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临风--田家英之死(三)

二、5月23日上午,英之死的几种说法

那个夜晚,英还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

有一点可以断定,就在那个夜晚,英决定了死。

“士可杀而不可辱”,英的脑子里盘来盘去就是这句话。

至于“以死抗争”、“死谏”之类的想法,未必有。

死的方法和地点,也一定是那个不眠之夜临时设计的。

方式是上吊。

地点芝的书房。

自杀中最愉快的方式应该首推服安眠药,昏沉沉地睡去,永远不再醒来。多好!没有痛苦的过程。但英没有条件选择这样一种比较愉快的自杀方式。他太年轻了,身体也好,平时不吃安眠药,临时去搞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搞不来许多,慢慢积累吧?已经等不及了!

至于为什么要死在芝的书房里呢?也许只有那个地方才有一定的高度,可以拴那根结束生命的绳子。不,不是绳子,禹的回忆说是带子,却没说是什么质料的带子。也许只有那个地方比较安静,不会被人打扰,不至半途而废。上吊这种方式,必须有个十几分钟的过程,倘若在过程没有完成之前被发现,也会被救过来,自己则会落得一个“自杀未遂”的罪名。死没死成,平空又添加罪名,岂不太划不来!所以得找一个安静的地点和合适的时间。

也许想死在老主公的书房里,那么鬼魂也能永远地留在这里!留在这里有什么用呢?难道是让他不得安宁,难道变成厉鬼向他索命,难道是方便向他托梦:我是冤枉的。难道就像黑旋风李逵发现吃了宋江倒给他的毒酒后大笑:“哥哥哎!我生是哥哥的人,死是哥哥的鬼!”

我看也都不是的,英没有这样的豪情,对芝也没有这样的眷恋,很可能,他只是想留给芝一点“念想”。

5月23日凌晨,边再也睡不着了,她起身到英的卧室,见他斜倚在床上,眼睛黑了一圈,人瘦了一圈,似乎彻夜未眠,陷入无边的思忖之中。边劝慰说:“你的情况主席都了解,有什么事慢慢总会搞清楚的。”妻的抚慰,使英的内心更添一重凄楚,却无言相告。死到临头,还提他做什么?这一切难道还不都是秉承芝的意旨吗?

他装着若无其事地问了一句话:“中午还回不回来?”

“检查的事情完不了,可能就回不来。”边答道。

边是那种性格直率,却很粗心的女人。多年后,女儿回忆她的母亲说,单位上的群众揪斗她,让她上台做检查,她居然大摇大摆地端着茶杯,拿着稿子作报告呢。这件事被大家当作一个笑料。

边就是这样一个粗心得冒傻气的女人。边难道没听说五天前那个“三家村”的拓已经服毒身亡了?居然没有一点警觉。她没有把问题看得多么严重复杂,倒感觉丈夫似乎比昨晚还平静了一些。况且,边自己还有一大屁股的烂事儿等待处理,她扒了几口稀饭,对英说“稀饭在锅里,还热着呢,你也赶紧吃点”,便匆匆上班去了。

这一去,从此与丈夫阴阳相隔,永不相聚。

我们假设,边在早晨8点左右离家,到中午12点发现英之死时,腔内一丝游气全无。那么,英的脖子至少是在11点左右伸进吊环的。

英是如何度过这弃世前的最后3个多小时的呢?

对此,现在有几种说法。

较早的一种说法见于传记作家叶永烈的笔下,他在《毛泽东的秘书们?秘书田家英》中写道:

“就在这一片安静之中,田家英在‘永福堂’小院里,独自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上午!”“安安静静,电话铃声未曾响过,也未曾有过一个来访者——他已接到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还有谁会给他挂电话?还有谁敢登门拜访?”

没有一个来访者,没有一个电话!也就是说,在这3小时内,英只做了一件事:准备自杀和进行自杀。

但这仅仅是叶作家的一种描写,一种推测,并没有根据。叶是一个多产的传记作家,主要靠写中共的名人传记出名发财,他的作品往往漏洞太多。

英的女儿曾自,在很多年后写了长篇的回忆文章。文章直接否定了叶作家的说法。

曾说:可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有没有人给田家英挂电话,肯定或否定,我们现在还都不好下断定。但在那天上午,却的的确确有人来过“永福堂”寓所看望过英。

此人就是英早在延安时就共过事、建国后仍然关系密切的好友,朱德的现任政治秘书何均。

5月23日上午8时许,均上班路过“永福堂”。因风闻英停职反省的消息,却还没有听到正式的传达,他更急切地想去看看英,了解更确切的情况,安慰安慰老朋友。

及至见了面,两人却无话可说。

虽然那天自然界的天气是极其的好,春和景明的,但这两位文人的感觉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又都料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以往见面便滔滔不绝的他俩,竟久久相对无语。

“你还好吗?”

