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录片应着力讲好普通人的故事

  近几年,纪录片在中国呈现出一种不断繁荣和发展的趋势,随着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开播,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创办纪实频道,浙江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电视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台纪实频道等一批专业化的纪实频道应运而生,为纪录片的播出搭建了一个个广阔的平台,使纪录片逐步走进公众视野,为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和喜爱。中国的影视纪录片也随之迅速崛起,一些电视台专门成立了工作室进行纪录片创作,如中央电视台成立了李鹰工作室、上海电视台的王韧工作室、湖北电视台的张以庆工作室。另外,许多个体工作室、民间文化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纪录片创作的空间和氛围不断扩大,一大批优秀影视纪录片不断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纪录片正随着纪录片人的不断探索,与世界纪录片发生碰撞与融合,在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创风格阶段之后,进入了与世界接轨的闯市场阶段。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繁荣,纪录片的选题和表现内容已成为困扰纪录片人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然纪录片时空跨度较长,摄制一部此类题材的节目,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其对设备技术指数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和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远非一般纪录片人所能承受。我们从前熟知的纪录片也仅限于《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之类的引进节目。直到2007年,中国首部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才填补了中国生态记录领域里的空白。   中国人文纪录片除央视和几家大台的专门创作室外,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思维等因素,很容易陷入模式化、表象化,而缺乏对主题的深度挖掘,流于仅仅对过去的文化符号作自我揣测和表面化解读。   社会纪录片由于反映社会真相,以其真实的记录、真正的贴近,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也日益关注社会题材的创作。   如何让社会纪录片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和更持久的生命力,把镜头对准人,尤其是普通人,已是不少纪录片制作人的共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变革皆始于人,又回归于人。就一般人的心态来说,人们总是关心身份地位和处境与自己相近的人。纪录片的主要观众是普通人群,因此,社会纪录片应围绕人做文章,尤其是普通人,讲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社会发展的时代变革轨迹下生存的状况和生命的姿态也更具有全景的意义,更能映射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早在多年前,《最后的山神》通过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里的生活,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孟金福的淳朴、善良和忠诚,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膜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曾经的真实。尽管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一个民族曾经的足迹却深印在每个观众的心底。   随之而来的《幼儿园》,湖北电视台著名纪录片人张以庆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了幼儿园里一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痛楚与无奈。这群普通孩子留给我们的不是普通的一所幼儿园的镜像,而是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印记。“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童年,作为人一生中最纯净美好,而又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一段时光,在人们的脚步日益匆忙的时代,在我们的心绪越来越浮躁的商业社会,不露痕迹,却又深深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孩子们只有孩子们的纯净,而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我们成人的玷污。这究竟是当代教育的成就,还是悲哀?恐怕是张以庆在《幼儿园》中留给每位观众的思考。   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大奖和法国国际电影节金奖的纪录片《井底村三姐妹》,讲述的是位于河南、山西交界的大山深处井底村,年事已高的三个农村姐妹不断同艰苦的生存环境,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进行抗争,并随农村社会变革不断改变和适应的三位农村女性的故事。片子没有用低沉的调子展现山村的原始落后和生存的艰辛,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在薪火相传过程中的坚韧、宽厚、平和。井底村女性的劳作、婚嫁、祭祀、民俗,井底村安详静谧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山村古韵悠长的风土人情,乡亲们怡然自乐,纯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中国农耕文明弥足珍贵而又完整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为现代文明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侵袭与破坏,留下了不可言喻的惋惜。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不仅要有感人的故事,还要有动人的情节和细节。仅仅靠故事吸引人是远远不够的,纪录片在客观记录的背后一定凝聚着制作人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渗透着制作人的主观思维和审美取向。最感人处是精神,感人细节的选择和取舍,正是源自制作者的眼光和思想。2009年6月,商丘电视台摄制的社会纪录片《从流浪汉到篆刻家》获第三届“记录・中国”优秀纪录片银奖。节目的主人公郝大石生于山东莒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和自己一样先天残疾。就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身高只有118厘米的郝大石,为改变命运,三下广州。一次次求职无门,一次次流落街头。在巧遇篆刻大师荆鸿之后,潜心学习篆刻,终有所成。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篆刻家。大石身处生活的最底层,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不自甘堕落、不自暴自弃,在生活面临绝境时仍坚守心底的那份自尊与善良。他顽强地生活,执著地工作,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竭力孝敬父母,尽心回报社会。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生命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这正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缺失和需要的朴素的民族传统,也是让每颗被欲望捆绑和折磨的灵魂能够重新安静和平和下来的心灵补药。   作为一个纪录片人,就是要更多地记录草根阶层的命运和生命姿态,以及他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以平民的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记录更多普通人在社会轨迹上的命运,关注他们的生死歌哭,以情说理,以事感人,制作出更多有灵魂有生命力的纪录片,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纪录片人的职责使然。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施 宇

