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论文

第56卷第1期

2016年1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6No.1

Jan.2016

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汪振军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比起来,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它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简单明了又最形象、内涵最丰富、最博大的一种文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关键词:汉字传承;汉字危机;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5—22

文章编号:1000—5242(2016)01—0139--0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对策研究”(2014GXW016)阶段性成果;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方向。新媒体、新业态与中原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振军(1963一),男。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第二大发明。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实现了由动物到人的转变的话,那么文字的发明,则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上升到了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体的两大缺陷。”①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符号标识。同时,文字还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能够使用和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和文化能力,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热爱。

一、当下中国的汉字危机

文字的使用与传承与国之命运息息相关。语言犹如空气,只有当它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它的重要。正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所讲述的那样,法国要被德国占领,柏林来了命令,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教法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禁止中国人学习汉语,强迫中国人学日语,推行“皇民化”教育。1936年全台强制设有El语讲习所3832处,被迫参加的学生为

205

214人。1940年增加到15833处,学生763

263

人。“七七事变”前后,日本总督府下达了撤销全台学校汉文科、废止各种报刊中文版的命令,同时颁布相应的惩罚措施,强迫台湾民众学习、使用日语。到El本投降前夕,各地奉公班均开设夜间学习日语所,各类学生超过100万人,5名台湾民众中就有1人在学习日语。②到现在为止,台湾还有一些地名保留着日语的称谓。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国人无尊严。说汉语受惩罚》,http://

WWW.sohu.com/20141025/n35563032—2.shtml,2014年10月25日。

139

万方数据

煌成就,但在汉字传承方面依然形势严峻。

第一,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文化实力方面却与英、美等国有一定的差距。拿英语来说,不仅全世界的经济贸易、政府交往、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互联网上的材料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人口的1/4,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即使这样,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这样的消息是否属实,这都说明汉字、汉语出现了危机问题。作为汉字发明国的国民,一旦某一天汉字真的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第二,国人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远没有英语重要,汉语学得好与不好无关紧要,只要英语学好了就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英语一直是作为必修课存在的,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本科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不能晋升职称。相比而言,作为母语的汉语,就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导向的作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一项针对汉字书写的调查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写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写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①网络化、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大众文化对于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电视娱乐节目语言、街头广告语的泛滥,造成大量的汉字被更改与颠覆,使原本规范

140

万方数据

化的汉字变得别扭,有的甚至不伦不类。例如,把没有写成“木有”,怎么办写成“肿么办”,朋友写成“盆友”,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妈妈写成“麻麻”,悲剧写成“杯具”,什么写成“神马”,尽善尽美写成“晋善晋美”;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方便而产生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纯洁美丽的汉字变得丑陋不堪。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说:“文化上的危机从来不像亡国之险那样触目惊心,但历经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则可能引发亡种之虞。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消亡莫不伴随着文字的衰微与消亡。”②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看,今天的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于汉字传承的认识,激发国民对于汉字的热爱,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确实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如何认识今天的汉字危机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了自己文化的渊源与特点,也就不会在其他文化面前有一种自卑感,越是对自己的文化了解深,越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超乎寻常的感情。只有将中国文字和文化放在世界的格局中,才能认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来认识汉字,就会发现汉字有五个特点。

一是神圣性。中国人历来对于文字有敬畏之心,认为它与神灵相通,是天人合一的产物。相传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从伏羲画八卦到河图洛书,从距今约八千年左右贾湖遗址刻画符号到安阳小屯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左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无不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汉字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

报》,2014年9月22目。

22日。

①《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汉字百年经历的四次危机》,《北京日

②郦波:《汉字遭遇百年来最大的危机》,《天津日报》,2014年8月

三为天、地、人,汉字所体现的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延续性。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间不管发生了怎样的王朝更迭和异族入侵都一直没有中断,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汉字演变从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东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时期的行书,汉魏到唐代的章草、今草、狂草,隋唐时期的楷书,宋代由于印刷术出现的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再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具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这正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区别所在。

三是规律性。中国的汉字成千上万,但并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人们知道,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却是形声字,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最能体现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汉字的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不管如何都有一个中心,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块字。汉字形体结构具有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及规律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灵感和智慧,也体现了汉字与世界其他表音文字的区别。

