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资格的确定

在我国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和组织是极其庞杂的,同时在行使行政职权中行政主体的随意性,导致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很难确定,在行政诉讼中在被告的确定的问题上与民事诉讼规定是不同的,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发现原告不适格,除非原告撤诉,法院只能驳回原告的起诉,而行政案件则不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规定:“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正确确定好被告,也是人民法院的责任和义务,笔者现就结合近几年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谈谈如何确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问题。

一、直接诉讼的案件和经复议的诉讼案件被告的确定

在我国,就救济途径而言,行政诉讼案件有两类:一类是经过行政复议以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另一类是不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前者称经复议的诉讼案件,后者称直接诉讼的案件。

1、直接诉讼的案件被告的确定。直接诉讼是相对复议诉讼而言的。它是指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对此不服不经过行政复议程序而直接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案件。在这类案件中,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适格被告。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诉讼案件被告的确定。《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2款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这就明确规定了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复议决定,如何确定适格的被告?《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规定:“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从该规定可以看出,这是由原告自由选择的,如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起诉,就应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如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则应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二、共同行政行为中的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3款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这是说,当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作出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时,它们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之间负有连带责任,当事人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诉讼对象。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共同被告的构成必须是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组织都是行政主体,非行政主体不能与行政主体组成共同被告。

三、授权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从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第21条的规定看,最高人民法院已把授权的范围从“法律、法规”扩大到“规章”。据此,行政诉讼法意义上的“授权”,系指法律、法规与规章把某一国家行政职权设定给某一组织的行为。但这种“授权”必须有严格的限制的,不能乱授权的,其一,授权方必须是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制定机关,被授权方必须是被法律、法规与规章直接赋予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

四、委托行政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若干问题解释》第21条又补充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这些规定,明确了行政委托关系中对被告的确定

五、行政机关被撤销后被告的确定

行政机关被撤销,在机构精减、改革中是常有的事。行政诉讼法对这种情况下被告如何确定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5款规定:“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以后,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被撤销后,它原有的职权被并入到另一个行政机关之中,这时,这一被并入职权的行政机关属于“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被告得由它来承担。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被撤销之后,它的职权没有被明确并入到另一个行政机关之中,这时,应由撤销其的行政机关作为“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被告得由它来承担。

六、在行政审批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在现实中有时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须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这种情况下,应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呢,还是应由上级行政机关为被告?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作出了规定:“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这一规定在现实中可以延伸为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须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后正式对外署名。这种情况下,应由上级行政审批机关为被告。二是一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虽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但这属于内部审批程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后无须正式对外署名。这种情况下,应由原行政机关为被告。

七、几种特殊情况下被告的确定

这里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规定的几种情形:

1、由行政机关组建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作出行为时的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1款规定:“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2在无授权条件下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为时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3、在授权条件下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等超越授权范围实施行为时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第3款规定:“法律、法规工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人民法院)

在我国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和组织是极其庞杂的,同时在行使行政职权中行政主体的随意性,导致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很难确定,在行政诉讼中在被告的确定的问题上与民事诉讼规定是不同的,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发现原告不适格,除非原告撤诉,法院只能驳回原告的起诉,而行政案件则不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规定:“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正确确定好被告,也是人民法院的责任和义务,笔者现就结合近几年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谈谈如何确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问题。

一、直接诉讼的案件和经复议的诉讼案件被告的确定

在我国,就救济途径而言,行政诉讼案件有两类:一类是经过行政复议以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另一类是不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前者称经复议的诉讼案件,后者称直接诉讼的案件。

1、直接诉讼的案件被告的确定。直接诉讼是相对复议诉讼而言的。它是指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对此不服不经过行政复议程序而直接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案件。在这类案件中,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适格被告。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诉讼案件被告的确定。《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2款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这就明确规定了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复议决定,如何确定适格的被告?《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规定:“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从该规定可以看出,这是由原告自由选择的,如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起诉,就应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如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则应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二、共同行政行为中的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3款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这是说,当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作出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时,它们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之间负有连带责任,当事人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诉讼对象。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共同被告的构成必须是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组织都是行政主体,非行政主体不能与行政主体组成共同被告。

