以理身,可以理家,可以理业,可以理国,可以理天下。所谓长治久安,把身体当成天下,把天下当成身体,道理都是一样的。

黄老庄之学,最高的运用,就是平天下。很多人把庄子从黄老中抽离出来,这是既不懂黄老,也不懂庄子。甚至认为,庄子之学,是出世之术,这就更无知了。出世,入世之分别,都是后世浅人妄言。道家从无出世入世之说,道家只有得时而驾,不得时而隐的说法,关键在于一个时。

庄子不想平天下吗,他当然想,只是当时的天下太烂了,道与世两相丧,圣人不仅不能平天下,连存身都难。就像他说的那样: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 ,圣人生焉;当今之世,仅免刑焉。

黄帝老庄之道,遭到世俗的误读和矮化,沦为社交鸡汤,应该是从魏晋王弼郭象,这群粗鄙之人的圣人注我,系列文化运动开始的。

中国文化,从伏羲开始,一直都是帝王官学一脉相传。掌握天道之奥的人,是岐伯和广成子这样的天师。天师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于是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因为天师圣王官学体系比较稳固,所以中国社会比较太平。那也是后世文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最后一任岐伯式的人物,也就是掌握着帝王之术的官学,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的天师。周朝皇室内乱,王子朝带着大量书籍奔楚,老子出关。这标志着,中国从上古到中古一脉相传的官学体系的崩溃。官学崩溃后,文化和知识,书籍流入民间,导致民间私学开始泛滥。百家各执一端,异端尽出,争鸣不休。

我们现在人往往把百家争鸣,理解为文化昌盛,其实是理解反了。百家争鸣恰恰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黄帝之前为上古,黄帝到春秋为中古,百家争鸣意味着,传承几千年以来的,内圣外王天下秩序,彻底终结了。在这场空前的文化危机中,道裂为百,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到处都在人头翻滚。

对于今天把百家争鸣这场文化危机,当成是文化昌盛来颂扬的现代人,只能说他们都是没文化的粗鄙之人。

庄子是这么描述这场空前文化危机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于是,庄子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千古悲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场文化危机的森林大火宣告着,以天为天的内圣外王时代结束,也同时宣告着,华夏文明将进入以人为天的内法外儒时代。

二、灌木纪:以人为天之神仙术

神仙术的四个代表人物是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和魏华存。为什么道家的修炼会从长生术演变到神仙满天飞的神仙术,这就得从汉儒说起。

森林大火之后,华夏文明该走向何处,作为汉朝官学的汉儒,应运而出,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天,天师,圣,王,天下为结构的天道体系废弛,于是接下来以天子,礼,儒,法,大一统为基本结构的人道体系兴起。华夏文明,也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了灌木生态系统。

以人为天,势必就需要把人拔的和天一样高。所以,在汉儒中,出现了和先秦之儒不一样的趋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神学化。孔子被赋予神格,被汉儒称之为素王。汉朝皇帝也要和天之间,进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论一出,顺理成章的,灾异说就出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运动的总工程师,董仲舒所提出的灾异说认为,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么天下就会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么天下就会昏乱祸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么同理,反过来也成立,如果出现了地震,是天德不顺,那么也说明是皇帝缺德。

这个反过来也成立的推理,把汉武帝气坏了,差点砍了董仲舒。天什么时候地震,什么时候洪水泛滥,谁能控制得了,那纵使皇帝再英明再勤奋,也会终有一天被缺德。董仲舒的思想哪里出了问题呢,本质上就是以人为天这个体系的必然会出现的缺陷。

提挈天地:论道家修炼的五种境界

转自-白云先生至道学宫

一、森林纪:以天为天之长生术

健康和长寿,想必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真正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唯有道家修炼。因为其他的文化和思想流派,要么用彼岸世界来狡猾的回避它。要么想解决但是找不到方法。真正直面这个问题,并真正解答了它的,古今中外也只有道家修炼。所以,如果关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请认真的看完这篇文章。

