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检测及桥梁施工(4)

由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无砟轨道基床在无渣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外至电缆槽内侧设0.08~0.10m 厚沥青混凝土防渗层。

地下水发育地段路堑防排水处理:采用铺设防排水垫层与侧沟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地下水,地下水特别发育的路堑,除采用“路堤式”路堑结构外,还采用渗水盲沟等方案处理,并使轨面距潜水浸润线的距离大于1.5m 。

3.7.3.6.3地下排水

基坑采用挖掘机挖基,人工整修成型。

渗沟的开挖自下游向上游进行,间隔开挖,随挖随支撑并迅速回填。渗沟的出水口设置端墙,端墙排水孔底面高于排水沟沟底不小于0.2m ,端墙出口的排水沟按设计进行加固,防止冲刷。

排水沟或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在沟壁与含水地层接触面的高度处,设置一排或多排向沟中倾斜的渗水孔,沟壁最下一排渗水孔的底部要高出沟底不小于0.2m 。沟壁外侧反滤层材料选择、铺筑符合设计要求。沿沟槽每隔10~15m 或沟槽通过软硬岩交界处时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

3.7.3.6.4过渡段排水

路基与桥台结合部位设带排水槽的渗水墙。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在堑堤分界处路堑侧基床表层以下设置横向排水砂沟内置直径为100mm 软式排水管等排水设施按设计要求及时完成,其连接方式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平整、整齐、牢固、排水畅通。横向半堤半堑及不同岩土组合在换填底部设4%的向外排水坡。

3.7.3.7. 路基边坡防护

3.7.3.7.1路堤边坡防护

1)三维立体网植草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立体植被护坡网顺坡面铺设,纵横向每隔0.5~1.5m 左右用不短于20cm U型钢钉垂直打入边坡固定;搭接宽度不小于5cm ,搭接部位加密U 型钢钉。

喷播植草前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等,喷植材料随拌随喷。草籽选用根

系发达茎矮叶茂并适于当地成活率高的多年草种。大面积喷播前先进行试播,以得到合理的种子、肥料、农药、保水剂和营养土等的配合比。喷投物料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浆材不得沿坡面流动。

喷播过程要保持连续向喷射机供料;保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完成或因故中断作业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施工完毕,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养生期不少于30d 。养生期内,加盖无纺布,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对漏喷、草籽发芽成活过稀部位进行补种或补喷。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三维立体网植草施工工艺框图”。

2)喷播植草

喷植前检查、修整坡面,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等,喷植材料随拌随喷。 选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并适于当地成活率高的多年草种。大面积喷播前先进行试播,以得到合理的种子、肥料、农药、保水剂和营养土等的配合比。喷投物料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浆材不得沿坡面流动。

喷播过程要保持连续向喷射机供料;保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完成或因故中断作业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施工完毕,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养生期不少于30d 。养生期内,用无纺布覆盖,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对漏喷、草籽发芽成活过稀部位进行补种或喷补。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喷播植草施工工艺框图”。

3)种紫穗槐、撒草籽

路基边坡成形后,进行坡面清理,清除杂物后平行于路肩放样,按设计要求进行行布置。每行一般挖成宽20cm ,深20cm 的条沟,一米3墩。每墩2-3株。放样完成后,挖穴、栽植、施肥,并及时浇水养护,施肥采用有机肥料,铺满沟穴底部,厚5~10cm ,封坑,踩实。

撒草籽与种紫穗槐同步穿插进行。

4)拱形骨架护坡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按设计要求在每条骨架的起讫点

挂线放样,然后开挖骨架沟槽,沟槽尺寸根据骨架尺寸而定。

骨架采用人工开槽,砌筑前,将基底平整夯实,检查合格后进行砌筑。 片石采用挤浆法砌筑,铺砌时自下而上进行,砌体各砌块的砌缝相互错开,表面平顺整齐,与边坡嵌接牢固密贴。砂浆在砌体内饱满、密实,养生良好。

分段施工时,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封符合设计要求。

5)干砌片石护坡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平整密实。

护坡基础开挖采用人工开挖,砌筑前,将基底平整夯实,保证基底稳定,检查合格后进行砌筑。

砌体砌筑紧密,各砌缝相互错开、嵌接牢固,护坡面平顺。

干砌护坡勾缝在路堤沉降基本稳定后进行。勾缝前先将松动和变形处修整平齐完好。

分段施工时,沉降缝、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封符合设计要求。

3.7.3.9路基相关工程

3.7.3.9.1接触网支柱基础

路基基床施工完成并检验合格后,准确进行接触网支柱基础位置的现场定测,钻孔采用旋挖钻机或螺旋干式钻机。

钻孔采用钻桶带螺旋钻头对准点位钻进50~80cm ,然后去掉螺旋钻头用钻桶干钻成孔,边钻边清碴,钻孔深度和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钻孔清碴采用自卸汽车运走。

钻至设计高程清理余碴后,安装钢筋笼及固定地脚螺栓的框架,安装时在钢筋笼四周设置导向装置,每2.0m 沿钢筋笼四周设置一道。钢筋笼就位后将其固定,避免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时上浮。

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串筒灌注混凝土,振动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捣固,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

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将地脚螺栓校正,最后将混凝土表面收平,覆盖养护,并使基础混凝土与路基面衔接平顺。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工艺框图”。

3.7.3.9.2电缆槽

电缆槽施工安排在接触网支柱基础和声屏障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 电缆槽槽身和盖板采用在预制场集中预制,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预制场的模板数量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电缆槽槽身和盖板按长1.0m 的标准块预制,预制好的槽身和盖板及时养护。预制通信、信号电缆槽时按设计要求预留排水孔。槽身和盖板预制时预埋吊环,按设计位置设置手孔。

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完成后,电缆槽用开槽机整体切割成型,施工中开挖一段,安装一段。沟槽开挖中要做好排水设施,以避免雨水等进入沟槽。电缆槽由人工配合5~8t 汽车吊安装,砂浆勾缝。电缆槽安装时保证砂浆粘贴密实,接缝结合完好。盖板安装时平整、无错台、牢固,盖板间隙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平顺。

电缆槽埋设完成后,外侧再砌筑路肩浆砌片石,槽身靠路基中线侧的缝隙用沥青砂浆填塞密实。

电缆槽施工工艺详见“电缆槽施工工艺框图”。

3.7.3.9.3声屏障基础

声屏障基础设置在电缆槽外侧和路肩范围以外,安排与接触网支柱基础同步施工。声屏障基础施工工艺与接触网支柱钻孔浇筑基础基本相同。

3.7.3.9.4综合接地

路基施工时同步完成贯通地线敷设工作。线路两侧均埋设贯通地线,埋设在电缆槽下方不小于1.5m 处(石质路堑地段敷设在线路两侧电缆槽内)。

采用人工配合专用机具敷设,敷设后的线缆平直,无损伤。敷设完成后立即对贯通地线接地电阻进行测试,每隔500米进行一次测试,必要时,增设接地极,确保贯通地线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

贯通地线按规定间隔用同材质、同规格的铜线横向连接,并用引接线引出至电缆槽内。引接线露出长度符合要求,在电缆槽道施工时,从电缆槽底部预留孔引入信号电缆槽内,与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排相连。

贯通地线的敷设在桥头引出路基面,与桥上贯通地线对接。

综合接地施工工艺详见“综合接地施工工艺框图”。

3.7.3.9.5连通管道

对预埋管道的准确位置进行现场定测。同时作好管道预埋位置台帐记录。

根据测量的位置,用白灰划出管道预埋位置,使用专用切割工具沿白灰线切出一条预埋钢管槽道,人工对预埋钢管槽道进行整修。

将加工好的预埋钢管置于槽道中。

在预埋钢管与路基基床缝隙填入级配碎石,用小型机具进行捣实;钢管两端口用圆木封堵。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连通管道施工工艺框图”。

3.7.3.10. 路基附属设施

3.7.3.10.1检查设施

检查设备(检查台阶、检查梯、栏杆)随路基工程进展安排施工。有堆载预压要求的路堤地段的检查台阶,在预压结束路堤稳定后进行施工。各种检查设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置,连接牢固,外观顺直整齐,与路基边坡或挡护工程线型相协调。

检查梯等检查设备所采用的杆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杆件的涂料品种、涂刷遍数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均匀涂刷、色泽一致,保证涂刷质量,防止出现漏涂、露底、脱皮等现象。

3.7.3.10.2防护栅栏

对进场的防护栅栏支柱、栅栏材料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施工。施工时,按设计要求位置、深度,埋设防护栅栏支柱,支柱埋设稳固。栅栏安装牢固,不松动。防护栅栏按照设计在区间线路贯通封闭,并按规定的位置、形状尺寸设置“严禁入内”的标志。

3.7.3.10.3取弃土场

1)取土场

根据设计选取填料合格的土源作为路基取土场。取土时按照设计的深

度、坡度进行开挖,并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环保规划进行布置,预防随意取土或水下取土。取土时注意环境保护,取土后的裸露面按照设计采取土地整治或防护措施,对于风景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施工地段,及时施工完成配套的环保工程。另外,在取土场开始取土前首先清理表面杂物、垃圾或腐植土,同时完善取土场的防、排水系统,防止取土场雨后积水,便于施工。

2)弃土场

弃土或弃碴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弃土场的位置与高度必须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和自身的稳定,并避免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同时,及时施作与此有关的挡护工程。沿河或傍山的路堑开挖弃土防止弃入河道、挤压桥孔或涵洞口,造成水流方向改变加剧对河岸的冲刷,同时满足工程所在地地方政府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3.7.3.11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路基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残余变形必须符合设计及无砟(有砟)轨道铺设技术条件要求。施工中根据设计要求对沉降变形、侧向位移进行动态监测,构筑纵横立体监测网络,对路基本体及地基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建立沉降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变形分析和沉降预测,依据沉降观测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路基施工工艺、措施,分析推算路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确定无砟(有砟)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3.7.3.11.1沉降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1) 基底沉降监测:按设计要求设置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于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加密。