四是艺术性。汉字作为书写性文化,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谱》)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舒展与凝重,沉静与飞扬,直与曲、浓与淡、实与虚,千变万化,奥妙无穷。从李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与光辉灿烂。

五是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北京话与广东话,上海话与新疆话,河南话与福建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的时候可能大家听不大懂,但写到纸上却一目了然。中国方言有趣、传神、准确、生动,无不与各地的文化习俗与风土入情有关。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增进了人们的感情,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可惜的是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

万方数据

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从“中国文化落后论”推导出来的“汉字落后论”一直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中国文字应该向西方学习,即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曾过激地主张废除汉字,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汉字改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作为国家策略的文字改革却也一直向前推进。文字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推行简化字,二是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虽然,当初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经过简化后的汉字不但不好看,还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蕴。人们说,“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义成凶,魔仍是魔”。推行简化字的结果是人们不认识繁体字,不会写繁体字,无法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来说,只认识简体字而不认识繁体字,这就等于割断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的脐带,更何谈文化传承?至于汉语拼音的推广近年来更受到人们的诟病。许多人从幼儿园开始学拼音,却一辈子都学不会。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一个音能出来几十个汉字,挑拣太困难,大大影响了打字速度。同时,拼音打字也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提笔忘字,特别是一些人由于方言的影响,再怎么拼也拼不出正确的读音,更何况有些方言用拼音根本没法拼,即使硬拼出来,结果也让人哭笑不得。这种人为地造成的拼音与文字的分离,最后只能是文化的分裂,拼音、文字两张皮。

那么中国汉字是不是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汉字是不是就没有自身的优势?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字,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种习俗和文化心理相适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各有特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是世界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罢了。”①学者朱大可先

生也指出:“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

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

①王永民:《去中国化与“汉字危机”》.http://www.qstteory.on/

zhuanqu/gsft/2015一OI/08/c.1113925257.htm,2015年1月8日。

141

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①语言学家申小龙说:“汉字的意化之所以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性,首先是因为意化是适应汉民族语言思维特点的。汉族人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不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的面貌出现。汉字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正符合汉语思维的这一特点。”②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也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⑧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

为:“世界文字的基本分野是符号——音节文字和语词——表意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分野似乎反映了文

化差异。”汉字的优势在于它的通约性。“法国人、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不能通话,也看不懂彼此的书面语,虽然它们都出自印欧语系。相比之下,4000多年来,中国人都能阅读汉语书面语,虽然现代的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和湖南话听起来反差特别大。”④

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优势无可比拟。正因如此,汉字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又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仅如此,汉字还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因此,作为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没有必要有一种自卑感。况且,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如此。赵朴初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我们日常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用语。”⑤由此可见,汉语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人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所以说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和《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指出:“书写汉字还是拼写汉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⑥如果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理性看待文字改革的话,不管当初意愿如

何美好,但人为地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造成了自身文化的解构,这种改革不能算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中国

142

万方数据

人,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了都认不得了,那他即使再有黄皮肤、黑眼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三、如何传承汉字文化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⑦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汉字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正是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因此,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应担当的文化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⑧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汉字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是国家要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国家要把汉字传承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上升到国策层面,确实使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到:弘扬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和全世界华人对于中国的认同感;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和人文交流。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汉字文化发展战略,颁布《汉语文字保护法》,设立汉字文化节、汉字书写日⑨,举行仓颉汉字文化大典。

①朱大可:《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http://cul.history.sina.

corn.cn/zl/wehyi/2015一01—14/12471066.shtml,2015年1月14日。②

申小龙:《汉字人文精神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

页。

③高本汉:《中国语和中国文》,申小龙:《汉字人文精神论》,江西教

育出版社,1995年,第259页。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⑤《赵朴初的佛缘》,http://foifeng.com/special/zong{eng/untl2/fojiao/

derail一2010.08/23/2162656—0.shtml,2010年8月23日。

⑥《书写汉字还是拼写汉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http://news,sina.

eom.en/O/2013—03--06/013926438217.shtml,2013年3月6日。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5页。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⑨

田静:《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已建议将1月11日定为首都“汉字书写日”。呼吁设立“汉字书写日”,传承汉字书写文化》,《人民