  近几年,纪录片在中国呈现出一种不断繁荣和发展的趋势,随着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开播,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创办纪实频道,浙江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电视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台纪实频道等一批专业化的纪实频道应运而生,为纪录片的播出搭建了一个个广阔的平台,使纪录片逐步走进公众视野,为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和喜爱。中国的影视纪录片也随之迅速崛起,一些电视台专门成立了工作室进行纪录片创作,如中央电视台成立了李鹰工作室、上海电视台的王韧工作室、湖北电视台的张以庆工作室。另外,许多个体工作室、民间文化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纪录片创作的空间和氛围不断扩大,一大批优秀影视纪录片不断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纪录片正随着纪录片人的不断探索,与世界纪录片发生碰撞与融合,在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创风格阶段之后,进入了与世界接轨的闯市场阶段。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繁荣,纪录片的选题和表现内容已成为困扰纪录片人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然纪录片时空跨度较长,摄制一部此类题材的节目,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其对设备技术指数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和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远非一般纪录片人所能承受。我们从前熟知的纪录片也仅限于《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之类的引进节目。直到2007年,中国首部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才填补了中国生态记录领域里的空白。   中国人文纪录片除央视和几家大台的专门创作室外,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思维等因素,很容易陷入模式化、表象化,而缺乏对主题的深度挖掘,流于仅仅对过去的文化符号作自我揣测和表面化解读。   社会纪录片由于反映社会真相,以其真实的记录、真正的贴近,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也日益关注社会题材的创作。   如何让社会纪录片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和更持久的生命力,把镜头对准人,尤其是普通人,已是不少纪录片制作人的共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变革皆始于人,又回归于人。就一般人的心态来说,人们总是关心身份地位和处境与自己相近的人。纪录片的主要观众是普通人群,因此,社会纪录片应围绕人做文章,尤其是普通人,讲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社会发展的时代变革轨迹下生存的状况和生命的姿态也更具有全景的意义,更能映射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早在多年前,《最后的山神》通过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里的生活,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孟金福的淳朴、善良和忠诚,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膜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曾经的真实。尽管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一个民族曾经的足迹却深印在每个观众的心底。   随之而来的《幼儿园》,湖北电视台著名纪录片人张以庆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了幼儿园里一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痛楚与无奈。这群普通孩子留给我们的不是普通的一所幼儿园的镜像,而是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印记。“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童年,作为人一生中最纯净美好,而又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一段时光,在人们的脚步日益匆忙的时代,在我们的心绪越来越浮躁的商业社会,不露痕迹,却又深深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孩子们只有孩子们的纯净,而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我们成人的玷污。这究竟是当代教育的成就,还是悲哀?恐怕是张以庆在《幼儿园》中留给每位观众的思考。   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大奖和法国国际电影节金奖的纪录片《井底村三姐妹》,讲述的是位于河南、山西交界的大山深处井底村,年事已高的三个农村姐妹不断同艰苦的生存环境,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进行抗争,并随农村社会变革不断改变和适应的三位农村女性的故事。片子没有用低沉的调子展现山村的原始落后和生存的艰辛,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在薪火相传过程中的坚韧、宽厚、平和。井底村女性的劳作、婚嫁、祭祀、民俗,井底村安详静谧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山村古韵悠长的风土人情,乡亲们怡然自乐,纯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中国农耕文明弥足珍贵而又完整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为现代文明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侵袭与破坏,留下了不可言喻的惋惜。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思想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不仅要有感人的故事,还要有动人的情节和细节。仅仅靠故事吸引人是远远不够的,纪录片在客观记录的背后一定凝聚着制作人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渗透着制作人的主观思维和审美取向。最感人处是精神,感人细节的选择和取舍,正是源自制作者的眼光和思想。2009年6月,商丘电视台摄制的社会纪录片《从流浪汉到篆刻家》获第三届“记录・中国”优秀纪录片银奖。节目的主人公郝大石生于山东莒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和自己一样先天残疾。就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身高只有118厘米的郝大石,为改变命运,三下广州。一次次求职无门,一次次流落街头。在巧遇篆刻大师荆鸿之后,潜心学习篆刻,终有所成。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篆刻家。大石身处生活的最底层,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不自甘堕落、不自暴自弃,在生活面临绝境时仍坚守心底的那份自尊与善良。他顽强地生活,执著地工作,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竭力孝敬父母,尽心回报社会。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生命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这正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缺失和需要的朴素的民族传统,也是让每颗被欲望捆绑和折磨的灵魂能够重新安静和平和下来的心灵补药。   作为一个纪录片人,就是要更多地记录草根阶层的命运和生命姿态,以及他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以平民的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记录更多普通人在社会轨迹上的命运,关注他们的生死歌哭,以情说理,以事感人,制作出更多有灵魂有生命力的纪录片,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纪录片人的职责使然。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施 宇