2) 路基面沉降监测:每5~50m 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桩,路基成形后设置。桥涵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加密。

3)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桥梁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采用机动钻孔(Ф108mm )引孔埋设PVC 管(Ф49mm )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 时,每3m 增设一组。

4) 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代表性地段,在两侧坡脚外2m 、10m 处设置位移观测桩。

3.7.3.11.2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埋设

结合路基施工,按设计要求埋设地基沉降、侧向位移、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路基面沉降观测装置。

基底沉降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土地基时3个)。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地面整平(可铺设0.1m 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测杆(φ=20mm 钢管)及保护测杆的φ=49mmPVC 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路基面沉降监测:每断面设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 ),其中埋设φ16mm 钢筋一根,桩长0.6m ,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底层结构设置。采用机动钻(φ108mm )引孔埋设PVC 管(φ49mm )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范围内:距地表2m 、5m 、8m 、10m 、12m 、15m 、20m 、25m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一般黏性土质地基(含全风化以黏性土为主地层)范围内:距地表2.5m 、5m 、7.5m 、10m 、15m 、20m 、25m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且应在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

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应在两侧坡脚外约2.0m 、10m 处设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50m ;根据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记录填筑期

及放置期的测降量。

3.7.3.11.3建立变形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

垂直位移监测网根据需要独立建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 。

工作基准点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观测点。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以便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3.7.3.11.4变形监测方法、观测频次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每次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每昼夜不大于1cm ,坡脚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大于0.5cm 。

观测频次: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因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3.7.3.11.5工后沉降分析

路基经分层填筑达到设计或预压高程后(松软土地基路堤在填筑基床表层前堆载预压),按设计要求周期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并作各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满足

S(t)/S(t=∞) ≥75%(式中S(t)表示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表示预测的最终沉降值)。路基的沉降分析结合路基各沉降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观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 。

3.7.5 路基工程质量检测

3.7.5.1填料

3.7.5.1.1路基工程所用的填料种类、质量、使用范围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规定。

3.7.5.1.2基床以下路堤优先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碎石类、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当选用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石时,级配良好,块石类填料粒径不大于15㎝。

3.7.5.1.3基床底层填料选用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块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级配良好,其粒径不大于10㎝。

3.7.5.1.4改良土符合设计要求,并控制土的含水率和掺合料的配合比。通过试验段填筑,检查配合比是否能满足填筑要求。原材料按规定进行试验。详见“改良土原材料的试验项目和频次表”。

3.7.5.1.5 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其碎石的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级配碎石

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 15<4d 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

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不受此项规定限制。级配碎石级配详见“碎石级配范围表”。

说明:D 15—粗粒土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15%含量的粒径;

d 85—细粒土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85%含量的粒径。

3.7.5.1.6 石材填料抗风化能力及风化程度根据现行《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试验及现行《铁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TB1002)鉴别。强风化的软岩不得用于路基填筑,易风化的岩块不得用于路堤浸水部分,且不同尺寸的石碴填料应按级配填筑。

3.7.5.1.7 过渡段表层级配碎石级配符合表3.7.5.1.5的要求,与级配碎石连接段采用A 、B 组填料。

3.7.5.2 路基工程质量检测

3.7.5.2.1 原地面处理前,进行静力触探等试验,对地基地质资料进行复核,路堤地基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3.7.5.2.2 检测换填中粗砂或碎石的干密度和相对密度,保证分层压实质量符合实际要求。

3.7.5.2.3 从已摊铺好化学改良土的地段现场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4 堆载预压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不使用淤泥土或含垃圾杂物的填料。

3.7.5.2.5 岩溶地基处理中所使用的材料及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6 检测碎石垫层的干密度和相对密度,保证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7 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3.7.5.2.8 灰土挤密桩孔内填料压实系数不小于0.97(轻型击实),并进行干密度,轻型击实,复合地基承载力等试验检验其压实质量。

3.7.5.2.9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按复合地基设计时,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满足设计要求;按柱桩设计时,处理后的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7.5.2.10 基底符合路堤填筑地质条件时,全段检测地基系数K 30,其处理符合设计要求。

3.7.5.2.11 路堤填料的种类、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检验数量与方法符合规范规定。浸水路堤填筑压实质量采用K 30、Ev 2、和n 或(K )三项指标控制。化学改良土压实质量符合规范规定,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3.7.5.2.12 基床以下路堤优先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其压实标准详见“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采用无砟轨道时增加对变形模量(E v2)的控制标准。

3.7.5.2.13 基床底层采用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详见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采用地基系数K 30、动态变形模量Evd 、压实系数K 或孔隙率n 等三项指标控制。采用无砟轨道时增加对变形模量(Ev2)的控制标准。

3.7.5.2.14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见表“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表”。

3.7.5.2.15 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涵洞、路堤与路堑、半填半挖等倒梯形过渡段压实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16 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档结构工程中所用的砂、石、水泥、钢筋等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预制或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砌体砂浆强度等级及片石规格、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规定。

3.7.6施工技术措施

路基工程严格执行国家、铁路路基相关标准,满足设计对路基各部分提出的技术要求;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按照成熟工艺组织机械化施工,达到各部位压实标准要求;控制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主体结构质量实现零缺陷;箱梁运架、相关工程施工确保路基的稳固、安全;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测试方法为基点,制定各环节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

3.7.6.1组织技术培训、落实技术交底制度

施工前,依据路基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对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有针对性组织技术培训,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熟悉工程内容、特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安全措施、工期要求,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施做到位。编制路基重点(控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路基各类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施工。

施工准备阶段,结合工程主要技术条件、水文地质特点、路基工程主要技术标准及相关设计规定、地基处理、路基土石方调配及填料设计、过渡段、路基防护及排水、支挡工程、相关工程设计原则和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路基修建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主要技术方案及施组安排要点等,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

员分层次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7.6.2科学计划、精心组织

为保证路基工程连续、有序、均衡地进行施工,实现质量、工期、安全诸项控制目标,开工前,及时编制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路基重点(控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针对由结构决定的施工顺序、由关键设备决定的程序及配套机械化工艺流程,在数种方案中,选择工艺程序最短、施工效率最高、质量安全最有保证的工艺方案,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认真付诸实施。

3.7.6.3加强测量、试验检测工作

测量工作认真执行“双检制”,全工区布设精密控测网,建立变形监测网,用于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及施工控制测量。对施工测量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贯通、复核测量,保证其准确性、可用性和满足精度要求。

路基工程按照试验及检测要求设置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合格的试验室,对试验仪器设备及时进行自检和送检,并定期由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校核标定,保证其准确性和满足精度要求,从而保证检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7.6.4认真进行地质核查、水质复查

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原位测试、电法物探,必要时采用地质钻机钻探取样等方法,针对工区内地质情况,特别是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地段,进行地基土地质条件的核查和检测工作,并补充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进一步查明松软土、黄土等对线路经过区域的现状影响,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现状、预测、综合分析,提出减灾防灾的有效措施。

施工准备阶段,地表水、地下水及施工用水水质进行取样复查。若地表水、地下水复查结果与设计相符时,按各工点设计图施工,若地表水、地下水复查结果与设计不相符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再次复查。对

路基工程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性的防护措施如下:

钢筋混凝土、片石混凝土、混凝土圬工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要求办理。

地基处理采用CFG 桩复合地基,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所采用水泥应添加抗侵蚀性外加剂。

施工中注意施工用水、浆砌和混凝土用料的抽检,进行理化试验,防止由于用料不当造成混凝土和砂浆等的腐蚀破坏。

3.7.6.5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或消除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结合既有交通网络修筑施工便道,减少对交通的干扰、影响。 施工中采取措施降低粉尘,减少噪音、震动。

完善大临设施排水系统设计,形成与自然水系的融和构通。 及时落实弃土弃碴挡护和坡面防护措施。

大临设施修建时即制定竣工时复耕措施,按期恢复地貌,植被。 3.7.6.6 加强路基试验段工艺试验

于工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工点设立路基试验段,除进行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填筑等各项工艺试验外,还要进行地基沉降,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填层压缩量观测、试验、分析,为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提供资料、创造条件。

3.7.6.7为达到路基填料标准、压实标准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7.6.7.1 开展填料施工设计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过渡段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施工前,对设计取土场及采用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填料施工设计工作,确保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A 、B 组填料集料经破碎、筛分后,进行粒径、级配、细粒含量试验分析。采用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石填筑基床以下路堤时,块石

类填料的粒径不大于15cm ,且级配较好。碎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粒径不大于10cm ,且级配良好。

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表层时,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满足D 15<4d 85的要求;粒径大于22.4mm 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30%;级配碎石材料性能中粒径大于1.7mm 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粒径大于1.7mm 颗粒的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粒径小于0.5mm 的细颗粒的液限及塑性指数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级配碎石认真进行原材料分级、配合比的确定及室内击实试验,并在进行填筑工艺试验的基础上组织集中供应、规模生产。

3.7.6.7.2保证达到压实标准采取的措施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前,选取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填筑压实工艺试验, 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施工含水量的控制范围、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施工机械和施工组织,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再进行路基填筑施工。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路堤沿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分层填筑厚度根据填筑机械能力,填料种类和要求的压实度,通过现场工艺确定,填料摊铺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平地机进行整平,填层面无明显的局部凹凸,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当填料为含细粒成分较多的粗粒土填料时,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率在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率范围内。压实顺序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碾压机械的行使速度不超过4 km/h,各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拉长度不小于2m ,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40cm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m 。

具体压实标准详见“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基床表层施工前做好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备料工作。拌和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卵石、石屑或砂砾等集料分别堆放。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采用场拌法施工。大面积摊铺前, 根据初选的摊铺和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级配、施工含水率范围、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和施工组织, 试验段长度不小于100m 。

基床表层填筑前验收基床底层。检查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基床表层的填筑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 “四区段”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 “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基床表层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 ,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 。

具体压实标准详见“基床表层填料压实标准表”。

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摊铺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用摊铺机摊铺。每层的摊铺厚度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用平地机摊铺时,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大于10m ,横向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用摊铺机摊铺时,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配置运输车,减少停机待料时间。在机械平整后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再进行碾压。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碾压时,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碾压,最后静压收光。直线