“还好!你呢?”

“也还好!”

“务必凡事要想开一点啊!”

“是啊!想不开又能怎样?------哎?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又是长时间的空白。

“主席说什么啦?”

“不知道!”

“主席知道这件事吗?”

“能不知道吗?他有什么事不知道?”

又是空白。

“主席会为你说话的。”

“他能不说吗?他早已说了。”

“他说什么呢?”

“能是好话吗?”

又是空白。偶尔又交换一两句,更添凄怆气氛。

“你好好检查吧!写得诚恳一点。”

“诚恳管用吗?士可杀而不可辱。”

前面的对白都是笔者的臆想,只有这一句“士可杀而不可辱”见于曾自的回忆。均感受到英不妥协、不苟且的决心,却仍然没有与“死”联系起来。

均说:“你不要这样想,什么士不士的?”

英没有回答。

又空白。

两人又枯坐了好大一会儿,均起身欲走。

英说:“再坐会儿吧?”

均又坐下,可坐下后,依旧无语。

过了片刻,均又要走,英再度挽留,如是者三。

这其实是英对生命的最后眷恋。

均见上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还有些事情必须处理,就告辞了。

其实,均也有可能怕呆的时间长了会受到怀疑和牵连。

要是有人问:“你和田家英秘密串连都说了什么”?该如何回答?

要是有人问:“这种时候你还去看英,你俩关系不正常啊?”又该如何解释?

你要是回答没有说什么。那怎么可能?你欺骗谁呢?

这是那时代的人极普遍正常的心态,既不说明均的胆小,更不说明均的卑鄙。如果说是卑鄙,那也是那个时代那个伟大的人物把全中国的人都变得卑鄙了的。

英又送均,送出很远,几乎要到了均的办公室才依依不舍地返身回了寓。

临近午饭时,英的勤务员陈义国,突然找到秘书室副主任陈秉忱,告知:

“田主任不见了”。

陈秉忱、秘书室行政负责人(姓名不详)及知等三人商议后,一面让陈义国继续找,同时分头往英可能去的地方打电话。

然而他们都说没有看见过英。

大家有点慌神了,但谁也没往更坏的情况上想。

更坏的情况是什么?难道是潜逃。

又过了一段时间,陈义国赶来报告:“永福堂”毛泽东的书房里像有人。

三人随国来到书房,发现门反锁着。

砸开锁进入书房。

屏风后的情景顿时使他们都惊呆了------

英的长长的身体无助地悬着,舌头吐出来老长老长的,英的眼睛本来就有点鼓,这一下就像要“暴”了出来。

他们在英的口袋里,发现了用红色的铅笔写的遗书。据说文字并不太多,却至今也不公布。

现在为人所知的部分仅为“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聊聊两句话!

曾自的文章通过均的回忆说明那天上午英的言语、行动、表情都是一种自杀前的迹象。而且,知等三人还发现了田的遗书。

那就更坐实了英是死于“自杀”。

现在,让我们再假设一下。

英送均返回的时间是九点半钟,也就是说英从八点到九点半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的动向基本搞清楚了,那么从九点半至十一点这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空间英又干了些什么?

有没有什么人来过?或接到什么电话?这一切都不清楚。

有一种可能,英在这一个半小时内确实也只做了准备自杀和进行自杀这一件事。比如寻找一根能承重100多斤的带子,再考察一个能系上这根带子的具体地点,再打上一个活扣,遗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写的。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做这么多的事大体上也差不多。

再有,屏风后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并没有明确的透露。

笔者前面所说的悬梁者的形象也只是笔者的想象。

英会不会以另外的形象出现在屏风的后面,比如说是倒在血泊之中;比如说带子断了,没了气息的身体倒在地上。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傅雷夫妻也是选择的上吊,最后当保姆发现之时,傅雷仍然挂在空中,妻子却因绳子断了而倒在地上的。

英的遗书还有那些具体的内容也不得而知。

由于这两项不清楚,于是人们就有了怀疑和想象的空间。

最近网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汪东兴的交待”:

“我接主席指示(笔者说明:此时的芝远在杭州,所谓的“主席指示”当然是电话指示。芝是什么时候打的电话,是亲自打的还是让秘书打的,还有什么其它内容呢?兴也没有交待清楚。),要我到田家英寓所,能否跟田谈一下,不要走到反的一方不能自拔。5月23日上午10时,我和内卫到“永福堂”田家英寓所,向田传达了主席的关怀(笔者:如此“关怀”!无非是催命的金牌),问他有什么想法?”

