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肝胆病科的中医护理特色疗法

脾胃肝胆病科的中医护理特色疗法

荷叶中药封包

(一)定义

荷叶中药封包技术是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等作用。适用于胃脘痛、肝积、腹痛等患者。

(二)适应症

胃脘痛、肝积、腹痛、肝着、肝癖、肝癌等。

(三)禁忌症

有药物过敏史及封包部位皮肤破溃者慎用。

脐火疗法

(一)定义

脐火疗法是将中药直接敷贴于患者脐部,在火的热力下,将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经络布达全身,达到温阳散寒、化湿退黄的目的。

(二)适应症

肝着、肝积、黄疸、鼓胀、泄泻等

(三)禁忌症

有药物过敏史及脐周皮肤破溃者慎用。

督 灸

(一)定义

督灸是将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置于督脉上进行灸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益气温阳、防病保健的作用。

(二)适应症

阳虚怕冷、腹泻、体虚易感、风寒湿痹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患者、一切内脏疾病的发作期。

2.高血压危象,恶性肿瘤疼痛者。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体质极度虚弱者、精神疾患者。

拔罐疗法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指运用各种罐具,利用燃烧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通过局部的负压和温热作用,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以刺激经络腧穴或拔毒排脓,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

腹痛、胁痛、腹胀、颈肩腰腿痛等。

(三)禁忌症

1. 急性严重性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2.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皮肤溃烂等。

3.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4.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穴位注射

(一) 定义

穴位注射是将特定药物注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降逆止呃、益气生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胃痛,呕吐,呃逆,胃下垂,腹痛,胁痛等症

(三)禁忌症

禁针的穴位及部位、表皮破损的部位禁用此法。

耳穴压豆

(一)定义 耳穴压豆是应毫针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部反射区,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和气血,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

(二)适应症

胃痛、胆结石、顽固性失眠、便秘等。

(三)禁忌症

脓肿、溃破、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慎用。

腹 灸

(一)定义

腹灸是将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置于特定灸器放置在腹部上进行灸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胃散寒、温通经络作用。

(二)适应症

各种慢性胃炎引起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便;功能性消化不良导致的慢性腹泻、体虚易感、畏寒怕冷及内脏下垂等症。

(三)禁忌症

1.高热患者、一切内脏疾病的发作期。

2.高血压危象,恶性肿瘤疼痛者。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体质极度虚弱者、精神疾患者。

穴位埋线

(一)定义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等埋入穴位,一方面利用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机体应激、抗炎能力;同时,肠线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应广泛,一般来说,凡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穴位植入疗法治疗,尤其对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三)禁忌症

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埋线

2.晕针者不易埋线。

3.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和羊肠线过长。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及孕妇应禁用,月经期应慎重使用。

5.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一)定义 穴位贴敷,是指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再直接贴敷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表面,缓解病痛。

(二)适应症

胃痛,腹泻,咳嗽,哮喘,颈肩腰腿痛等。

(三)禁忌症

1. 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忌。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忌。

刺络放血

(一)定义 刺络放血疗法是通过刺激脉络,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以达到泻热祛邪、通络止痛、祛瘀消肿、调和气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属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临床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胃肠、肝胆病证。

(三)禁忌症

1. 血友病患者、严重贫血、大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禁用。

2.血管瘤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部位禁用。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施术部位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者。

5.体质极度虚弱者,在身体有所恢复后再施术。

6.高血压危象,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能控制者禁用。

灸法

(一)定义

灸法是指以艾条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以达到温通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脾胃虚寒的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中气虚导致的气虚下陷、内脏下垂、脱肛;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肝积患者,瘀血阻络导

致的皮下脉络膨出、局部疼痛、下肢水肿等病证。

(三)禁忌症

1. 高热或阴虚内热,凡脉象数疾者禁灸。

2.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

3.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聚集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及阴部禁灸。