地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 ,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小于2m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0m 。

横向接缝处填料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避免工作缝。碾压后的基床表层外形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局部表面不平整洒水、补平并补压。

已完成的基床表层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并做好路基表面的保护工作,防止表层扰动破坏。严禁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

3.7.6.8 强化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埋设沉降观测装置。

建立变形监测网,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布设基准点、工作基点,进行沉降板、路基面观测桩的沉降变形观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察精度不低于±1mm 。

路基变形监测分阶段进行。路基填筑期间,主要监测地基沉降及路堤坡脚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为止。

路基沉降变形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间隔不少于3个月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最终建立沉降观测的时间t 均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的要求。

3.7.6.9箱梁运架作业确保路基稳定、运架作业安全进行的技术措施 本工区部分箱梁采用运架法施工,运梁车荷双线整孔箱梁沿路基面进行,其对路基的作用荷载远大于列车荷载。为确保路基稳定、运架作业安全进行,采取如下措施:

运梁车招标时,要求投标人提供设计院对箱梁运架通过地段路基,特别是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陡坡路基、半填半挖路基、基床处理路基边

坡,地基稳定性检算资料。

箱梁预制场运梁道路及路基引入连接线与路基同步进行地基处理、同步填筑、压实标准执行与相应部位路基相同的标准。箱梁运架前完成 “路基评估”规定程序。

路基预压地段先架梁方向运架前完成基床底层填筑,提供运架通道,运架前进行路基边坡、地基稳定性检算,运架期间特别是首榀梁运架时认真进行沉降速率、沉降观测,运架结束后安排堆载预压。先压路基地段完成基床底层填筑后进行堆载预压,经沉降观测、分析、评估后卸载,然后填筑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一层(厚度约为0.2m ,具体厚度通过试验确定),提供运架通道。

运梁车按路基面几何中心往返运行,在路基面上以灰线标出轮辙线,并按“验标”要求设置测点分别进行地基系数K 30、变形模量E v2、动态变形

模量E vd 及孔隙率n 值检测,分析运梁车对基床表层扰动程度,并据以制定

运架作业完成后基床表层整修方案。

3.7.6.10路基相关工程施工、沉降观测元器件预埋及无砟道床施工保证路基整体稳固及安全的技术措施

接触网支柱基础在路基填筑到相应高程且沉降稳定后,采用螺旋钻机干钻成孔,灌注砼施工。出碴直接装入自卸车远弃,旋挖钻机选用轮胎式或橡胶履带式,以此减少钻机对基床表面的磨损破坏。

电缆槽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采用机具切缝,小型机具开挖法施工。 电缆槽就位后采用水泥砂浆灌缝,保证路基整体质量。

综合接地、连通管道、试验预埋元器件等在路基填筑至相应高程后,按设计位置铺设或专用工具切缝后铺设。

试验元器件按主研单位及设计要求位置埋设,与路基相应部位施工同步进行。

无砟轨道道床严格按施工流程采用配套的工装机具进行标准化作业,确保路基稳定与安全。

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电缆槽、综合接地、连通管道、试验

预埋元器件等一次施工,预埋合格,避免返工开挖,保证路基安全稳固。

3.8桥梁工程

3.8.1概述

本工区正线桥梁2座8232.47m(其中特大桥1座、中桥2座) ,涵洞1座。本工区桥涵有以下特点:

比重大,桥梁长,工程量巨大。秦淮河特大桥总长12625.96m(其中六工区8132.47m) 。

梁体刚度大、整体性能好、重量重。

简支箱梁为主,特殊结构多。跨既有公路、铁路、河流大多采用大跨连续梁通过,特殊结构桥型有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共9处,施工技术较复杂。

工后沉降和混凝土徐变控制标准高。为满足无砟轨道沉降控制技术要求,对桥梁工后沉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要严格控制。特别是溶洞发育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桥梁基础下沉。

与站后工程接口多,施工中要避免出现差、错、漏,造成不必要返工。 结构耐久性要求高,使用寿命按100年设计,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3.8.2施工方案

3.8.2.1总体施工方案

3.8.2.1.1建设总体目标

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确保工程高质量,一次开通运营时速300km/h,建成世界一流高速铁路。

3.8.2.1.2管理组织机构和施工任务划分

1)组织机构

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成立六工区队部、下设路基、桥梁、搅拌站专业作业工区管理。

2)施工任务划分

以秦淮河为分界里程,分设1个工区,其中2工区负责路基、中桥、

框架涵及秦淮河以北的施工,1工区负责秦淮河以南的施工及搅拌站。

3.8.2.1.3总体施工部署

贯彻“统筹规划、科学组织,重点先行、分段展开,均衡生产,有序推进”的组织原则,本工区桥梁以征地拆迁、施工准备、桥梁下部施工、制架梁、现浇连续梁、特殊结构的施工为建设的关键线路,系统策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工序衔接。

为确保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钻孔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冲击钻机或旋转钻机,共投入各种钻机8台。承台、墩柱采用整体钢模板,共投入钢模板6套。现浇连续梁根据设计要求、现场施工条件采用悬臂浇筑、移动模架或支架法浇筑,共投入挂篮6套,支架1套。全工区设1个制梁场,共投入1台箱梁运架设备。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制,砼运输车运输,砼输送泵入模。共投入1个砼拌和站,10台砼运输车,3台砼输送泵(泵车22台)。施工队伍进场后,抓紧实施征地拆迁,先期开工工程尽早开工,4个月后全工区桥梁工程基本展开,13个月后全工区开始架梁。

3.8.2.1.4总体进度和节点目标

2008年3月15日开工,2009年7月底路基及桥梁下部施工完成。

1)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计划安排3个月,2008年1月15日至2008年3月15日。完成岗前培训、重点征地拆迁、“三电”迁改、“三通一平”及生产生活设施、工程材料招标采购、技术、试验、大型临时工程建设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先行开工安排

本着“重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先期开工,先期开工工程安排2008年5月16日开工。

3)桥梁工程

桥梁下部及特殊结构安排18个月,2008年6月15日至2010年5月31日。

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安排2008年5月开工,桥梁下部工程

和特殊结构梁工程以满足架梁需求为目标,组织多单元平行流水施工,2010年5月全部完成。

梁场建设和箱梁生产是桥梁施工的重点,力争尽早开工,2008年11月中旬完成取证,2008年11月下旬开始批量制梁,2010年2月完成制梁。

箱梁架设安排14个月: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4月29日。 现浇梁以满足架梁通道或无砟轨道连续铺设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和安排施工顺序,2008年8月开始,到2010年5月完成。

桥面系在每个架梁区段完成后3个月内完成施工。全线在2010年6月底提供贯通电缆槽,7月底基本完成。

3.8.2.2基础

3.8.2.2.1. 桩基础

钻孔浇筑桩采用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为保证钻孔桩工程施工质量,应根据钻孔桩的地质情况和桩基试验成果报告选择适合的钻机类型,对于先架区段和控制工期部分钻孔桩施工有条件时优先采用旋挖钻机进行钻孔桩施工。

对于水中钻孔桩施工,根据水文地质情况采用筑岛或水中平台方式施工。

水塘、岸边、浅水地段钻孔桩采用筑岛方式施工。

深水桩基采用搭设栈桥和钻孔平台辅助施工。栈桥一般设置为9~12m 一跨、桥宽6m ,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每跨布置4根φ80cm 钢管桩、桩间设置连接系,桩顶设置钢结构分配梁,栈桥梁部采用贝雷梁拼装、铺设桥面板。栈桥与桥墩施工平台连接,以保证机械及人员到墩位作业,平台按30×20m 设置。栈桥施工首先采用履带起重机配合DZ100打桩机辅以导向架从岸边插打第一跨φ80cm 钢管桩,安装桩间联结系及桩顶分配梁,吊装贝雷梁片,铺设桥面板。然后履带吊走行至已经完成的栈桥桥面上,配合打桩机进行下一跨栈桥施工,循环此过程,直至栈桥施工完毕。

当桩身穿越小溶洞或填充性较差的溶洞及桩身处溶洞埋深大于40m 时,一般采用抛填片石、粘土挤压处理。

当桩身穿越较大空溶洞、半填充溶洞及桩身穿越串珠状溶洞时,采用钢护筒跟进防护处理措施。

3.8.2.2.2明挖基础

明挖扩大基础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清边、清底。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开挖前,根据地质及地下水位情况,选择放坡开挖方式或适当的支护方案,确保基坑边坡稳定。

混凝土的浇筑,对于单层承台结构采用一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对于双层承台采用两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3.8.2.3承台

承台基坑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边和清底。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开挖前,根据地质及地下水位情况,选择放坡开挖方式或适当的支护方案,确保基坑边坡稳定。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基坑,采取基坑四周挖截水沟、基坑内井点降水的方式,确保基坑内无水。

水塘、岸边、浅水地段承台的施工,采用草袋围堰或钢板桩围堰的方法施工。

深水、河中承台的施工,视水文和通航情况,采用钢板桩围堰或钢套箱围堰的方法施工。

混凝土的浇筑,对于单层承台结构采用一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对于双层承台采用两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3.8.2.4墩台身

常用跨度桥梁墩身模板采用整体钢(或复合)模板,墩高小于20m 的实体墩,一次浇筑混凝土,墩高小于20m 的空心墩,分二次浇筑混凝土,桥墩高于20m 时采用翻模施工。

台身用大块钢模立模,整体浇筑混凝土施工。

墩台身施工采取流水作业,根据架梁工期要求,较架梁至少提前2个

月完成。

3.8.2.5桥梁上部工程

本工区上部结构形式有简支梁、连续梁、。简支梁采用预制架设或现浇;连续梁采用支架法现浇或挂篮悬臂浇筑施工。

3.8.2.5.2箱梁架设

本工区设计预制架设简支箱型梁3155孔,设箱型梁预制场1个。根据桥梁及制梁场的分布情况,拟采用JQ900型辅助导梁式双线箱梁架桥机和运梁车,采取以制梁场供梁范围为箱梁运架单元(1个制梁场供梁范围为1个运架单元,配备1个架梁作业工区,共计6个运架单元),分北京和上海两个方向,先后进行箱型梁架设的总体施工方案。