于是网上又有了如下一段英和兴的对话。

“十八年了,我思想一贯右倾,一贯反主席,一贯和主席唱反调,一贯和彭德怀、彭真、杨尚昆搞在一起。主席为什么留我在身边?”英冷漠地笑了一下说。

兴问道:“还有什么想法?”

英说:“不能违背事实讲话了。彭德怀、彭真、杨尚昆,还有一批和主席南征北战的领导同志,他们怎么会是反党,反主席?让历史见证。”

兴说:“不要执迷不悟,否则下场比彭德怀、彭真、杨尚昆还要惨!”

英立即回答:“请报告主席,我田家英对主席了解,主席也会对我田家英了解。我接受还要惨的结局。”

说着,英将杯子用力朝地一摔,表达了他与芝决裂的决心。

当时气氛激烈,内卫失控,朝英开了一枪,英应声而倒。

兴招呼警卫上前一看,英已死了。随即向主席、总理作了报告。

这种说法的要害,英之死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但不是谋杀,而是警卫的“过失杀人”。

网上的这种说法,过程的叙述颇为细致,言之凿凿,还有具体的文件号,似乎也有让人可信之处。

但是内卫朱国华已死,死因不明。

当年有关此事的档案也已失落,所以,即使是他杀,他杀的内幕仍是一团迷雾。

什么叫现场气氛激烈?摔了一个茶杯就算激烈了?就能让内卫情绪失控了?

究竟是内卫开的枪,还是兴开的枪?内卫的死因?档案材料失落的经过?

这一系列问题又是层层的迷雾。

网上还说,当年,胡耀邦、陈云、彭真、黄克诚曾提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英的死亡事件,对兴追究刑事责任,对内卫朱国华的死因立案调查。

还有一种说法,英虽是自杀,但方式却不是上吊,而是开枪自杀。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前提就是英必须要有一支自备手枪。而英长期在芝身边工作,怎么可能会让他有枪呢?或是英虽然没有手枪,但是,他手急眼快地从警卫手上夺下了一支手枪,然后,当警卫还在发呆之时,就瞄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叭”地一下。

英不是一介书生吗?能有如此机智吗?警卫是那样的呆B吗?

这样一来,英之死出现了自杀和他杀两种可能。

如果是自杀,时间上肯定是在1966年5月23日上午10点—11点,地点是在永福堂芝的书房,但方式却又有上吊或是开枪两种可能。如果是上吊,那是上吊在书房内的两个书架之间,可两个书架之间的空间很小,书架的高度能否使上吊成为可行?这也是疑问。如果是饮弹,那么英怎么会有手枪?这又是一个疑问。

如果是他杀,又有误杀和故意两种可能。误杀的说法是:所谓的兴的警卫情绪激动而失控。中南海的警卫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怎么可能因情绪激动失控而开枪误杀,似乎很解释不通。而且究竟开了几枪?每一枪命中那个部位?是不是一枪就命中要害?警卫又居然已经死了,有关的文件也失踪。这一切,似乎在说明这是一起在“误杀”的名义下进行的蓄意谋杀?那么直接主使者当然是兴。如果是兴授意,兴为什么要杀英?还有没有人指使兴?兴与英平时关系并不太坏,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是杀人灭口,英掌握有兴的致命的证据。

如果是他杀,英口袋里的那份简单的绝命书又从何而来?这也是解释不通的。

难道是伪造的?对于伪造的信件,从技术上并不难鉴定,所以不太可能是伪造。

如果绝命书是真的,而又是他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英本来也已做出“自杀”的决定,绝命书也已写好了,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他杀”了。这也是凑巧了,巧合的事情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并非完全不可能。

由此看来,英之案真成了扑朔迷离的大案了。

对于以上几种说法,笔者没有足够的资料能作出确切的判断,还是留此存疑,将来让历史昭明真相吧!