三、授权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从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第21条的规定看,最高人民法院已把授权的范围从“法律、法规”扩大到“规章”。据此,行政诉讼法意义上的“授权”,系指法律、法规与规章把某一国家行政职权设定给某一组织的行为。但这种“授权”必须有严格的限制的,不能乱授权的,其一,授权方必须是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制定机关,被授权方必须是被法律、法规与规章直接赋予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

四、委托行政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若干问题解释》第21条又补充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这些规定,明确了行政委托关系中对被告的确定

五、行政机关被撤销后被告的确定

行政机关被撤销,在机构精减、改革中是常有的事。行政诉讼法对这种情况下被告如何确定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5款规定:“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以后,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被撤销后,它原有的职权被并入到另一个行政机关之中,这时,这一被并入职权的行政机关属于“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被告得由它来承担。另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被撤销之后,它的职权没有被明确并入到另一个行政机关之中,这时,应由撤销其的行政机关作为“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被告得由它来承担。

六、在行政审批关系中被告的确定

在现实中有时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须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这种情况下,应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呢,还是应由上级行政机关为被告?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19条作出了规定:“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这一规定在现实中可以延伸为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须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后正式对外署名。这种情况下,应由上级行政审批机关为被告。二是一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虽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但这属于内部审批程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后无须正式对外署名。这种情况下,应由原行政机关为被告。

七、几种特殊情况下被告的确定

这里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规定的几种情形:

1、由行政机关组建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作出行为时的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1款规定:“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2在无授权条件下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为时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3、在授权条件下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等超越授权范围实施行为时被告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解释》第20条第3款规定:“法律、法规工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人民法院)


相关内容

  • 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定稿
  • 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 及其问题与对策建议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一范围同时决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讼的范围,也决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受 ...

  • 行政诉讼主体若干问题研究
  • 行政诉讼主体若干问题研究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的主要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代理人和代表人等. 原告: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的,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着法律上直接利害关系的人: <行政诉讼法>第25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 ...

  • 第12.13章行政诉讼的管辖.诉讼参加人
  • 第12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 一. 管辖的概念和种类 (一) 概念 管辖是指关于不同级别和地方的人民法院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是涉及行政审判的组织体制.公民诉权保护.宪政分权体制等基本问题的重要诉讼法律制度,其内涵包括: (1) 管辖是普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分工.专门法院,如海事法院.军事 ...

  • 国外公司作为被告主体资格公证认证到哪查询该怎么做
  • 国外公司作为被告主体资格公证认证到哪 查询该怎么做 随着中国与境外各种经贸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公司或个人与境外公司之前的纠纷也随之增加,中方可以选择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法院一般都会让原告提供被告境外公司主体资格公证认证文件,这个是必须的吗? 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境外个人或企业作为被告的涉外诉 ...

  •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中"明确的被告"
  • 作者:王伏刚(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载:<人民法院报>2016年5月11日 行政诉讼的被告不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是行政机关本身.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始终作为被告,这是行政诉讼的一大特点.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政主体作被告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作出 ...

  • 人民法院报:派出所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资格认定
  • 派出所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资格认定 王惠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行政主体
  • 论行政主体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的是当前行政法学的热点之一行政主体问题.文章在分析行政主体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行政主体理论的形成.分类及其基本内容,对已初具本土特色的中国行政主体制度作了评析. [主题词]:行政主体 缺陷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重视行政组织研究,其侧重点在于行政组织系统的机关构成机 ...

  • 该行政诉讼案中原告主体资格如何确认
  • [案情] 2004年以来,原告宜昌华青磷矿公司的股东及法定代表人先后四次到被告夷陵区工商局作了变更登记:1.2004年10月21日,华青磷矿公司申请办理公司股东.组织机构成员及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公司股东由陈德志.易正林和李盛荣变更为李家芬和肖仁生,公司法定代表人由陈德志变更为李家芬.2.2005 ...

  • 本案子女抚养原告主体资格问题
  • 作者   朱友生律师 案情: 2008年8月底,蒋某与谢某双方通过婚介网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2009年2月18日,双方在婚姻登记部门登记结婚,领取了结婚证书.婚后一个多月因感情不和,双方于2009年4月9日在婚姻登记部门登记离婚,领取了离婚证书.离婚后半个多月,蒋某发现自己已怀孕,遂又找到谢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