箱梁装运采取便道运梁和桥位提梁2种方式。便道运梁由制梁场修建运梁便道通过路基运梁上桥,架桥机在运梁场组装,采用运梁车驮运至桥头,自行组装对位后,进行箱梁架设;桥位提梁采取在制梁场桥梁上线里程处,设置2台MQ450t 提梁机(跨墩龙门吊)负责前5孔箱梁的架设、架桥机和运梁车的拼装调头及其它孔箱梁的提梁上桥。JQ900型架桥机由提梁机在已架的5孔箱梁上拼装,前行至第6孔就位。随后在桥上拼装轮胎式运梁车。架梁时由提梁机提梁上桥,运梁车运梁至待架孔位,进行箱梁架设。

第三架梁工区(秦淮河制梁场)架梁范围为DK1015+720-DK1032+785,采取提梁机提梁、先沪后京的运架方案。

3.8.2.5.4移动模架现浇箱梁

对梁群集中、孔数较多、墩高较高、地质条件不能满足支架法浇筑的简支箱梁地段,以及总体计划不安排预制架设的地段,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本工区共采用移动模架1台,共现浇箱梁7孔。

钢筋在工厂下料制作,现场绑扎。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站拌制,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泵车泵送入模。

3.8.2.5.5支架法现浇箱梁(非标简支梁、等高连续梁、岔区连续梁)

对梁群分散、孔数较少、墩高低于10米、地基承载力能达到100kPa 以上的简支箱梁地段,以及对非标准跨径的简支箱梁、等高的连续箱梁、岔区的连续箱梁采用支架法现浇施工。本工区共投入1套支架。

一般地段采用碗扣式钢管支架,跨越公路地段采用钢管架立桁梁式支架。

外模采用定型钢模板,内模采用可拆装式钢内模。

钢筋采用在工厂加工后,运到现场人工绑扎成型。

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由混凝土输送车运至现场,再由混凝土泵送车直接泵送入模。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混凝土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3.8.2.5.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悬臂浇筑

本合同段预应力混凝土变高度连续箱梁采用全液压式菱形挂篮悬灌施工。施工方案简述如下:

1)0#段施工

0#块采用墩旁托架或万能杆件拼装落地支架法施工,整体一次性全部在初凝时间内浇筑完成。托架和支架应根据各桥具体情况进行结构设计和检算。托架和支架拼装完成后,按设计受力大小、受力分布对其进行预压,预压重为箱梁恒载的120%,根据托架和支架的弹性变形设置底模的预拱度。0#块与墩身采取临时固结措施,临时固结措施需满足悬灌施工中出现的最大不平衡弯矩和相应竖向反力。

2)悬臂段施工

连续梁悬臂段采用挂篮施工。挂篮(含模板) 按钢结构加工规范及设计图要求进行设计、加工和验收。挂篮在0#段现场组拼完成后,需进行荷载试验,以检验挂篮的承载力和消除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并根据结构回弹变形量实测值确定挂篮底模的预抬值。

梁段跨越铁路和公路时,采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梁段悬灌时,桥墩两侧悬臂浇筑梁段对称、平衡施工,实际不平衡重量不大于设计允许数值。采用水平分层浇筑梁段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定及施工工艺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

预施应力采用对称张拉逐次完成。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到达设计后进行,且必须保证张拉时梁体混凝土龄期符合要求。预施应力采用张拉力、伸长值双指标控制,各节段张拉顺序按设计要求进行。

张拉完成后在两天之内进行管道压浆,压浆材料和工艺需满足《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的各项规定。

3)边跨直线段段施工

边跨直线段采用支架法浇筑。支架拼装完毕,按直线段梁体自重的120%荷载进行预压,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并测定其弹性变形,检验支架的承载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情况。

4)合龙段施工

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在一天中温度最低时进行,并使混凝土浇筑后温度开始上升为宜。为切实保证浇筑质量,在边跨、中跨合龙段设置可靠的临时刚接措施。

钢筋由工厂集中加工制作,运至现场由塔吊提升、现场绑扎成型;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供应,搅拌输送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捣固。混凝土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3.8.2.7框构桥

框构桥基础多数为钻孔桩和CFG 桩两种形式。框架身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混凝土,第二次浇筑腹板框架及顶板混凝土。

3.8.2.8桥面及附属设施

桥面系工程包括:桥面防水层、保护层铺设,遮板的预制安装,防撞墙、电缆槽施工,栏杆(声屏障)、电缆槽盖板的预制和安装,伸缩缝安装,桥面排水和泄水孔安装、电化立柱基础施工、综合接地施工等项目。按照《客运专线铁路常用跨度附属设施》[图号:通桥(2006)8388]及有关各专业设计要求和规定分阶段组织施工。

遮板、栏杆(声屏障) 、电缆槽盖板采取集中预制。

桥面系按架梁区段分单元施工。桥面系原则上在一个方向运架完成后

展开施工。也可在不影响架梁进度的前提下,结合各运架梁设备的尺寸情况,利用运架梁间隙,进行遮板安装,电缆槽、防撞墙及其外侧防水层、保护层、电气化支柱基础的施工。

无砟轨道桥梁的挡砟墙内侧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待运架区段内一个方向的桥梁架完后提前于无砟轨道底座前展开施工。若无砟轨道座底连接钢筋直埋梁体,则桥面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宜在无砟轨道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

有砟轨道桥梁的挡砟墙内侧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可根据各架桥机的起吊重量决定何时施工,为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宜在梁场集中施工,但在运架梁要做好保护工作。

伸缩缝在保护层施工后铺设无砟轨道底座前进行安装。

栏杆(声屏障) 结合无砟轨道施工的机具和流程,在无砟轨道施工前后进行安装。

电缆槽由竖墙和盖板组成。竖墙在梁体架设完成后进行现场浇筑,预制梁体时在竖墙相应部位预埋钢筋,使竖墙与梁体连接为一体,盖板在敷设电缆后进行安装。

过轨预留孔:为保证通信、信号电缆过轨需要,在每孔梁的梁端电缆槽内安设直径100mmPVC 管,兼作电缆槽内排水孔。

电气化支柱基础:预制梁体时在相应位置预埋接触网锚固螺栓及加强钢筋,立柱基础混凝土在梁体架设完成后与电缆槽竖墙现场一并浇筑,如在桥面设置接触网锚柱,还需要预埋锚拉线基础预留钢筋。

3.8.2.9涵洞

3.8.2.9.1框架涵

框架涵基础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清土。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

基础采用组合钢模板拼装;框架主体及边、翼墙采用不小于2m 2的大块钢模板拼装;框架顶板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施工时满堂支架在预压后,立模浇筑混凝土。

3.8.3施工方法、工艺

3.8.3.1基础

3.8.3.1.1围堰

1)草袋围堰

当桥梁基础位于浅水区时采用草袋围堰筑岛施工,岛面比施工水位高2m 。施工时自上游开始下放铁丝笼,在围堰的迎水面堆码两重砂袋以减弱铁丝笼缝间的水流速度,在笼子的背水侧填非渗水土,围堰自上游往下延伸直至合龙,围堰做好后及时填芯筑岛,筑岛出水面后加强碾压。

草袋围堰的主要填料为粘性土,堰顶宽取1~2米,内侧边坡坡率取1:0.2~1:0.5,外侧边坡坡率取1:0.5~1:1。

用草袋盛装松散粘性土,装填量为袋容量的1/2~2/3,袋口用细麻线或铁丝缝合,施工时将土袋平放,上下左右互相错缝堆码整齐,水中土袋用带钩的木杆钩送就位。采用砂性土装袋时,采用两侧堆双层草袋,中间设粘土心墙结构。

施工中草袋围堰堆码后,先行抽水,掏挖完内圈围堰位置处的透水层土体,然后堆码内圈围堰土袋,内外堰之间填筑粘土心墙,防止水塘底漏水。

2)钢板桩围堰

根据桥址水深情况、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在部分钻孔浇筑桩基础施工时采用钢板桩围堰。

(1)钢板桩围堰施工准备

①组织运输船及打桩船,将钢板桩运至工地。

②钢板桩验收检查、整理。钢板桩运至工地后,进行检查。检查钢板桩有弯曲、破损、锁口不合的均应整修,按具体情况分别用冷弯、热敲、补焊、割除或接长等方法进行整修。钢板桩接长需用同类型钢板桩等强度焊接接长,焊接时先对焊或将接口补焊合缝,再焊加强板。

由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无砟轨道基床在无渣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外至电缆槽内侧设0.08~0.10m 厚沥青混凝土防渗层。

地下水发育地段路堑防排水处理:采用铺设防排水垫层与侧沟相结合的方法排除地下水,地下水特别发育的路堑,除采用“路堤式”路堑结构外,还采用渗水盲沟等方案处理,并使轨面距潜水浸润线的距离大于1.5m 。

3.7.3.6.3地下排水

基坑采用挖掘机挖基,人工整修成型。

渗沟的开挖自下游向上游进行,间隔开挖,随挖随支撑并迅速回填。渗沟的出水口设置端墙,端墙排水孔底面高于排水沟沟底不小于0.2m ,端墙出口的排水沟按设计进行加固,防止冲刷。

排水沟或暗沟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片石砌筑时,在沟壁与含水地层接触面的高度处,设置一排或多排向沟中倾斜的渗水孔,沟壁最下一排渗水孔的底部要高出沟底不小于0.2m 。沟壁外侧反滤层材料选择、铺筑符合设计要求。沿沟槽每隔10~15m 或沟槽通过软硬岩交界处时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

3.7.3.6.4过渡段排水

路基与桥台结合部位设带排水槽的渗水墙。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在堑堤分界处路堑侧基床表层以下设置横向排水砂沟内置直径为100mm 软式排水管等排水设施按设计要求及时完成,其连接方式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平整、整齐、牢固、排水畅通。横向半堤半堑及不同岩土组合在换填底部设4%的向外排水坡。

