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十年取得快速发展

过去十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投资需求日趋旺盛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凭借其自身渠道优势和资产获取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一是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提高了国内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丰富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工具,提升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三是延伸商业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链条,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理念,通过构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以及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逐步回归代客业务本质。

一是加大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力度。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2014年上半年理财报告,1-6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实现资金募集1.1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4.53%。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实现了理财产品的价格波动,直观反映投资管理能力,有利于逐步打破产品刚性兑付。

二是加大标准化、市场化资产的配置力度。同样来自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报告数据,截止6月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2.65万亿,但整个市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占比已经降至22.7%,远低于监管部门允许的35%上限。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债券及货币市场、银行存款等标准化资产加大了配置,并开展尝试资本市场业务、衍生业务。上述变化反映出各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在悄悄启动主动转型,不再依赖于非标资产的投资收益。

同时,商业银行总行纷纷设立专职资产管理部门为业务的转型与

推动提供组织保障。今年4月,银行组建成立了总行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定位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职能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行客户资产管理产品设计、成本核算和风险管理,并率先实行了风险派驻制,内设风险管理处作为总行风险管理板块的派驻部门,负责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审查审批、风险监控及投后管理等工作。

我行已经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为全行战略性业务,一方面银行理财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可以帮助银行积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从原来的存贷利差收入转变为管理客户投资的管理费收入,解决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矛盾、投资管理能力强大和资本有限之间的矛盾,也符合客户希望提高投资收益率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仍处在发展初期,业务空间广阔。

国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已经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规模相匹配。我们可对比两组数据:

一是欧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2012年末,美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余额12.7万亿美元,占美国商业银行资产13.1万亿美元的97%,占美国GDP16.24万亿美元的78%。2012年末欧洲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余额达15.4万亿欧元,占欧洲GDP的99%。

二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汇丰、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占其资产总规模34%、66%、39%,瑞银集团更是高达173%。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资产余额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6.75%,占国内GDP21%,这一巨大的差距隐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国外大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上也更加成熟。上世纪8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银行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逐渐从直线职能制转变为事业部制(有的是以总行内设事业部形式,有的是以子公司形式,即控股公司制)或业务条线和区域相结合的矩阵式。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美国大型银行多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条线垂直管理,以子公司来开展各项业务。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Inc.)是其资产管理业务板块的运作主体,可以提供所有主要类别的资产投资管理,包括权益投资、固定收益、另类投资等。

相比之下,国内商业的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较大业务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服务载体与内涵,目前国内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理财产品提供投资服务,而国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内涵已拓宽至税收、养老等;二是丰富投资工具,目前国内资产管理业务的投向主要为债权、债券类资产,而国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涵盖债权、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基本实现了投资领域的全覆盖。

三、商业银行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的实施路径。

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向市场化转型,培育市场化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关键。

(一)形成市场化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机制

国内传统的银行业务是信贷,对风险管理的经验是风险拨备。而中国当前面临经济下行阶段,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信贷资产将面对不良率逐步提升的可能性。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配置市场化的各类资产,使其具备公平公开的市场价值,并且选择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是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在对抗经济下行风险时掌握的

有效手段。

这方面,银行做了大量的创新和资产配置,理财业务配置的市场化资产已经超过资产总规模的50%,投资范围覆盖了商品、债券、基金、期货以及量化对冲等多种结构化安排,非标投资已经降至总资产规模20%左右。运用市场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的手段越来越丰富。

(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国内的商业银行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一直致力服务各行业的公司和个人客户。随着国内社会财富的急剧扩张,国内银行只有快速提升市场化的投资管理能力,拓展投资范围,通过主动投资组合的管理,及时捕捉市场化投资机会,实现市场化投资的超额收益,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当前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管理多奉行买入并持有到期的被动投资理念。这种被动的投资管理模式,很难敏锐捕捉到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空间有限。银行通过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将客户利益保护作为业务创新和投资决策的前提,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银行理财业务多以向客户销售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形式呈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手段以价格竞争为主。反观国外成熟市场,在投资组合上按照市场公允价值计价,由客户自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服务模式上秉承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理念,根据目标客群、产品服务、渠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取舍,打造差异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因此,基于自身核心投资管理能力,打造个性化竞争品牌,既考虑其市场化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考虑和其他业务的协同联动、对客户

的综合服务,这正是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四、商业银行应在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产品创新。

银行于2013年推出“私人银行专属投资账户服务”,通过借鉴国际成熟的资产管理模型,立足国内财富管理现状,根据客户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投资偏好,一对一地为客户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创新推出该项业务,我行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一是有助于满足私人银行客户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虽然国内商业银行享有客户基础的优势,但目前针对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供应大多趋于同质,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类型、期限、收益区间都大同小异,甚至跟零售的产品差别也不大。专门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独特定位进行开发的创新性产品,还停留在初步开发的阶段,量身定制的产品也不多,在投资咨询服务领域,更是接近空白。

