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良宇,我说的就是这个名字

2006-09-29 11:15:18 来源: 中国网  网友评论 1160 条 进入论坛

余秋雨

作者:余秋雨

前一阵我在香港凤凰卫视预录《秋雨时分》的“人格尊严”部分,说了一件曾经让我很不舒服的事。我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参加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活动了,前年下半年被一位朋友硬拉,到衡山宾馆的一个大会议厅参加了一次,上海不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一批人文学科专家都在。他们在发言中频频提到一个名字,不带姓,只说后面两个字,显得十分亲切和熟悉,我一听,肯定不是康德和罗素,也不是孔子和朱熹,但我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连忙问旁座的一位先生,这位先生很惊讶地看着我,说,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高领导啊!我一想,这个人的全名倒是在报纸上见到过,但从来没有听人这么去掉姓氏亲热地叫过,因此又问,这些教授和他很熟吗?旁座的先生告诉我,不可能,因为这个人官职很高,他们不可能认识他。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领导人肯定不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为什么这么多学者教授一次次不怕重复地提到他呢?我说,这是一种精神跪拜,那天跪拜对象并不在现场,可称之为“缺席跪拜”。

我虽然没有点名,但连凤凰卫视录制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立即听出来了。我所说的被学者教授们一声声亲切呼唤的名字,就是“良宇”。

除了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这么说之外,我至少还几十次地向朋友们讲述过我从这件事情引起的担忧。记得那天在会场,主持人还点我发言,我因为有了上述的心情,在发言中故意强调了上海这些年来在文化上的严重滞后,那些学者教授都很吃惊地看着我,其中有两个还打断我,说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已不在乎国内坐标,只在乎国际坐标。他们打断我发言的架势,完全是居高临下。

我当时想,对我傲慢不要紧,但这是一个有关人文学科的研讨,我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比你们的那位“良宇”更有发言权吧?你们的恭敬和傲慢,也太不学术了吧?

我至今并不认为那些学者、教授知道某个领导人所犯的错误,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我相信,当代中国很多文人成天在做这样的事,使不少官员忘了自己究竟是谁。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我长久以来反复在推荐的康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看到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在从事对无权力者的批判,发泄对同行的嫉恨。听上去声音很响,却不必支付点滴勇气。他们一次次省略某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叫着,只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背景,不为什么,只为在糟践同行时让别人误会成是上级的意图,又明知任何机构也不会去查。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智慧”。

但是,文化的良知会查。

2006-09-29 11:15:18 来源: 中国网  网友评论 1160 条 进入论坛

余秋雨

作者:余秋雨

前一阵我在香港凤凰卫视预录《秋雨时分》的“人格尊严”部分,说了一件曾经让我很不舒服的事。我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参加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活动了,前年下半年被一位朋友硬拉,到衡山宾馆的一个大会议厅参加了一次,上海不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一批人文学科专家都在。他们在发言中频频提到一个名字,不带姓,只说后面两个字,显得十分亲切和熟悉,我一听,肯定不是康德和罗素,也不是孔子和朱熹,但我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连忙问旁座的一位先生,这位先生很惊讶地看着我,说,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高领导啊!我一想,这个人的全名倒是在报纸上见到过,但从来没有听人这么去掉姓氏亲热地叫过,因此又问,这些教授和他很熟吗?旁座的先生告诉我,不可能,因为这个人官职很高,他们不可能认识他。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领导人肯定不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为什么这么多学者教授一次次不怕重复地提到他呢?我说,这是一种精神跪拜,那天跪拜对象并不在现场,可称之为“缺席跪拜”。

我虽然没有点名,但连凤凰卫视录制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立即听出来了。我所说的被学者教授们一声声亲切呼唤的名字,就是“良宇”。

除了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这么说之外,我至少还几十次地向朋友们讲述过我从这件事情引起的担忧。记得那天在会场,主持人还点我发言,我因为有了上述的心情,在发言中故意强调了上海这些年来在文化上的严重滞后,那些学者教授都很吃惊地看着我,其中有两个还打断我,说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已不在乎国内坐标,只在乎国际坐标。他们打断我发言的架势,完全是居高临下。

我当时想,对我傲慢不要紧,但这是一个有关人文学科的研讨,我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比你们的那位“良宇”更有发言权吧?你们的恭敬和傲慢,也太不学术了吧?

我至今并不认为那些学者、教授知道某个领导人所犯的错误,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我相信,当代中国很多文人成天在做这样的事,使不少官员忘了自己究竟是谁。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我长久以来反复在推荐的康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看到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在从事对无权力者的批判,发泄对同行的嫉恨。听上去声音很响,却不必支付点滴勇气。他们一次次省略某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叫着,只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背景,不为什么,只为在糟践同行时让别人误会成是上级的意图,又明知任何机构也不会去查。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智慧”。

但是,文化的良知会查。


相关内容

  • 世上最难的事是你爱我
  • 1 关于姚十一这个名字的来历,杜秋雨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有次大家聊天的时候,说过去还封建的时候,家里人丁少的人家,就会在排行几的前面加一个十,比如说,二少爷,就要称作十二少.四小姐,要称作十四小姐. 姚依依说,哎呀我滴妈呀,我家就我这么一粒丁,偏偏还叫了个依依的名字,难怪我爸盼儿子都盼得红了眼, ...

  • 余秋雨汶川地震假捐款
  • 近日,<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的一篇博文直指余秋雨汶川地震假捐款,网络舆论几乎呈一边倒之势直扑余秋雨,更有评论认为余秋雨乃是文化首骗.昨日,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育海就此向记者讲述了余秋雨捐款20万修建图书馆的始末. "捐款门"事件回放 2008年5 ...

  • 黄粮已熟:余秋雨的梦
  • 黄粮已熟:余秋雨的梦 刘湘如 一:糊弄?群体的善良与单纯 不甘寂寞的余秋雨这回把游戏玩新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个接一个的玩花头,而是干脆羞羞答答的自己称起了"大师",在博客里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

  • 我熟悉的一种植物
  • 我熟悉的一种植物 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有一盆观叶植物,它的枝干是圆柱形的,在枝干的两侧生长着许多很结实的叶柄叶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像手掌一样的浓绿而有光泽的很大的叶片,叶片上有许多像羽毛一样的裂纹,这棵观叶植物是我婆婆种的,我开始以为它的名字叫做龟背竹,因为我觉得它和龟背竹长的很像,可婆婆告诉我它不叫这个名 ...

  • 信客教学实录
  • <信客>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共享一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大家听明白获 ...

  • 信客教学反思
  • 信客教学反思一: 余秋雨的作品是我比较喜欢的,然而其历史的厚重感和语言的凝重感又是我和学生所缺乏的.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选<信客>这篇文章,一则因为教学进度至此,再则,也是尝试挑战自我,提升文化内涵. 在上完<信客>后,虽然有一种终于完成"课内 ...

  • 信客教学设计
  • <信客>教学设计 东宁二中 邵贞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唏嘘.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连声诺诺等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2.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 ...

  • 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命
  • 毕业,是要寻找远方的自己.爱因斯坦讲过,他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学校呢,让毕业生很快把课堂上的内容都忘记了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这句话,我最早听到的时候,觉得有一点不太理解,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最好的学校,是把学生送向远方的一个学校,这个远方并不一定是地理距离上的远方,首先是精神距离上的远方.你以为我自己 ...

  •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 普及爱和善良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胡 鹏 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