笔者个人的观点,倾向于英死于自杀,方式也是上吊,时间是5月23日上午10至11点之间。

三、夫子是个好人

说的还是5月23日上午12时,陈等三人发现英已死。

马上报告兴。

兴接到电话马上赶到了,跟着他的还有中办主任杨德中。

当他们确认英已经死亡后,立即开了个小会,商议的结果是立即通报周。再由周转告尚在南方的芝:你的秘书田家英自杀了。

当然,周是不会这样汇报的。谁也不会这样汇报。在芝周围工作的人都是中国的“人精”,没有谁会这样愚蠢。

据王力回忆:5月23日午后,力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约两点左右,兴匆匆赶到会场。过了一会儿,会议主持人向在座的人宣布:田家英自杀了。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的力,被通知去中南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组长文也是在这之后得到的通知。

再说英的那个粗枝大叶的傻老婆董边,在那一天的下午3时左右,她才开始惦记自己的丈夫。她刚把机关的事情清了清,准备早些回去,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边拿起电话,听筒另一端传来文的声音。文要她立即回中南海西楼会客厅,却没有告诉她理由。边感觉不好。

边走进西楼会客厅。看见文、兴、力等人已在室内,大家都是一脸销肃。就在这小会客厅,文代表组织向边直言宣布:田家英畏罪自杀(有的文章说宣布者是兴不是文)。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如五雷轰顶,边一下坠入万丈深渊。早上还是活生生的丈夫,突然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

有关负责人一定要边去看一下尸体,并且不断发问:

“田家英死之前说了什么没有?”

“要不要到医院去验尸?”

还好。并没有大声斥责:“董边,你要老实交待三反分子田家英死前还有什么反动言行?”就连禹也没有这样说。凶恶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才有了一星星的善良。就象从邪恶的狭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棵不名的小草。

此时的边虽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仍然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组织性。“一切由组织决定,我服从组织。”边答道。

老公都没了,还他妈的什么组织性!况且,这个组织已经不是她的组织。从此之后,她就是一个畏罪自杀的三反分子的家属。

从西楼会客厅到“永福堂”寓所并没有多远,出了院墙东门,下高台阶斜对着的就是“永福堂”西门。

院内平日存放毛泽东图书的西房内,英已经平躺在地上,身上盖着一条用旧了的蓝色床单。有人拉着边的胳膊往前拽:

“你看清楚一点,田家英自杀了。”

于是,床单被拉开,边看到了英那僵滞铁青的面孔。

那一向充满生气的脸,堆满毫不掩饰的恐怖的痛楚和悲愤。

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

“家英啊!你怎么狠心丢下我们娘俩,自顾自的走了啊?你好狠心啊!”要是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哭法”。但她不是农民,她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干部。她想到可以这样的哭法:“田家英,你罪该万死!你怎么对得起伟大领袖毛主席!你怎么对得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她就是这样的哭法。

她本来应该反复哭:“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娘俩?”一想到这也大是不太妥当的,这也是公私融合论啊?于是哭了一两句也就噤声了。边在哭的时候也实在找不到安全的语言。

就在这时,边耳边响起了立刻收拾东西离开这里的指令。她匆匆地拿了几件必需的生活用品,比出差还简单,连抽屉里的工资都未带走一分,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永福堂”。

“永福堂”其实是“无福堂”,在英之前的一个主人就是庐山会议上的反角彭德怀。

边向小院门外走去。

她看到英的秘书逄先知正朝她走过来。

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英领导的部门工作了17年,自从担任英秘书后,他们朝夕相处,关系如师长弟子一般。英的突然殉难,政治湍流席卷得如此迅猛,知自己随即就可能被卷进漩涡。

知看见了师母,一点点蹭向她。

两人擦肩而过时,知哽咽地说了一句:

“夫子是个好人!”

中南海里与英熟识的人都称英为“夫子”。

古代中国人都将有大学问和大道德的人尊称谓“夫子”,如孔夫子、孟夫子、朱熹、王阳明等也分别叫朱夫子、王夫子。不过当代中国,夫子这个称呼也早已变质了。除了学问道德还可以外,多半也是形容某人迂腐,认死理,不识时务,不通权变,是个书呆子。英有这样的绰号,可想他平时为人之一斑了。

知的声音如蚁般细弱。

因为他的身后站着看押他的军人。

没有人听见知说的这句话,但边听到了。

历史这位沧桑的老人也听到了。

二、5月23日上午,英之死的几种说法

那个夜晚,英还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

有一点可以断定,就在那个夜晚,英决定了死。

“士可杀而不可辱”,英的脑子里盘来盘去就是这句话。

至于“以死抗争”、“死谏”之类的想法,未必有。

死的方法和地点,也一定是那个不眠之夜临时设计的。

方式是上吊。

地点芝的书房。

自杀中最愉快的方式应该首推服安眠药,昏沉沉地睡去,永远不再醒来。多好!没有痛苦的过程。但英没有条件选择这样一种比较愉快的自杀方式。他太年轻了,身体也好,平时不吃安眠药,临时去搞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搞不来许多,慢慢积累吧?已经等不及了!