日报》(海外版),2015年2月10日。

二是重视教育传承。国家要将汉字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要将书法课作为必修课,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大学阶段,每个专业要开设一个学年的中国语言文学课,大学毕业时,要有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从小学生开始要“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书法、中国画、中医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繁简两体,鼓励学校开展汉字文化寻根之旅,使学生对中国汉字有直观感受,培养对于汉字的热爱。

三是重视汉字的规范使用。在《汉语字典》里面的简化字旁边必须标注繁体字,在学校、车站、医院、广场等公共空间倡导繁简共存,提高大众对繁体字的认知率。对于在公共空间、出版物、网络上汉字和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要有必要的治理措施,从而规范汉字、纯洁汉语。

四是重视汉字形码软件的开发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王永民先生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形码输入法的研发和推广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推进汉字形码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推广,同时,保障汉字输入繁筒转换,使形码输入作为各级各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五是重视汉字文化传播。鼓励并支持电视开播汉字文化节目,如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书法五千年》等,倡导大众书写汉字,弘扬中国文化理念。“一

笔一画写字,一心一意做人”,方方正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浩然正气。设立全国性的汉字文化的大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传承中华文化记忆,提高汉字使用水平。

六是重视对外文化传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防守和应对固然重要,但最有力的措施则是主动出击,通过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教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让国外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除了政府、学校、学术团体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外,还必须通过一流的文化产品,如图书、期刊、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演艺等占领国际市场,国家应大力支持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总之,继承与弘扬汉字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汉字兴则文化兴。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描述文化成长与发展:“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①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中国人必须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家园意识、爱国意识,重视汉字传承与发展,汉字复兴了,汉语强大了,中国文化才能像参天大树一样开出鲜花和结出累累果实。

①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人民日报》,2012年5月

22日。

(责任编辑姬建敏)

TheHeritageofChineseCharactersandNationalCulturalSecurity

WANGZhen-ju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rnmuni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Henan,China)

Abstract:Chinesecharacters

are

rooted

in

thefertilesoilofChineseculture.ItiSthecrystallizationofthewisdomforthe

writing,itis

Chinesenation.Comparedwiththewesternalphabetic

kindofcharacterof”taketheformforexpression”,

whichisthetrinityoftext,shape,soundandmeaning.Thismakesithaveunparalleledadvantages,andbecauseofthis,itis

one

ofthemostsuccinct,concise,clear,imaged,abundantand

culturalpersonality.Atthesametime,Chinesecharacters

extensive

are

languages

withdistinctivenationalfeaturesand

root

unique

not

onlyjust

language,butalsothe

as

ofChinese

thinking,philosophy,cultureandemotion.Therefore,itisnecessaryofthe

current

tO

inheritChineseculture

ofthe

Chinesepeople.Intheface

security

to

crisisofChinese

characters,wemust

to

beinthe

height

nationalculturalenhancethe

consciousness

ofsuffering,andwealsoneed

prepare

forwarintimeofpeace.Therefore,RSChinesepeople,weshould

deeplylove

our

Chinesecharacters,inheritChinesecharacters,setuptheChinesecharactersinitsrightplaceandprotectits

are

dignity,which

Key

feelingsandculturalresponsibilitythat

Chineseshouldhave.

words:inheritance;crisisofChinesecharacters;culturalsecurity

143

万方数据

第56卷第1期

2016年1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6No.1

Jan.2016

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汪振军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比起来,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它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简单明了又最形象、内涵最丰富、最博大的一种文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关键词:汉字传承;汉字危机;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5—22

文章编号:1000—5242(2016)01—0139--0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对策研究”(2014GXW016)阶段性成果;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方向。新媒体、新业态与中原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振军(1963一),男。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第二大发明。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实现了由动物到人的转变的话,那么文字的发明,则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上升到了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体的两大缺陷。”①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符号标识。同时,文字还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能够使用和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和文化能力,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热爱。

一、当下中国的汉字危机

文字的使用与传承与国之命运息息相关。语言犹如空气,只有当它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它的重要。正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所讲述的那样,法国要被德国占领,柏林来了命令,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教法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禁止中国人学习汉语,强迫中国人学日语,推行“皇民化”教育。1936年全台强制设有El语讲习所3832处,被迫参加的学生为