现在一提到道家修炼,很多人想象的就是金丹大道和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如果大家通读过先秦诸子经典,会发现先秦诸圣的书里,几乎从没提过仙和丹这两个字。

这时期,用来指道家修炼的是长生,摄生,养生等词语。也就是说,在黄帝和老庄一脉相承的思想里,道家修炼是指长生术。在黄帝内经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这句话是说,有道之人,不会衰老也不会病。

关于长生术,老子是这么说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在具体修炼思路上,老子提出的是“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是这么说的:“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庄子就具体的修炼思路,和黄帝,老子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都是要恬淡虚无。庄子的具体修炼思路是“纯气之守”“心斋”“坐忘”“正静明虚”。

在黄帝老庄的长生术修炼中,天人相合,人就会变成圣人,真人。那种状态在老子那里,被称为玄同,在黄帝那里,被称为提挈天地,在庄子那里,被称之为齐物,同于大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很多人认为,和光同尘就是韬光养晦,圆滑世故的社交艺术,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粗鄙。同样,还有人认为,齐物论是指社交艺术,要包容别人,海纳百川,这也是十分粗鄙的流俗理解。提挈天地,玄同,齐物,三个说法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修炼的最高境界:合道。

在庄子之后,长生术一脉就渐渐隐没。长生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道,它的适用对象,不只是人,而是关于万事万物生与死的普遍规律。以皇帝老庄长生术可以理身,可以理家,可以理业,可以理国,可以理天下。所谓长治久安,把身体当成天下,把天下当成身体,道理都是一样的。

黄老庄之学,最高的运用,就是平天下。很多人把庄子从黄老中抽离出来,这是既不懂黄老,也不懂庄子。甚至认为,庄子之学,是出世之术,这就更无知了。出世,入世之分别,都是后世浅人妄言。道家从无出世入世之说,道家只有得时而驾,不得时而隐的说法,关键在于一个时。

庄子不想平天下吗,他当然想,只是当时的天下太烂了,道与世两相丧,圣人不仅不能平天下,连存身都难。就像他说的那样: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 ,圣人生焉;当今之世,仅免刑焉。

黄帝老庄之道,遭到世俗的误读和矮化,沦为社交鸡汤,应该是从魏晋王弼郭象,这群粗鄙之人的圣人注我,系列文化运动开始的。

中国文化,从伏羲开始,一直都是帝王官学一脉相传。掌握天道之奥的人,是岐伯和广成子这样的天师。天师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于是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因为天师圣王官学体系比较稳固,所以中国社会比较太平。那也是后世文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最后一任岐伯式的人物,也就是掌握着帝王之术的官学,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的天师。周朝皇室内乱,王子朝带着大量书籍奔楚,老子出关。这标志着,中国从上古到中古一脉相传的官学体系的崩溃。官学崩溃后,文化和知识,书籍流入民间,导致民间私学开始泛滥。百家各执一端,异端尽出,争鸣不休。

我们现在人往往把百家争鸣,理解为文化昌盛,其实是理解反了。百家争鸣恰恰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黄帝之前为上古,黄帝到春秋为中古,百家争鸣意味着,传承几千年以来的,内圣外王天下秩序,彻底终结了。在这场空前的文化危机中,道裂为百,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到处都在人头翻滚。

对于今天把百家争鸣这场文化危机,当成是文化昌盛来颂扬的现代人,只能说他们都是没文化的粗鄙之人。

庄子是这么描述这场空前文化危机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于是,庄子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千古悲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场文化危机的森林大火宣告着,以天为天的内圣外王时代结束,也同时宣告着,华夏文明将进入以人为天的内法外儒时代。

二、灌木纪:以人为天之神仙术

神仙术的四个代表人物是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和魏华存。为什么道家的修炼会从长生术演变到神仙满天飞的神仙术,这就得从汉儒说起。