至于为什么要死在芝的书房里呢?也许只有那个地方才有一定的高度,可以拴那根结束生命的绳子。不,不是绳子,禹的回忆说是带子,却没说是什么质料的带子。也许只有那个地方比较安静,不会被人打扰,不至半途而废。上吊这种方式,必须有个十几分钟的过程,倘若在过程没有完成之前被发现,也会被救过来,自己则会落得一个“自杀未遂”的罪名。死没死成,平空又添加罪名,岂不太划不来!所以得找一个安静的地点和合适的时间。

也许想死在老主公的书房里,那么鬼魂也能永远地留在这里!留在这里有什么用呢?难道是让他不得安宁,难道变成厉鬼向他索命,难道是方便向他托梦:我是冤枉的。难道就像黑旋风李逵发现吃了宋江倒给他的毒酒后大笑:“哥哥哎!我生是哥哥的人,死是哥哥的鬼!”

我看也都不是的,英没有这样的豪情,对芝也没有这样的眷恋,很可能,他只是想留给芝一点“念想”。

5月23日凌晨,边再也睡不着了,她起身到英的卧室,见他斜倚在床上,眼睛黑了一圈,人瘦了一圈,似乎彻夜未眠,陷入无边的思忖之中。边劝慰说:“你的情况主席都了解,有什么事慢慢总会搞清楚的。”妻的抚慰,使英的内心更添一重凄楚,却无言相告。死到临头,还提他做什么?这一切难道还不都是秉承芝的意旨吗?

他装着若无其事地问了一句话:“中午还回不回来?”

“检查的事情完不了,可能就回不来。”边答道。

边是那种性格直率,却很粗心的女人。多年后,女儿回忆她的母亲说,单位上的群众揪斗她,让她上台做检查,她居然大摇大摆地端着茶杯,拿着稿子作报告呢。这件事被大家当作一个笑料。

边就是这样一个粗心得冒傻气的女人。边难道没听说五天前那个“三家村”的拓已经服毒身亡了?居然没有一点警觉。她没有把问题看得多么严重复杂,倒感觉丈夫似乎比昨晚还平静了一些。况且,边自己还有一大屁股的烂事儿等待处理,她扒了几口稀饭,对英说“稀饭在锅里,还热着呢,你也赶紧吃点”,便匆匆上班去了。

这一去,从此与丈夫阴阳相隔,永不相聚。

我们假设,边在早晨8点左右离家,到中午12点发现英之死时,腔内一丝游气全无。那么,英的脖子至少是在11点左右伸进吊环的。

英是如何度过这弃世前的最后3个多小时的呢?

对此,现在有几种说法。

较早的一种说法见于传记作家叶永烈的笔下,他在《毛泽东的秘书们?秘书田家英》中写道:

“就在这一片安静之中,田家英在‘永福堂’小院里,独自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上午!”“安安静静,电话铃声未曾响过,也未曾有过一个来访者——他已接到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还有谁会给他挂电话?还有谁敢登门拜访?”

没有一个来访者,没有一个电话!也就是说,在这3小时内,英只做了一件事:准备自杀和进行自杀。

但这仅仅是叶作家的一种描写,一种推测,并没有根据。叶是一个多产的传记作家,主要靠写中共的名人传记出名发财,他的作品往往漏洞太多。

英的女儿曾自,在很多年后写了长篇的回忆文章。文章直接否定了叶作家的说法。

曾说:可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有没有人给田家英挂电话,肯定或否定,我们现在还都不好下断定。但在那天上午,却的的确确有人来过“永福堂”寓所看望过英。

此人就是英早在延安时就共过事、建国后仍然关系密切的好友,朱德的现任政治秘书何均。

5月23日上午8时许,均上班路过“永福堂”。因风闻英停职反省的消息,却还没有听到正式的传达,他更急切地想去看看英,了解更确切的情况,安慰安慰老朋友。

及至见了面,两人却无话可说。

虽然那天自然界的天气是极其的好,春和景明的,但这两位文人的感觉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又都料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以往见面便滔滔不绝的他俩,竟久久相对无语。

“你还好吗?”

“还好!你呢?”

“也还好!”

“务必凡事要想开一点啊!”

“是啊!想不开又能怎样?------哎?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又是长时间的空白。

“主席说什么啦?”

“不知道!”

“主席知道这件事吗?”

“能不知道吗?他有什么事不知道?”

又是空白。

“主席会为你说话的。”

“他能不说吗?他早已说了。”

“他说什么呢?”

“能是好话吗?”