205

214人。1940年增加到15833处,学生763

263

人。“七七事变”前后,日本总督府下达了撤销全台学校汉文科、废止各种报刊中文版的命令,同时颁布相应的惩罚措施,强迫台湾民众学习、使用日语。到El本投降前夕,各地奉公班均开设夜间学习日语所,各类学生超过100万人,5名台湾民众中就有1人在学习日语。②到现在为止,台湾还有一些地名保留着日语的称谓。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国人无尊严。说汉语受惩罚》,http://

WWW.sohu.com/20141025/n35563032—2.shtml,2014年10月25日。

139

万方数据

煌成就,但在汉字传承方面依然形势严峻。

第一,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文化实力方面却与英、美等国有一定的差距。拿英语来说,不仅全世界的经济贸易、政府交往、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互联网上的材料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人口的1/4,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即使这样,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这样的消息是否属实,这都说明汉字、汉语出现了危机问题。作为汉字发明国的国民,一旦某一天汉字真的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第二,国人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远没有英语重要,汉语学得好与不好无关紧要,只要英语学好了就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英语一直是作为必修课存在的,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本科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不能晋升职称。相比而言,作为母语的汉语,就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导向的作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一项针对汉字书写的调查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写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写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①网络化、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大众文化对于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电视娱乐节目语言、街头广告语的泛滥,造成大量的汉字被更改与颠覆,使原本规范

140

万方数据

化的汉字变得别扭,有的甚至不伦不类。例如,把没有写成“木有”,怎么办写成“肿么办”,朋友写成“盆友”,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妈妈写成“麻麻”,悲剧写成“杯具”,什么写成“神马”,尽善尽美写成“晋善晋美”;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方便而产生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纯洁美丽的汉字变得丑陋不堪。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说:“文化上的危机从来不像亡国之险那样触目惊心,但历经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则可能引发亡种之虞。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消亡莫不伴随着文字的衰微与消亡。”②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看,今天的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于汉字传承的认识,激发国民对于汉字的热爱,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确实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如何认识今天的汉字危机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了自己文化的渊源与特点,也就不会在其他文化面前有一种自卑感,越是对自己的文化了解深,越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超乎寻常的感情。只有将中国文字和文化放在世界的格局中,才能认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来认识汉字,就会发现汉字有五个特点。

一是神圣性。中国人历来对于文字有敬畏之心,认为它与神灵相通,是天人合一的产物。相传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从伏羲画八卦到河图洛书,从距今约八千年左右贾湖遗址刻画符号到安阳小屯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左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无不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汉字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

报》,2014年9月22目。

22日。

①《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汉字百年经历的四次危机》,《北京日

②郦波:《汉字遭遇百年来最大的危机》,《天津日报》,2014年8月

三为天、地、人,汉字所体现的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延续性。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间不管发生了怎样的王朝更迭和异族入侵都一直没有中断,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汉字演变从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东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时期的行书,汉魏到唐代的章草、今草、狂草,隋唐时期的楷书,宋代由于印刷术出现的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再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具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这正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区别所在。

三是规律性。中国的汉字成千上万,但并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人们知道,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却是形声字,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最能体现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汉字的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不管如何都有一个中心,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块字。汉字形体结构具有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及规律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灵感和智慧,也体现了汉字与世界其他表音文字的区别。

四是艺术性。汉字作为书写性文化,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谱》)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舒展与凝重,沉静与飞扬,直与曲、浓与淡、实与虚,千变万化,奥妙无穷。从李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与光辉灿烂。

五是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北京话与广东话,上海话与新疆话,河南话与福建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的时候可能大家听不大懂,但写到纸上却一目了然。中国方言有趣、传神、准确、生动,无不与各地的文化习俗与风土入情有关。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增进了人们的感情,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可惜的是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