3.7.3.7. 路基边坡防护

3.7.3.7.1路堤边坡防护

1)三维立体网植草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立体植被护坡网顺坡面铺设,纵横向每隔0.5~1.5m 左右用不短于20cm U型钢钉垂直打入边坡固定;搭接宽度不小于5cm ,搭接部位加密U 型钢钉。

喷播植草前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等,喷植材料随拌随喷。草籽选用根

系发达茎矮叶茂并适于当地成活率高的多年草种。大面积喷播前先进行试播,以得到合理的种子、肥料、农药、保水剂和营养土等的配合比。喷投物料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浆材不得沿坡面流动。

喷播过程要保持连续向喷射机供料;保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完成或因故中断作业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施工完毕,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养生期不少于30d 。养生期内,加盖无纺布,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对漏喷、草籽发芽成活过稀部位进行补种或补喷。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三维立体网植草施工工艺框图”。

2)喷播植草

喷植前检查、修整坡面,准备好喷植混合材料等,喷植材料随拌随喷。 选用根系发达茎矮叶茂并适于当地成活率高的多年草种。大面积喷播前先进行试播,以得到合理的种子、肥料、农药、保水剂和营养土等的配合比。喷投物料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浆材不得沿坡面流动。

喷播过程要保持连续向喷射机供料;保证喷射机工作风压稳定;完成或因故中断作业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施工完毕,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养生期不少于30d 。养生期内,用无纺布覆盖,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对漏喷、草籽发芽成活过稀部位进行补种或喷补。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喷播植草施工工艺框图”。

3)种紫穗槐、撒草籽

路基边坡成形后,进行坡面清理,清除杂物后平行于路肩放样,按设计要求进行行布置。每行一般挖成宽20cm ,深20cm 的条沟,一米3墩。每墩2-3株。放样完成后,挖穴、栽植、施肥,并及时浇水养护,施肥采用有机肥料,铺满沟穴底部,厚5~10cm ,封坑,踩实。

撒草籽与种紫穗槐同步穿插进行。

4)拱形骨架护坡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按设计要求在每条骨架的起讫点

挂线放样,然后开挖骨架沟槽,沟槽尺寸根据骨架尺寸而定。

骨架采用人工开槽,砌筑前,将基底平整夯实,检查合格后进行砌筑。 片石采用挤浆法砌筑,铺砌时自下而上进行,砌体各砌块的砌缝相互错开,表面平顺整齐,与边坡嵌接牢固密贴。砂浆在砌体内饱满、密实,养生良好。

分段施工时,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封符合设计要求。

5)干砌片石护坡

施工前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平整密实。

护坡基础开挖采用人工开挖,砌筑前,将基底平整夯实,保证基底稳定,检查合格后进行砌筑。

砌体砌筑紧密,各砌缝相互错开、嵌接牢固,护坡面平顺。

干砌护坡勾缝在路堤沉降基本稳定后进行。勾缝前先将松动和变形处修整平齐完好。

分段施工时,沉降缝、伸缩缝的设置、缝宽与缝的塞封符合设计要求。

3.7.3.9路基相关工程

3.7.3.9.1接触网支柱基础

路基基床施工完成并检验合格后,准确进行接触网支柱基础位置的现场定测,钻孔采用旋挖钻机或螺旋干式钻机。

钻孔采用钻桶带螺旋钻头对准点位钻进50~80cm ,然后去掉螺旋钻头用钻桶干钻成孔,边钻边清碴,钻孔深度和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钻孔清碴采用自卸汽车运走。

钻至设计高程清理余碴后,安装钢筋笼及固定地脚螺栓的框架,安装时在钢筋笼四周设置导向装置,每2.0m 沿钢筋笼四周设置一道。钢筋笼就位后将其固定,避免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时上浮。

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串筒灌注混凝土,振动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捣固,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

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将地脚螺栓校正,最后将混凝土表面收平,覆盖养护,并使基础混凝土与路基面衔接平顺。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工艺框图”。

3.7.3.9.2电缆槽

电缆槽施工安排在接触网支柱基础和声屏障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 电缆槽槽身和盖板采用在预制场集中预制,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预制场的模板数量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电缆槽槽身和盖板按长1.0m 的标准块预制,预制好的槽身和盖板及时养护。预制通信、信号电缆槽时按设计要求预留排水孔。槽身和盖板预制时预埋吊环,按设计位置设置手孔。

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完成后,电缆槽用开槽机整体切割成型,施工中开挖一段,安装一段。沟槽开挖中要做好排水设施,以避免雨水等进入沟槽。电缆槽由人工配合5~8t 汽车吊安装,砂浆勾缝。电缆槽安装时保证砂浆粘贴密实,接缝结合完好。盖板安装时平整、无错台、牢固,盖板间隙符合设计要求,铺设平顺。

电缆槽埋设完成后,外侧再砌筑路肩浆砌片石,槽身靠路基中线侧的缝隙用沥青砂浆填塞密实。

电缆槽施工工艺详见“电缆槽施工工艺框图”。

3.7.3.9.3声屏障基础

声屏障基础设置在电缆槽外侧和路肩范围以外,安排与接触网支柱基础同步施工。声屏障基础施工工艺与接触网支柱钻孔浇筑基础基本相同。

3.7.3.9.4综合接地

路基施工时同步完成贯通地线敷设工作。线路两侧均埋设贯通地线,埋设在电缆槽下方不小于1.5m 处(石质路堑地段敷设在线路两侧电缆槽内)。

采用人工配合专用机具敷设,敷设后的线缆平直,无损伤。敷设完成后立即对贯通地线接地电阻进行测试,每隔500米进行一次测试,必要时,增设接地极,确保贯通地线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

贯通地线按规定间隔用同材质、同规格的铜线横向连接,并用引接线引出至电缆槽内。引接线露出长度符合要求,在电缆槽道施工时,从电缆槽底部预留孔引入信号电缆槽内,与电缆槽内的接地端子排相连。

贯通地线的敷设在桥头引出路基面,与桥上贯通地线对接。

综合接地施工工艺详见“综合接地施工工艺框图”。

3.7.3.9.5连通管道

对预埋管道的准确位置进行现场定测。同时作好管道预埋位置台帐记录。

根据测量的位置,用白灰划出管道预埋位置,使用专用切割工具沿白灰线切出一条预埋钢管槽道,人工对预埋钢管槽道进行整修。

将加工好的预埋钢管置于槽道中。

在预埋钢管与路基基床缝隙填入级配碎石,用小型机具进行捣实;钢管两端口用圆木封堵。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连通管道施工工艺框图”。

3.7.3.10. 路基附属设施

3.7.3.10.1检查设施

检查设备(检查台阶、检查梯、栏杆)随路基工程进展安排施工。有堆载预压要求的路堤地段的检查台阶,在预压结束路堤稳定后进行施工。各种检查设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置,连接牢固,外观顺直整齐,与路基边坡或挡护工程线型相协调。

检查梯等检查设备所采用的杆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杆件的涂料品种、涂刷遍数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均匀涂刷、色泽一致,保证涂刷质量,防止出现漏涂、露底、脱皮等现象。

3.7.3.10.2防护栅栏

对进场的防护栅栏支柱、栅栏材料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施工。施工时,按设计要求位置、深度,埋设防护栅栏支柱,支柱埋设稳固。栅栏安装牢固,不松动。防护栅栏按照设计在区间线路贯通封闭,并按规定的位置、形状尺寸设置“严禁入内”的标志。

3.7.3.10.3取弃土场

1)取土场

根据设计选取填料合格的土源作为路基取土场。取土时按照设计的深

度、坡度进行开挖,并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环保规划进行布置,预防随意取土或水下取土。取土时注意环境保护,取土后的裸露面按照设计采取土地整治或防护措施,对于风景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施工地段,及时施工完成配套的环保工程。另外,在取土场开始取土前首先清理表面杂物、垃圾或腐植土,同时完善取土场的防、排水系统,防止取土场雨后积水,便于施工。

2)弃土场

弃土或弃碴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弃土场的位置与高度必须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和自身的稳定,并避免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同时,及时施作与此有关的挡护工程。沿河或傍山的路堑开挖弃土防止弃入河道、挤压桥孔或涵洞口,造成水流方向改变加剧对河岸的冲刷,同时满足工程所在地地方政府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3.7.3.11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路基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残余变形必须符合设计及无砟(有砟)轨道铺设技术条件要求。施工中根据设计要求对沉降变形、侧向位移进行动态监测,构筑纵横立体监测网络,对路基本体及地基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建立沉降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变形分析和沉降预测,依据沉降观测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路基施工工艺、措施,分析推算路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确定无砟(有砟)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3.7.3.11.1沉降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1) 基底沉降监测:按设计要求设置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于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加密。

2) 路基面沉降监测:每5~50m 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点桩,路基成形后设置。桥涵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加密。

3)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桥梁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采用机动钻孔(Ф108mm )引孔埋设PVC 管(Ф49mm )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 时,每3m 增设一组。

4) 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代表性地段,在两侧坡脚外2m 、10m 处设置位移观测桩。

3.7.3.11.2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埋设

结合路基施工,按设计要求埋设地基沉降、侧向位移、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路基面沉降观测装置。

基底沉降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3个沉降板,(软土地基时3个)。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地面整平(可铺设0.1m 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测杆(φ=20mm 钢管)及保护测杆的φ=49mmPVC 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路基面沉降监测:每断面设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 ),其中埋设φ16mm 钢筋一根,桩长0.6m ,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底层结构设置。采用机动钻(φ108mm )引孔埋设PVC 管(φ49mm )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沉降仪进行观测。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范围内:距地表2m 、5m 、8m 、10m 、12m 、15m 、20m 、25m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一般黏性土质地基(含全风化以黏性土为主地层)范围内:距地表2.5m 、5m 、7.5m 、10m 、15m 、20m 、25m 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且应在地层界面和加固底面设置磁环。