相关内容

  • 电视纪录片_情景再现_之真与失真
  • 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郭赫男1,刘远军2 (1.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2.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61 摘要:在当下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中,"情景再现"的滥 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总体上看,纪录片"真实&qu ...

  • 烽火年代的中国形象
  • 作者:李一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08期 中图分类号:J9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6)03-0124-10 回溯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中国国际形象的研究历程,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外国电影对中国抗战的描绘及其共同塑造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形象 ...

  • 美国最伟大的教师
  • "美国最伟大的教师"雷夫. 艾斯奎斯个人简介 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直执教于美国洛杉矶霍巴特丛林小学并在学校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在近39年来的从教过程中获得"全美最佳教 ...

  • 社会时代观后感
  • 社会时代观后感 社会时代>观后感(一) 最近观看了<社会时代>大型纪录片,该片共6集,每集讲述的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主题.如第1集<城市化>,第2集<>幸福园>,第3集<活力源>,第4集<>社工情>,第5集<公益行 ...

  • 讲好中国故事教案
  • 讲好中国故事 --公民意识与公共外交的视角 教学设计 主讲人:胡尉尉 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 时间:2015年12月 一.本课程的基本信息: 二.本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篇不断书写奇迹的宏大叙事.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为特 ...

  • 舌尖上的中国
  • 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播出纪录片) 锁定 基本信息 剧情概念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陈晓卿说"我们要 ...

  • [舌尖上的中国]火爆的原因探析
  • [摘 要]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立即火爆全国,甚至带动各地"舌尖体"的流行.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以及美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美食类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 使用与满足 自 ...

  • 编导播音艺考影视部分知识点
  • 齐越艺术教育影视知识点汇总 视听语言及中国的第一部分: 1.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它也是电影的基本因素. 2.根据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景别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 3.常见的运动镜头有: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 4.影视中的声音有语言.音乐.音响 三种 ...

  • 走向电影化_纪录片_美国_我们的故事_的艺术分析
  • 纪录片研究詹庆生:走向电影化 走向电影化 <美国,---纪录片我们的故事>的艺术分析 ■ 詹庆生 [内容摘要]历史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以故事的戏剧化讲述为主要形式,将角色扮演发挥 到极致,将手持摄影.高速剪辑.CG奇观等电影化手法引入纪录片创作,在偷窥视点.两极镜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