森林大火之后,华夏文明该走向何处,作为汉朝官学的汉儒,应运而出,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天,天师,圣,王,天下为结构的天道体系废弛,于是接下来以天子,礼,儒,法,大一统为基本结构的人道体系兴起。华夏文明,也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了灌木生态系统。

以人为天,势必就需要把人拔的和天一样高。所以,在汉儒中,出现了和先秦之儒不一样的趋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神学化。孔子被赋予神格,被汉儒称之为素王。汉朝皇帝也要和天之间,进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论一出,顺理成章的,灾异说就出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运动的总工程师,董仲舒所提出的灾异说认为,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么天下就会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么天下就会昏乱祸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么同理,反过来也成立,如果出现了地震,是天德不顺,那么也说明是皇帝缺德。

这个反过来也成立的推理,把汉武帝气坏了,差点砍了董仲舒。天什么时候地震,什么时候洪水泛滥,谁能控制得了,那纵使皇帝再英明再勤奋,也会终有一天被缺德。董仲舒的思想哪里出了问题呢,本质上就是以人为天这个体系的必然会出现的缺陷。


相关内容

  • 太极图的信息
  • 太极图的信息 今天我们认识阴阳的内涵,可以直观一点的就是从北宋大儒周敦颐所传的太极双鱼图入手,据传太极图原为道教陈抟祖师所绘传于弟子,最后由周释义传世. 我们看陈抟老祖所绘的<无极图>和我们今天流传的<太极图>有多少联系呢,陈抟所传的无极图,更多带有道教修炼的色彩,最直观的就 ...

  • 严新气功修炼中意念的运用漫谈
  • 全凭心意用功夫 --漫谈气功修炼中意念的运用 余晓东 气功修炼讲求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并用,三调作用各异,但又能有机结合,相互为用,贯穿于气功修炼之始终,但这三者在实际运用中又有所侧重,其中调心是核心,是气功修炼中的关键和根本."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相对而言,调心 ...

  • 论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 地把"海尔"做成了企业品牌而使其庞大的多元化业务都能够共享海尔品牌,宝马公司则围绕目标顾客需求 "宝马"为品牌的产开发了一系列以 品.五是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多元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组建合资企业进入新业务,可以通过外包实现供应链整合,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来 ...

  • 太乙金华宗旨 与[内经图]解-王力平
  • 王力平,道号王永生,1949年六月初六出生,龙门派十八代传人. 简介 王力平居士师承于隐居中国山东崂山的龙门派十六代传人张合道和十七代传人贾教义.王力平现居中国大陆.近些年,他作为现代道家渐渐为人们了解.王力平先生向人们讲述他亲身修炼的经历,<大道行>一书是记述他修炼的过程.王力平先生用 ...

  • 传统文化与班级建设
  • 传统文化与班级建设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师班级管理中育人作用(自拟)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部充满智慧.至今仍与时俱进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初中班级班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国古代哲学有几大流派:道家.儒家.墨家与法家.其中,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儒家思想是&qu ...

  • 为什么中国的无神论教育能够取得成功?
  • 因为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都是彻底的无神论. 佛教是无神论和彻底的平等主义者,佛陀是觉悟者,是导师,不但不是神,连发号施令的强制型导师都不算,他只传授方法论,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所有的"无上正觉"要你自己去领悟,领悟之后,给予罗汉.菩萨还是佛等 ...

  •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发布于 2012-10-08 10:17 作者:萧天石 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 ...

  • 天师说丨道家五大智慧名言,这奏是境界!
  • 在中国道家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皆是,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影响着中国人的品质和内涵.今天小虎就告诉小伙伴五句最具智慧的道家名言,只要能彻底领悟,B格绝对会上升不止一个档次.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 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三个关键
  • 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三个关键 作者:yilvfeng1986 一.松胯--练好陈式太极拳拳架的关键. "松.活.弹.抖"是太极拳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四大要领.只有"松"了,才能"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达到"山重难压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