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应在两侧坡脚外约2.0m 、10m 处设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50m ;根据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记录填筑期

及放置期的测降量。

3.7.3.11.3建立变形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

垂直位移监测网根据需要独立建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 。

工作基准点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观测点。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以便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3.7.3.11.4变形监测方法、观测频次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每次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每昼夜不大于1cm ,坡脚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大于0.5cm 。

观测频次: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因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3.7.3.11.5工后沉降分析

路基经分层填筑达到设计或预压高程后(松软土地基路堤在填筑基床表层前堆载预压),按设计要求周期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并作各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满足

S(t)/S(t=∞) ≥75%(式中S(t)表示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表示预测的最终沉降值)。路基的沉降分析结合路基各沉降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观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 。

3.7.5 路基工程质量检测

3.7.5.1填料

3.7.5.1.1路基工程所用的填料种类、质量、使用范围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规定。

3.7.5.1.2基床以下路堤优先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碎石类、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当选用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石时,级配良好,块石类填料粒径不大于15㎝。

3.7.5.1.3基床底层填料选用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块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级配良好,其粒径不大于10㎝。

3.7.5.1.4改良土符合设计要求,并控制土的含水率和掺合料的配合比。通过试验段填筑,检查配合比是否能满足填筑要求。原材料按规定进行试验。详见“改良土原材料的试验项目和频次表”。

3.7.5.1.5 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其碎石的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级配碎石

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 15<4d 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

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不受此项规定限制。级配碎石级配详见“碎石级配范围表”。

说明:D 15—粗粒土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15%含量的粒径;

d 85—细粒土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85%含量的粒径。

3.7.5.1.6 石材填料抗风化能力及风化程度根据现行《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试验及现行《铁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TB1002)鉴别。强风化的软岩不得用于路基填筑,易风化的岩块不得用于路堤浸水部分,且不同尺寸的石碴填料应按级配填筑。

3.7.5.1.7 过渡段表层级配碎石级配符合表3.7.5.1.5的要求,与级配碎石连接段采用A 、B 组填料。

3.7.5.2 路基工程质量检测

3.7.5.2.1 原地面处理前,进行静力触探等试验,对地基地质资料进行复核,路堤地基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3.7.5.2.2 检测换填中粗砂或碎石的干密度和相对密度,保证分层压实质量符合实际要求。

3.7.5.2.3 从已摊铺好化学改良土的地段现场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4 堆载预压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不使用淤泥土或含垃圾杂物的填料。

3.7.5.2.5 岩溶地基处理中所使用的材料及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6 检测碎石垫层的干密度和相对密度,保证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7 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3.7.5.2.8 灰土挤密桩孔内填料压实系数不小于0.97(轻型击实),并进行干密度,轻型击实,复合地基承载力等试验检验其压实质量。

3.7.5.2.9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按复合地基设计时,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满足设计要求;按柱桩设计时,处理后的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7.5.2.10 基底符合路堤填筑地质条件时,全段检测地基系数K 30,其处理符合设计要求。

3.7.5.2.11 路堤填料的种类、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检验数量与方法符合规范规定。浸水路堤填筑压实质量采用K 30、Ev 2、和n 或(K )三项指标控制。化学改良土压实质量符合规范规定,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3.7.5.2.12 基床以下路堤优先选用A 、B 组填料和C 组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 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其压实标准详见“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采用无砟轨道时增加对变形模量(E v2)的控制标准。

3.7.5.2.13 基床底层采用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详见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采用地基系数K 30、动态变形模量Evd 、压实系数K 或孔隙率n 等三项指标控制。采用无砟轨道时增加对变形模量(Ev2)的控制标准。

3.7.5.2.14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标准见表“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表”。

3.7.5.2.15 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涵洞、路堤与路堑、半填半挖等倒梯形过渡段压实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3.7.5.2.16 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档结构工程中所用的砂、石、水泥、钢筋等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预制或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砌体砂浆强度等级及片石规格、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规定。

3.7.6施工技术措施

路基工程严格执行国家、铁路路基相关标准,满足设计对路基各部分提出的技术要求;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按照成熟工艺组织机械化施工,达到各部位压实标准要求;控制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主体结构质量实现零缺陷;箱梁运架、相关工程施工确保路基的稳固、安全;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测试方法为基点,制定各环节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

3.7.6.1组织技术培训、落实技术交底制度

施工前,依据路基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对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有针对性组织技术培训,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设计意图,熟悉工程内容、特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安全措施、工期要求,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施做到位。编制路基重点(控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路基各类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施工。

施工准备阶段,结合工程主要技术条件、水文地质特点、路基工程主要技术标准及相关设计规定、地基处理、路基土石方调配及填料设计、过渡段、路基防护及排水、支挡工程、相关工程设计原则和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路基修建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主要技术方案及施组安排要点等,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

员分层次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7.6.2科学计划、精心组织

为保证路基工程连续、有序、均衡地进行施工,实现质量、工期、安全诸项控制目标,开工前,及时编制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路基重点(控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针对由结构决定的施工顺序、由关键设备决定的程序及配套机械化工艺流程,在数种方案中,选择工艺程序最短、施工效率最高、质量安全最有保证的工艺方案,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认真付诸实施。

3.7.6.3加强测量、试验检测工作

测量工作认真执行“双检制”,全工区布设精密控测网,建立变形监测网,用于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及施工控制测量。对施工测量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贯通、复核测量,保证其准确性、可用性和满足精度要求。

路基工程按照试验及检测要求设置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合格的试验室,对试验仪器设备及时进行自检和送检,并定期由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部门进行校核标定,保证其准确性和满足精度要求,从而保证检测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7.6.4认真进行地质核查、水质复查

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原位测试、电法物探,必要时采用地质钻机钻探取样等方法,针对工区内地质情况,特别是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地段,进行地基土地质条件的核查和检测工作,并补充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进一步查明松软土、黄土等对线路经过区域的现状影响,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现状、预测、综合分析,提出减灾防灾的有效措施。

施工准备阶段,地表水、地下水及施工用水水质进行取样复查。若地表水、地下水复查结果与设计相符时,按各工点设计图施工,若地表水、地下水复查结果与设计不相符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再次复查。对

路基工程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性的防护措施如下:

钢筋混凝土、片石混凝土、混凝土圬工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要求办理。

地基处理采用CFG 桩复合地基,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所采用水泥应添加抗侵蚀性外加剂。

施工中注意施工用水、浆砌和混凝土用料的抽检,进行理化试验,防止由于用料不当造成混凝土和砂浆等的腐蚀破坏。

3.7.6.5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或消除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结合既有交通网络修筑施工便道,减少对交通的干扰、影响。 施工中采取措施降低粉尘,减少噪音、震动。

完善大临设施排水系统设计,形成与自然水系的融和构通。 及时落实弃土弃碴挡护和坡面防护措施。

大临设施修建时即制定竣工时复耕措施,按期恢复地貌,植被。 3.7.6.6 加强路基试验段工艺试验

于工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工点设立路基试验段,除进行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填筑等各项工艺试验外,还要进行地基沉降,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填层压缩量观测、试验、分析,为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提供资料、创造条件。

3.7.6.7为达到路基填料标准、压实标准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7.6.7.1 开展填料施工设计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过渡段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施工前,对设计取土场及采用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填料施工设计工作,确保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A 、B 组填料集料经破碎、筛分后,进行粒径、级配、细粒含量试验分析。采用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石填筑基床以下路堤时,块石

类填料的粒径不大于15cm ,且级配较好。碎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粒径不大于10cm ,且级配良好。

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表层时,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满足D 15<4d 85的要求;粒径大于22.4mm 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30%;级配碎石材料性能中粒径大于1.7mm 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粒径大于1.7mm 颗粒的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粒径小于0.5mm 的细颗粒的液限及塑性指数符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级配碎石认真进行原材料分级、配合比的确定及室内击实试验,并在进行填筑工艺试验的基础上组织集中供应、规模生产。

3.7.6.7.2保证达到压实标准采取的措施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前,选取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填筑压实工艺试验, 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施工含水量的控制范围、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施工机械和施工组织,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再进行路基填筑施工。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路堤沿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分层填筑厚度根据填筑机械能力,填料种类和要求的压实度,通过现场工艺确定,填料摊铺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平地机进行整平,填层面无明显的局部凹凸,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当填料为含细粒成分较多的粗粒土填料时,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率在工艺试验确定的施工允许含水率范围内。压实顺序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碾压机械的行使速度不超过4 km/h,各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拉长度不小于2m ,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40cm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m 。

具体压实标准详见“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表:

基床表层施工前做好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备料工作。拌和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卵石、石屑或砂砾等集料分别堆放。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采用场拌法施工。大面积摊铺前, 根据初选的摊铺和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级配、施工含水率范围、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和施工组织, 试验段长度不小于100m 。

基床表层填筑前验收基床底层。检查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基床表层的填筑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 “四区段”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 “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基床表层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 ,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 。

具体压实标准详见“基床表层填料压实标准表”。

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摊铺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用摊铺机摊铺。每层的摊铺厚度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用平地机摊铺时,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大于10m ,横向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用摊铺机摊铺时,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配置运输车,减少停机待料时间。在机械平整后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立即进行碾压。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再进行碾压。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碾压时,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碾压,最后静压收光。直线

地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 ,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小于2m ,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0m 。

横向接缝处填料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避免工作缝。碾压后的基床表层外形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局部表面不平整洒水、补平并补压。

已完成的基床表层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并做好路基表面的保护工作,防止表层扰动破坏。严禁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

3.7.6.8 强化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埋设沉降观测装置。

建立变形监测网,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布设基准点、工作基点,进行沉降板、路基面观测桩的沉降变形观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察精度不低于±1mm 。

路基变形监测分阶段进行。路基填筑期间,主要监测地基沉降及路堤坡脚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为止。

路基沉降变形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间隔不少于3个月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最终建立沉降观测的时间t 均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的要求。

3.7.6.9箱梁运架作业确保路基稳定、运架作业安全进行的技术措施 本工区部分箱梁采用运架法施工,运梁车荷双线整孔箱梁沿路基面进行,其对路基的作用荷载远大于列车荷载。为确保路基稳定、运架作业安全进行,采取如下措施:

运梁车招标时,要求投标人提供设计院对箱梁运架通过地段路基,特别是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陡坡路基、半填半挖路基、基床处理路基边

坡,地基稳定性检算资料。

箱梁预制场运梁道路及路基引入连接线与路基同步进行地基处理、同步填筑、压实标准执行与相应部位路基相同的标准。箱梁运架前完成 “路基评估”规定程序。

路基预压地段先架梁方向运架前完成基床底层填筑,提供运架通道,运架前进行路基边坡、地基稳定性检算,运架期间特别是首榀梁运架时认真进行沉降速率、沉降观测,运架结束后安排堆载预压。先压路基地段完成基床底层填筑后进行堆载预压,经沉降观测、分析、评估后卸载,然后填筑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一层(厚度约为0.2m ,具体厚度通过试验确定),提供运架通道。

运梁车按路基面几何中心往返运行,在路基面上以灰线标出轮辙线,并按“验标”要求设置测点分别进行地基系数K 30、变形模量E v2、动态变形

模量E vd 及孔隙率n 值检测,分析运梁车对基床表层扰动程度,并据以制定

运架作业完成后基床表层整修方案。

3.7.6.10路基相关工程施工、沉降观测元器件预埋及无砟道床施工保证路基整体稳固及安全的技术措施

接触网支柱基础在路基填筑到相应高程且沉降稳定后,采用螺旋钻机干钻成孔,灌注砼施工。出碴直接装入自卸车远弃,旋挖钻机选用轮胎式或橡胶履带式,以此减少钻机对基床表面的磨损破坏。

电缆槽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采用机具切缝,小型机具开挖法施工。 电缆槽就位后采用水泥砂浆灌缝,保证路基整体质量。

综合接地、连通管道、试验预埋元器件等在路基填筑至相应高程后,按设计位置铺设或专用工具切缝后铺设。

试验元器件按主研单位及设计要求位置埋设,与路基相应部位施工同步进行。

无砟轨道道床严格按施工流程采用配套的工装机具进行标准化作业,确保路基稳定与安全。

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电缆槽、综合接地、连通管道、试验

预埋元器件等一次施工,预埋合格,避免返工开挖,保证路基安全稳固。

3.8桥梁工程

3.8.1概述

本工区正线桥梁2座8232.47m(其中特大桥1座、中桥2座) ,涵洞1座。本工区桥涵有以下特点:

比重大,桥梁长,工程量巨大。秦淮河特大桥总长12625.96m(其中六工区8132.47m) 。

梁体刚度大、整体性能好、重量重。

简支箱梁为主,特殊结构多。跨既有公路、铁路、河流大多采用大跨连续梁通过,特殊结构桥型有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共9处,施工技术较复杂。

工后沉降和混凝土徐变控制标准高。为满足无砟轨道沉降控制技术要求,对桥梁工后沉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要严格控制。特别是溶洞发育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桥梁基础下沉。

与站后工程接口多,施工中要避免出现差、错、漏,造成不必要返工。 结构耐久性要求高,使用寿命按100年设计,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3.8.2施工方案

3.8.2.1总体施工方案

3.8.2.1.1建设总体目标

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确保工程高质量,一次开通运营时速300km/h,建成世界一流高速铁路。

3.8.2.1.2管理组织机构和施工任务划分

1)组织机构

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成立六工区队部、下设路基、桥梁、搅拌站专业作业工区管理。

2)施工任务划分

以秦淮河为分界里程,分设1个工区,其中2工区负责路基、中桥、

框架涵及秦淮河以北的施工,1工区负责秦淮河以南的施工及搅拌站。

3.8.2.1.3总体施工部署

贯彻“统筹规划、科学组织,重点先行、分段展开,均衡生产,有序推进”的组织原则,本工区桥梁以征地拆迁、施工准备、桥梁下部施工、制架梁、现浇连续梁、特殊结构的施工为建设的关键线路,系统策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工序衔接。

为确保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钻孔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冲击钻机或旋转钻机,共投入各种钻机8台。承台、墩柱采用整体钢模板,共投入钢模板6套。现浇连续梁根据设计要求、现场施工条件采用悬臂浇筑、移动模架或支架法浇筑,共投入挂篮6套,支架1套。全工区设1个制梁场,共投入1台箱梁运架设备。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制,砼运输车运输,砼输送泵入模。共投入1个砼拌和站,10台砼运输车,3台砼输送泵(泵车22台)。施工队伍进场后,抓紧实施征地拆迁,先期开工工程尽早开工,4个月后全工区桥梁工程基本展开,13个月后全工区开始架梁。

3.8.2.1.4总体进度和节点目标

2008年3月15日开工,2009年7月底路基及桥梁下部施工完成。

1)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计划安排3个月,2008年1月15日至2008年3月15日。完成岗前培训、重点征地拆迁、“三电”迁改、“三通一平”及生产生活设施、工程材料招标采购、技术、试验、大型临时工程建设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先行开工安排

本着“重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先期开工,先期开工工程安排2008年5月16日开工。

3)桥梁工程

桥梁下部及特殊结构安排18个月,2008年6月15日至2010年5月31日。

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安排2008年5月开工,桥梁下部工程

和特殊结构梁工程以满足架梁需求为目标,组织多单元平行流水施工,2010年5月全部完成。

梁场建设和箱梁生产是桥梁施工的重点,力争尽早开工,2008年11月中旬完成取证,2008年11月下旬开始批量制梁,2010年2月完成制梁。

箱梁架设安排14个月: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4月29日。 现浇梁以满足架梁通道或无砟轨道连续铺设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和安排施工顺序,2008年8月开始,到2010年5月完成。

桥面系在每个架梁区段完成后3个月内完成施工。全线在2010年6月底提供贯通电缆槽,7月底基本完成。

3.8.2.2基础

3.8.2.2.1. 桩基础

钻孔浇筑桩采用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为保证钻孔桩工程施工质量,应根据钻孔桩的地质情况和桩基试验成果报告选择适合的钻机类型,对于先架区段和控制工期部分钻孔桩施工有条件时优先采用旋挖钻机进行钻孔桩施工。

对于水中钻孔桩施工,根据水文地质情况采用筑岛或水中平台方式施工。

水塘、岸边、浅水地段钻孔桩采用筑岛方式施工。

深水桩基采用搭设栈桥和钻孔平台辅助施工。栈桥一般设置为9~12m 一跨、桥宽6m ,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每跨布置4根φ80cm 钢管桩、桩间设置连接系,桩顶设置钢结构分配梁,栈桥梁部采用贝雷梁拼装、铺设桥面板。栈桥与桥墩施工平台连接,以保证机械及人员到墩位作业,平台按30×20m 设置。栈桥施工首先采用履带起重机配合DZ100打桩机辅以导向架从岸边插打第一跨φ80cm 钢管桩,安装桩间联结系及桩顶分配梁,吊装贝雷梁片,铺设桥面板。然后履带吊走行至已经完成的栈桥桥面上,配合打桩机进行下一跨栈桥施工,循环此过程,直至栈桥施工完毕。

当桩身穿越小溶洞或填充性较差的溶洞及桩身处溶洞埋深大于40m 时,一般采用抛填片石、粘土挤压处理。

当桩身穿越较大空溶洞、半填充溶洞及桩身穿越串珠状溶洞时,采用钢护筒跟进防护处理措施。

3.8.2.2.2明挖基础

明挖扩大基础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清边、清底。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开挖前,根据地质及地下水位情况,选择放坡开挖方式或适当的支护方案,确保基坑边坡稳定。

混凝土的浇筑,对于单层承台结构采用一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对于双层承台采用两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3.8.2.3承台

承台基坑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边和清底。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开挖前,根据地质及地下水位情况,选择放坡开挖方式或适当的支护方案,确保基坑边坡稳定。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基坑,采取基坑四周挖截水沟、基坑内井点降水的方式,确保基坑内无水。

水塘、岸边、浅水地段承台的施工,采用草袋围堰或钢板桩围堰的方法施工。

深水、河中承台的施工,视水文和通航情况,采用钢板桩围堰或钢套箱围堰的方法施工。

混凝土的浇筑,对于单层承台结构采用一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对于双层承台采用两次浇筑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3.8.2.4墩台身

常用跨度桥梁墩身模板采用整体钢(或复合)模板,墩高小于20m 的实体墩,一次浇筑混凝土,墩高小于20m 的空心墩,分二次浇筑混凝土,桥墩高于20m 时采用翻模施工。

台身用大块钢模立模,整体浇筑混凝土施工。

墩台身施工采取流水作业,根据架梁工期要求,较架梁至少提前2个

月完成。

3.8.2.5桥梁上部工程

本工区上部结构形式有简支梁、连续梁、。简支梁采用预制架设或现浇;连续梁采用支架法现浇或挂篮悬臂浇筑施工。

3.8.2.5.2箱梁架设

本工区设计预制架设简支箱型梁3155孔,设箱型梁预制场1个。根据桥梁及制梁场的分布情况,拟采用JQ900型辅助导梁式双线箱梁架桥机和运梁车,采取以制梁场供梁范围为箱梁运架单元(1个制梁场供梁范围为1个运架单元,配备1个架梁作业工区,共计6个运架单元),分北京和上海两个方向,先后进行箱型梁架设的总体施工方案。

箱梁装运采取便道运梁和桥位提梁2种方式。便道运梁由制梁场修建运梁便道通过路基运梁上桥,架桥机在运梁场组装,采用运梁车驮运至桥头,自行组装对位后,进行箱梁架设;桥位提梁采取在制梁场桥梁上线里程处,设置2台MQ450t 提梁机(跨墩龙门吊)负责前5孔箱梁的架设、架桥机和运梁车的拼装调头及其它孔箱梁的提梁上桥。JQ900型架桥机由提梁机在已架的5孔箱梁上拼装,前行至第6孔就位。随后在桥上拼装轮胎式运梁车。架梁时由提梁机提梁上桥,运梁车运梁至待架孔位,进行箱梁架设。