二是提供专业投资建议,协助客户控制投资风险。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理财机构数量较多,良莠不齐,其开发的产品也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许多都是高风险产品,产品销售也不合规,部分机构甚至与银行一些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联合,让很多普通大众在不了解产品风险的前提下参与了投资,引起了客户的投诉,也损害了银行的声誉。我行推出的“私人银行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所有投资产品的引入都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并且由银行总行私人银行投资经理根据客户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提出相应的资产配置建议,所有的产品投资都需客户确认,且通过录音电话回呼经客户本人确认,避免了支行网点、客户经理的操作和道德风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规范了销售流程,降低了客户的投资风险。

三是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转型步伐。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是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资产负债管理转向客户结构管理,也是银行持续发展盈利的需要。推出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摆脱中资银行零售业务作为“金融产品中介和平台”的传统形象,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水平,加大参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四是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积累经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是国外私人银行的主流服务形式,也应该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其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有利于管理和控制业务规模,边发展边完善业务运行机制,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机构积累宝贵的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的运作和管理经验。

我行在上述创新过程中,也设置了严格的业务流程与风控要求。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业务管理及交易系统控制,确保所有的投资交易都按照客户的资产配置方案执行,避免了目前客户离散购买行为在投资理财上存在的路径偏离目标的风险。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尤为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防范:

一是严守合规底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银行客户不同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收益偏好,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导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必须坚决杜绝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所谓“创新”,严守合规底线。在创新流程中,实行合规前置,将合规管理内嵌于业务创新的整个流程中。

二是严控实质风险。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市场化组合配置,因此需要理解资产属性、交易特性,通过盯市管理、预警、止损机制把控好组合久期与市值波动。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套全面有效地管理机制。从体系建设、额度管控、业务审批流程、行业投向管控、产品分类管控、操作风险管控以及投后管理各方面对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与管理,防范实质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过去十年取得快速发展

过去十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投资需求日趋旺盛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凭借其自身渠道优势和资产获取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一是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提高了国内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丰富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工具,提升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三是延伸商业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链条,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理念,通过构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以及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逐步回归代客业务本质。

一是加大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力度。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2014年上半年理财报告,1-6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实现资金募集1.1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4.53%。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实现了理财产品的价格波动,直观反映投资管理能力,有利于逐步打破产品刚性兑付。

二是加大标准化、市场化资产的配置力度。同样来自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报告数据,截止6月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2.65万亿,但整个市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占比已经降至22.7%,远低于监管部门允许的35%上限。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债券及货币市场、银行存款等标准化资产加大了配置,并开展尝试资本市场业务、衍生业务。上述变化反映出各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在悄悄启动主动转型,不再依赖于非标资产的投资收益。

同时,商业银行总行纷纷设立专职资产管理部门为业务的转型与

推动提供组织保障。今年4月,银行组建成立了总行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定位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职能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行客户资产管理产品设计、成本核算和风险管理,并率先实行了风险派驻制,内设风险管理处作为总行风险管理板块的派驻部门,负责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审查审批、风险监控及投后管理等工作。

我行已经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为全行战略性业务,一方面银行理财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可以帮助银行积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从原来的存贷利差收入转变为管理客户投资的管理费收入,解决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矛盾、投资管理能力强大和资本有限之间的矛盾,也符合客户希望提高投资收益率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仍处在发展初期,业务空间广阔。

国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已经与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规模相匹配。我们可对比两组数据:

一是欧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2012年末,美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余额12.7万亿美元,占美国商业银行资产13.1万亿美元的97%,占美国GDP16.24万亿美元的78%。2012年末欧洲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余额达15.4万亿欧元,占欧洲GDP的99%。

二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汇丰、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占其资产总规模34%、66%、39%,瑞银集团更是高达173%。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资产余额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6.75%,占国内GDP21%,这一巨大的差距隐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国外大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上也更加成熟。上世纪8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银行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逐渐从直线职能制转变为事业部制(有的是以总行内设事业部形式,有的是以子公司形式,即控股公司制)或业务条线和区域相结合的矩阵式。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美国大型银行多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条线垂直管理,以子公司来开展各项业务。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Inc.)是其资产管理业务板块的运作主体,可以提供所有主要类别的资产投资管理,包括权益投资、固定收益、另类投资等。

相比之下,国内商业的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较大业务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服务载体与内涵,目前国内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理财产品提供投资服务,而国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内涵已拓宽至税收、养老等;二是丰富投资工具,目前国内资产管理业务的投向主要为债权、债券类资产,而国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涵盖债权、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基本实现了投资领域的全覆盖。

三、商业银行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的实施路径。

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向市场化转型,培育市场化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关键。

(一)形成市场化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机制

国内传统的银行业务是信贷,对风险管理的经验是风险拨备。而中国当前面临经济下行阶段,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信贷资产将面对不良率逐步提升的可能性。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配置市场化的各类资产,使其具备公平公开的市场价值,并且选择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是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在对抗经济下行风险时掌握的

有效手段。

这方面,银行做了大量的创新和资产配置,理财业务配置的市场化资产已经超过资产总规模的50%,投资范围覆盖了商品、债券、基金、期货以及量化对冲等多种结构化安排,非标投资已经降至总资产规模20%左右。运用市场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的手段越来越丰富。