万方数据

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从“中国文化落后论”推导出来的“汉字落后论”一直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中国文字应该向西方学习,即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曾过激地主张废除汉字,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汉字改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作为国家策略的文字改革却也一直向前推进。文字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推行简化字,二是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虽然,当初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经过简化后的汉字不但不好看,还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蕴。人们说,“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义成凶,魔仍是魔”。推行简化字的结果是人们不认识繁体字,不会写繁体字,无法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来说,只认识简体字而不认识繁体字,这就等于割断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的脐带,更何谈文化传承?至于汉语拼音的推广近年来更受到人们的诟病。许多人从幼儿园开始学拼音,却一辈子都学不会。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一个音能出来几十个汉字,挑拣太困难,大大影响了打字速度。同时,拼音打字也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提笔忘字,特别是一些人由于方言的影响,再怎么拼也拼不出正确的读音,更何况有些方言用拼音根本没法拼,即使硬拼出来,结果也让人哭笑不得。这种人为地造成的拼音与文字的分离,最后只能是文化的分裂,拼音、文字两张皮。

那么中国汉字是不是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汉字是不是就没有自身的优势?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字,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种习俗和文化心理相适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各有特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是世界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罢了。”①学者朱大可先

生也指出:“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

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

①王永民:《去中国化与“汉字危机”》.http://www.qstteory.on/

zhuanqu/gsft/2015一OI/08/c.1113925257.htm,2015年1月8日。

141

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①语言学家申小龙说:“汉字的意化之所以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性,首先是因为意化是适应汉民族语言思维特点的。汉族人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不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的面貌出现。汉字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正符合汉语思维的这一特点。”②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也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⑧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

为:“世界文字的基本分野是符号——音节文字和语词——表意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分野似乎反映了文

化差异。”汉字的优势在于它的通约性。“法国人、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不能通话,也看不懂彼此的书面语,虽然它们都出自印欧语系。相比之下,4000多年来,中国人都能阅读汉语书面语,虽然现代的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和湖南话听起来反差特别大。”④

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优势无可比拟。正因如此,汉字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又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仅如此,汉字还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因此,作为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没有必要有一种自卑感。况且,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如此。赵朴初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我们日常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用语。”⑤由此可见,汉语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人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所以说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和《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指出:“书写汉字还是拼写汉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⑥如果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理性看待文字改革的话,不管当初意愿如

何美好,但人为地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造成了自身文化的解构,这种改革不能算是成功的。作为一个中国

142

万方数据

人,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了都认不得了,那他即使再有黄皮肤、黑眼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三、如何传承汉字文化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⑦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汉字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正是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因此,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应担当的文化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⑧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汉字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是国家要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国家要把汉字传承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上升到国策层面,确实使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到:弘扬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和全世界华人对于中国的认同感;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和人文交流。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汉字文化发展战略,颁布《汉语文字保护法》,设立汉字文化节、汉字书写日⑨,举行仓颉汉字文化大典。

①朱大可:《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http://cul.history.sina.

corn.cn/zl/wehyi/2015一01—14/12471066.shtml,2015年1月14日。②

申小龙:《汉字人文精神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1

页。

③高本汉:《中国语和中国文》,申小龙:《汉字人文精神论》,江西教

育出版社,1995年,第259页。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⑤《赵朴初的佛缘》,http://foifeng.com/special/zong{eng/untl2/fojiao/

derail一2010.08/23/2162656—0.shtml,2010年8月23日。

⑥《书写汉字还是拼写汉字事关国家文化安全》,http://news,sina.

eom.en/O/2013—03--06/013926438217.shtml,2013年3月6日。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5页。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⑨

田静:《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已建议将1月11日定为首都“汉字书写日”。呼吁设立“汉字书写日”,传承汉字书写文化》,《人民

日报》(海外版),2015年2月10日。

二是重视教育传承。国家要将汉字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要将书法课作为必修课,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大学阶段,每个专业要开设一个学年的中国语言文学课,大学毕业时,要有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从小学生开始要“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书法、中国画、中医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会繁简两体,鼓励学校开展汉字文化寻根之旅,使学生对中国汉字有直观感受,培养对于汉字的热爱。

三是重视汉字的规范使用。在《汉语字典》里面的简化字旁边必须标注繁体字,在学校、车站、医院、广场等公共空间倡导繁简共存,提高大众对繁体字的认知率。对于在公共空间、出版物、网络上汉字和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要有必要的治理措施,从而规范汉字、纯洁汉语。