第三架梁工区(秦淮河制梁场)架梁范围为DK1015+720-DK1032+785,采取提梁机提梁、先沪后京的运架方案。

3.8.2.5.4移动模架现浇箱梁

对梁群集中、孔数较多、墩高较高、地质条件不能满足支架法浇筑的简支箱梁地段,以及总体计划不安排预制架设的地段,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本工区共采用移动模架1台,共现浇箱梁7孔。

钢筋在工厂下料制作,现场绑扎。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站拌制,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泵车泵送入模。

3.8.2.5.5支架法现浇箱梁(非标简支梁、等高连续梁、岔区连续梁)

对梁群分散、孔数较少、墩高低于10米、地基承载力能达到100kPa 以上的简支箱梁地段,以及对非标准跨径的简支箱梁、等高的连续箱梁、岔区的连续箱梁采用支架法现浇施工。本工区共投入1套支架。

一般地段采用碗扣式钢管支架,跨越公路地段采用钢管架立桁梁式支架。

外模采用定型钢模板,内模采用可拆装式钢内模。

钢筋采用在工厂加工后,运到现场人工绑扎成型。

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由混凝土输送车运至现场,再由混凝土泵送车直接泵送入模。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混凝土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3.8.2.5.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悬臂浇筑

本合同段预应力混凝土变高度连续箱梁采用全液压式菱形挂篮悬灌施工。施工方案简述如下:

1)0#段施工

0#块采用墩旁托架或万能杆件拼装落地支架法施工,整体一次性全部在初凝时间内浇筑完成。托架和支架应根据各桥具体情况进行结构设计和检算。托架和支架拼装完成后,按设计受力大小、受力分布对其进行预压,预压重为箱梁恒载的120%,根据托架和支架的弹性变形设置底模的预拱度。0#块与墩身采取临时固结措施,临时固结措施需满足悬灌施工中出现的最大不平衡弯矩和相应竖向反力。

2)悬臂段施工

连续梁悬臂段采用挂篮施工。挂篮(含模板) 按钢结构加工规范及设计图要求进行设计、加工和验收。挂篮在0#段现场组拼完成后,需进行荷载试验,以检验挂篮的承载力和消除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并根据结构回弹变形量实测值确定挂篮底模的预抬值。

梁段跨越铁路和公路时,采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梁段悬灌时,桥墩两侧悬臂浇筑梁段对称、平衡施工,实际不平衡重量不大于设计允许数值。采用水平分层浇筑梁段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定及施工工艺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

预施应力采用对称张拉逐次完成。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到达设计后进行,且必须保证张拉时梁体混凝土龄期符合要求。预施应力采用张拉力、伸长值双指标控制,各节段张拉顺序按设计要求进行。

张拉完成后在两天之内进行管道压浆,压浆材料和工艺需满足《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的各项规定。

3)边跨直线段段施工

边跨直线段采用支架法浇筑。支架拼装完毕,按直线段梁体自重的120%荷载进行预压,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并测定其弹性变形,检验支架的承载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情况。

4)合龙段施工

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在一天中温度最低时进行,并使混凝土浇筑后温度开始上升为宜。为切实保证浇筑质量,在边跨、中跨合龙段设置可靠的临时刚接措施。

钢筋由工厂集中加工制作,运至现场由塔吊提升、现场绑扎成型;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供应,搅拌输送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捣固。混凝土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3.8.2.7框构桥

框构桥基础多数为钻孔桩和CFG 桩两种形式。框架身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混凝土,第二次浇筑腹板框架及顶板混凝土。

3.8.2.8桥面及附属设施

桥面系工程包括:桥面防水层、保护层铺设,遮板的预制安装,防撞墙、电缆槽施工,栏杆(声屏障)、电缆槽盖板的预制和安装,伸缩缝安装,桥面排水和泄水孔安装、电化立柱基础施工、综合接地施工等项目。按照《客运专线铁路常用跨度附属设施》[图号:通桥(2006)8388]及有关各专业设计要求和规定分阶段组织施工。

遮板、栏杆(声屏障) 、电缆槽盖板采取集中预制。

桥面系按架梁区段分单元施工。桥面系原则上在一个方向运架完成后

展开施工。也可在不影响架梁进度的前提下,结合各运架梁设备的尺寸情况,利用运架梁间隙,进行遮板安装,电缆槽、防撞墙及其外侧防水层、保护层、电气化支柱基础的施工。

无砟轨道桥梁的挡砟墙内侧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待运架区段内一个方向的桥梁架完后提前于无砟轨道底座前展开施工。若无砟轨道座底连接钢筋直埋梁体,则桥面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宜在无砟轨道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

有砟轨道桥梁的挡砟墙内侧防水层、混凝土保护层可根据各架桥机的起吊重量决定何时施工,为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宜在梁场集中施工,但在运架梁要做好保护工作。

伸缩缝在保护层施工后铺设无砟轨道底座前进行安装。

栏杆(声屏障) 结合无砟轨道施工的机具和流程,在无砟轨道施工前后进行安装。

电缆槽由竖墙和盖板组成。竖墙在梁体架设完成后进行现场浇筑,预制梁体时在竖墙相应部位预埋钢筋,使竖墙与梁体连接为一体,盖板在敷设电缆后进行安装。

过轨预留孔:为保证通信、信号电缆过轨需要,在每孔梁的梁端电缆槽内安设直径100mmPVC 管,兼作电缆槽内排水孔。

电气化支柱基础:预制梁体时在相应位置预埋接触网锚固螺栓及加强钢筋,立柱基础混凝土在梁体架设完成后与电缆槽竖墙现场一并浇筑,如在桥面设置接触网锚柱,还需要预埋锚拉线基础预留钢筋。

3.8.2.9涵洞

3.8.2.9.1框架涵

框架涵基础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清土。石质地基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浅孔松动爆破施工。

基础采用组合钢模板拼装;框架主体及边、翼墙采用不小于2m 2的大块钢模板拼装;框架顶板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施工时满堂支架在预压后,立模浇筑混凝土。

3.8.3施工方法、工艺

3.8.3.1基础

3.8.3.1.1围堰

1)草袋围堰

当桥梁基础位于浅水区时采用草袋围堰筑岛施工,岛面比施工水位高2m 。施工时自上游开始下放铁丝笼,在围堰的迎水面堆码两重砂袋以减弱铁丝笼缝间的水流速度,在笼子的背水侧填非渗水土,围堰自上游往下延伸直至合龙,围堰做好后及时填芯筑岛,筑岛出水面后加强碾压。

草袋围堰的主要填料为粘性土,堰顶宽取1~2米,内侧边坡坡率取1:0.2~1:0.5,外侧边坡坡率取1:0.5~1:1。

用草袋盛装松散粘性土,装填量为袋容量的1/2~2/3,袋口用细麻线或铁丝缝合,施工时将土袋平放,上下左右互相错缝堆码整齐,水中土袋用带钩的木杆钩送就位。采用砂性土装袋时,采用两侧堆双层草袋,中间设粘土心墙结构。

施工中草袋围堰堆码后,先行抽水,掏挖完内圈围堰位置处的透水层土体,然后堆码内圈围堰土袋,内外堰之间填筑粘土心墙,防止水塘底漏水。

2)钢板桩围堰

根据桥址水深情况、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在部分钻孔浇筑桩基础施工时采用钢板桩围堰。

(1)钢板桩围堰施工准备

①组织运输船及打桩船,将钢板桩运至工地。

②钢板桩验收检查、整理。钢板桩运至工地后,进行检查。检查钢板桩有弯曲、破损、锁口不合的均应整修,按具体情况分别用冷弯、热敲、补焊、割除或接长等方法进行整修。钢板桩接长需用同类型钢板桩等强度焊接接长,焊接时先对焊或将接口补焊合缝,再焊加强板。


相关内容

  •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题目(61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河南省质检站竣工资料通用表格及目录
  • 河南省质检站竣工资料通用表格及目录 1.路基工程资料目录 1.1 路基土石方工程 (1)中间交工证书(土石方填筑.软基处治完工) (2)土方路基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路基顶面) C-2.2-1-C-2.2-3 石方路基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路基顶面) C-2.3-2 软基处治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

  • 竣工资料培训资料
  • 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竣工资料培训资料 长沙家邦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2013.7 一.公路工程施工工序资料的收集 1.公路工程质量保证资料 质量保证资料是施工资料的组成部分,质保资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1所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检验结果: 1.2混合料配合比.拌和加工.控制检验和试验数据: 1.3 ...

  • 2016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实务]考试大纲
  • 2016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试大纲 2B300000 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 2B310000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2B311000 路基工程 2B311010 路基施工技术 2B311011 路基类型 2B311012 原地基处理要求 2B311013 填方路基施工 2B311014 ...

  • 2017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试大纲
  • 2017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考试大纲 2B300000 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 2B310000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2B311000 路基工程 2B311010 路基施工技术 2B311011 路基类型 2B311012 原地基处理要求 2B311013 填方路基施工 2B311014 ...

  • 公路检测员工作总结
  • 莞龙公路改造工程第三合同段在质检站、路桥总公司、项目管理处、江苏华宁交通工程咨询监理公司、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的指导、领导、监督、支持及帮助下,在三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各项工程任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工程施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这里, ...

  • 项目管理与实务]大纲
  • 建造师考试大纲专题辅导<公路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项目管理与实务>大纲 1B420000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 1B421000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B421010 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1B421011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和确定施工顺序的原则 1B421012 1B42 ...

  • 浅谈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
  • ・108・ 第30卷第7期 Vol.30No.7山西建筑 Apr. 2004年4月 2004SHANXI ARCHITECTURE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4)0720108202 浅谈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 钱雅丽 摘 要:结合施工实际,分析探讨了核子密度含水量测定仪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用 ...

  • 武功互通立交施工方案
  • 武功互通立交区段施工组织方案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⑴.业主提供的西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B-C07合同段的<合同文件>.<两阶段 施工图设计>.<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它有关设计资料等. ⑵.交通部颁布的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