又是空白。偶尔又交换一两句,更添凄怆气氛。

“你好好检查吧!写得诚恳一点。”

“诚恳管用吗?士可杀而不可辱。”

前面的对白都是笔者的臆想,只有这一句“士可杀而不可辱”见于曾自的回忆。均感受到英不妥协、不苟且的决心,却仍然没有与“死”联系起来。

均说:“你不要这样想,什么士不士的?”

英没有回答。

又空白。

两人又枯坐了好大一会儿,均起身欲走。

英说:“再坐会儿吧?”

均又坐下,可坐下后,依旧无语。

过了片刻,均又要走,英再度挽留,如是者三。

这其实是英对生命的最后眷恋。

均见上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还有些事情必须处理,就告辞了。

其实,均也有可能怕呆的时间长了会受到怀疑和牵连。

要是有人问:“你和田家英秘密串连都说了什么”?该如何回答?

要是有人问:“这种时候你还去看英,你俩关系不正常啊?”又该如何解释?

你要是回答没有说什么。那怎么可能?你欺骗谁呢?

这是那时代的人极普遍正常的心态,既不说明均的胆小,更不说明均的卑鄙。如果说是卑鄙,那也是那个时代那个伟大的人物把全中国的人都变得卑鄙了的。

英又送均,送出很远,几乎要到了均的办公室才依依不舍地返身回了寓。

临近午饭时,英的勤务员陈义国,突然找到秘书室副主任陈秉忱,告知:

“田主任不见了”。

陈秉忱、秘书室行政负责人(姓名不详)及知等三人商议后,一面让陈义国继续找,同时分头往英可能去的地方打电话。

然而他们都说没有看见过英。

大家有点慌神了,但谁也没往更坏的情况上想。

更坏的情况是什么?难道是潜逃。

又过了一段时间,陈义国赶来报告:“永福堂”毛泽东的书房里像有人。

三人随国来到书房,发现门反锁着。

砸开锁进入书房。

屏风后的情景顿时使他们都惊呆了------

英的长长的身体无助地悬着,舌头吐出来老长老长的,英的眼睛本来就有点鼓,这一下就像要“暴”了出来。

他们在英的口袋里,发现了用红色的铅笔写的遗书。据说文字并不太多,却至今也不公布。

现在为人所知的部分仅为“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聊聊两句话!

曾自的文章通过均的回忆说明那天上午英的言语、行动、表情都是一种自杀前的迹象。而且,知等三人还发现了田的遗书。

那就更坐实了英是死于“自杀”。

现在,让我们再假设一下。

英送均返回的时间是九点半钟,也就是说英从八点到九点半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的动向基本搞清楚了,那么从九点半至十一点这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空间英又干了些什么?

有没有什么人来过?或接到什么电话?这一切都不清楚。

有一种可能,英在这一个半小时内确实也只做了准备自杀和进行自杀这一件事。比如寻找一根能承重100多斤的带子,再考察一个能系上这根带子的具体地点,再打上一个活扣,遗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写的。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做这么多的事大体上也差不多。

再有,屏风后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并没有明确的透露。

笔者前面所说的悬梁者的形象也只是笔者的想象。

英会不会以另外的形象出现在屏风的后面,比如说是倒在血泊之中;比如说带子断了,没了气息的身体倒在地上。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傅雷夫妻也是选择的上吊,最后当保姆发现之时,傅雷仍然挂在空中,妻子却因绳子断了而倒在地上的。

英的遗书还有那些具体的内容也不得而知。

由于这两项不清楚,于是人们就有了怀疑和想象的空间。

最近网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汪东兴的交待”:

“我接主席指示(笔者说明:此时的芝远在杭州,所谓的“主席指示”当然是电话指示。芝是什么时候打的电话,是亲自打的还是让秘书打的,还有什么其它内容呢?兴也没有交待清楚。),要我到田家英寓所,能否跟田谈一下,不要走到反的一方不能自拔。5月23日上午10时,我和内卫到“永福堂”田家英寓所,向田传达了主席的关怀(笔者:如此“关怀”!无非是催命的金牌),问他有什么想法?”

于是网上又有了如下一段英和兴的对话。

“十八年了,我思想一贯右倾,一贯反主席,一贯和主席唱反调,一贯和彭德怀、彭真、杨尚昆搞在一起。主席为什么留我在身边?”英冷漠地笑了一下说。

兴问道:“还有什么想法?”

英说:“不能违背事实讲话了。彭德怀、彭真、杨尚昆,还有一批和主席南征北战的领导同志,他们怎么会是反党,反主席?让历史见证。”

兴说:“不要执迷不悟,否则下场比彭德怀、彭真、杨尚昆还要惨!”