四是重视汉字形码软件的开发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王永民先生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形码输入法的研发和推广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推进汉字形码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推广,同时,保障汉字输入繁筒转换,使形码输入作为各级各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五是重视汉字文化传播。鼓励并支持电视开播汉字文化节目,如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书法五千年》等,倡导大众书写汉字,弘扬中国文化理念。“一

笔一画写字,一心一意做人”,方方正正,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浩然正气。设立全国性的汉字文化的大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传承中华文化记忆,提高汉字使用水平。

六是重视对外文化传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防守和应对固然重要,但最有力的措施则是主动出击,通过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教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让国外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除了政府、学校、学术团体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外,还必须通过一流的文化产品,如图书、期刊、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演艺等占领国际市场,国家应大力支持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总之,继承与弘扬汉字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汉字兴则文化兴。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描述文化成长与发展:“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①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中国人必须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家园意识、爱国意识,重视汉字传承与发展,汉字复兴了,汉语强大了,中国文化才能像参天大树一样开出鲜花和结出累累果实。

①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人民日报》,2012年5月

22日。

(责任编辑姬建敏)

TheHeritageofChineseCharactersandNationalCulturalSecurity

WANGZhen-ju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rnmuni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Henan,China)

Abstract:Chinesecharacters

are

rooted

in

thefertilesoilofChineseculture.ItiSthecrystallizationofthewisdomforthe

writing,itis

Chinesenation.Comparedwiththewesternalphabetic

kindofcharacterof”taketheformforexpression”,

whichisthetrinityoftext,shape,soundandmeaning.Thismakesithaveunparalleledadvantages,andbecauseofthis,itis

one

ofthemostsuccinct,concise,clear,imaged,abundantand

culturalpersonality.Atthesametime,Chinesecharacters

extensive

are

languages

withdistinctivenationalfeaturesand

root

unique

not

onlyjust

language,butalsothe

as

ofChinese

thinking,philosophy,cultureandemotion.Therefore,itisnecessaryofthe

current

tO

inheritChineseculture

ofthe

Chinesepeople.Intheface

security

to

crisisofChinese

characters,wemust

to

beinthe

height

nationalculturalenhancethe

consciousness

ofsuffering,andwealsoneed

prepare

forwarintimeofpeace.Therefore,RSChinesepeople,weshould

deeplylove

our

Chinesecharacters,inheritChinesecharacters,setuptheChinesecharactersinitsrightplaceandprotectits

are

dignity,which

Key

feelingsandculturalresponsibilitythat

Chineseshouldhave.

words:inheritance;crisisofChinesecharacters;culturalsecurity

143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的分析
  • 平顶山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河南卫视是以文化类节目为主打的一家省级电视台,它聚集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许多优秀节目.这些品牌节目依靠中原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创新.目前,河南卫视致力于弘扬中原文化,文化类栏目仍将长远发展. 关键词:河南卫视:地域优势:文化: I 河南卫视栏目的地域文化分析 Abstra ...

  • 汉字简繁之争的由来及评析
  • 2009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JngTeachers Oct.2009VoI.28No.10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汉字简繁之争的由来及评析 刘靖文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北京东城区1000 ...

  •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
  • 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 论 文 内 容 摘 要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 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那么从 ...

  •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 £Q塑塑:塑 学术论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 --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徐凯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中目现代设计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工生.建筑及平西设计领域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被西 ...

  • 汉字文化论文语言禁忌
  • 语言禁忌 摘要:语言禁忌作为一种富有社会人文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存在的时空性是非常广泛的.其领域类别也多种多样.它主要起源于人们趋利避害,趋雅避俗的心理.人们为了避忌寻找了各种办法,而这些办法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 关键词:语言禁忌:成因:类别:避忌方法:文化价值. 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 ...

  • 汉字文化小论文
  •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黄蔚然:PB080006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本文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假借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 ...

  • 文化语言学论文马林
  • 文化语言学论文 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1班 姓 名: 马林 学 号: 201150809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关系 汉字,这一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暂且称它为一种东西吧.我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它所编织的环境里,直到生命的终结它依然 ...

  • 汉字的发展前景
  • 浅论汉字的发展前景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全人类的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每个字都有意义)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Abstract ]The Chi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