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人类的生存也出现了严重的态势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在100 多年前,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正确认识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却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2]:“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类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定,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类历史的长短,取决于自然适合人类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的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才能发展[3]。所以,人即使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服从自然整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关系的原理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正确而全面认识自然、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做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使自然能持续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把自己可持续需要的满足作为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也就是“以人为本”,但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正确而全面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总之,自然的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决定了人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又要求人们的活动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以人为本”并不矛盾。遵循自然规律是因为它对人的生活和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是强调人依赖自然,人的活动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要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不要奢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以人为本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是强调人应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矛盾运动,它们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人在改造利用自然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为了摆正人与自然的地位,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自然界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因而导致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而“以自然为中心”又有可能违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人类服从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普及自然规律知识,提高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争取使人人都懂得为什么和如何按自然规律做事。大家都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首先,由于人们认为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是处于自然之外的,所以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对地球上生态资源贪婪、无情的掠夺,既破坏了自然界,也破坏了人类本身。其次,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对于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以至于人们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再次,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在西欧的现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5]从而导致了“到目前为止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的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影响和作用

的进一步的结果——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则是完全被忽视的。”[6]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造成了盲目和短视的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和盲目和短视的“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业城市的扩大和资本主义工业的集中,只追求最直接的和最近的经济效果,而不考虑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甚至以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3、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3.1 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3.2 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不管是适度开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等,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仍然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仍然是一种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伦理,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只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它的目标仅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控制自然并让其为人类提供永久的物质利益的保障[8]。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3.3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9]。要树立绿色GDP 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由于环境建设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以及综合性、地域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应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从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运用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如水市场、排污交易市场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投资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资源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各种诸如农工商联合体等,对自然生态区、风景旅

游区以及其他特殊生态区建立生态特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将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和养育、科研等通管起来,实现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小企业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加快技术改造,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一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理念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既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也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8.

[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9.45.

[3] 肖婷, 叶云招, 刘永桃. 可持续发展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09:182-183.

[4] 杨国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J].工会论坛.2007,11:126-12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M] .1972.51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M] .1972.515.

[7]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 贺亮明.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J].职大学报.2010,4:15-18.

[9] 刘会齐. 科学发展观视野的人与自然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8.5:46-50.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剖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人类的生存也出现了严重的态势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在100 多年前,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正确认识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却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2]:“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类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定,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类历史的长短,取决于自然适合人类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的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才能发展[3]。所以,人即使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服从自然整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关系的原理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人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正确而全面认识自然、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做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使自然能持续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把自己可持续需要的满足作为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也就是“以人为本”,但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正确而全面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总之,自然的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决定了人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又要求人们的活动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以人为本”并不矛盾。遵循自然规律是因为它对人的生活和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是强调人依赖自然,人的活动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要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不要奢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以人为本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是强调人应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矛盾运动,它们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人在改造利用自然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为了摆正人与自然的地位,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自然界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因而导致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而“以自然为中心”又有可能违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人类服从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普及自然规律知识,提高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争取使人人都懂得为什么和如何按自然规律做事。大家都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首先,由于人们认为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是处于自然之外的,所以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对地球上生态资源贪婪、无情的掠夺,既破坏了自然界,也破坏了人类本身。其次,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对于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以至于人们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再次,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在西欧的现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5]从而导致了“到目前为止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的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影响和作用

的进一步的结果——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则是完全被忽视的。”[6]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造成了盲目和短视的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和盲目和短视的“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工业城市的扩大和资本主义工业的集中,只追求最直接的和最近的经济效果,而不考虑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甚至以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3、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3.1 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3.2 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不管是适度开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等,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仍然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仍然是一种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伦理,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只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它的目标仅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控制自然并让其为人类提供永久的物质利益的保障[8]。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3.3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9]。要树立绿色GDP 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由于环境建设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以及综合性、地域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应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从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运用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如水市场、排污交易市场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投资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资源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各种诸如农工商联合体等,对自然生态区、风景旅

游区以及其他特殊生态区建立生态特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将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和养育、科研等通管起来,实现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小企业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加快技术改造,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一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理念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既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也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8.

[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9.45.

[3] 肖婷, 叶云招, 刘永桃. 可持续发展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09:182-183.

[4] 杨国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J].工会论坛.2007,11:126-12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M] .1972.51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M] .1972.515.

[7]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 贺亮明.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J].职大学报.2010,4:15-18.

[9] 刘会齐. 科学发展观视野的人与自然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8.5:46-50.


相关内容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
  •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 ...

  •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既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之一,也是人类普遍关注且必须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可持续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探讨自然辨证法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涵,以 ...

  • (新人教)"和谐与发展"话题作文导写
  • [作文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

  • _和谐与发展_话题作文导写
  • "和谐与发展"话题作文导写 [作文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

  •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 ...

  •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中田・包头 职大学报 2010年第4期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贺亮明 (湘潭职h-4t.g学院.湖南省 湘潭411102)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客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 ...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基础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 ...

  •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开篇阐述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必要性.具体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四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和整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意义:第三部分阐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一)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

  • [上海世博主题问答]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