4.颜面部、关节活动处禁止着肤灸或瘢痕灸。

5.施灸部位有严重皮肤病、皮肤破损、坏死者禁灸。

6.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处禁灸。

隔药熏脐技术

(一)定义

是将药物(多为复方) 研细末填满肚脐(神阙),上置艾炷灸,使药物通过肚脐温热深透于体内,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

泄泻,便秘,腹痛,腹胀,胃痛,痛经等

(三)禁忌症:

1. 严重心肺疾病,不适合做艾灸者。

2.脐部感染溃烂者。

3.意识不清及不配合者。

4.孕妇禁用。

中药灌肠

(一)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二)适应症

1. 用于高热等症,以镇静、催眠。

2.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

4.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三)禁忌症

1.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2.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中药塌渍治疗

(一)定义

中药塌渍治疗是通过介质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辅以红外线灯局部热疗,扩张毛细血管,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浓度交换和吸收速度;另一方面增强局部代谢,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

(二)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滑膜炎、腰椎管狭窄、骨刺、风湿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盖肿痛等筋骨类疾病。

(三)禁忌症

有皮肤过敏患者、皮肤破损者。

脾胃肝胆病科的中医护理特色疗法

荷叶中药封包

(一)定义

荷叶中药封包技术是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等作用。适用于胃脘痛、肝积、腹痛等患者。

(二)适应症

胃脘痛、肝积、腹痛、肝着、肝癖、肝癌等。

(三)禁忌症

有药物过敏史及封包部位皮肤破溃者慎用。

脐火疗法

(一)定义

脐火疗法是将中药直接敷贴于患者脐部,在火的热力下,将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经络布达全身,达到温阳散寒、化湿退黄的目的。

(二)适应症

肝着、肝积、黄疸、鼓胀、泄泻等

(三)禁忌症

有药物过敏史及脐周皮肤破溃者慎用。

督 灸

(一)定义

督灸是将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置于督脉上进行灸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益气温阳、防病保健的作用。

(二)适应症

阳虚怕冷、腹泻、体虚易感、风寒湿痹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患者、一切内脏疾病的发作期。

2.高血压危象,恶性肿瘤疼痛者。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体质极度虚弱者、精神疾患者。

拔罐疗法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指运用各种罐具,利用燃烧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通过局部的负压和温热作用,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以刺激经络腧穴或拔毒排脓,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

腹痛、胁痛、腹胀、颈肩腰腿痛等。

(三)禁忌症

1. 急性严重性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2.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皮肤溃烂等。

3.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4.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穴位注射

(一) 定义

穴位注射是将特定药物注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降逆止呃、益气生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胃痛,呕吐,呃逆,胃下垂,腹痛,胁痛等症

(三)禁忌症

禁针的穴位及部位、表皮破损的部位禁用此法。

耳穴压豆

(一)定义 耳穴压豆是应毫针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部反射区,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和气血,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

(二)适应症

胃痛、胆结石、顽固性失眠、便秘等。

(三)禁忌症

脓肿、溃破、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慎用。

腹 灸

(一)定义

腹灸是将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置于特定灸器放置在腹部上进行灸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胃散寒、温通经络作用。

(二)适应症

各种慢性胃炎引起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便;功能性消化不良导致的慢性腹泻、体虚易感、畏寒怕冷及内脏下垂等症。

(三)禁忌症

1.高热患者、一切内脏疾病的发作期。

2.高血压危象,恶性肿瘤疼痛者。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体质极度虚弱者、精神疾患者。

穴位埋线

(一)定义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等埋入穴位,一方面利用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机体应激、抗炎能力;同时,肠线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应广泛,一般来说,凡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穴位植入疗法治疗,尤其对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三)禁忌症

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埋线

2.晕针者不易埋线。

3.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和羊肠线过长。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及孕妇应禁用,月经期应慎重使用。

5.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一)定义 穴位贴敷,是指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再直接贴敷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表面,缓解病痛。