英立即回答:“请报告主席,我田家英对主席了解,主席也会对我田家英了解。我接受还要惨的结局。”

说着,英将杯子用力朝地一摔,表达了他与芝决裂的决心。

当时气氛激烈,内卫失控,朝英开了一枪,英应声而倒。

兴招呼警卫上前一看,英已死了。随即向主席、总理作了报告。

这种说法的要害,英之死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但不是谋杀,而是警卫的“过失杀人”。

网上的这种说法,过程的叙述颇为细致,言之凿凿,还有具体的文件号,似乎也有让人可信之处。

但是内卫朱国华已死,死因不明。

当年有关此事的档案也已失落,所以,即使是他杀,他杀的内幕仍是一团迷雾。

什么叫现场气氛激烈?摔了一个茶杯就算激烈了?就能让内卫情绪失控了?

究竟是内卫开的枪,还是兴开的枪?内卫的死因?档案材料失落的经过?

这一系列问题又是层层的迷雾。

网上还说,当年,胡耀邦、陈云、彭真、黄克诚曾提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英的死亡事件,对兴追究刑事责任,对内卫朱国华的死因立案调查。

还有一种说法,英虽是自杀,但方式却不是上吊,而是开枪自杀。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前提就是英必须要有一支自备手枪。而英长期在芝身边工作,怎么可能会让他有枪呢?或是英虽然没有手枪,但是,他手急眼快地从警卫手上夺下了一支手枪,然后,当警卫还在发呆之时,就瞄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叭”地一下。

英不是一介书生吗?能有如此机智吗?警卫是那样的呆B吗?

这样一来,英之死出现了自杀和他杀两种可能。

如果是自杀,时间上肯定是在1966年5月23日上午10点—11点,地点是在永福堂芝的书房,但方式却又有上吊或是开枪两种可能。如果是上吊,那是上吊在书房内的两个书架之间,可两个书架之间的空间很小,书架的高度能否使上吊成为可行?这也是疑问。如果是饮弹,那么英怎么会有手枪?这又是一个疑问。

如果是他杀,又有误杀和故意两种可能。误杀的说法是:所谓的兴的警卫情绪激动而失控。中南海的警卫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怎么可能因情绪激动失控而开枪误杀,似乎很解释不通。而且究竟开了几枪?每一枪命中那个部位?是不是一枪就命中要害?警卫又居然已经死了,有关的文件也失踪。这一切,似乎在说明这是一起在“误杀”的名义下进行的蓄意谋杀?那么直接主使者当然是兴。如果是兴授意,兴为什么要杀英?还有没有人指使兴?兴与英平时关系并不太坏,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是杀人灭口,英掌握有兴的致命的证据。

如果是他杀,英口袋里的那份简单的绝命书又从何而来?这也是解释不通的。

难道是伪造的?对于伪造的信件,从技术上并不难鉴定,所以不太可能是伪造。

如果绝命书是真的,而又是他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英本来也已做出“自杀”的决定,绝命书也已写好了,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他杀”了。这也是凑巧了,巧合的事情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并非完全不可能。

由此看来,英之案真成了扑朔迷离的大案了。

对于以上几种说法,笔者没有足够的资料能作出确切的判断,还是留此存疑,将来让历史昭明真相吧!

笔者个人的观点,倾向于英死于自杀,方式也是上吊,时间是5月23日上午10至11点之间。

三、夫子是个好人

说的还是5月23日上午12时,陈等三人发现英已死。

马上报告兴。

兴接到电话马上赶到了,跟着他的还有中办主任杨德中。

当他们确认英已经死亡后,立即开了个小会,商议的结果是立即通报周。再由周转告尚在南方的芝:你的秘书田家英自杀了。

当然,周是不会这样汇报的。谁也不会这样汇报。在芝周围工作的人都是中国的“人精”,没有谁会这样愚蠢。

据王力回忆:5月23日午后,力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约两点左右,兴匆匆赶到会场。过了一会儿,会议主持人向在座的人宣布:田家英自杀了。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的力,被通知去中南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组长文也是在这之后得到的通知。

再说英的那个粗枝大叶的傻老婆董边,在那一天的下午3时左右,她才开始惦记自己的丈夫。她刚把机关的事情清了清,准备早些回去,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边拿起电话,听筒另一端传来文的声音。文要她立即回中南海西楼会客厅,却没有告诉她理由。边感觉不好。

边走进西楼会客厅。看见文、兴、力等人已在室内,大家都是一脸销肃。就在这小会客厅,文代表组织向边直言宣布:田家英畏罪自杀(有的文章说宣布者是兴不是文)。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如五雷轰顶,边一下坠入万丈深渊。早上还是活生生的丈夫,突然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

有关负责人一定要边去看一下尸体,并且不断发问:

“田家英死之前说了什么没有?”