(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国内的商业银行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一直致力服务各行业的公司和个人客户。随着国内社会财富的急剧扩张,国内银行只有快速提升市场化的投资管理能力,拓展投资范围,通过主动投资组合的管理,及时捕捉市场化投资机会,实现市场化投资的超额收益,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当前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管理多奉行买入并持有到期的被动投资理念。这种被动的投资管理模式,很难敏锐捕捉到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空间有限。银行通过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将客户利益保护作为业务创新和投资决策的前提,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银行理财业务多以向客户销售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形式呈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手段以价格竞争为主。反观国外成熟市场,在投资组合上按照市场公允价值计价,由客户自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服务模式上秉承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理念,根据目标客群、产品服务、渠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取舍,打造差异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因此,基于自身核心投资管理能力,打造个性化竞争品牌,既考虑其市场化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考虑和其他业务的协同联动、对客户

的综合服务,这正是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四、商业银行应在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产品创新。

银行于2013年推出“私人银行专属投资账户服务”,通过借鉴国际成熟的资产管理模型,立足国内财富管理现状,根据客户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投资偏好,一对一地为客户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创新推出该项业务,我行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一是有助于满足私人银行客户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虽然国内商业银行享有客户基础的优势,但目前针对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供应大多趋于同质,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类型、期限、收益区间都大同小异,甚至跟零售的产品差别也不大。专门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独特定位进行开发的创新性产品,还停留在初步开发的阶段,量身定制的产品也不多,在投资咨询服务领域,更是接近空白。

二是提供专业投资建议,协助客户控制投资风险。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理财机构数量较多,良莠不齐,其开发的产品也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许多都是高风险产品,产品销售也不合规,部分机构甚至与银行一些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联合,让很多普通大众在不了解产品风险的前提下参与了投资,引起了客户的投诉,也损害了银行的声誉。我行推出的“私人银行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所有投资产品的引入都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并且由银行总行私人银行投资经理根据客户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提出相应的资产配置建议,所有的产品投资都需客户确认,且通过录音电话回呼经客户本人确认,避免了支行网点、客户经理的操作和道德风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规范了销售流程,降低了客户的投资风险。

三是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转型步伐。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是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资产负债管理转向客户结构管理,也是银行持续发展盈利的需要。推出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摆脱中资银行零售业务作为“金融产品中介和平台”的传统形象,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水平,加大参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四是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积累经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是国外私人银行的主流服务形式,也应该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其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专属投资账户服务,有利于管理和控制业务规模,边发展边完善业务运行机制,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机构积累宝贵的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的运作和管理经验。

我行在上述创新过程中,也设置了严格的业务流程与风控要求。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业务管理及交易系统控制,确保所有的投资交易都按照客户的资产配置方案执行,避免了目前客户离散购买行为在投资理财上存在的路径偏离目标的风险。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尤为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防范:

一是严守合规底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银行客户不同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收益偏好,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导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必须坚决杜绝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所谓“创新”,严守合规底线。在创新流程中,实行合规前置,将合规管理内嵌于业务创新的整个流程中。

二是严控实质风险。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市场化组合配置,因此需要理解资产属性、交易特性,通过盯市管理、预警、止损机制把控好组合久期与市值波动。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套全面有效地管理机制。从体系建设、额度管控、业务审批流程、行业投向管控、产品分类管控、操作风险管控以及投后管理各方面对产品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与管理,防范实质风险的发生。


相关内容

  •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 受国外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也源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业务创新,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品种.工具上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立,商业银行遵循"三性原则"自主经营,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等 ...

  •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 2004年第2期经济经纬 ECONOMICSURVEYNo12 2004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卫怀英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加入WTO后,,中资银行将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直接面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手段先进..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惟有加快金融创新 ...

  •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研究
  • 国际经贸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研究 李 刚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田 原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张志亮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项业务活动,它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利润,加强商业银行与国际公司的合作,开拓和巩固重要客户关系,从而带动商业银 ...

  • 浅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问题及对策
  • 浅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银行零售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 ...

  • 中国金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及建议
  • [摘要]金融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70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金融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创新从改革开放后发展也有20多年,这其中取得了很多进步成绩,然而问题也存在不少,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经历过一个下降然后上升的过程.文章通过多个方面 ...

  •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创新
  • 第2卷第4期2003年10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012No4 Inslitule Oct,2003 Joumal晰Zhejiang BusinessTechnology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创新 傅艳梅f碧弓 A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支行,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加入WTO后 ...

  • 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及创新
  • 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 状分析及创新 摘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进行 了分析分别从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国外相比我国个人金 融业务存在的差距以及阻碍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这 三个方面加以详细的论述找出与国外银行的差距和阻碍个人 金融业务创新的原因而且就制约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因素 ...

  • 产品创新_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关键
  • 行长论坛 近 年来,零售银行业务以收益稳定.风险较低.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强的特 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点,成为商业银行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国内大型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因时制宜,纷纷打出了零售业务发展品牌.然而,受产品创新速度慢.缺乏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

  • 基于金融危机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分析
  • 摘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全面综述,具体分析了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便于银行开展新业务,规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对策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创新中求发展,已成为银行业走向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