(二)适应症

胃痛,腹泻,咳嗽,哮喘,颈肩腰腿痛等。

(三)禁忌症

1. 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忌。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忌。

刺络放血

(一)定义 刺络放血疗法是通过刺激脉络,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以达到泻热祛邪、通络止痛、祛瘀消肿、调和气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属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临床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胃肠、肝胆病证。

(三)禁忌症

1. 血友病患者、严重贫血、大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禁用。

2.血管瘤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部位禁用。

3.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4.施术部位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者。

5.体质极度虚弱者,在身体有所恢复后再施术。

6.高血压危象,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能控制者禁用。

灸法

(一)定义

灸法是指以艾条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以达到温通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

(二)适应症

脾胃虚寒的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中气虚导致的气虚下陷、内脏下垂、脱肛;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肝积患者,瘀血阻络导

致的皮下脉络膨出、局部疼痛、下肢水肿等病证。

(三)禁忌症

1. 高热或阴虚内热,凡脉象数疾者禁灸。

2.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

3.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聚集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及阴部禁灸。

4.颜面部、关节活动处禁止着肤灸或瘢痕灸。

5.施灸部位有严重皮肤病、皮肤破损、坏死者禁灸。

6.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处禁灸。

隔药熏脐技术

(一)定义

是将药物(多为复方) 研细末填满肚脐(神阙),上置艾炷灸,使药物通过肚脐温热深透于体内,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

泄泻,便秘,腹痛,腹胀,胃痛,痛经等

(三)禁忌症:

1. 严重心肺疾病,不适合做艾灸者。

2.脐部感染溃烂者。

3.意识不清及不配合者。

4.孕妇禁用。

中药灌肠

(一)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二)适应症

1. 用于高热等症,以镇静、催眠。

2.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

4.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三)禁忌症

1.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2.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中药塌渍治疗

(一)定义

中药塌渍治疗是通过介质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辅以红外线灯局部热疗,扩张毛细血管,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浓度交换和吸收速度;另一方面增强局部代谢,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

(二)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滑膜炎、腰椎管狭窄、骨刺、风湿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盖肿痛等筋骨类疾病。

(三)禁忌症

有皮肤过敏患者、皮肤破损者。


相关内容

  •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015年8月20日 主讲人:张燕 地 点:内二科办公室 参加人员: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 ...

  • 脾胃科诊疗方案
  •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 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

  • 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
  • jE塞生医荭垫12生12旦筮31鲞筮!至翅垦翊迤gI螋婴丛丛坠趟&i趔一ChineseMedicine,December,2012.V01.31,No.12 标准与规范 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 ...

  •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301700) [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张氏又把李东垣&quo ...

  • 2010年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
  •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7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14 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 ...

  • 中医护理的概念
  •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我国的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我国人类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和护理实践,也必将 ...

  • 世界中医联合会讲座
  •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新发展及推广成果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 通络为辅 中风病机复杂,总不外乎内伤积损,阳亢风动夹痰 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 作用力方向 主穴 内关.人中.三阴交 极泉尺泽委中 内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会退 补法:左侧顺时针.有责逆时针 泻法:左则逆时针.右侧顺时针 人中 ...

  • 三甲中医院评审工作部分答疑
  • 答疑说明: 2013年2月20日的答疑视频会上,各地提出大量问题,希望能够以文字方式将问题进行解答.经过计算,当天提问的内容达到1万5千2百多行,现以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医药部分的答疑为主,挑选部分共性问题进行回答,供参考.其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问题及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请各医院与省局或三级医院联系, ...

  • 白发---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
  • 白发 --- 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 (2012-11-20 14:34:05) 转载▼ 标签: 分类: 健康知识 转载 原文地址:白发 --- 与脏腑和经络密不可分的身体关系作者:夏一文 现在白发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年龄的象征了,而是越来越普遍,无论男女老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发现象.这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