“要不要到医院去验尸?”

还好。并没有大声斥责:“董边,你要老实交待三反分子田家英死前还有什么反动言行?”就连禹也没有这样说。凶恶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才有了一星星的善良。就象从邪恶的狭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棵不名的小草。

此时的边虽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仍然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组织性。“一切由组织决定,我服从组织。”边答道。

老公都没了,还他妈的什么组织性!况且,这个组织已经不是她的组织。从此之后,她就是一个畏罪自杀的三反分子的家属。

从西楼会客厅到“永福堂”寓所并没有多远,出了院墙东门,下高台阶斜对着的就是“永福堂”西门。

院内平日存放毛泽东图书的西房内,英已经平躺在地上,身上盖着一条用旧了的蓝色床单。有人拉着边的胳膊往前拽:

“你看清楚一点,田家英自杀了。”

于是,床单被拉开,边看到了英那僵滞铁青的面孔。

那一向充满生气的脸,堆满毫不掩饰的恐怖的痛楚和悲愤。

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

“家英啊!你怎么狠心丢下我们娘俩,自顾自的走了啊?你好狠心啊!”要是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哭法”。但她不是农民,她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干部。她想到可以这样的哭法:“田家英,你罪该万死!你怎么对得起伟大领袖毛主席!你怎么对得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她就是这样的哭法。

她本来应该反复哭:“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娘俩?”一想到这也大是不太妥当的,这也是公私融合论啊?于是哭了一两句也就噤声了。边在哭的时候也实在找不到安全的语言。

就在这时,边耳边响起了立刻收拾东西离开这里的指令。她匆匆地拿了几件必需的生活用品,比出差还简单,连抽屉里的工资都未带走一分,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永福堂”。

“永福堂”其实是“无福堂”,在英之前的一个主人就是庐山会议上的反角彭德怀。

边向小院门外走去。

她看到英的秘书逄先知正朝她走过来。

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英领导的部门工作了17年,自从担任英秘书后,他们朝夕相处,关系如师长弟子一般。英的突然殉难,政治湍流席卷得如此迅猛,知自己随即就可能被卷进漩涡。

知看见了师母,一点点蹭向她。

两人擦肩而过时,知哽咽地说了一句:

“夫子是个好人!”

中南海里与英熟识的人都称英为“夫子”。

古代中国人都将有大学问和大道德的人尊称谓“夫子”,如孔夫子、孟夫子、朱熹、王阳明等也分别叫朱夫子、王夫子。不过当代中国,夫子这个称呼也早已变质了。除了学问道德还可以外,多半也是形容某人迂腐,认死理,不识时务,不通权变,是个书呆子。英有这样的绰号,可想他平时为人之一斑了。

知的声音如蚁般细弱。

因为他的身后站着看押他的军人。

没有人听见知说的这句话,但边听到了。

历史这位沧桑的老人也听到了。


相关内容

  • 王维的诗词全集.诗集(406首全)
  •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 4.<使至塞上& ...

  • 2016第四届济南艺术品博览会中国书画形象大使评选结果隆重揭晓
  • 热烈庆贺中国画坛当代杰出画家30人物当选为2016第四届艺术品博览会中国书画形象大使: 卢志学.吴泽浩.赵振川.刘大为.霍春阳.赵建成.冯远.苗再新.李学明.满维起.范扬.刘选让.毛岱宗.张志民.梁占岩.史国良.孔维克.马海方.梁文博.何家英.林容生.杨晓阳.王力克.纪连彬.何家林.张江舟.张望.卢 ...

  • 王维孟浩然学案
  • 王维孟浩然诗歌复习学案 代表作品: <使至塞上>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终南别业>王维 单车欲问边, 故人具鸡黍, 木落雁南度, 中岁颇好道, 属国过居延 . 邀我至田家. 北风江上寒. 晚家南山陲. 征蓬出汉塞 , 绿树村边合 ...

  • 龟虽寿,过故人庄等
  •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téng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 骥(jì)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该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选自<乐府诗集>.这首诗是<步 ...

  • 上语文古诗文翻译
  • 1.<观沧海 >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⑥. 我寄 ...

  • 描写(春)(夏)(秋)(冬)
  • [春]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 ...

  • 山水田园答案
  • 山水田园诗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辋川闲居赠 ...

  • 山水田园诗
  •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主题:①归隐田园.向往自由,钟情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 ...

  • 范成大的诗
  • 1.四时田园杂兴>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2.忆秦娥>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的诗. 隔烟催泼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3.田家>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