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晚年自号仪叟,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磨店人,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六岁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试;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庶吉士。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之句。

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启迪。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其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李鸿章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后半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1871年,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本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六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鏖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000多名刘公岛中国守军被脱掉军装,由日军押送至威海西双岛一带遣散

日军掳获“济远”舰后,两名海军军官和四名水兵操作其舰首主炮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搁置闲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李鸿章出任粤督期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进行干涉,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则在盛宣怀联络下,倡导东南互保,即不卷入清廷这次对外宣战,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李鸿章表示支持。

在此期间,经由革命党人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牵线,李鸿章一度有意与自日本前来策划“两广独立”的孙中山晤面,但由于双方互存戒心而作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盛装的李鸿章夫人,身穿朝服,颈戴朝珠。这张照片弥足珍贵。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晚年自号仪叟,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磨店人,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六岁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试;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庶吉士。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之句。

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启迪。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其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李鸿章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后半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1871年,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本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六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鏖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000多名刘公岛中国守军被脱掉军装,由日军押送至威海西双岛一带遣散

日军掳获“济远”舰后,两名海军军官和四名水兵操作其舰首主炮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搁置闲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李鸿章出任粤督期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进行干涉,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则在盛宣怀联络下,倡导东南互保,即不卷入清廷这次对外宣战,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李鸿章表示支持。

在此期间,经由革命党人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牵线,李鸿章一度有意与自日本前来策划“两广独立”的孙中山晤面,但由于双方互存戒心而作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盛装的李鸿章夫人,身穿朝服,颈戴朝珠。这张照片弥足珍贵。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相关内容

  • 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 李鸿章是晚清政坛奇人,他一生忠贞事清,又敢做敢为,无论是皇胄掣肘,还是清流物议,他都不在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干了许多大事,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朝廷干将.他性格复杂,总处在矛盾的漩涡 ...

  • 左宗棠研究综述
  • 左宗棠研究综述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 ...

  • 再论晚清重臣李鸿章
  • 幸丑年的一个冬夜,已卧床累月的李鸿章在临终前显得莫名地凄凉和沧桑,他望着窗外茫茫夜空,仰天悲鸣,慨然长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 ...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看作卖国贼,这个观 ...

  • 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居
  • 李鸿章故居就位于市中心,上回来的时候还在修缮. 生于斯,葬于斯的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著名的皖系就是以他为龙头.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 ...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坛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坛 活动简报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分院 近日,我们开展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台的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我们组介绍的人物是李鸿章,下面是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 ...

  • 中国文化近代史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论文题 目: 指 导 教 师: 学 号: 2012 年 12 月 20 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 ...

  • 我眼中的李鸿章
  • 我眼中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 历史评价 个人视角 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

  •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看隐蔽的历史
  • 做事与自保─李鸿章的跷跷板 专访<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颐,从奏折看隐蔽的历史 李鸿章陷在历史漩涡中."卖国贼"的骂名是他的标签,"懂外交",使他成"晚清第一重臣",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李鸿 ...